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被引量:72
1
作者 何腾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28-34,共7页
研究结果表明 :引起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速增长 ,坡地无水土保持耕种 ,大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保措施 ,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构成的脆弱生态环境 ,降雨量和径流量较大且时空分布不均 ,土壤限制因... 研究结果表明 :引起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速增长 ,坡地无水土保持耕种 ,大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保措施 ,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构成的脆弱生态环境 ,降雨量和径流量较大且时空分布不均 ,土壤限制因子多 ,植被破坏使覆盖率降低等 7个方面。其中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最根本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积极发展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大力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发展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 ;强化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和以保水为中心的工程体系建设 ;增施有机肥 ,合理使用化肥 ,增加土地产出率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 ,封山育林 ,提高植被覆盖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建设途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及其开发治理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何才华 熊康宁 粟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1期1-9,共9页
贵州碳酸盐分布广,喀斯特强烈发育,人类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环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本文根据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人地矛盾分析原则和区域完整性原则,从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因素入手,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通过指标筛选及... 贵州碳酸盐分布广,喀斯特强烈发育,人类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环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本文根据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人地矛盾分析原则和区域完整性原则,从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因素入手,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通过指标筛选及权重的确定,求得以县(市)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脆弱度。经综合评判,将全省划分为强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等三大类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最后,针对各类型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今后开发治理的方向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环境 脆弱性类型 开发治理 岩溶地貌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被引量:33
3
作者 万福绪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植被退化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定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38
4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与生态重建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金乐 林昌虎 何腾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150,153,共4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提出适宜的生态重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重建 生态地质背景
下载PDF
生态环境破坏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以马山古寨乡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裴建国 李庆松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7-300,共4页
岩溶石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下河系统淤塞等 ,它们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 ,既独立发挥作用 ,又组成因果链而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寨乡为例 ,分析了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 岩溶石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下河系统淤塞等 ,它们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 ,既独立发挥作用 ,又组成因果链而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寨乡为例 ,分析了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地下河系统淤积和堵塞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岩溶洼地内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洼地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内涝灾害 岩溶水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权 李阳兵 +2 位作者 黄娟 胡先培 钟盛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下喀斯特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新研... 揭示当前多因素驱动下喀斯特槽谷区典型地貌单元土地利用转型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实地调研对解译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订,通过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草地、灌木林地、山地旱地、有林地、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变化显著,山地旱地转为草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有林地、灌木林地。(2) 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型山坡较槽坝显著。2010—2014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集中于槽坝,山地旱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用地,草地转为山地旱地。2014—2017年土地利用在山坡—槽坝同时发生转型。(3)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5年、2010年、2014年、2017年分别为129 825.44万元、134 744.99万元、102 592.28万元、102 816.77万元。2005—2010年喀斯特槽谷区(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34 744.98万元,增幅为1.85%;2010—2014年ESV由134 744.99万元变为102 592.28万元,下降了13.55%;2014—2017年ESV由102 592.28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下降了0.11%;2005—2017年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29 825.43万元变为102 816.77万元,总体下降了1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 喀斯特槽谷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喀斯特地貌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途径研究——以四川省珙县为例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庆媛 张明举 +1 位作者 涂建军 田永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7-221,共5页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 ,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 ,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 。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生态建设 土地整治 珙县 四川 土地利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的类型划分 被引量:15
9
作者 屠玉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采用多因子综合原则,以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及农业利用方式为依据,对贵州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划分为15个类型,并概述各类型的分布、自然条例及农业利用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岩溶 农业生态环境 类型 划分 贵州
下载PDF
贵州省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以息烽县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谢标 杨永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16,共5页
根据对息烽县生态环境现状及人为活动的实际调查结果,分析了贵州省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人为活动的特点,探讨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关键词 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 人为活动
下载PDF
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星 於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139-143,共5页
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土壤含水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含水率的高低可以间接影响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保护有很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岩溶地区生态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 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土壤含水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含水率的高低可以间接影响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保护有很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岩溶地区生态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含水率的实测着手,探索了土壤含水率与植被类型、土壤厚度等方面的关系, 揭示了喀斯特土壤含水率的发育特征与时段变化规律,从而对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土壤含水率 植被类型 土壤厚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文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75-79,共5页
根据贵州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影响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喀斯特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脆弱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 生态重建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喀斯特槽谷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谢人栋 赵翠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3,共6页
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槽谷区印江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多种栅格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栅格大小为30 m×30 m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 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槽谷区印江县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多种栅格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栅格大小为30 m×30 m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运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等级。结果表明:潜在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较大,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为86.60%,87.37%;重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较小;其中生态脆弱性较高的地方多分布于人口密度大、植被覆盖度较低、地形起伏较大以及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区域。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构建的评价模型可以运用于省市级和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槽谷区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栅格尺度 指数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巴马水晶宫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邓亚东 陈伟海 +2 位作者 张远海 陈旺 易旭敏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为了揭示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对洞穴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巴马水晶宫开发前后水环境、气环境、土岩环境、动植物等进行对比调查,发现洞穴在开发后:洞穴流水、滴水、池水数量点减少,水中pH值降低,HCO3-、SO42-、Ca2+增加;洞穴温度升高、湿度降... 为了揭示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对洞穴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巴马水晶宫开发前后水环境、气环境、土岩环境、动植物等进行对比调查,发现洞穴在开发后:洞穴流水、滴水、池水数量点减少,水中pH值降低,HCO3-、SO42-、Ca2+增加;洞穴温度升高、湿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减小;洞穴土岩部分被开挖、切割、覆盖,部分钟乳石脱皮掉块,砂状风化,变黑变暗;洞中蝙蝠、斑灶马、蜘蛛数量减少,大蚊增加,且洞内多处滋生藻类、苔藓、蕨类等低等灯光植物。针对上述变化规律,提出有利于洞穴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为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旅游洞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 水晶宫 广西
下载PDF
石太客运专线特长隧道岩溶水对隧道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牟忠霞 潘海泽 黄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72,共5页
隧道穿越的岩体中常常赋存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特别是赋存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水,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涌水突泥等灾害性事故。同时由于岩溶水一般都有侵蚀性,对隧道围岩结构的影响以及采取防排水工程措施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越... 隧道穿越的岩体中常常赋存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特别是赋存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水,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涌水突泥等灾害性事故。同时由于岩溶水一般都有侵蚀性,对隧道围岩结构的影响以及采取防排水工程措施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越来越成为隧道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文章以石太客运专线中的太行山隧道为例,预测了可能集中涌水的区段,分析了岩溶水对围岩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区段,为有效的指导施工和合理提出工程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裂隙水 围岩 生态环境 太行山隧道 石太客运专线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晓超 熊康宁 +4 位作者 朱大运 蓝家程 廖建军 曹洋 刘兴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3-721,共9页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尺度大、风险源与风险受体多、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研究是识别生态环境风险水平、制定防范应对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参考相对风险模型为风险评价原则,基于自然灾害成因,...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尺度大、风险源与风险受体多、空间异质性强等特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研究是识别生态环境风险水平、制定防范应对策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参考相对风险模型为风险评价原则,基于自然灾害成因,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及经济状况,建立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评价单元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并划分了区域风险程度等级。结果表明:贵州省喀斯特生态环境风险分布与生态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明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原山地、高原峡谷地区以及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贵阳中心城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分布面积少、生态本底好、自然灾害较少的黔东南及黔西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环境 风险评价 脆弱性 贵州省
下载PDF
岩溶生态脆弱性的成因 被引量:9
17
作者 曾晓燕 许顺国 牟瑞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年第1期5-8,共4页
岩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脆弱型的生态系统,不仅由自身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决定,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趋向简单化,造成水土不断流失,从而陷入“环境生态脆弱—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研究岩溶生态脆弱... 岩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脆弱型的生态系统,不仅由自身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决定,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趋向简单化,造成水土不断流失,从而陷入“环境生态脆弱—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研究岩溶生态脆弱性为生态恢复及重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各生态因子对岩溶生态的作用来研究其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环境 脆弱性 生态因子 生态重建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生态防治——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清惠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年第3期244-247,260,共5页
从岩性和地貌因子入手,将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从小地形部位的尺度,对不同脆弱程度等级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受到岩性和地形影响,从坡下部至山顶,脆弱程度随着坡度和... 从岩性和地貌因子入手,将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从小地形部位的尺度,对不同脆弱程度等级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受到岩性和地形影响,从坡下部至山顶,脆弱程度随着坡度和基岩裸露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生境特征差异。在脆弱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脆弱程度等级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目标和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环境 脆弱性 生态防治 贵州
下载PDF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富军 蒋忠诚 +2 位作者 罗为群 祁晓凡 骆伟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9-122,126,共5页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内涝 系统结构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9
20
作者 申豪勇 李佳 +8 位作者 王志恒 谢浩 梁永平 Yongxin Xu 韩双宝 任建会 潘尧云 赵春红 赵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7-1138,共12页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汾河径流量衰减、岩溶大泉断流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5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72%;2005年以后由于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压采等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水资源的供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55%,地下水供水比例由原来的62%降低到目前的37%。整体上,汾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以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汾河干流断流、入黄径流量大幅衰减、岩溶大泉断流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汾河流入黄河径流量从1955至2018年衰减程度达63.5%,衰减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岩溶大泉的流量衰减;汾河流域内8个岩溶大泉的总流量从1956至2018年的衰减程度达69%,50%的岩溶大泉已在不同时期断流,岩溶大泉的水质恶化问题也非常严重,如晋祠泉和龙子祠泉的TDS和SO42-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煤矿开采是造成岩溶泉水SO42-含量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汾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水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汾河 黄河流域 山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