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岩溶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被引量:52
1
作者 苏宗明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岩溶区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植被的分布特征,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丰富,生态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特有成分突出,岩溶植被具有自身起源与演替方式的特点,同时带有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烙印。广西岩溶植被类型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 岩溶区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植被的分布特征,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丰富,生态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特有成分突出,岩溶植被具有自身起源与演替方式的特点,同时带有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烙印。广西岩溶植被类型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共96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植被 类型 分类系统 广西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41
2
作者 区智 李先琨 +3 位作者 吕仕洪 向悟生 苏宗明 陆树华 《广西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63-67,共5页
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Margalef’s指数(E)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整个群落分析桂西... 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Margalef’s指数(E)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整个群落分析桂西南岩溶植被各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草本层由种类较少的阳性草种发展到种类丰富的耐荫草种,物种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增加,在灌草丛阶段存在一个较小的峰值。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随后到先锋阶段明显下降,至亚顶极、顶极阶段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又略有回升,但不及藤刺灌丛阶段,亚顶极阶段与顶极阶段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不大。乔木层由于亚顶极阶段既存活有阳性树种,又存活有阴性树种,物种多样性基本上是先锋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顶极群落阶段。桂西南岩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并非随着演替发展而增大,而是在亚顶极阶段达到最大值;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小层〉乔木层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植被 植物多样性 广西 桂西南地区
下载PDF
我国西南山地喀斯特植被的根系生物量初探 被引量:43
3
作者 罗东辉 夏婧 +3 位作者 袁婧薇 张忠华 祝介东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1-618,共8页
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种立地条件上(岩石和土壤分别占优势)的5个植被恢复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对根系进行采集,... 在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种立地条件上(岩石和土壤分别占优势)的5个植被恢复阶段(草本群落、灌草群落、灌木群落、次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共10个样地,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对根系进行采集,分析了其生物量总量、不同根系径级的分配格局和地下空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喀斯特植物群落的正向植被恢复进程极显著地增加了地下生物量(p<0.001),从草本群落的2.63Mg·hm–2增加到顶极森林群落的58.15Mg·hm-2;同一恢复阶段的石生和土壤立地上根系生物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顶极和次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石生立地的根系生物量高于土壤立地,而灌木、灌草和草本群落阶段则相反。2)同一恢复阶段的石生立地的粗根生物量均高于土壤立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细根和小根生物量则从石生到土壤立地显著增加(p<0.05);随着喀斯特植被的恢复,石生和土壤立地上粗根占总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均逐渐增加。3)石生立地根系的分布以水平扩散和穿梭为主,无垂直层次分布;而土壤立地各恢复阶段的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面到地下10cm的垂直空间内;在不同的土层深度,粗根占所有根径级生物量的80%,且随土层加深,其比例降低。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喀斯特植被根系生物量观测的空白,为估算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总生物量和生产力提供了本底数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森林稳定性维持机制和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与植被适应性修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根系生物量 石生立地 土壤立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广西岩溶植被植物区系 被引量:38
4
作者 欧祖兰 苏宗明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2-310,共9页
通过对数十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对广西岩溶植被全面调查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 1 )广西岩溶植被的植物区系成分有 1 75科 662属 1 5 0 0种 ,其中 6科 1 71属 83 4种为岩溶植被专有 ;( 2 )广西岩溶植被的区系成分以番荔枝... 通过对数十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对广西岩溶植被全面调查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 1 )广西岩溶植被的植物区系成分有 1 75科 662属 1 5 0 0种 ,其中 6科 1 71属 83 4种为岩溶植被专有 ;( 2 )广西岩溶植被的区系成分以番荔枝科、椴树科、大戟科、苏木科、榆科、鼠李科、楝科、无患子科、漆树科等为主 ,与岩溶植被区系关系密切的科或乔木层优势科一般是落叶种类多或藤本种类多的科 ,如果优势科多数种类或优势种类是常绿的 ,这些种类不是热带植物区系成分 ,就是一类硬叶阔叶或针叶的亚热带种类 ;( 3 )岩溶植被植物区系组成为地域性但带有明显的地带性烙印 ;( 4 )广西岩溶植被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 ,温带成分为辅 ,62 2属种子植物 ,热带分布占 76.2 1 % ,温带分布占 2 1 .1 3 % ,中国特有占 2 .66% ;( 5 )组成山顶矮林的区系成分比较固定 ,乔木种类主要有 :乌冈栎、铁屎米、山胶木 (假水石梓 )、圆叶乌桕、铜钱树、化香树、广东松、翠柏等 ;( 6)与广西酸性土植被比较 ,岩溶植被植物区系中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 ,无论是科属组成 ,还是种的组成 ,均没有酸性土植被植物区系占的比例高 ,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植被 植物区系 广西 地理分布 物种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2-1125,共4页
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逐渐降... 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逐渐降低,空隙度上升;土壤由弱碱性向弱酸性演替;土壤中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上升,速效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在次生乔林阶段达到最大;而全钾含量则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石漠化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黔中
下载PDF
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向悟生 李先琨 +4 位作者 吕仕洪 陆树华 覃家科 欧祖兰 区智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25-31,共7页
选择广西不同气候带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岩溶区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和监测了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石荒漠阶段和草丛阶段,群落光照强、土温和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低,时间波动比较明显:灌丛阶段... 选择广西不同气候带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岩溶区作为研究区域,调查和监测了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石荒漠阶段和草丛阶段,群落光照强、土温和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低,时间波动比较明显:灌丛阶段群落冠层以下的照度、气温均较低,随时间变化的幅度不大,而冠层以上的光照强度和气温均出现了大幅上升,而且随时间变化的幅度较大;落叶阔叶林阶段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群落内部的照度、气温及土壤温度均大幅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较大水平,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比较平缓。主要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动态与群落结构和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岩溶植被 演替 小气候因子 日变化 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温度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华斌 韦小丽 党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黔中地区共23块样地进行常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黔中喀斯特退化森林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草本阶段,占优势的物种是芒、地瓜藤、密毛蕨等先锋物种,灌木阶段主要... 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黔中地区共23块样地进行常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黔中喀斯特退化森林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草本阶段,占优势的物种是芒、地瓜藤、密毛蕨等先锋物种,灌木阶段主要物种有圆果化香、野扇花、异叶鼠李等,而乔木层主要的树种有猴樟、云南鼠刺、椤木石楠等。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趋势是向组成物种增多,多样性指数上升而生态优势度降低的方向发展,与同是喀斯特地貌的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相比,不同之处是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没有随着群落演替而增加,而是呈减小的趋势,这与黔中地区的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 喀斯特植被 物种组成 多样性 演替阶段
下载PDF
广西阳朔岩溶植被演替过程种群变化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20
8
作者 欧祖兰 李先琨 苏宗明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295-297,309,共4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广西阳朔岩溶植被在演替过程中的种群变化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耐荫种群增加,乔木种群增加,优势种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后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往往已经隐含在前一演替阶段中;物种丰富度随演替... 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广西阳朔岩溶植被在演替过程中的种群变化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耐荫种群增加,乔木种群增加,优势种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后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往往已经隐含在前一演替阶段中;物种丰富度随演替进展表现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趋势;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各演替阶段中均是最高的;在各演替阶段中,落叶阔叶林阶段的群落均匀度均表现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朔 岩溶植被 演替 种群变化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滇东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趋势;乔木层的多样性先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然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群落总体的多样性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大于草本层外,其余各阶段均为草本层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最低.云南松作为乔、灌层的先锋种,作用突出;壳斗科植物则为乔木层的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滇东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4,共6页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黔中
下载PDF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桂西
下载PDF
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俞筱押 李玉辉 杨光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3-671,共9页
喀斯特植物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喀斯特植物群落更新与拓展特征,进而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的自然扩展机制及制定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为对象,研究不同群落的果实... 喀斯特植物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喀斯特植物群落更新与拓展特征,进而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的自然扩展机制及制定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为对象,研究不同群落的果实类型谱与种子散布谱,以揭示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方式对恢复植被的影响。采用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各1 hm2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物种名录,依据Flora of China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根据文献、数据库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结果表明:(1)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石林地质公园各群落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果实类型谱差异不显著。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减少,瘦果、颖果和蒴果的物种比例增加。(2)石林地质公园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风传播的物种比例增加了73%–87%,动物传播(包括鸟类传播)减少了31%–36%。(3)物种的种子散布方式直接影响到植被恢复物种和恢复策略的选择。基于恢复目标,选择自然传播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或地带性植被关键种,辅以传播廊道,有助于喀斯特的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植被恢复 果实类型谱 种子散布谱 石漠化治理
原文传递
茂兰喀斯特植被主要演替群落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鹏 陈骏 +2 位作者 崔迎春 丁访军 朱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1-186,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3种演替换群落喀斯特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以及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演替群落在整个剖面上(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表现均为喀斯特乔木林(81.9508 g/kg、11.631 1 kg/m2)>次生林(52.171 2 g/kg、10.744 7 kg/m2)>灌木林(38.380 4 g/kg、7.411 8 kg/m2);②3种不同演替群落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有机碳含量为喀斯特乔木林107.259 4g/kg、次生林63.203 1 g/kg和灌木林51.226 7 g/kg,分别是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值的1.31、1.21和1.33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以0~10 cm为最大,分别占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的55.11%、54.44%和63.50%,介于6.41~4.71 kg/m2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③3种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速效K和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演替群落影响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不同;各演替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正确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 茂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攀峰 杨瑞 +3 位作者 安明态 邹军 魏鲁明 喻理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可将植被分为11个群丛,其中,第、、、群丛为草本阶段,第、群丛为灌丛阶段,、、群丛为乔林阶段,第、群丛为顶极阶段。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群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一种典型的地形—土壤演替顶极,是植被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序列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除趋势对应分析法 分类排序 喀斯特植被 贵州茂兰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长成 王斌 +3 位作者 郭柯 李先琨 侯满福 刘玉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18-1631,共14页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国植被志》的分类原则,在群系尺度上编制了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554个群系。探讨了喀斯特植被的分类系统与原有分类系统的衔接,并依据相关资料,对喀斯特生境专性群系进行了识别和判定,以期为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植被类型 植被分类系统 群系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8,共4页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滇东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从草灌阶段开始降低,到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降到最低,在高山栎林阶段有所回升,而空隙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土壤均为弱酸性;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氮含量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磷含量分阶段增加,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全钾含量随演替进行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石漠化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滇东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京涛 温远光 +1 位作者 吴庆标 周峰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以“最优分割法”划分群落演替阶段,对广西西南部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森林群落在群落结构上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树木高度多在20m以...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以“最优分割法”划分群落演替阶段,对广西西南部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森林群落在群落结构上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树木高度多在20m以下,胸径在12cm以下个体可达89.85%;灌木层个体高度一般不超过2m,以乔木层幼苗幼树居多;草本层高度在0.5m以下。草本、灌木群落所处生境比较恶劣,多为耐早耐瘠薄单优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群落高度3m以下。群落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为0.76左右;演替中期上升为0.81—0.94;而演替后期下降为0.73~0.94。Shannon—Wiener指数由演替初期的1.59上升到演替中期的2.01--3.47,到演替后期下降为1.31~2.67。群落均匀度指数J。在演替初期为0.029—0.095;到演替中期下降为0.016~0.059;在演替后期群落均匀度上升到0.06以上。研究区域植被群落特征与经典演替理论群落特征变化有所不同,但与生态系统在适度干扰下多样性较高的适度干扰理论相一致,说明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外界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系列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喀斯特植被 桂西南
下载PDF
社区发展在喀斯特植被保护中的应用——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冉景丞 朱惊毅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52-56,47,共6页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很好的保护喀斯特植被的办法,但当地社区主要依赖于森林提供生活必需品,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利用森林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保护与利用这一矛盾一直难以协调。茂兰保护区通过多年的摸索,采取引入参与式理念,设置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提高生产技能、发展替代性能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接待、改善社区福利和教育、挖掘社区传统文化、建立环境教育中心等方式逐步实现自然保护社区共管,总结出参与式管理是保护区管理最有效、最便捷、最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发展 喀斯特植被 保护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西弄拉岩溶植被的表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新辉 蒋忠诚 +1 位作者 覃小群 沈利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岩溶区植被是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旱生性、喜钙性、岩生性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恢复植被,加速岩溶生态系统的重建,在广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通过收集并分析大气降雨、土壤水和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 岩溶区植被是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旱生性、喜钙性、岩生性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恢复植被,加速岩溶生态系统的重建,在广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通过收集并分析大气降雨、土壤水和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对典型表层岩溶泉——兰电堂泉集水区内的水源林的表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能降低大气降雨的pH值,增加大气降雨中化学物质(HCO3-、K+、Na+、Ca2+、Mg2+和游离CO2)的总含量,尤其是游离CO2的增加能增强岩溶动力系统中的溶蚀动力,有利于岩溶作用;植被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水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影响土壤水的化学性质;植被不仅通过淋溶等方式增强岩溶动力因子(H2O和CO2)来影响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还通过自身的生理作用(蒸腾和呼吸)来影响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岩溶区植被不但具有与非岩溶区植被同样的功能,还具有其特有的生态效应。今后岩溶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应该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岩溶景观等角度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植被 表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 广西弄拉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功能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清 喻理飞 李先林 《贵州科学》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黔中退化喀斯特植被区,选择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地段建立径流场进行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试验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0~15cm和15~30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及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黔中退化喀斯特植被区,选择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地段建立径流场进行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实验分析,对试验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0~15cm和15~30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及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明显,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草本群落阶段>灌丛灌木阶段>乔林阶段,孔隙度为乔林阶段>灌丛灌木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土壤自然含水量呈规律性变化:乔林阶段和灌丛阶段自然含水量与草坡阶段之比,0~15cm土层中分别是1.39和1.07,15~30cm土层中分别是1.30、1.04;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非毛管持水率为乔林阶段>灌丛阶段>草坡阶段;土壤保土能力提高,相同土层深度、相同时段内,土粒的崩解速度为草坡阶段>灌丛阶段>乔林阶段.因此,退化植被恢复可显著提高其蓄水保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过程 喀斯特 功能变化 水土保持 黔中 土壤物理性质 蓄水保土功能 土层深度 草本群落 能力提高 土壤持水性 野外测定 恢复阶段 不同植被 实验分析 抗蚀性能 退化植被 改良作用 土壤容重 土壤蓄水 植被恢复 含水量 灌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