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 被引量:49
1
作者 王宏伟 王秀丽 +1 位作者 过明霞 虞叶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方法对15例光线性角化病、3例Queyrat增生性红斑和8例Bowen病患者进行ALA-PDT治疗。结果15例光线性角化病患者的17个皮损获得完全缓解,2例复发,复发率13.3...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疗效。方法对15例光线性角化病、3例Queyrat增生性红斑和8例Bowen病患者进行ALA-PDT治疗。结果15例光线性角化病患者的17个皮损获得完全缓解,2例复发,复发率13.33%;3例Queyrat增生性红斑除1例无效外,另2例患者的皮损获完全缓解,无复发;8例Bowen病除1例获得部分缓解外,其他7例完全缓解,1例复发。结论ALA-PDT是一种疗效好、无明显痛苦、无瘢痕形成、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的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原位癌的新疗法;特别适合于头面部及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性、较大面积皮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酮戊酸 角化病 增殖性红斑 BOWEN病
原文传递
表现为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的一组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晓浚 李希清 +3 位作者 杨容青 席丽艳 林宝珠 鲁长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39-541,共3页
目的报道一组表现为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结果。方法系统地收集了自1998年5月至2007年9月来我科就诊的以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为表现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学... 目的报道一组表现为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治疗结果。方法系统地收集了自1998年5月至2007年9月来我科就诊的以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为表现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性别、年龄、职业、家族成员情况等。结果男14例,女2例;年龄9~54岁;病程2个月至8年,平均(2.0±1.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棕褐或棕黑色斑,均呈对称性斑丘疹,表面粗糙,有少许脱屑,伴轻度瘙痒。皮损部位:16例(100%)患者在双手掌指背、手腕,2例(12.5%)双肘及双膝,3例(18.8%)双踝部。组织病理学表现: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家庭成员无类似病史。给予口服维A酸类、烟酰胺、维生素B6等,外用维A酸软膏、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等,疗效欠佳,或病情反复。结论这是一组主要以肢端出现对称性色素性角化斑或斑丘疹,组织病理学表现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皮肤病,病因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色素沉着异常 患者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匡薇薇 任虹 +1 位作者 解春桃 邵银红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8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调Q开关Nd:YAG激光对色素性皮肤病患者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江苏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对色素性皮肤病患者100例采用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处皮脂含量、皮... 目的探讨调Q开关Nd:YAG激光对色素性皮肤病患者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江苏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对色素性皮肤病患者100例采用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处皮脂含量、皮肤含水量、皮肤失水量进行检测,对患者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对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100例色素性皮肤病患者治疗后有效率94.00%。未出现色素减退和瘢痕病例,复发率低。色素性皮肤病患者治疗后皮损部位患者皮脂含量、皮肤含水量、甲皱微循环明显改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Q开关Nd:YAG激光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从而调节患者皮肤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雀斑样痣 角化病 脂溢性 微循环 皮肤屏障 调Q开关Nd YAG激光
原文传递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佩茹 张玲琳 +6 位作者 周忠霞 魏茗蕾 石磊 吉杰 杨德刚 张国龙 王秀丽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 探讨梅花针叩刺预处理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影响,以及梅花针叩刺预处理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6例光线性角化病,3例结节型基底细胞癌,3例原位鳞状细胞癌进行... 目的 探讨梅花针叩刺预处理对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影响,以及梅花针叩刺预处理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6例光线性角化病,3例结节型基底细胞癌,3例原位鳞状细胞癌进行梅花针叩刺+ ALA-PDT治疗,同时选取皮损类型及分期类似的患者仅单纯ALA-PDT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梅花针叩刺+ALA-PDT治疗组单次治疗对光线性角化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ALA-PDT组[1级皮损12/12比10/14,2级皮损79.5% (31/39)比57.9%(22/38),3级皮损36.6%(15/41)比17.0%(7/41),均P<0.05].梅花针叩刺+ALA-PDT治疗组中光线性角化病获得完全缓解所需的治疗次数有所减少,3级皮损平均治疗1.9次获得完全缓解;单纯ALA-PDT组3级皮损平均2.6次获得完全缓解.梅花针叩刺+ALA-PDT治疗原位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厚度超过0.3 mm),获得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少于单纯ALA-PDT组.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在增加梅花针叩刺后治疗效果亦增强.梅花针叩刺患者疼痛无明显增加.结论 梅花针叩刺可增强ALA-PDT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疗效,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光化性 肿瘤 基底细胞 肿瘤 鳞状细胞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梅花针疗法
原文传递
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左亚刚 王家璧 +3 位作者 王宏伟 姜国调 冯景春 刘方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探讨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机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赛诺秀公司调Q开关闪光灯泵浦紫翠宝石激光机 ,波长 75 2nm ,治疗 119例脂溢性角化患者。结果  119例中有 67例可评价疗效 ,其中男 15例 ,女 5 2例 ,年龄 3 1~... 目的 探讨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机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赛诺秀公司调Q开关闪光灯泵浦紫翠宝石激光机 ,波长 75 2nm ,治疗 119例脂溢性角化患者。结果  119例中有 67例可评价疗效 ,其中男 15例 ,女 5 2例 ,年龄 3 1~ 71岁 ,平均 ( 5 4.8± 12 .5 )岁 ,病程 1~ 2 1年。所有患者均经 1~ 3次治疗 ,经 1次治疗 5 0例 ( 74.6% ) ,2次治疗 14例 ( 2 0 .9% ) ,3次治疗 3例 ( 4.5 % ) ;痊愈 17例 ( 2 5 .4% ) ,显效 2 5例 ( 3 7.3 % ) ,有效 17例 ( 2 5 .4% ) ,无效 8例 ( 11.9% ) ,总有效率 62 .7% ,治疗 1次有效率 5 8%。无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和瘢痕形成。结论 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机治疗脂溢性角化病安全 ,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 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机 安全性 老年人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皮肤镜特征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洁 +1 位作者 舒畅 邹先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78-883,共6页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状模式、发夹样血管、摇晃试验中皮损整体移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胡椒粉样或颗粒模式以及周围可见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或光线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检查 角化病 脂溢性 雀斑样痣 诊断 指南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原文传递
中国光线性角化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 被引量:16
7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 +3 位作者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光医学治疗装备学组 王秀丽 顾恒 陈翔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8-1056,共9页
光线性角化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癌前病变,可进展为皮肤鳞状细胞癌。随着中国患病人数逐渐增多,亟须建立合适的诊断及治疗规范。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 光线性角化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癌前病变,可进展为皮肤鳞状细胞癌。随着中国患病人数逐渐增多,亟须建立合适的诊断及治疗规范。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组织光线性角化病相关领域部分专家,在国内外文献数据、国际指南和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诊疗现状,制定中国光线性角化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从光线性角化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因素及临床转归、临床表现及分级、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策略和患者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诊断方面包含了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和皮肤病理等手段,治疗策略涵盖了常见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法,局部治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外用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切除,且按照证据等级给予推荐级别,为皮肤科医师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光化性 诊断 治疗学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田歆 周欣 +2 位作者 张三泉 黄振明 刘玉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9期668-669,共2页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29/29),多发于手腕、手背,遇水皮肤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本组病例是否为一种新的皮肤病,或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的一种亚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症 肢端 对称性 季节性
下载PDF
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诗琪 刘洁 +3 位作者 刘兆睿 池诚 刘跃华 晋红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50 MHz和20 MHz超声对SK的评估结果差异,并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SK皮损特征自上而下50 MHz和20 MHz超声表现分别为增强高回声(48处和39处,P = 0.007)、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22处和11处,P = 0.019)、伴后方声影(34处和13处,P 〈 0.001)、皮损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46处和41处,P = 0.137)、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50处和47处,P = 0.079)和点状高回声(25处和2处,P 〈 0.001)、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40处和36处,P = 0.349)、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50处和28处,P 〈 0.001)。50 MHz超声对SK皮损的8个皮肤高频超声特征整体评价显著优于20 MHz超声(P = 0.002)。50处SK皮损常见皮肤镜下特征为边界清楚(50处),粉刺样开口(45处),沟嵴/脑回状模式(31处),发卡样血管(30处),多发粟粒样囊肿(24处),虫蚀状边缘(21处)和亮白色条纹(3处)。50 MHz和20 MHz超声下,SK皮损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与皮肤镜下粉刺样开口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42%(21处)和20%(10处),皮损内点状高回声与皮肤镜下多发粟粒样囊肿(〉 3个)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58%(29处)和48%(24处)。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对SK皮损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50 MHz超声比20 MHz超声对SK的皮损成像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原文传递
脂溢性角化病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颂科 肖风丽 张学军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良性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龄和紫外线暴露是本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及感染可能与其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以冷冻、激光为主,但... 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良性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龄和紫外线暴露是本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及感染可能与其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以冷冻、激光为主,但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新的疗法,如局部外用三氯乙酸,系统应用阿维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病因学 治疗
原文传递
皮肤镜对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薇薇 吴雯婷 +3 位作者 金秋子 李沐风 张倩 张春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7-492,共6页
目的 探讨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镜数据库选取经病理确诊的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皮损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临床曾疑诊光线性角化病,但病理证实为其他疾病的面部皮损作为对照组,比较... 目的 探讨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镜数据库选取经病理确诊的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皮损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临床曾疑诊光线性角化病,但病理证实为其他疾病的面部皮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皮肤镜特征的差异,以病理为金标准,用诊断试验方法评价皮肤镜诊断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43个皮损,对照组22个皮损。病例组中基底假网状红斑(38/43,88.37%)、毛囊口周围白晕(39/43,90.70%)、毛囊口黄色角栓(41/43,95.35%)、表面黄白色鳞屑或角化物团块(42/43,97.67%)、玫瑰花瓣征(26/43,60.47%)、毛囊口周围粗大的不规则线状血管(19/43,44.19%)、毛囊口周围细小、线状-波浪状血管(29/43,67.44%)及周边色素加深(14/43,32.56%)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在这8个皮肤镜特征中,毛囊口周围白晕、基底假网状红斑、毛囊口黄色角栓及玫瑰花瓣征单独诊断面部光线性角化病的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0.54、0.52、0.50和0.38,表面黄白色鳞屑或角化物团块灵敏度最高(97.67%),周边色素加深特异度最高(95.45%)。基底假网状红斑、毛囊口黄色角栓及毛囊口周围白晕3个特征联合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0%、81.82%、90.70%、81.82%,约登指数为0.73,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00%。结论 面部光线性角化病具有较特异的皮肤镜表现,基底假网状红斑、毛囊口周围白晕、毛囊口黄色角栓3个皮肤镜特征联合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光化性 皮肤肿瘤 皮肤镜检查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兰芹 张锤 张佳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观察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75例脂溢性角化病门诊患者分成3组各125例。治疗组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治疗,对照1组单纯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对照2组单纯... 目的观察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75例脂溢性角化病门诊患者分成3组各125例。治疗组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治疗,对照1组单纯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对照2组单纯应用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组一次性痊愈率96.8%,高于对照1组的83.2%和对照2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2组(P<0.05);浅表瘢痕发生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2组的7.2%和对照1组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暂时性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色素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开关532nm激光是治疗脂溢性角化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激光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Q开关532nm激光和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卞媛媛 李淼 +1 位作者 徐潇 刘晓燕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观察Q开关532nm激光及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采用Q开关532nm激光和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根据皮损形态治疗135例患者,共计307处皮损。每次治疗4周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62处皮损痊愈... 目的观察Q开关532nm激光及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采用Q开关532nm激光和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根据皮损形态治疗135例患者,共计307处皮损。每次治疗4周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62处皮损痊愈,治愈率85.3%;38处皮损显效,有效率97.7%。暂时性色素沉着31例(10.1%)。结论根据皮损形态分别使用Q开关532nm激光及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激光 532 nm Q开关 激光 二氧化碳 超脉冲
下载PDF
脂溢性角化病108例临床、病理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晓辉 翁智胜 +5 位作者 彭洁雯 易江华 廖梦怡 辛甜甜 熊中堂 谈桂其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8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经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脂溢性角化病1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8例,曾误诊43例,误诊率为39.81%。根据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46例,脂...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经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脂溢性角化病1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8例,曾误诊43例,误诊率为39.81%。根据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46例,脂溢性角化病待排除19例,误诊43例。误诊为痣(黑色素细胞痣和皮内痣各8例)16例(37.21%),疣(寻常疣12例、病毒疣3例)15例(34.88%),皮肤肿物4例(9.30%),皮脂腺囊肿和基底细胞癌各2例(各占4.65%),皮脂腺痣、化脓性肉芽肿、纤维瘤和皮肤溃疡各1例(各占2.33%)。108例均经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脂溢性角化病,皆予以手术切除,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对误诊情况分析发现,<50岁和≥50岁者、皮损分布于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者误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理分型乳头瘤型、棘层增厚型和激惹型3型误诊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溢性角化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易误诊。临床医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认识,临床接诊类似本文患者时要仔细辨别皮损,及时采取相关检查手段,必要时行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病理学 误诊
下载PDF
日光性角化病90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龙庭凤 刘流 +4 位作者 何黎 沈丽达 柴燕杰 袁瑞红 杨亚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日光性 临床分析 病理特征 误诊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雀斑、咖啡斑、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梅 李远宏 +4 位作者 吴严 张丽 高兴华 何春涤 陈洪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雀斑、咖啡斑和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199例患者,其中雀斑69例,咖啡斑58例,伴有明显色素沉着的脂溢性角化病72例。每3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前采集皮损图像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5级...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雀斑、咖啡斑和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199例患者,其中雀斑69例,咖啡斑58例,伴有明显色素沉着的脂溢性角化病72例。每3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前采集皮损图像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5级分类法来统计改善率情况。同时评定医生和患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结果雀斑疗效显著,治疗2次后全部患者的改善率达到50%~100%。咖啡斑、脂溢性角化病疗效也显著,治疗4次后有80%以上的患者改善率达到50%~100%。对以上三种疾病的疗效,医生满意率96.73%,患者满意率94.6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结论应用强脉冲光治疗雀斑、咖啡斑、脂溢性角化病的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斑 咖啡斑 角化病 脂溢性 强脉冲光
原文传递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蛋白酶L2表达及活性对黑素小体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梦云 雷铁池 +3 位作者 易文娟 苗芳 江珊 徐世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皮损中组织蛋白酶L2(CTSL2)表达及活性,观察sK皮损中黑素小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CTSL2对黑素小体降解的影响。方法2016年1—8月招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SK患者20例,取患者皮损和周围正常皮肤组... 目的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皮损中组织蛋白酶L2(CTSL2)表达及活性,观察sK皮损中黑素小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CTSL2对黑素小体降解的影响。方法2016年1—8月招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SK患者20例,取患者皮损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其中15例用HE染色、Fontana-Masson嗜银染色观察黑素颗粒分布,透射电镜(TEM)观察黑素小体超微结构变化,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状态。5例用RT-PCR和荧光底物裂解法分别检测CTSL2mRNA表达水平及酶活性;用蔗糖梯度离心法从废弃人眼球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分离纯化黑素小体,并与sK皮损表皮裂解物共孵育,TEM观察孵育后黑素小体膜结构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K皮损中可见大量黑素颗粒沉积,而正常皮肤仅在基底层见线形黑素颗粒沉积。TEM观察显示,SK皮损中黑素小体破损率为24.33%±3.06%,正常皮肤为49.00%±4.00%,两组比较,t=8.49,P〈0.05。RT-PCR显示,5例SK皮损中CTSL2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35±0.09,正常皮肤组织为0.43±0.08,两组比较,t=3.17,P〈0.05。SK皮损中CTSL2酶活性(17.46±0.45)也低于正常皮肤组织(28.78±0.58),t=34.29,P〈0.05。TEM还观察到,SK皮损裂解物处理的黑素小体破损率为32.33%±4.93%,低于正常皮肤43.00%±2.65%,两组比较,t=3.30,P〈0.05。结论SK皮损中CTSL2表达水平减低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对黑素小体的降解,是否直接参与SK皮损的病理发生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黑素小体 组织蛋白酶L
原文传递
水通道蛋白3在四种皮肤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吉 张碧红 +3 位作者 谢红付 唐桦 陈明亮 陈翔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四种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脂溢性角化病、15例Bowen病、32例鳞状细胞癌、17例恶性黑素瘤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AQP3的表达。结果脂溢性角化病、Bowen病、鳞状...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四种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脂溢性角化病、15例Bowen病、32例鳞状细胞癌、17例恶性黑素瘤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AQP3的表达。结果脂溢性角化病、Bowen病、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及正常人表皮组织中均存在AQP3蛋白的表达;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AQP3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wen病、鳞状细胞癌及恶性黑素瘤皮损中AQP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其中鳞状细胞癌与恶性黑素瘤的表达最强,均显著高于Bowen病(P〈0.01),但鳞状细胞癌与恶性黑素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鳞状细胞癌中AQP3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已转移恶性黑素瘤中AQP3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恶性黑素瘤(P〈0.05)。结论AQP3在皮肤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BOWEN病 鳞状细胞 黑色素瘤 水通道蛋白质3
原文传递
Gold Standard for Skin Cancer Treatment: Surgery (Mohs) or Microscopic Molecular-Cellular Therapy (Curaderm)?
19
作者 Bill Elliot Cham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24年第2期33-47,共15页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or keratinocyte cancers such as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ake up approximately 80% and 20% respectively, of skin cancers with the 6 million people that are treated an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or keratinocyte cancers such as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ake up approximately 80% and 20% respectively, of skin cancers with the 6 million people that are treated annu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1 in 5 Americans and 2 in 3 Australians develop skin cancer by the age of 70 years and in Australia it is the most expensive, amassing $1.5 billion, to treat cancers.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re often self-detected and are usually removed by various means in doctors’ surgeries.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is acclaim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 However, a novel microscopic molecular-cellular non-invasive topical therapy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the status of Mohs procedure for being the acclaimed gold stand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Cancer Basal Cell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ohs Surgery Microscopic Molecular-Cellular Curaderm Actinic keratosis COSMESIS
下载PDF
The Value of Excipients and the Requir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System in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mpactful Example of Curaderm, a Topical Skin Cancer Treatment
20
作者 Tania Robyn Chase Kai Elliot Cham Bill Elliot Ch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CAS 2024年第2期68-87,共20页
The incidences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are increasing worldwide, and the ongoing war on its treatment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d non-invasive methods. Through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non-inv... The incidences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are increasing worldwide, and the ongoing war on its treatment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d non-invasive methods. Through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non-invasive treatments like Curaderm have been developed, leading to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Excipients, previously considered inactive ingredien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topical form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urader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ctive ingredients, excipients, and the biological system to create effective and affordable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ak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aderm, starting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natural solasodine glycosides and progressing through toxicological and efficacy studies in cell culture, animals, and humans, has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solasodine glycosides. I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these pharmacological parameters within the skin’s biological system for maximal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a skin cancer treatment. Curaderm, as a topical treatment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offers benefits beyond those obtained from other topical treatments, providing hope for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aderm BEC Solasodine Glycosides SOLAMARGINE Apoptosis Skin Cancer Actinic keratosis KERATOACANTHOMA Basal Cell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