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对华作用之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孔宝 单卫华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5期21-28,共8页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渐入高潮和步入“冰点”三个时期,而此时正值德国军事顾问受聘于蒋介石政权、活跃于南京国民政府之机。他们在华活动涉及领域之广、对南京国民政府影响之深,均超过蒋介石历任外...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渐入高潮和步入“冰点”三个时期,而此时正值德国军事顾问受聘于蒋介石政权、活跃于南京国民政府之机。他们在华活动涉及领域之广、对南京国民政府影响之深,均超过蒋介石历任外国军事顾问。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虽然在名义上属军事顾问,实际上其在华活动不仅仅限于军事领域,还涉及中德经贸往来、中国国防建设和中德邦交。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在1935 年11 月27 日曾写道:“她的( 中国的) 整个经济———商业上的、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对这里的德国人来说是了如指掌。”〔1〕他们对蒋介石的影响极深,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够把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华的作用与蒋介石聘请德籍顾问的原因及其来华动机用同一尺度去衡量,而应当辩证地看问题,力求给予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军事顾问团 中国 国民政府
下载PDF
试述战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的争夺 被引量:6
2
作者 吕书额 吴子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70,共9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施以“劫收”。其间,驻军部队、国民党中央各部会、北平市当局、河北省当局、北平行营等各系统围绕敌产出现了激烈争夺。争夺进一步助长了“劫收”之风,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与政治后果,加速了国民...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施以“劫收”。其间,驻军部队、国民党中央各部会、北平市当局、河北省当局、北平行营等各系统围绕敌产出现了激烈争夺。争夺进一步助长了“劫收”之风,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与政治后果,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当局 北平敌产 接收 争夺
下载PDF
陈嘉庚对战时教育统制的批判与抗争——以1941年南洋侨师设立纠纷为中心
3
作者 翟彦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3期11-23,共13页
本文聚焦于1941年南洋华侨师范设立纠纷,探讨了陈嘉庚与国民政府在教育统制问题上的分歧与抗争。陈嘉庚最初倡设国立华侨师范学校,以适应战时国策并缓解困境故土与侨居地的教育困境。然而,奉行“一党训政”的国民政府企图遥控南洋华校,... 本文聚焦于1941年南洋华侨师范设立纠纷,探讨了陈嘉庚与国民政府在教育统制问题上的分歧与抗争。陈嘉庚最初倡设国立华侨师范学校,以适应战时国策并缓解困境故土与侨居地的教育困境。然而,奉行“一党训政”的国民政府企图遥控南洋华校,陈嘉庚遂转向自主办理,以保护华侨教育免受政党斗争波及。依凭《南洋商报》和《民潮》等舆论阵地,陈嘉庚联合南侨总会、闽侨总会等社会团体,发起了广泛而热烈的抵抗运动。本文认为,陈嘉庚对海内外中华子民的深切悲悯,是驱动他不懈抗争的动力源泉。而他关于教育去政治化的思索与行动,不仅揭破了国民政府教育统制的虚伪性与局限性,亦为华侨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嘉庚 南洋华侨师范 教育统制 国民政府
下载PDF
国民政府对1931年江淮水灾救治述论 被引量:6
4
作者 蔡勤禹 孙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3-119,141,共8页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措施。国民政府在救灾中起着主导作用,凸显了政府强力介入公共领域力量,也显示了政府企图通过民族灾难来进行国家整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江淮水灾 灾荒救治 国家整合
下载PDF
论国民政府国营与民营经济范围之划分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兴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根据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理论,提出了划分国营民营经济范围的问题,其政策设计与实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抗战前的初步界定、抗战时期国营范围的空前拓展与民营范围的急剧萎缩、抗战胜利后国营范围的调整压缩与民...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根据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理论,提出了划分国营民营经济范围的问题,其政策设计与实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抗战前的初步界定、抗战时期国营范围的空前拓展与民营范围的急剧萎缩、抗战胜利后国营范围的调整压缩与民营范围的扩大。国民政府的上述政策有其合理性,但更存在着重大错误,政策的设计自相矛盾并与实践严重脱节,因而直至其政治垮台,都未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划分方案。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决策者思想上的严重分歧,特别是对民生思想的错误理解和对民生生活的长期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国营经济 民营经济 经营范围划分
下载PDF
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贾晓慧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1-88,共8页
《大公报》与西方无党派报纸不同 ,又与中国党派报纸不同。《大公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中国政界带来一些不同声音。它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 ,力图通过推动国民党政府 ,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自上而下地实现经济层面的现代化。
关键词 《大公报》 舆论 知识分子 国民党政府 现代化
下载PDF
战后国民政府的外汇政策与侨汇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东芹 《南洋问题研究》 2002年第2期58-67,共10页
战后,国民政府为吸收侨汇曾几度调整外汇政策,然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无法维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汇汇率,对汇率的调整往往只有暂时的效果,当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接近时,侨汇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战后... 战后,国民政府为吸收侨汇曾几度调整外汇政策,然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无法维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汇汇率,对汇率的调整往往只有暂时的效果,当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接近时,侨汇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战后侨汇呈逐年递减之势,由于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往往背离,因而无法阻止侨汇大量流入黑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外汇政策 侨汇 战后 华侨
下载PDF
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 被引量:2
8
作者 秦立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7,共9页
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之间具有相当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当时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 ,所协调和确立起来的两国共同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的对华政策 ,对战后国共重庆谈判的举行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商定 ,都产生了重大影... 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之间具有相当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当时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 ,所协调和确立起来的两国共同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的对华政策 ,对战后国共重庆谈判的举行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商定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甚至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到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 ,美苏的影响和作用又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对此必须要有辩证的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尔塔协定 中苏条约 重庆谈判 国共美苏 政治协商会议 联合政府
下载PDF
国民政府战后对日伪财产的接收体制考察——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包柱红 袁成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4-68,共5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随即开始了接收沦陷区日伪财产的工作。整个接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国民党党与政、军与政、中央与地方以及相关部门之间所存在的体制上的混乱,从而导致接收变成了“劫收”,使国民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随即开始了接收沦陷区日伪财产的工作。整个接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国民党党与政、军与政、中央与地方以及相关部门之间所存在的体制上的混乱,从而导致接收变成了“劫收”,使国民党政治威信空前下降。混乱的接收体制既反映了国民党对抗战胜利的善后工作准备不足,也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制度性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日伪财产 接收体制 浙江省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中德“易货贸易”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3,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易货贸易"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的过程。德国商人克莱因与1936年的《信用借款合同》分别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外,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及外交因素也是影响...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易货贸易"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的过程。德国商人克莱因与1936年的《信用借款合同》分别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外,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及外交因素也是影响上述贸易进程、推动"易货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货贸易 纳粹德国 国民政府 克莱因 《信用借款合同》
下载PDF
1928—1930年南京政府裁兵编遣失败原因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玉明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导致国民党政府裁兵编遣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冲突,也有财政经济的因素,既有被裁官兵安置上的困难,也有外患的紧逼。在这诸多因素中,对国民党裁兵编遣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财政经济的困难,是导致裁兵编遣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国民政府 裁兵编遣 原因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构筑国防工事的权衡与实践——以巩洛区国防工事为例(1935-1937)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国栋 张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93,共10页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为因应时局,亟须进行防御工事建设,以加强防卫力量。蒋介石等人根据国际局势演变,并盱衡国情,逐渐确立了构建要塞、保护核心地区的国防策略。巩洛地区位于中原核心地带,其军事价值不容忽视。为此,国民政府于193...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为因应时局,亟须进行防御工事建设,以加强防卫力量。蒋介石等人根据国际局势演变,并盱衡国情,逐渐确立了构建要塞、保护核心地区的国防策略。巩洛地区位于中原核心地带,其军事价值不容忽视。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年初,决定在该地区修建永久性国防工事,并要求地方军事长官规划、实施。基于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考量,二者国防工事构筑方案存在分歧。且囿于经济能力,国民政府难以满足地方防卫建设所需资源,修筑期间双方就此问题多有交涉。最终,该工程在诸多因素推动之下,于1937年年初全部竣工,形成沿黄河带状防御工事体系,在抗战期间起到了一定的预期防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国防工事 巩洛地区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青康藏边区交通建设刍议——以康青公路和青藏公路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光远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3-28,共6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军队缅北作战的失利,途经云南通往缅甸的国际援华运输线滇缅公路完全被阻断,滇西边防告急,于是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康青藏地区的战略地位迅速突显。国民政府为了开辟新的备用国际交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军队缅北作战的失利,途经云南通往缅甸的国际援华运输线滇缅公路完全被阻断,滇西边防告急,于是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康青藏地区的战略地位迅速突显。国民政府为了开辟新的备用国际交通线、加强国防建设和推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遂饬令交通部相继赶筑了川康、康青、青藏、青新等公路的部分路段,并提出了养护公路的方案。因诸多原因,这些公路粗通试车后旋即废弃,在民国后期再未有机动车辆通行其上。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青康藏边筑路活动开启了藏区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先河,这对加强康青藏边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和区域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不无裨益,亦为新中国成立后藏区交通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康青公路 青藏公路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南农业的主要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斌武 肖良武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80-84,共5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满足战争需求 ,曾致力于开发西南农业 ,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如调整农业机构 ,注重农业科技示范 ,开发农林资源 ,倡导农业互助合作 ,整修水利灌溉工程等 。
关键词 农业科技 西南 互助合作 需求 具体措施 资源 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倡导 战争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现代化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浩然 余海岗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11-14,共4页
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现代化演进划分为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三个时 期,侧重于从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三大职能角度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中央银行现代化的历史走向特征,并对... 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现代化演进划分为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三个时 期,侧重于从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三大职能角度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中央银行现代化的历史走向特征,并对国民政府与中央银行现代化的关系加以简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中央银行 现代化
下载PDF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的政府参与及教育治理逻辑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08,124,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新教育中国化"作为一项"运动"引发广泛关注。过往学者将这一运动定性为"学术运动",较少或绝少提及国民政府参与并实施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历史事实。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新教育中国化"作为一项"运动"引发广泛关注。过往学者将这一运动定性为"学术运动",较少或绝少提及国民政府参与并实施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历史事实。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教育中国化"并非仅是一场学术运动,更是一场由学界期待国家力量的参与,国民政府积极主导,联合社会各界,旨在改造弊窦丛生的新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次教育改革运动中凸显的国民政府教育治理逻辑,对于当下处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的教育现实有着经验参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育 中国化 国民政府 教育治理 治理逻辑
原文传递
荒政与民心——1946年国统区的节食救灾运动评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可伟 郑雪健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97-103,共7页
1946年上半年,国统区遭受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为了应对这些灾害,同年5月,国民政府在宣传节约思想的同时以"节食一日"为口号,开展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节食救灾运动。这场运动通过组织、实施和总结,利用报刊、影像等媒介向广大... 1946年上半年,国统区遭受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为了应对这些灾害,同年5月,国民政府在宣传节约思想的同时以"节食一日"为口号,开展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节食救灾运动。这场运动通过组织、实施和总结,利用报刊、影像等媒介向广大民众宣传该运动的相关事宜。为了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与成效性,国民政府在募捐和分配捐款额的方式上,采用多种募捐方式和灵活的分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带有浓重泛道德化色彩的救荒措施无法真正建构起系统的、建设性的、发展性的近代救荒体系。因荒灾而集民力,顺民心的救荒政策,看似是在动员全社会民众,实则是将国家在荒政应对中的主体责任散卸于民,从而使国民政府在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误入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6年 国民政府 节食救灾运动 荒政
下载PDF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府对民众运动态度的转变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1-94,共4页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基于加强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的目的,奉行严格限制和镇压民众运动政策。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民众爱国热潮再次涌现之时,国民党政府对民众运动态度也由原先的限制镇压向放开和支持方向转变。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民众运动 态度
下载PDF
转型之初的政制调整:1928-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议设省警务处始末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明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裁撤北京政府时期设置的各省警务处,将警政移并民政厅管辖。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开始,并将围剿红军和整理内政列为工作重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根据蒋介石提议,决定各省设置省警务处。在筹...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裁撤北京政府时期设置的各省警务处,将警政移并民政厅管辖。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训政开始,并将围剿红军和整理内政列为工作重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根据蒋介石提议,决定各省设置省警务处。在筹设过程中,如何调和新设机关与现行机构的关系,特别是省警务处与民政厅的关系,不仅中央各院部立场不同,而且各省反应各异,并直接影响省警务处设置的最终命运。在省警务处议设过程中各方不同态度及结果,正反映了国民政府从"军政时期"向"训政时期"转型之初政制调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警务处 警务处组织法 省制
下载PDF
论战后国民政府的“美债”与“美援”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国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抗战胜利后 ,美国和国民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国民政府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美债”和“美援”,“美援”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 ;而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但所有这些“美债”和“美援”... 抗战胜利后 ,美国和国民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国民政府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美债”和“美援”,“美援”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 ;而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加强了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控制。但所有这些“美债”和“美援”,却无法挽救国民政府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美债 美援 抗战胜利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