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粒度性状的遗传研究
1
作者 张泽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1991年第2期21-26,共6页
采用Grjfing模式Ⅱ方法Ⅳ10×10双列杂交研究了玉米的三个有关粒度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认为:粒宽、粒长、粒厚主要是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支配,而粗厚的非加性效应也占较大比重。三个粒度性状中,以粒长和单株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 采用Grjfing模式Ⅱ方法Ⅳ10×10双列杂交研究了玉米的三个有关粒度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认为:粒宽、粒长、粒厚主要是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支配,而粗厚的非加性效应也占较大比重。三个粒度性状中,以粒长和单株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在保持粒宽和粒厚的基础上增加粒长,可望提高粒重和单株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粒度性状 双列杂交 籽粒重量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吴子恺 郝小琴 +1 位作者 罗高玲 覃兰英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5-27,31,共4页
对微胚乳玉米的含油率及其一些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微胚乳玉米种质可能的利用前景。结果表明这批材料的含油率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含油率与粒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含油率与胚/籽粒干重,及胚含油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亲... 对微胚乳玉米的含油率及其一些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微胚乳玉米种质可能的利用前景。结果表明这批材料的含油率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含油率与粒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含油率与胚/籽粒干重,及胚含油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亲本与杂交子代的含油率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遗传变异 含油率 粒重
下载PDF
杂交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齐志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9-403,共5页
通过分析全国及河北省不同地区杂交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表明在杂交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5.15%,单位面积穗数次之,穗粒数对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最小.栽培管理中,在保证基本... 通过分析全国及河北省不同地区杂交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表明在杂交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5.15%,单位面积穗数次之,穗粒数对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最小.栽培管理中,在保证基本苗的基础上,适当促进冬前分蘖,合理促进拔节期生长,保证灌浆期的肥水供应,就能达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因素 回归分析 千粒重 贡献率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潜在生防菌的筛选与控病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1 位作者 魏松红 王美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5,共5页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防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株高 千粒重
下载PDF
小麦RILs群体叶绿素含量和千粒重相关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胜男 甘剑锋 +4 位作者 张海萍 常成 卢杰 司红起 马传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0-574,共5页
以京411/红芒春2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包括177个家系),研究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花后7 d(Ⅰ期)、14 d(Ⅱ期)、19 d(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千粒... 以京411/红芒春2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包括177个家系),研究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花后7 d(Ⅰ期)、14 d(Ⅱ期)、19 d(Ⅲ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连锁分析及QTL定位结果表明,2AS2存在一新的QTL位点(Barc5~Gwm448),控制I期和II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于2011年和2012年均被检测到,可分别解释I、II时期叶绿素含量表型变异的16.38%~20.12%和17.27%~19.35%。而另一位点2AS1(Barc1138~Barc212)只在2011年检测到,可分别解释Ⅰ、Ⅱ期叶绿素含量变异的11.43%和9.67%。同时,该新位点(Barc5~Gwm448)也与千粒重变异有关,可分别解释其表型变异的13.35%(2011年)和10.14%(2012年)。未检测到花后其他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叶绿素含量 千粒重 相关性 QTL分析
下载PDF
Opaque2基因对糯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昱婕 韩洁楠 +2 位作者 王美娟 刘晓丽 李明顺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4,共6页
玉米Opaque2(O2)基因突变显著影响子粒胚乳中蛋白体形成、淀粉含量、氨基酸组成等,其中,赖氨酸含量提高使营养品质大幅度提升。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构建17份糯玉米o2近等基因系,对子粒表型、种皮厚度、百粒重和粗淀粉含量等性状分析。结... 玉米Opaque2(O2)基因突变显著影响子粒胚乳中蛋白体形成、淀粉含量、氨基酸组成等,其中,赖氨酸含量提高使营养品质大幅度提升。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构建17份糯玉米o2近等基因系,对子粒表型、种皮厚度、百粒重和粗淀粉含量等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6个近等基因系子粒明显皱缩、胚乳变为粉质,6个近等基因系种皮厚度增加,11个近等基因系百粒重显著降低,12个近等基因系子粒粗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由此表明,o2基因的导入对糯玉米子粒表型、产量、淀粉含量等主要起负调控作用,影响程度与导入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Opauqe2 种皮厚度 百粒重 粗淀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