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59-2362,共4页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尸体头颅,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脑干和颅神经,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并且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于尸体头颅和计算机模型中选择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颈静脉孔后缘为骨性标志点测量距离,采用Bland-Altman方法进行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结果虚拟现实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中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清晰显示,尸体头颅标本和计算机模型中测量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后缘以及颈静脉孔前后缘之间连线距离,经BlandAltman检验,偏倚分别为0.060、0.062和0.01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55~0.375、-0.357~0.481和-0.265~0.299,绘制散点图显示一致性良好。结论颈静脉孔区的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经尸体头颅解剖验证其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力伟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王凤梅 陈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 :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 ,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 ,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 ,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 ,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 ,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 :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 ,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 ,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 ,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枕髁-颈突入路 颈静脉孔区 显微解剖学 研究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均不包含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路径a中不包含后组颅神经。路径b均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3例路径b中不显露小脑前下动脉。路径c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前下动脉和后组颅神经。测量和比较显示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路径中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路径a>路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的不同靶点,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微创
下载PDF
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1 位作者 周敬安 赵亚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乙状窦前入路分别显露内...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乙状窦前入路分别显露内听道入口上缘(路径a)、颈静脉孔前缘(路径b)和颈静脉孔后缘(路径c)的不同微创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并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的变化.结果 在模拟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中,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其中路径a位置水平最高,向内上方紧贴半规管和内淋巴囊后方到达面听神经复合体进入内听道处;路径b向内侧紧贴颈静脉球前方到达颈静脉孔神经部;路径c位置水平最低,向内侧紧贴乙状窦前缘到达颈静脉球.在所测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比较方面,路径a>路径b>路径c;在手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比较方面,路径b>路径a>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a中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的体积为(53.32±5.54) mm^3,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30.55±3.51) mm^3;路径b中显露后组颅神经的体积为(84.59±9.23) mm^3.结论 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不同靶点的微创手术路径对骨性结构和静脉窦的影响不同,联合使用各手术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经乙状窦前入路 虚拟现实技术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4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穗俊 张志钢 +4 位作者 郑亿庆 杨海弟 朱鹏 尹玲 吴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及其预后. 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患者均经Fisch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行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38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6例,其中,术后加放疗或γ刀治疗7...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及其预后. 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患者均经Fisch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行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38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6例,其中,术后加放疗或γ刀治疗7例.术中全部病例均行面神经监测,行面神经解剖及改道移位35例,面神经“桥梁化”9例,面神经部分切除10例,其中,同期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4例,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3例. 结果 术中41例行外耳道封闭,35例行临近带蒂颞肌瓣术腔填塞,6例行术腔脂肪填塞;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面瘫,其中,14例于术后2周至9个月内不同程度改善,4例未改善;1例术前出现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术后半年好转.术后2例出现皮下血肿,1例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合,经清创缝合及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2例出现术腔填塞物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好转.随访6个月-5年,除9例有部分肿瘤残留或复发外,其余未见明显复发. 结论 Fisch入路对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手术治疗具有暴露好、视野清晰、方便止血的优点,术中行面神经监测,必要时可在术中行面神经解剖、“桥梁化”或改道移位,更有利于肿瘤完全或近完全切除,减少神经损伤.术后行术腔填塞及选择性外耳道封闭可有效地减少术腔积液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肿瘤 Fisch入路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姜忠利 石祥恩 张俊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26-229,I002,共5页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2 4例 ,其中颅内型 (A型 ) :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 12例 ) ;骨内型 (B型 ) :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 ,向颅内生长 ( 5例 ) ;...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2 4例 ,其中颅内型 (A型 ) :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 12例 ) ;骨内型 (B型 ) :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 ,向颅内生长 ( 5例 ) ;颅外型 (C型 ) :肿瘤主体位于颅外 ,并向颈静脉孔生长 ( 1例 ) ;混合型 (D型 ) :肿瘤由颈静脉孔向颅内外生长 ,呈哑铃型 ( 6例 )。A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B型采用远外侧入路 ,C型和D型采用颈 乳突联合入路和远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 19例 ,次全切除 4例 ,大部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良好显露肿瘤的手术入路是切除肿瘤的关键 ,而防止颅神经损伤是切除肿瘤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岩骨入路颈静脉孔区手术的显微解剖观测 被引量:5
7
作者 裘明哲 张建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为获得经岩骨入路颈静脉孔区手术相关的国人解剖学参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解剖观测30 侧国人尸头,对有关岩骨入路数据进行测量。结果:鼓环~颈静脉球顶距离为(4.84±3.84)m m ,鼓环~面神经距离为... 目的:为获得经岩骨入路颈静脉孔区手术相关的国人解剖学参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解剖观测30 侧国人尸头,对有关岩骨入路数据进行测量。结果:鼓环~颈静脉球顶距离为(4.84±3.84)m m ,鼓环~面神经距离为(2.71±0.81)m m ,后半规管~颈静脉球顶距离为(4.99±4.41)m m ,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膝部距离为(7.71±1.47)m m ,面神经垂直部~颈静脉球距离为(5.67±2.24)m m 。结论:术中如能注意相关解剖学参数,可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岩骨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16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宇 诸葛启钏 +4 位作者 郑伟明 张俊廷 吴近森 林晨 赵继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759-1761,共3页
目的 :介绍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经验、显微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防治要点 .方法 :1996 0 6 / 2 0 0 4 0 2共收治确诊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 ,采用远外侧入路 ,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肿瘤 .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 目的 :介绍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经验、显微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防治要点 .方法 :1996 0 6 / 2 0 0 4 0 2共收治确诊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 ,采用远外侧入路 ,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肿瘤 .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 .结果 :16例肿瘤中均经手术治疗 ,其中 11例全切除 ,次全切除 4例 ,1例大部分切除 ;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 10例 ,颈静脉球瘤 3例 ,脑膜瘤 2例 ,脊索瘤 1例 .术后 1例出现脑脊液耳漏 ,1例出现感染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手术无死亡病例 .结论 :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暴露颈静脉孔区 ,最小程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构 ,使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颈静脉孔区肿瘤 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 并发症 手术 脑脊液耳漏 结论 技巧 目的
下载PDF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2 位作者 彭林 张嘉林 冯文峰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个颅底标本观察颈静脉孔的形态、在 1 0个完整头颅标本上观察颈静脉孔内穿梭结构间关系 ,并测量其的长度、宽度及其到颞骨岩骨嵴、前庭小管外口、内耳...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个颅底标本观察颈静脉孔的形态、在 1 0个完整头颅标本上观察颈静脉孔内穿梭结构间关系 ,并测量其的长度、宽度及其到颞骨岩骨嵴、前庭小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弓峰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位于岩枕交界处 ,形态不规则 ,可有 1~ 3个孔 ,其中 1孔占 75 % ,2孔 2 1 9% ;Ⅸ~Ⅹ间均有纤维分隔 ;岩下窦穿颈静脉孔时 90 %位于Ⅸ~Ⅹ神经间 ,1 0 %位于Ⅹ~Ⅺ神经间 ,其 95 %汇入颈静脉球、4 5 %分支同时汇入颈静脉 ,测量结果均值依次为 1 5 4 5、9 0 8、1 3 79、9 5 1、4 77、5 2 1mm ,其中颈静脉孔长度、宽度及其到前庭小管外口、后半规管下缘弓峰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静脉孔是颅底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结构 ,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一定的解剖关系 ,颈静脉孔内结构变异较大 ,右侧颈静脉孔较对侧大 ,高颈静脉球以右侧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应用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的比较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勇利 蒋卫红 +5 位作者 章华 柒琳 吴平 肖健云 司勇锋 赵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解剖 颈静脉孔 颈静脉球体瘤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卫红 章华 +7 位作者 谢志海 柒琳 吴平 张俊毅 陈香 付维 肖健云 赵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依次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依次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依次选择Ⅰ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段、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Ⅰ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Ⅰ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段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手术入路 解剖学
下载PDF
颅底颈静脉孔区骨性测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玉泉 刘镇 +5 位作者 叶文 代飞虎 徐领领 王玉海 纪荣明 杨向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mm,右侧(13.79±3.67)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mm,右侧为(22.84±2.88)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mm,右侧为(6.78±1.61)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mm、右侧(11.41±1.91)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mm,右侧(14.39±1.85)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颈静脉孔 枕髁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权 袁贤瑞 +4 位作者 刘庆 毕长龙 姜维喜 罗端午 黄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回顾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STJP)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JF)肿瘤病例,探讨该人路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自2000年1月以来STJP入路14例和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1例切除的JF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 目的回顾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STJP)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JF)肿瘤病例,探讨该人路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自2000年1月以来STJP入路14例和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1例切除的JF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4例JF肿瘤中,1例肿瘤局限于JF区;5例肿瘤完全向颅内发展;8例肿瘤主体位于颅内,其中2例部分瘤体向下跨枕大孔进入颈椎管上部,6例部分瘤体经JF向外口处发展,呈哑铃型,后者中有2例向前累及颈动脉鞘。手术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13例(92.9%)患者未新增颅神经损害症状,1例术后出现短期患侧眼外展麻痹和面神经不全损害(HBⅢ级)。术后随访3-60个月(失访1例),病人术前颅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随访时无1例存在吞咽困难。1例肿瘤颅外部分发展至颞下窝咽旁间隙采用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的患者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伴短期切口脑脊液漏。鼻饲4个月时因水、电解质紊乱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结论STJP入路操作简便易行,无需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不破坏迷路,对颅底骨质破坏较少,显露范围较广泛,适用于主体在JF区和向颅内发展的JF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肿瘤 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改良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向宇 侯文仲 姜晓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03-905,共3页
目的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 目的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外半规管,轮廓化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研究面神经移位的必要性;随后做外侧枕下颅骨切除,磨除后内侧1/3枕髁,尽可能磨除全部的颈静脉结节。结论改良后的JF入路可以从上、下、后、外多个角度对JF的充分暴露,能够比较容易完成一期全切颅内外位于JF、枕骨大孔和向高颈位发展的各类肿瘤,还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面神经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高颈位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技术
15
作者 马顺昌 张岱男 +6 位作者 管修东 李江 薛湛 倪明 贾桂军 李德岭 贾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结合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采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肿...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结合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采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肌肉分层法、乙状窦后及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观察颅底重建的效果以及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均获得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神经鞘瘤12例,副神经节瘤3例,软骨肉瘤1例.术后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头颅CT均显示双骨瓣固定良好,未见任何程度的扭转或者松动,乳突的形态学特征恢复,颅骨缺损较少.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4±3.5)个月(27~37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现颅骨骨瓣变形或移位的情况,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 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以及肌肉分层复位缝合技术操作简单,可在保证显露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性,减少骨性缺损,并且有利于软组织重建;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颈静脉孔 远外侧入路 双骨瓣 乳突皮质骨 重建
原文传递
前外侧入路切除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临床分析
16
作者 刁玉领 徐大伟 +2 位作者 常海刚 李富光 周文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amii分型B型3例、C型7例、D型5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amii分型B型3例、C型7例、D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微信等方式规律随访,评估患者的肿瘤进展情况和神经功能状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1例新发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无脑脊液漏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随访3个月时术后发生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患者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或减轻,但声音嘶哑至6个月时仍未见明显改善;新发面瘫患者术后3个月时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截至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均能满足不同Samii分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手术通道的显露需求,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区 前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联合上颈段经颈静脉孔区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舜尧 程宏伟 +6 位作者 冯春国 徐培坤 李长元 王先祥 王斌 仰鹏志 王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8-391,446,共5页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JF)入路的显微解剖,利用该入路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复杂病变.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联合上颈段经JF区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对C1~C4上颈段解剖,切除C1横突,游离椎动脉C...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JF)入路的显微解剖,利用该入路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复杂病变.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联合上颈段经JF区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对C1~C4上颈段解剖,切除C1横突,游离椎动脉C1~C2段及水平段;充分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及部分枕骨髁;迷路后切除乳突,显露半规管,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全程暴露乙状窦,打开颈静脉孔;扩大了JF区的显露并测得相关参数,如乳突尖间距枕髁外缘中点为(29.65±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0.10±0.81)mm;颈静脉球距面神经垂直段间距左为(6.8±0.35)mm,右为(4.6±0.33)mm.结论 此入路从多个方向对JF区充分暴露,使面神经、耳蜗、椎动脉、后组脑神经等结构得到保护,术中结合相关解剖参数可很好的完成一期全切JF区颅内外沟通型及延伸到上颈位的病变,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孔入路 上颈段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经乙状窦前入路的脑干腹侧区微创手术的虚拟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部位的路径中解剖结构空间构筑情况。结果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三维影像模型中所测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b>路径a,路径a中包含静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体积最大,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面神经垂直段体积:路径c>路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中迷路体积路径b和路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有助于理解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靶点时途径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等的空间构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脑干 虚拟现实 乙状窦前入路 微创
下载PDF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西西 何科君 +7 位作者 徐小平 夏昕 赵坤 谢宝树 杨佳 杨李轩 黄正松 张弩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2019年5月,行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手术治疗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影像学... 目的探讨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2019年5月,行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手术治疗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11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2例患者次全切除。术后,7例患者症状缓解;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5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加重,其中3例患者行气管切开;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结论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 颈静脉孔肿瘤 远外侧入路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祥宇 袁贤瑞 +5 位作者 刘定阳 谢源阳 袁健 赵子进 苏君 刘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型肿瘤采取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1例C型肿瘤采用颈侧入路,4例C型和9例D型肿瘤采取髁旁-颈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5例;术后新发声音嘶哑3例,声音嘶哑较前加重1例;新发舌肌萎缩、伸舌偏斜1例;面瘫加重2例;无新发面瘫及听力下降、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3~48个月,耳鸣、听力下降较术前改善12例,吞咽功能、声音嘶哑较术前改善各7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例。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累及范围,应用微创理念精确磨除骨质,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到达病变区域,可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创伤,保护脑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 入路 髁旁-颈外侧 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