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雨山洪水动力学模型及其简化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潘佳佳 曹志先 +1 位作者 王协康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7-82,共6页
2维水动力学模型及其简化模型(运动波模型和扩散波模型)被广泛地用于暴雨山洪等问题研究,但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来指导不同模型的应用,给暴雨山洪问题的模拟和研究造成了困难。首先从基本控制方程出发,分析了水动力学模型、运动波模型和... 2维水动力学模型及其简化模型(运动波模型和扩散波模型)被广泛地用于暴雨山洪等问题研究,但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来指导不同模型的应用,给暴雨山洪问题的模拟和研究造成了困难。首先从基本控制方程出发,分析了水动力学模型、运动波模型和扩散波模型在物理机制上的差异。然后将3个模型用于试验室条件下的非恒定旁侧入流、降雨径流算例和三甲乡暴雨山洪算例,探讨了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模型由于理论上不同程度的简化导致应用范围和计算精度存在较大差别,简化的水动力学模型即使在率定的糙率下也不能准确模拟试验条件下的降雨径流过程,而在研究自然尺度下,如三甲乡山洪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准确地预报山洪过程,必须采用完整的浅水动力学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水动力学模型 运动波模型 扩散波模型 适用性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含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阙云 林登辉 陈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8-496,共9页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基于双重渗透模型与运动波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降雨强度、持时、初始含水率、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经验参数(rw,n*)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重渗... 为揭示强降雨条件下大孔隙土柱水分非平衡运移特性,基于双重渗透模型与运动波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技术编制计算程序,对降雨强度、持时、初始含水率、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经验参数(rw,n*)等对水分非平衡迁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重渗透模型计算所得的水分交换峰值比运动波模型计算值大但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小.双重渗透模型模拟表层水分变化较好,而运动波模型模拟土层下部水分变化较好.两种计算模型得到的体积含水率沿深度范围内呈现双拐点特性.湿润峰深度、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均随降雨强度、降雨持时的增大呈现变大趋势.随着初始含水率逐渐接近饱和含水率,湿润峰位置下移,水分交换深度范围变大,但峰值骤降.随着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增大,水分交换速率大幅减小,造成比较明显的非平衡流现象;但当两域间等效扩散距离超过5cm时,湿润峰位置、水分交换速率、基质域剖面含水率相差很小.随着经验参数值rw,n*的增大,湿润峰下降速度变慢,但水流交换速度增大.当rw大于0.4或n*大于2.5,湿润峰下降速度、土壤剖面含水率、水流交换速度与范围变化幅度明显降低,产生非平衡流的几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大孔隙 非平衡流 双重渗透模型 运动波模型
下载PDF
用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模拟坡面产流过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光辉 蒋定生 邵明安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4-18,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 ,在用蒸发法测定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和基础上 ,运用修正的Green -Ampt入渗模型 ,结合退水曲线法和坡面运动波模型 ,研究了 9场不同雨强和不同历时模拟降雨的产流过程。结果表明模拟误差在11 0 %~ 30 7%间变化 ,8...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 ,在用蒸发法测定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和基础上 ,运用修正的Green -Ampt入渗模型 ,结合退水曲线法和坡面运动波模型 ,研究了 9场不同雨强和不同历时模拟降雨的产流过程。结果表明模拟误差在11 0 %~ 30 7%间变化 ,80 %的模拟误差可控制在 18%以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壤物理参数 坡面产流 过程模拟 运动波模拟
下载PDF
Practical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traffic congestion propagation boundary due to traffic incidents 被引量:2
4
作者 费文鹏 宋国华 +2 位作者 张凡 高永 于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the congestion boundary due to traffic incident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kinematic wave theory and Van Aerde single-regime flow model, a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congestion propa...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the congestion boundary due to traffic incident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kinematic wave theory and Van Aerde single-regime flow model, a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speed for the basic road segment was developed. Historical traffic flow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ime 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traffic flow for each road type. Then, the saturation flow rate was used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he traffic incident on the traversing traffic flow at the congestion area. The bas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speed for each road type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field data, which were provided by the remote traffic microwave sensors(RTMS), floating car data(FCD) system and screen line survey. According t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spe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xpressway, major arterial, minor arterial and collector are de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the traffic incident. Subsequently, the impact of turning movements at intersections on th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was considered. The turning ratio was adopted to represent the impact of turning movements, and afte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agation pattern at intersections was analyzed. Finally,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o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platform to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over the network.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ble to capture the congestion propagation properties in the actual road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c wave model Van Aerde model traffic incident congestion propagation on network
下载PDF
黄土区空闲坡耕地地表径流产沙近似解析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邵凡凡 吴军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准确地预测农田地表径流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础,根据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运动特征,耦合Green-Ampt模型累积入渗量显函数、运动波模型和稳态的产沙模型,建立了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近似解析模型。该模型通过线性表示入渗率和水... 准确地预测农田地表径流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础,根据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运动特征,耦合Green-Ampt模型累积入渗量显函数、运动波模型和稳态的产沙模型,建立了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近似解析模型。该模型通过线性表示入渗率和水深之间的关系近似求解了运动波方程,通过设置30~90 mm/h的5种不同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推求模型参数并验证模型精度,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径流和泥沙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模型更适合于模拟60 mm/h雨强下的产流产沙过程,曼宁糙率系数均分布在0.00026~0.00029 min/cm^1/3,入渗率参数c与雨强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c=9×10^-4p^-0.644对其进行描述,产沙模型中的参数a和b分别分布于0.13~0.15和0.10~0.12,由于泥沙运动的偶然性因素,产沙过程的模型模拟精度低于径流过程。(2)当c取值为0~0.05时,Dif值变化较小,即地表径流对入渗率参数c敏感性较弱;径流产沙过程中,Dif值随参数a和b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来看,径流产沙率对径流冲刷系数a比雨滴侵蚀系数b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降雨 产流产沙 运动波模型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陡坡坡面流的基本方程及其近似解析解 被引量:9
6
作者 吴长文 王礼先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1994年第S1期142-149,共8页
本文从物理原理出发,导出了描述降雨条件下的陡坡坡面流微分方程式,并通过量纲分析,比较了有林地和裸露地坡面的坡面流差异;对有充分前期降雨的恒定雨强条件(人工降雨)。
关键词 陡坡 地面流 近似解
下载PDF
基于混合产流与二维运动波汇流分布式水文模型 被引量:10
7
作者 包红军 王莉莉 +2 位作者 李致家 姚成 张珂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1,共5页
为了提高半湿润半干旱流域的洪水模拟与预报精度,基于GIS、RS和DEM技术,以DEM栅格为流域计算单元,构建了基于混合产流和二维栅格汇流的栅格型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MK-2D模型),即混合产流模型是在蓄满产流基础上增加基于Green-Ampt下渗... 为了提高半湿润半干旱流域的洪水模拟与预报精度,基于GIS、RS和DEM技术,以DEM栅格为流域计算单元,构建了基于混合产流和二维栅格汇流的栅格型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MK-2D模型),即混合产流模型是在蓄满产流基础上增加基于Green-Ampt下渗方法的超渗产流模型,坡面二维汇流计算采用基于栅格单元的分布式运动波模型水流演算,河道汇流应用一维运动波模型演算,运动波方程组由隐式有限差分求解。将Grid-MK-2D模型、Grid-MK-1D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应用于半干旱的沁河孔家坡流域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于DEM栅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rid-MK-2D、Grid-MK-1D)的模拟效果优于新安江模型,但GridMK-2D模型洪峰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型分布式水文模型 混合产流 二维运动波模型 沁河流域
下载PDF
山丘区变动产流层分布式水文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建飞 梁忠民 +2 位作者 刘金涛 李彬权 段雅楠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基于山坡水文试验的新认识,提出变动产流层概念,将壤中流的描述从单一的土壤层间拓展到土壤-风化基岩界面,通过对壤中流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精细刻画,实现了蓄满-超渗产流及其转换机制的统一描述。基于变动产流层概念,根据运动波模型理论,... 基于山坡水文试验的新认识,提出变动产流层概念,将壤中流的描述从单一的土壤层间拓展到土壤-风化基岩界面,通过对壤中流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精细刻画,实现了蓄满-超渗产流及其转换机制的统一描述。基于变动产流层概念,根据运动波模型理论,推导了单元网格的超渗/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的计算公式,利用非线性水库计算地下径流量,采用二维扩散波进行地表汇流、一维扩散波进行河道汇流,建立了面向山丘区的变动产流层分布式水文模型(VRGL)。对典型湿润山丘区的屯溪流域2010—2019年共24场洪水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洪峰流量和洪量的相对误差均在±20%内,确定性系数在0.84左右,表明VRGL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山丘区洪水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洪水 土壤-风化基岩界面 变动产流层 运动波模型理论 屯溪流域
下载PDF
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流的运动学波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翛 蔡晓禹 孙立军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8-101,共4页
首先回顾了运动学波理论的研究进展,根据高速公路作业区汇合交通流特性,利用运动学波理论建立了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流模型。进而对高速公路作业区的交通波动做了理论上的分析,根据瓶颈处上下游的交通需求和供给的不同关系归纳了4种不同... 首先回顾了运动学波理论的研究进展,根据高速公路作业区汇合交通流特性,利用运动学波理论建立了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流模型。进而对高速公路作业区的交通波动做了理论上的分析,根据瓶颈处上下游的交通需求和供给的不同关系归纳了4种不同情形,以一种最为复杂的情形为例从理论上分析了作业区内激波的动态变化过程,绘出了交通流基本图和车辆轨迹图中的各种激波的示意图。最后以实际算例的形式详细计算了理论分析的结果,并针对结果对高速公路作业区的交通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议,为高速公路作业区的交通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速公路作业区 运动学波模型 激波
下载PDF
考虑换道行为的无信号控制环岛交通流建模 被引量:2
10
作者 葛颖恩 李娟 +1 位作者 郑远化 许崇峰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为了研究环岛内车辆换道行为频繁发生影响环岛内交通运行效率,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并阻断整个交通等问题,考虑到环岛和高速公路类似,进出车辆都在同一侧发生且车辆只有交织冲突,将环岛看成一条短的环形高速公路,用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来分... 为了研究环岛内车辆换道行为频繁发生影响环岛内交通运行效率,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并阻断整个交通等问题,考虑到环岛和高速公路类似,进出车辆都在同一侧发生且车辆只有交织冲突,将环岛看成一条短的环形高速公路,用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来分析环岛内的交通流特性,并基于现有换道交通流理论,通过引入换道强度变量ε(t,x)对无信号控制的环岛内交通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运行特性,建立考虑换道行为的多车道环岛交通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换道强度变量的无信号环岛交通流模型能真实反映环岛内交通情况;通过数值例子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证实频繁的换道行为会降低环岛的车辆实际通过能力。研究是对现有文献中无信号控制环岛交通流建模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环岛交通流 数值解法 动力波交通流模型 换道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