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海堂与今文经学在广州的兴起 被引量:10
1
作者 车行健(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20,共8页
本文主旨在探究学海堂与经今文学的关系,作者首先分析阮元创设学海堂的过程及其组织特色;其次,作者指出学海堂兼容汉学与宋学、古文与今文的学风,而此多元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也使广东成为清代经学的最前线。
关键词 学海堂 阮元 令文经学 古文经学 汉学 宋学
下载PDF
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莉莉 《美育学刊》 2016年第1期16-30,共15页
"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徘徊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文化概念,从内涵上说它主要是一个人格美学范畴。在个人气质上,清高孤傲,不屑不洁之人浑浊之事,耻贱污而不行;在表现形态上,漠视虚伪的道德规范,特立独行,甚至有所偏执。屈原的&... "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徘徊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文化概念,从内涵上说它主要是一个人格美学范畴。在个人气质上,清高孤傲,不屑不洁之人浑浊之事,耻贱污而不行;在表现形态上,漠视虚伪的道德规范,特立独行,甚至有所偏执。屈原的"狷狭"、阮籍的"狷狂"、陶潜的"狷隐"、姜夔的"狷介",是中国古代文人狷性人格倾向的典型代表。"狷"的实质,从根本上而言,是儒家精神的一种特殊变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古代文人 人格美学 屈原 阮籍 陶潜 姜夔
下载PDF
敦煌残卷(北图位字79号)的性质及在孙子故里考证中的史料价值
3
作者 郭克勤 《滨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条其源系,考其郡望”的重要依据,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弄清孙子故里郡望的关键所在。敦煌残卷的编撰年代应为天宝年间,更具体一点说应为天宝十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残卷 《元和姓纂》 孙子故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