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共同体与审美治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媒介学转向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中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阿伦特
审美主体
审美判断
共同体
审美治理
媒介治理
原文传递
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方国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3,共6页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形式主义美学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被引量:
2
3
作者
朱志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4,共5页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 ,是他四项知性范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 ,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 ,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 ,是他四项知性范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 ,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 ,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四个契机的论述虽有精辟之处 ,但这四个契机本身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力评判的完整体系。其中 ,第一个契机是对“鉴赏”下定义 ,二、三、四三个契机是对“美”下定义。崇高作为一种依存美 ,虽与优美不同而且用到了知性范畴体系中“数学的”和“力学的”范畴划分 ,但依然是形式上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主观的。在主观的层面上 ,在康德设定的共通感方面 ,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
知性范围
审美判断
共通感
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论依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维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一方面强调审美判断的感性、无概念特质,一方面却提出不同于自由美的所谓“依附美”,即,依附于对象的概念及相应完善性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如何可能?康德是否自相矛盾?中外学界众说纷纭:“外在说”保持...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一方面强调审美判断的感性、无概念特质,一方面却提出不同于自由美的所谓“依附美”,即,依附于对象的概念及相应完善性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如何可能?康德是否自相矛盾?中外学界众说纷纭:“外在说”保持了鉴赏的纯粹感性,却无法解释其对概念的依赖;“内在说”解释了这种依赖,却使依附美判断直接包含完善性判断,从而无法成为一种感性判断。本文主张:想象力可在完善性认识中获得图型,并在审美鉴赏中仅仅按照图型与知性自由游戏,从而形成依附美判断。想象力既要按照图型(而非概念)去表象客体的部分特征,又不按图型、任意表象客体中不对应于图型的另一些特征。那些对应于图型的特征,本身只是完善的、而非美的;那些不对应于图型的特征,本身既不完善、往往也不美;但是,将两者一起表象时,想象力却可能与知性“相互激活”。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反思性(而非规定性)的,另一方面通过图型而依赖概念。于是,依附美既是感性的,又间接地以概念为基础;既有别于完善性,又有别于自由美,可谓一种特殊的美。其中,概念虽积极影响、但不直接规定鉴赏活动。如此诠释下的“依附美”学说,不但本身具有说服力,还能为形式主义艺术论提供新的反思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依附美
鉴赏
感性判断
完善
原文传递
试析康德“美的分析”四命题的独创性
5
作者
陈如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6-19,共4页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提出"审美"不经概念而具普遍性,"美"是在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的基础上"普遍可传达"的一种感受。同时,"审美"应该无目的而符合目的性,并具有不依赖概念的必然性。康德还通过对"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定义和比较,进一步开展对"理想美"的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利害性
共同感受力
自由美
依存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主观美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
6
作者
唐明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6,16,共3页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既深奥难懂又极具启发性,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其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价值在于从审美角度来谈美的本...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既深奥难懂又极具启发性,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其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价值在于从审美角度来谈美的本质,从而避免了对美本质的"形而上"的空泛的探究,实现了美学的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变;其局限性则在于他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陷入了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主观论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自然美”
7
作者
薛晓璐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5-48,共4页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自然美"是其一直追求以及提倡的,其内涵与司空图的"自然"品不谋而合。质、量、关系、模态是康德审美...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自然美"是其一直追求以及提倡的,其内涵与司空图的"自然"品不谋而合。质、量、关系、模态是康德审美判断力的4个契机,借鉴这4个契机去分析《二十四诗品》,对司空图的"自然美"进行剖析,能揭示"自然美"的内在依据以及"自然美"的本体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康德
自然美
审美判断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
8
作者
王朝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85-88,共4页
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鉴赏判断的特性为普遍性与个别性;鉴...
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鉴赏判断的特性为普遍性与个别性;鉴赏判断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一般判断力的主观原则就是鉴赏的原则,即必须以鉴赏判断在逻辑上的形式特征为指导来进行,而不能从经验中去寻找,因此,这种原则只能是主观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主观原则
先验演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视野中的审美自由
9
作者
张中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既是主体认识的自由,也是其情感的自由,亦即超越性的审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美学思想
审美自由
审美共通感
审美判断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认识论与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之比较
10
作者
车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
想象力是康德在先验认识论中提出的一种能力,作为认识先验要素的想象力是联结感性和知性的中介,为了确保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它服从于知性的安排。在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也是连接具体事物与知性的中介,但是它此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以保证美...
想象力是康德在先验认识论中提出的一种能力,作为认识先验要素的想象力是联结感性和知性的中介,为了确保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它服从于知性的安排。在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也是连接具体事物与知性的中介,但是它此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以保证美是一种主观上共通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对象的规定性要求。但是想象力又必须受到知性的制约,否则就会陷入狂妄和迷信中。想象力与知性处于一种自由的和谐的状态之中,两者之间处于一种张力关系。先验逻辑在想象力中统摄具体材料,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性。而对具体事物的判断通过想象力带到知性面前,使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验认识论
想象力
知性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在区分与无区分之间:来自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
11
作者
何小平
《甘肃理论学刊》
2014年第4期92-97,共6页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区分
审美无区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崇高”范畴解读
12
作者
孙秀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9,共7页
对康德而言,"崇高"意指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其最终在"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的意味上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人类的天性中为崇高寻找先验的原理,这是...
对康德而言,"崇高"意指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其最终在"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的意味上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人类的天性中为崇高寻找先验的原理,这是康德在西方崇高学说史上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这一运思智慧与康德所建构的先验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使康德对崇高与优美的异同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分辨,而且最终把康德与曾经影响过他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心意能力
审美判断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13
作者
刘锦诺
杨丽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1期35-40,共6页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过程,它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的融合,为个性化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教育逐步迈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性、知识碎片化、浏览信息盲目性以及甄别信息能力不足等问...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过程,它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的融合,为个性化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教育逐步迈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性、知识碎片化、浏览信息盲目性以及甄别信息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的分析,结合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中通过审美鉴赏力的补充,逐步弱化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促进信息的和谐建构,追求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康德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同体与审美治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媒介学转向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中雨
机构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CZJ018)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项目(17JK0718)
文摘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关键词
康德
阿伦特
审美主体
审美判断
共同体
审美治理
媒介治理
Keywords
kant
Arendt
aesthetic
subject
aesthetic judgment
community
aesthetic
governance
media
governance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方国武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3,共6页
文摘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康德
形式主义美学
审美判断
Keywords
kant
formalistic
aesthetic
s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D83-06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被引量:
2
3
作者
朱志荣
机构
苏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4,共5页
文摘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 ,是他四项知性范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 ,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 ,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四个契机的论述虽有精辟之处 ,但这四个契机本身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力评判的完整体系。其中 ,第一个契机是对“鉴赏”下定义 ,二、三、四三个契机是对“美”下定义。崇高作为一种依存美 ,虽与优美不同而且用到了知性范畴体系中“数学的”和“力学的”范畴划分 ,但依然是形式上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主观的。在主观的层面上 ,在康德设定的共通感方面 ,二。
关键词
康德
美学
知性范围
审美判断
共通感
哲学
Keywords
kant
's
aesthetic
s
intellectual
category
aesthetic judgment
common
sense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8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论依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维嘉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4,共9页
文摘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一方面强调审美判断的感性、无概念特质,一方面却提出不同于自由美的所谓“依附美”,即,依附于对象的概念及相应完善性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如何可能?康德是否自相矛盾?中外学界众说纷纭:“外在说”保持了鉴赏的纯粹感性,却无法解释其对概念的依赖;“内在说”解释了这种依赖,却使依附美判断直接包含完善性判断,从而无法成为一种感性判断。本文主张:想象力可在完善性认识中获得图型,并在审美鉴赏中仅仅按照图型与知性自由游戏,从而形成依附美判断。想象力既要按照图型(而非概念)去表象客体的部分特征,又不按图型、任意表象客体中不对应于图型的另一些特征。那些对应于图型的特征,本身只是完善的、而非美的;那些不对应于图型的特征,本身既不完善、往往也不美;但是,将两者一起表象时,想象力却可能与知性“相互激活”。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反思性(而非规定性)的,另一方面通过图型而依赖概念。于是,依附美既是感性的,又间接地以概念为基础;既有别于完善性,又有别于自由美,可谓一种特殊的美。其中,概念虽积极影响、但不直接规定鉴赏活动。如此诠释下的“依附美”学说,不但本身具有说服力,还能为形式主义艺术论提供新的反思框架。
关键词
康德
依附美
鉴赏
感性判断
完善
Keywords
kant
adherent
beauty
taste
aesthetic judgment
perfection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析康德“美的分析”四命题的独创性
5
作者
陈如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6-19,共4页
文摘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提出"审美"不经概念而具普遍性,"美"是在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的基础上"普遍可传达"的一种感受。同时,"审美"应该无目的而符合目的性,并具有不依赖概念的必然性。康德还通过对"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定义和比较,进一步开展对"理想美"的探求。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利害性
共同感受力
自由美
依存美
Keywords
kant
aesthetic judgment
interest
universal
liking
free
beauty
accessory
beauty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主观美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
6
作者
唐明丽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
出处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6,16,共3页
文摘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既深奥难懂又极具启发性,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其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价值在于从审美角度来谈美的本质,从而避免了对美本质的"形而上"的空泛的探究,实现了美学的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变;其局限性则在于他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陷入了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潭。
关键词
康德
主观论
审美判断
Keywords
kant
subjectivism
aesthetic judgment
no
purpose
but
meeting
purpose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自然美”
7
作者
薛晓璐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出处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5-48,共4页
文摘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谓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自然美"是其一直追求以及提倡的,其内涵与司空图的"自然"品不谋而合。质、量、关系、模态是康德审美判断力的4个契机,借鉴这4个契机去分析《二十四诗品》,对司空图的"自然美"进行剖析,能揭示"自然美"的内在依据以及"自然美"的本体论本质。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康德
自然美
审美判断力
Keywords
Twenty-Four
Poems
Sikongtu
kant
natural
beauty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
8
作者
王朝元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85-88,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休闲的美学视界"研究成果(09XZX012)
文摘
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鉴赏判断的特性为普遍性与个别性;鉴赏判断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一般判断力的主观原则就是鉴赏的原则,即必须以鉴赏判断在逻辑上的形式特征为指导来进行,而不能从经验中去寻找,因此,这种原则只能是主观原则。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判断
主观原则
先验演绎
Keywords
kant
aesthetic judgment
subjective
principle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视野中的审美自由
9
作者
张中
机构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文摘
"自由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康德以"自由感"建构了审美判断力,从而确立了其"审美自由"思想。在康德看来,审美接通了知性与意志,沟通了我们的理智与道德,是人得以完善的标志。审美直接体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既是主体认识的自由,也是其情感的自由,亦即超越性的审美自由。
关键词
康德美学思想
审美自由
审美共通感
审美判断力
Keywords
kant
's
aesthetic
s
aesthetic
freedom
aesthetic
synesthesia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B516.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认识论与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之比较
10
作者
车辕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出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
文摘
想象力是康德在先验认识论中提出的一种能力,作为认识先验要素的想象力是联结感性和知性的中介,为了确保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它服从于知性的安排。在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也是连接具体事物与知性的中介,但是它此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以保证美是一种主观上共通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对象的规定性要求。但是想象力又必须受到知性的制约,否则就会陷入狂妄和迷信中。想象力与知性处于一种自由的和谐的状态之中,两者之间处于一种张力关系。先验逻辑在想象力中统摄具体材料,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性。而对具体事物的判断通过想象力带到知性面前,使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关键词
康德
先验认识论
想象力
知性
审美判断
Keywords
kant
transcendental
epistemology
imagination
intellectuality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在区分与无区分之间:来自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
11
作者
何小平
机构
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甘肃理论学刊》
2014年第4期92-97,共6页
文摘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关键词
康德
审美区分
审美无区分
Keywords
kant
's
aesthetic judgment
aesthetic
Distinction
aesthetic
Non-distinction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崇高”范畴解读
12
作者
孙秀昌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9,共7页
文摘
对康德而言,"崇高"意指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形式,其最终在"人就是创造的最后目的"的意味上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人类的天性中为崇高寻找先验的原理,这是康德在西方崇高学说史上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这一运思智慧与康德所建构的先验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不仅使康德对崇高与优美的异同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分辨,而且最终把康德与曾经影响过他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区分开来。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心意能力
审美判断力
Keywords
kant
sublime
ability
of
mind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13
作者
刘锦诺
杨丽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1期35-40,共6页
文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过程,它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的融合,为个性化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教育逐步迈向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学习目的功利性、知识碎片化、浏览信息盲目性以及甄别信息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的分析,结合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探讨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中通过审美鉴赏力的补充,逐步弱化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促进信息的和谐建构,追求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康德
审美判断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kant
aesthetic judgment
分类号
G40-0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共同体与审美治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媒介学转向
陈中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
3
原文传递
2
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
方国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朱志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康德论依附美:概念基础上的感性判断
王维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5
试析康德“美的分析”四命题的独创性
陈如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康德主观美学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
唐明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自然美”
薛晓璐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
王朝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康德视野中的审美自由
张中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康德认识论与审美判断中想象力之比较
车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审美在区分与无区分之间:来自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
何小平
《甘肃理论学刊》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康德“崇高”范畴解读
孙秀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对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刘锦诺
杨丽
《现代教育科学》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