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治理的多元机制与司法路径之选择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7,共11页
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是一种良性共生关系,故乡村司法的功能定位应被置于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中加以考察。由于乡村人民法庭未能发挥其固有之司法功能,乡村司法与诉讼外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际运作层面均缺乏明确... 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是一种良性共生关系,故乡村司法的功能定位应被置于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中加以考察。由于乡村人民法庭未能发挥其固有之司法功能,乡村司法与诉讼外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际运作层面均缺乏明确的区分以及在区分前提下的有效制度衔接,我国乡村社会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于是呈现出一种权力的“平面结构”,多元纠纷解决的过程则异化为部门之间博弈和妥协的过程。因此,从乡村纠纷的有效化解以及维护法律规范所蕴含之主流价值和整个纠纷解决体系正当性的层面看,进一步的改革应侧重于推动乡村社会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由“平面结构”转向“金字塔结构”,强化乡村人民法庭固有的司法属性及其于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中的中枢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多元纠纷解决 乡村司法 人民法庭
下载PDF
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与诉讼构造——基于锦镇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乡村司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特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村司法的运作模式、形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把握,可以有效地解释并预测人民法庭的运作行为。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包括人民法庭所处的各种关系网络,案件本身的性质、类型,当事人... 乡村司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特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村司法的运作模式、形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把握,可以有效地解释并预测人民法庭的运作行为。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包括人民法庭所处的各种关系网络,案件本身的性质、类型,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等。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使得法庭诉讼构造呈现出一个倒立的伞状结构。最大限度地限制该诉讼构造出现,则必须从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司法 人民法庭 社会结构 诉讼构造
下载PDF
利维坦、国家主权和人民福祉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国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60,共11页
霍布斯试图解决近代基本政治制度设计问题,涉及公权力的合法来源与维持、私有权利和利益的合法保护与维持及两者的合理协调等问题,他构想的主权者形象"利维坦"存在一个令人不安的困境:只有超越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主权者才能保... 霍布斯试图解决近代基本政治制度设计问题,涉及公权力的合法来源与维持、私有权利和利益的合法保护与维持及两者的合理协调等问题,他构想的主权者形象"利维坦"存在一个令人不安的困境:只有超越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主权者才能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自由和私有财产,主权者是必要的,是合法地垄断和使用暴力的惟一主体,但是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不愿意受到强力的约束,主权者既是必要的又是不讨人喜爱的。利维坦假设的主要动机在于避免内战,君主的绝对权力成为保护人民权益的手段。个体的生命、和平与安全,离不开强权的庇佑。利维坦假设导致西方政治思想史从强者政治学转向弱者政治学,从君主美德转向制度正义。只有信任才能进行合作,只有契约才能保证合作。作为人际信任和合作的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是必要的。基于契约和正义的制度美德,其内核仍然是国家主权,它是人民福祉的源泉和维护人权的可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利维坦》 国家主权 制度美德 人民福祉
下载PDF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晓辉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2,共18页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根本区别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格局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以...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根本区别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格局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核心价值。人民性融通了法学的规范话语、社会话语和政治话语,是中国法学知识体系自主创新的生长点。围绕主体论、利益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核心问题展开法哲学反思,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之需要。“人民”概念具有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人民利益是具体性人民利益与整体性人民利益的统一。法治应以人民的正义观为稳定机制,反映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核心诉求。实践是法治人民性的现实基础及其展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法治的发展和创新之源,而法律成为优先的行动理由则意味着法治在行动的层面具有了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 人民利益 正义观 人民实践
原文传递
论司法为民与现代司法理念 被引量:6
5
作者 屈新 何显兵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5年第4期45-48,共4页
司法为民的理论基础在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家性质与尊重与保障人权理论。司法为民的实质就是要求保持司法过程对民众的开放,保障和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司法为民是现代... 司法为民的理论基础在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家性质与尊重与保障人权理论。司法为民的实质就是要求保持司法过程对民众的开放,保障和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司法为民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为民 现代司法理念
下载PDF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被引量:7
6
作者 丁元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3,共10页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发展环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凝心聚力,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党坚持底线思维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措施...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发展环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凝心聚力,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党坚持底线思维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党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史,就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历史。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史,也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共同富裕 公平正义 民生
下载PDF
中国司法传统中的“特色司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彬 《时代法学》 2016年第2期84-91,共8页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义"是当前司法改革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总体框架和重要部署,并进行了多方试点,但效果不佳。结合历次中国司法改革工作,会发现,司法改革大多是"雷...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义"是当前司法改革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总体框架和重要部署,并进行了多方试点,但效果不佳。结合历次中国司法改革工作,会发现,司法改革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怎么样的司法改革才被中国所需,才被中国人民所需。对这一问题,唯有深入认识中国实际,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民,方可找到良方秘钥。而深入了解中国司法传统和传统司法,会发现,中国的司法其实是一种情理司法,是一种人民司法,是一种能动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传统 司法改革 情理司法 人民司法 能动司法
下载PDF
政法体制的政治历史解读 被引量:7
8
作者 邵六益 《东方学刊》 2021年第2期42-56,122,共1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体制植根于20世纪中国的根本议题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转型模式只适用于西方"文明世界"的范畴内,落后国家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争得民族解放,实现国内政治秩序的重建。近代中国的大转型需要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体制植根于20世纪中国的根本议题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转型模式只适用于西方"文明世界"的范畴内,落后国家只能通过革命的方式争得民族解放,实现国内政治秩序的重建。近代中国的大转型需要借助列宁式政党重塑和凝聚力量,不同于国民党政治革命模式,共产党借助社会革命重构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通过打造先锋队并塑造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成功,对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的需要促生了司法为民的基本要求。从革命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党管政法、司法为民等,构成了政法体制的基本内容;其中,党管政法提供了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和方向,而大众司法则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框架在今天依旧具有解释力。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接续了政法体制中党管政法、司法为民的两项要求,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政法体制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转型 政法体制 党管政法 司法为民
原文传递
论新时代人民法院能动司法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公丕祥 《中国应用法学》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能动司法是中国本土司法文化资源的原生性概念,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司法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 能动司法是中国本土司法文化资源的原生性概念,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司法知识体系的有机构成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破解司法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能动司法的内涵更加丰富、指向更加鲜明,体现了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法治性、协同性、综合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底气和定力。坚持新时代能动司法,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积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司法新需求,推动形成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时代能动司法 为大局服务 为人民司法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体制改革理论
10
作者 方乐 《法学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90,共1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体制改革理论,在领域内容上,主要由政治方向论、目标任务论、价值依归论、文化机理论、路径模式论等五个子理论构成;在原理结构上,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层面的重大理...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体制改革理论,在领域内容上,主要由政治方向论、目标任务论、价值依归论、文化机理论、路径模式论等五个子理论构成;在原理结构上,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层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系统揭示出司法体制改革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价值属性、功能属性和规律属性;在实践逻辑上,遵循司法体制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确定以及两点之间运动轨迹的设定,科学部署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系统规划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在理论功能上,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迈向中国式司法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司法体制改革 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 中国式司法现代化
原文传递
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传承、创新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硕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8,共14页
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思想在人民司法中的具体实践,是推动人民司法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为马克思主义司法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司法对司法... 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思想在人民司法中的具体实践,是推动人民司法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为马克思主义司法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体现了新时代人民司法对司法民主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不断创新发展民主集中制,全面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持续拓展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开辟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新路径;积极探索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司法决策与社情民意的良性互动;加强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多元普惠诉讼服务新样态。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现已基本形成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司法民主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司法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实践主义哲学指导司法裁判,通过个案正义增进司法实质民主;加快司法民主制度体系整合,针对性地补强司法民主的具体制度;加强智慧司法建设,以技术发展助力司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司法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领导 司法为民 司法民主 司法参与 司法监督
下载PDF
论在我国建立人民陪审员制度——兼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凡 倪明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6-88,共3页
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而言,法官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较差,审判工作透明度也不高,因此从其政 治价值和司法制度上的价值来看,我国应当建立陪审制。《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虽然对我国陪审制 度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任期没有限制... 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而言,法官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较差,审判工作透明度也不高,因此从其政 治价值和司法制度上的价值来看,我国应当建立陪审制。《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虽然对我国陪审制 度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任期没有限制、补助对象不够明确、惩罚机制的缺失、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没有分离、监 督者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审制 司法公正 司法民主 人民陪审员
下载PDF
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洪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5,151,共7页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实世俗价值的更高价值,王阳明既把它提升到"知天"层面又使它回归到个体,达成一切平等的内在可能性。儒家以"德"奠定人的先验平等,以"才"判定人的现实职业分途。个体良知的裁决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不是确定的普遍含义,只有公众良知的汇合、外显凝成公共理性才是天道的彰显,它的机制化则是公共理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正义 理性 天道 天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建构
14
作者 亓光 刘娇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9,共10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公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目标的关键因素。它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和比较优势。面对当代中国的复杂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旨在实现物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公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目标的关键因素。它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和比较优势。面对当代中国的复杂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旨在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富裕,这要求我们积极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社会公正体系。为了促进社会各层面的均衡发展,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公正体系应包含制度公正、整体公正、生态公正和国际公正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战略的坚实基础,其不仅是现代化进程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性、时代性要求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社会公正 人民幸福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柏峰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7,191,192,共15页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司法为民,加强权利的司法保护,保障全体公民享有的广泛权利落到实处。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完善司...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司法为民,加强权利的司法保护,保障全体公民享有的广泛权利落到实处。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建设公正廉洁的司法工作队伍,需要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持续用力。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新时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立案登记制改革、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权利的制度保障、加强对执业律师权利的保障、保障申诉权利和预防冤假错案等。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机制,需要建设便民利民的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加强权利司法保护理论,是司法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必然引领新时代权利司法保护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权利 司法保护 司法为民 全面依法治国
原文传递
论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机理
16
作者 吴子越 邓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明晰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机理,是助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二者在追寻严格公正司法的核心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基础以及发展性的形成逻辑三个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除此之外,不断传承与创... 明晰司法文明传承创新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机理,是助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二者在追寻严格公正司法的核心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基础以及发展性的形成逻辑三个方面存在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除此之外,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司法文明还能通过强化司法运作中的主体权利本位和促进司法文化中的“情理法贯通”,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满足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司法领域的工作要求。这表明,司法文明作为法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助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文明 全面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司法文明指数
下载PDF
习近平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本向度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辰辰 袁寿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0-54,62,共6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标志着其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主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标志着其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主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个全面"的首次提出将"依法治国"再次提升到新高度,将法治建设再次推上新台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也是"两个百年梦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法治思想 人民群众 公平正义 人民利益
下载PDF
我国巡回审判的实践反思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德玲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巡回审判制度是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它所体现的"两便"和"三个面向"原则在化解基层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审判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在普法宣传方面也彰显了独特的... 巡回审判制度是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它所体现的"两便"和"三个面向"原则在化解基层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审判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在普法宣传方面也彰显了独特的辐射效应。但巡回审判制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运行尚显粗放,存在着规范缺失、效果不理想、缺乏长效实施的动力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治化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在人才管理、物质保障、部门联动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回审判 基层纠纷 司法为民 制度创新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正义性的三重向度
19
作者 杨明佳 袁如思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0-37,共8页
正义是法治的精神所在与目标所求,也是法治权威的不竭源泉,法治维度的正义不仅指涉公正地裁决纠纷、化解矛盾与定纷止损等程序正义,更应包括有效地聚合民意、体现民心和维护民利等实质正义。法治秩序的正义性与其坚守人民利益本位的程... 正义是法治的精神所在与目标所求,也是法治权威的不竭源泉,法治维度的正义不仅指涉公正地裁决纠纷、化解矛盾与定纷止损等程序正义,更应包括有效地聚合民意、体现民心和维护民利等实质正义。法治秩序的正义性与其坚守人民利益本位的程度成正相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备纯粹的普遍正义性,具体表现在历史、理念与实践三重向度中,是解蔽与扬弃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模式的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是程序合理性、实践可行性与实质正义性三位一体的法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人民 基层立法联系点
下载PDF
《民法典》视域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司法保障——基于L法院的实证考察
20
作者 马大壮 《河北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87,共23页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和发展预期,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后劲,而《民法典》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以及人民法院化解商事纠纷、优化... 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和发展预期,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后劲,而《民法典》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以及人民法院化解商事纠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法律规范。以L法院为例,针对与人民法院直接相关的司法效率、司法公正性、司法公开、诉讼便利度、办理破产等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实证调研数据表明,各级法院需要及时更新司法理念,优化解纷程序,紧扣司法质效,强化数字赋能,深化部门对接,不断提升司法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民法典 法治化 司法 法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