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异和间距:经由列维纳斯和朱利安思考文化间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119,186,共15页
列维纳斯思想中可以区分出三种差异,结合朱利安的阐述,也可以通过这三种差异来区别三种思考“文化间性”的方式:不同性将不同文化视为统一性的不同部分;陌异性将他者文化视为一种异域和异质性;他异性则将他者文化视为永不可被自我所把... 列维纳斯思想中可以区分出三种差异,结合朱利安的阐述,也可以通过这三种差异来区别三种思考“文化间性”的方式:不同性将不同文化视为统一性的不同部分;陌异性将他者文化视为一种异域和异质性;他异性则将他者文化视为永不可被自我所把捉的伦理对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二者的思想差异。列维纳斯的他异思想强调的是他者对于自我的优先性,朱利安的间距思想则强调透过他者对自我的反思。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方面,“间距”思想所追求的“可理解的共通”可以平衡“他异”思想中自我和他者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他异思想中他者导向的伦理学也是间距思想的必要补充,在对他者的责任中,必然会产生间距。他异和间距之思最终都需要落实于生活,也只有通过回归生活的素朴性和复杂性,才能够激活列维纳斯和朱利安的思想,并克服他们思想中的局限。相应的,也应该将基于他异和间距的跨文化交流,从理解拓展到生活。这种跨文化生活不只会拓展主体的自由和可能性,同时也是抵御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朱利安 文化间性 跨文化交流 生活
下载PDF
无“间”之“时”:朱利安论中国古代的时间观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兴华 吴先伍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73,共5页
朱利安认为,西方的时间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形而上学的时间,都强调时间的断裂性(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文化,开启了理解时间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古代重视过程性,把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在否定了断裂(间)的同时也就否定... 朱利安认为,西方的时间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形而上学的时间,都强调时间的断裂性(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文化,开启了理解时间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古代重视过程性,把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在否定了断裂(间)的同时也就否定了西方式的时间。中国人所讲的"时"是过程中的调节性,表现为时节、时机,人们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顺应。朱利安对于中西时间观间距的发掘,凸显了中国古代时间观的独特性,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时间 过程 调节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动力(论纲)——和而不同取向之比较教育补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7,共15页
现在有必要对和而不同取向的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进行反思。反思首先从返回朱利安开始,提出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的关键词。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和而不同"具有多重意义,它也是主张"生"与创造的哲学概念,通过与古希腊... 现在有必要对和而不同取向的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进行反思。反思首先从返回朱利安开始,提出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的关键词。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和而不同"具有多重意义,它也是主张"生"与创造的哲学概念,通过与古希腊和谐思想和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进行对话,在推动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动条件下,"和而不同"得到了现代转换和现代理解。"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而不同"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朱利安 比较教育 教育改革
下载PDF
朱利安的人道主义教育理想与比较教育学的变革——纪念比较教育诞辰200周年 被引量:3
4
作者 谭丹 陈时见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40,共12页
2017年是比较教育诞生200周年。借此机会,笔者再读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等著作,重温朱利安的人道主义教育理想,并探讨其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朱利安人道主义教育理想是作为方法的科学向度和作... 2017年是比较教育诞生200周年。借此机会,笔者再读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等著作,重温朱利安的人道主义教育理想,并探讨其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朱利安人道主义教育理想是作为方法的科学向度和作为价值罗盘的人道向度的统一。以朱利安的人道主义教育理想审思当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比较教育应着眼于全球共同利益,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科学精神和人道精神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比较教育 人道主义 教育理想
下载PDF
“间距”/“之间”的能量——兼论中国古典美学之于朱利安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娱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70,共9页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 朱利安的"间距"/"之间"植根于法国解构思潮,它是当时法国哲学家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间距"如何在精彩纷呈的法国理论中脱颖而出?这得益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启发,异质思想的催化使"间距"点石成金般地获得了全新的理论意义"。间距"意味着拉开一段距离,在"未思之处"发现"他者",反观自身"。间距"的能量为何?它可以破:破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等一切僵化固定的思维模式。它更可以立:可以"游刃有余"(通畅)"、迂回进入"(自由)"、气韵生动"(生成)。中国古典文化经朱利安的调剂加工,成为批判西方思维的理论资源,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也因此被重新照亮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间距 之间
下载PDF
从于连的裸体观探究中西画论之歧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棋 张玉皎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67-71,共5页
于连以其独特的西方人视角探析裸体何以在中国画中缺席,涉及到塑造中西画论的各种因素,是中国“道”本思想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碰撞。通过对裸体这一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分析,比较中西画论从生发阶段到发展阶段的差异。中国传统绘... 于连以其独特的西方人视角探析裸体何以在中国画中缺席,涉及到塑造中西画论的各种因素,是中国“道”本思想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碰撞。通过对裸体这一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分析,比较中西画论从生发阶段到发展阶段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中缺少裸体描绘的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古典哲学智慧生发阶段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二是文化艺术对世界和自身的改造,即表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连 绘画 裸体 本质
下载PDF
跨文化比较的困境及其重建——以朱利安间距论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毅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想的普遍性高地,当下的中西比较无法走出西方中心,这意味着中西文化...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想的普遍性高地,当下的中西比较无法走出西方中心,这意味着中西文化比较的不可能性。事实上,中西方文化“间距”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比较只能以一种“视角性”的方式展开其可能性,“视角性”比较关注中西的价值联系,而不是事实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比较 朱利安 间距
下载PDF
本质与欲望:反思朱利安的中西裸体观比较
8
作者 王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2,175,共14页
朱利安认为支撑西方裸体艺术的是西方哲学中的本质和理想等观念。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则强调的是变化和过程,因此不可能认为“裸体即本质”。朱利安将春宫画等裸体作品排除出了对裸体艺术的考察,因为它们表现的是赤裸,也即由脱到露的过程,... 朱利安认为支撑西方裸体艺术的是西方哲学中的本质和理想等观念。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则强调的是变化和过程,因此不可能认为“裸体即本质”。朱利安将春宫画等裸体作品排除出了对裸体艺术的考察,因为它们表现的是赤裸,也即由脱到露的过程,而不是裸体—本然的裸露状态。然而,阿甘本借助于对基督教裸体观的探讨,指出:裸总是相对于露而显现的,存在的只有赤裸,而非裸体。这一区分背后所持的后结构主义本质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如道家思想多有契合,也为对裸体艺术的探讨,引入了欲望的维度。它使得中西裸体艺术处于一个更加平等的比较平面。此时,中国的裸体艺术也应当被纳入比较,这不仅由于主题的相似性,还因为它们同样蕴含了中国的身体观和哲学观。朱利安在这一研究中的缺失,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跨文化比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体 朱利安 阿甘本 本质 欲望
下载PDF
时间·时·时节:朱利安的时间观
9
作者 姜楠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1-84,共4页
朱利安认为“时间”一词从始至终贯穿在西方哲学里,它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切分的序列,通过一种断裂的均质制造了“间”的裂隙。西方人以空间去统领时间,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却缺乏对动态和过程的关注。相反,中国思想则跳出西方“时间”的皱褶... 朱利安认为“时间”一词从始至终贯穿在西方哲学里,它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切分的序列,通过一种断裂的均质制造了“间”的裂隙。西方人以空间去统领时间,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却缺乏对动态和过程的关注。相反,中国思想则跳出西方“时间”的皱褶,思考没有“间”的“时”,并强调“时节”在中国得以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朱利安试图借助中国的“时节”观念,阐述中国对时节和生活的把握,并由此反思西方的时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时间 时节
下载PDF
中国作为“方法”——论弗朗索瓦·于连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7,共11页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升到'只有中国思想可以推翻西方思想的任何普世性重大规律'。从作为'对象'的中国,发展到作为'方法'的中国,这一西方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暗含着去帝国化、去欧洲中心主义与去一元化等多重含义,实则呼唤建构一种对话主义的文化立场。这消解了自近代以来以'仿欧洲'作为先进、而以'非欧洲'作为落后的西方话语模式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指出中国问题可以去影响甚至批判世界,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于连独特的研究路径为中国带来诸多启发:一方面,摆脱欧美价值观对中国问题的评判,建构多元共生的跨文化比较范式;另一方面,推动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的态势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为“方法” 弗朗索瓦·于连 东学西渐 对话主义 汉学
下载PDF
“间距”即对话——从弗朗索瓦·于连的多元文化观谈开去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攸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46,共17页
全球化语境之下,文化"间距"是激发活力、促进反思、开拓创造性的重要场域。"差异"生成张力,张力拉开"间距",间距"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想的跨文化交流路径不是进行比较,而是促进反思... 全球化语境之下,文化"间距"是激发活力、促进反思、开拓创造性的重要场域。"差异"生成张力,张力拉开"间距",间距"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想的跨文化交流路径不是进行比较,而是促进反思;不是盘点差异,而是发掘间距。透过不断地发现差异、创造间距、重塑间距的过程,我们可以重启思维活力,进行有智慧的文化对话。中西对话应成为一种包容性重构过程,在相异性文化相遇、碰撞、交流与互鉴的进程中,形成兼得本土文化传统与普遍文化价值精要的新型多重文化实体,在持续的跨文化对话中实现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所绽放。"间距"的本质在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距 对话 多元文化 全球化 弗朗索瓦·于连
原文传递
中国绘画的跨文化观看——以弗朗索瓦·朱利安的中国画论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耘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5,共12页
根据朱利安的相关论著,可知他是自觉地以"西方自我"来审视作为"他者"之构成部分的"中国画论",他的理论支撑也完全来自西方,具体地说,主要来自海德格尔,次要来自列维纳斯、德里达等人;其目标,则是借助&qu... 根据朱利安的相关论著,可知他是自觉地以"西方自我"来审视作为"他者"之构成部分的"中国画论",他的理论支撑也完全来自西方,具体地说,主要来自海德格尔,次要来自列维纳斯、德里达等人;其目标,则是借助"中国"这个"他者"来找到返回欧洲之"未思"的机会和方式。他的中国画论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关于《老子》与中国画论关系的论述富有创见,在方法论上也有值得我国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学者借镜之处;但是朱利安所特别突显并予以表彰者是中国的"关联思维",这表明其著述原本是以解决西方自身的"痼疾"(科学宰制而导致的感性偏枯)为导向的,而这恰恰不是我国的主要问题。所以,对于朱利安的著述,今日中国人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落入为中国古代文化高唱赞歌者所不经意造成的"陷阱"而不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朱利安 中国文人画 中国画论 跨文化观看 “未思”
下载PDF
前无古人 后有来者——缅怀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晓辉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本文回顾了朱利安非凡的人生经历,阐述了朱利安作为比较教育之父的客观基础,也指出了纪念朱利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朱利安
下载PDF
勇于建构?——朱利安中西“时间”观念对照研究之反思与辨明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时间”是中西哲学史最为基要、深广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论“时间”》一书涵摄王夫之思想(主要是易学观念)来做中、欧时间哲学对照研究,在古典与当代视域中设置了重重中-欧思想间距,展现出深邃... “时间”是中西哲学史最为基要、深广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论“时间”》一书涵摄王夫之思想(主要是易学观念)来做中、欧时间哲学对照研究,在古典与当代视域中设置了重重中-欧思想间距,展现出深邃而驳杂的学术风格。朱利安的致思方式触碰并紧扣着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然而,其依傍中国“时”观这一思想“上游”对欧洲哲学所开展的极富哲学雄心的根源“追溯”,具有结构主义、简化主义的倾向,反而导致对中、欧思想真实历史的双重遮蔽。朱利安对中国思想“他者性”的建构缠绕着欧洲认识中国这一“他方”的历史-地理经纬,然而他却不愿意正视这一事实而对既有的思想成见展开反思。朱利安“汉语思想消解生命意义(sens)”的论断是形式化的,其立论基础也问题重重。对“时间”问题展开跨文化思考,“文化史”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恰恰是朱利安有意忽略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 时-间 间距
原文传递
“间距/之间”理论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顺庆 王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9,共9页
朱利安在20世纪末曾经批评钱锺书、刘若愚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寻同的比较主义”,对此他提出“差异的比较主义”。2012年以后,他认为“差异”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并没有从思想的上游做出区分,由此他用“间距/之间”来取代“... 朱利安在20世纪末曾经批评钱锺书、刘若愚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寻同的比较主义”,对此他提出“差异的比较主义”。2012年以后,他认为“差异”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同”,并没有从思想的上游做出区分,由此他用“间距/之间”来取代“差异”,试图在中西文学之间侦测出思想“间距”,然后在它们“之间”迂回运作,继而生成诸种阐释变异。这种研究方法从实践层面论证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行性,因为两者都将异质性作为可比性,并着力于研究跨文明视野中的阐释变异,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距 之间 比较文学 变异学 朱利安
下载PDF
“去相合”的美学间距——朱利安论中国绘画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意味着去除同质性因素,拆解使艺术趋于贫瘠的“相合”:一方面在欧洲内部反思以“相符”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路径,是打开“间距”去外部追寻“未思”与“未闻”。为此,朱利安一以贯之地秉持“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观照路径,来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寻找文化资源,去践行“去-相合”的逻辑。他高度赞赏中国绘画所体现出的“道”,即由两极互动的“之间”而产生持续动力流转与勃勃生气,道家思想对二元统一的追求成为他反思欧洲美学传统的动力。朱利安的研究有别于此前西方文论中从“异域情调”或“东方主义”出发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而是开拓了一种对话主义的汉学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相合” 朱利安 间距 中国绘画 中西对话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17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下载PDF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
18
作者 吴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2,179,180,共16页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修正了此前欧洲文学/文论中异域猎奇式的方法论,重新阐释了“异域情调”一词的内涵并发展出一种大写的“多异美学”,赞扬多元文化的“差异”之美,超越并批判了西方殖民主义;而朱利安则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对话主义方法论,不是立足于发现“差异”,而是借助中西文化“间距”进行“外部解构”“迂回-进入”,推动了寻求“多元共生”的范式成为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这一发展反映出法国文论对中国问题的阐释与研究所经历的范式发展,也推动着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异美学” “多元共生” 谢阁兰 朱利安 中西对话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孕育力”--基于弗朗索瓦·于连的中欧对话视角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攸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6-142,156,共8页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受到同质性力量的冲击,"强势"文化携其经济优势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导致全球思想走向"贫瘠化","文化萎缩"的风险日盛、文化"孕育力"的培育因而成为重要议题。弗朗...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受到同质性力量的冲击,"强势"文化携其经济优势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导致全球思想走向"贫瘠化","文化萎缩"的风险日盛、文化"孕育力"的培育因而成为重要议题。弗朗索瓦·于连提出"文化间距"的概念,主张跨文化交流不囿于基于"差异"进行比较,而应开放"间距"探索"之间"的文化资源,从而对抗雷同、划一浪潮之下的思想、文化贫瘠化趋势。从中欧对话的视角来看,"轻率的普世主义"与"偷懒的相对主义"均非理想的对话途径,理想的跨文化交流路径应创造出远景思维的空间,通过外部观照去重启本土思维,充分发掘文化"间距"之中的丰富资源,激发多元文化的"孕育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有智慧的对话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育力 间距 中欧对话 全球化 弗朗索瓦·于连
原文传递
“间距”:朱利安之用笔论及其中国书画理论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20
作者 罗君艺 《美育研究》 2024年第1期97-113,共17页
朱利安“间距”的具体美学批判实践集中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及其理论领域的阐释效力这一问题域。他从笔画的过程性角度,赋予了石涛的“一画”以“离拔而起”与“毫无动能”之间蓄势待发的潜力,他以对中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草图”的差异... 朱利安“间距”的具体美学批判实践集中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及其理论领域的阐释效力这一问题域。他从笔画的过程性角度,赋予了石涛的“一画”以“离拔而起”与“毫无动能”之间蓄势待发的潜力,他以对中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草图”的差异认知拉开了比较的“间距”。种种不同认知的源头在于中西方对于“完成性”具有极大的期待差异。由此,朱利安对美学标准、主体位置等更具延展性的话题展开讨论。总体而言,“间距”虽然遮蔽了一些事实性的问题,但也以游刃有余之“势”带来了跨文化书画研究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索瓦·朱利安 “间距” 中国书画观念 跨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