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宝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83-91,共9页
从吴宓到鲁迅,再到后来的研究者,都将《史地学报》和《学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前者的核心人物、诸位同人和刊物本身三个层面与后者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揭示1920年代在南京乃至全国学界甚有影响的两份刊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异同所在... 从吴宓到鲁迅,再到后来的研究者,都将《史地学报》和《学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前者的核心人物、诸位同人和刊物本身三个层面与后者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揭示1920年代在南京乃至全国学界甚有影响的两份刊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异同所在,同时也可展现当时相关学术群体的学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地学报》 《学衡》 柳诒徵 学人群体
下载PDF
柳诒徵“中国文化观”的四个面相--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核心的文本解读
2
作者 任仕阳 杨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6,共7页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以吴宓、梅光迪、柳诒徵等为主要成员所构成的"学衡派"占有重要地位。在柳诒徵看来,诠释中国文化,"必先大其心量以治吾史";其判定中国文化之"大本"为"建立人伦道德,以为立国中...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以吴宓、梅光迪、柳诒徵等为主要成员所构成的"学衡派"占有重要地位。在柳诒徵看来,诠释中国文化,"必先大其心量以治吾史";其判定中国文化之"大本"为"建立人伦道德,以为立国中心";认为衡论中国文化之"得失"须"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指出重塑中国文化之"价值"在"同造未来尽善尽美之世界"。就《学衡》与《史地学报》所刊柳氏文章进行文本解读,也许能为我们重思柳诒徵乃至整个民国知识人思想之立体性与多维性提示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学衡》 《史地学报》 中国文化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