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亚刚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2-98,共7页
作者探讨共同正犯的相关问题 ,提出共同正犯是共犯类型 ,并对国外刑法理论关于共同正犯理论的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和意思主体共同说进行了评析 ,提出了共同正犯成立的基本范围 ,分析了共同正犯的主观要件和实行行为形态 ,并就共谋共... 作者探讨共同正犯的相关问题 ,提出共同正犯是共犯类型 ,并对国外刑法理论关于共同正犯理论的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和意思主体共同说进行了评析 ,提出了共同正犯成立的基本范围 ,分析了共同正犯的主观要件和实行行为形态 ,并就共谋共同实行行为、继承的共同实行行为、分担的共同实行行为等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自己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共同正犯 故障 共同实行行为
下载PDF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松建 王立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4,共7页
实行过限问题无论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外刑法规定以及有关理论并不一致。研究实行过限问题,对于丰富共同犯罪理论,解决实践中一些疑难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共同犯罪 犯罪实行 实行过限
下载PDF
不能用行为共同说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明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6,共6页
试图用德、日的行为共同说来解释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不仅是行不通的路径,而且其理论根据也不可靠。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之所以不能用行为共同说来解释,归根到底是因为行为共同说是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的产物,而... 试图用德、日的行为共同说来解释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不仅是行不通的路径,而且其理论根据也不可靠。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之所以不能用行为共同说来解释,归根到底是因为行为共同说是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的产物,而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不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单一正犯体系。德、日刑法中的共同正犯或共犯必须在定罪阶段(犯罪论层次)确定,而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则是在量刑(处罚)阶段才涉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行为共同 单一正犯 主犯 从犯
原文传递
从单一正犯视角看共谋共同正犯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明祥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8,共14页
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是从判例发展而来,宗旨是为使犯罪的共谋者中未分担实行行为的幕后大人物受到更重的处罚(即作为正犯处罚)。目前这种理论已被日本刑法学界多数学者所接受,也得到许多德国学者的支持。但是,将未分担实行行为者作为正犯... 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是从判例发展而来,宗旨是为使犯罪的共谋者中未分担实行行为的幕后大人物受到更重的处罚(即作为正犯处罚)。目前这种理论已被日本刑法学界多数学者所接受,也得到许多德国学者的支持。但是,将未分担实行行为者作为正犯来处罚或评价,违背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初衷,会动摇区分制的根基。我国采取不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单一正犯体系,刑法对作为犯罪参与特殊类型的共同犯罪及其处罚原则有明文规定,将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的共谋犯罪案件,认定为共同犯罪,根据共谋者在犯罪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主犯或从犯,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能确保参与者之间处罚均衡合理,根本不需要引进共谋共同正犯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谋 共同正犯 共同犯罪 单一正犯
原文传递
危险驾驶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胡洪春 周舟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7-133,共7页
作为故意犯罪,危险驾驶罪理应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形。机动车驾驶者之间以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与机动车驾驶者之间均有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犯。暗中帮助他人危险驾驶的行为人应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片面共犯,而不知情的危险驾驶者则应单独构成... 作为故意犯罪,危险驾驶罪理应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形。机动车驾驶者之间以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与机动车驾驶者之间均有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犯。暗中帮助他人危险驾驶的行为人应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片面共犯,而不知情的危险驾驶者则应单独构成危险驾驶罪。在间接正犯和单独不作为犯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驾驶者应单独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者的同饮者、劝酒者、同乘者以及饭店、酒吧等酒水提供者均不应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共同犯罪 对向犯 不作为共犯 间接正犯
原文传递
共同犯罪分案审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许身健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共同犯罪以并案审理为原则,分案审理为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缺乏关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制度规范供给不足。从实践看,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分案审理到主动分案审理的转变;从规范看,则经... 共同犯罪以并案审理为原则,分案审理为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缺乏关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制度规范供给不足。从实践看,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分案审理到主动分案审理的转变;从规范看,则经历了一个从特殊规范到一般规范的演变。《2021年刑诉法解释》首次明确了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的一般规范,但仍存在规范目的不足、案件范围不明、具体程序欠缺等问题,无法解决实践中分案范围随意化、分案决定行政化、对质权保障不足、前案既判力扩张等问题。应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借鉴域外有益经验,从基本原则、案件范围、分案程序、审判组织、证据规则、裁判拘束力等方面完善分案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并案审理 分案审理 另案处理
原文传递
交通肇事罪之争议问题再研究——兼评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毓显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81-83,共3页
对交通肇事罪来说 ,尽管刑法有明确规定 ,特别是司法解释对其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 ,值得商权之处也不少 ,这样一来 ,又引起了一些新的、更大的歧义和司法适用上的混乱 ,因此 ,笔者遴选几个争议问题加以研讨 ,以求对些问题作出恰... 对交通肇事罪来说 ,尽管刑法有明确规定 ,特别是司法解释对其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 ,值得商权之处也不少 ,这样一来 ,又引起了一些新的、更大的歧义和司法适用上的混乱 ,因此 ,笔者遴选几个争议问题加以研讨 ,以求对些问题作出恰当的理解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故意杀人罪 共同犯罪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阐释 被引量:7
8
作者 郭自力 陈文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8-77,共10页
网络犯罪具有"辐辏型"的特点,帮助犯通过必要服务提供所连接的正犯数量可观,因此网络共同犯罪呈现"罪责倒挂"的现状。另外,由于网络产业链的形成,位于产业链不同顶端的主体不具有意思联络,难以通过传统共犯理论认... 网络犯罪具有"辐辏型"的特点,帮助犯通过必要服务提供所连接的正犯数量可观,因此网络共同犯罪呈现"罪责倒挂"的现状。另外,由于网络产业链的形成,位于产业链不同顶端的主体不具有意思联络,难以通过传统共犯理论认定帮助犯入罪。基于此,《刑法修正案(九)》新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用以严密法网,因此,在该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上应当相对宽缓。在"帮助"的理解上应当包括共犯间的互相帮助的行为,还应当包括不具主观意思联络的客观帮助行为。在"故意"的理解上应当包括对可能实施违法行为的明知,以及规范上的"应当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共同犯罪 帮助犯 明知
下载PDF
共犯意思联络的教义学展开 被引量:2
9
作者 申屠玚玚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作为一种事实认知活动,是界定共犯行为性质的判断资料,不能与因果性混同。意思联络涉及法秩序对共犯行为法益侵害性的客观初步评价,建立在特定事实与犯罪关联性的基础上,具有与故意过失不同的评价内容。... 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作为一种事实认知活动,是界定共犯行为性质的判断资料,不能与因果性混同。意思联络涉及法秩序对共犯行为法益侵害性的客观初步评价,建立在特定事实与犯罪关联性的基础上,具有与故意过失不同的评价内容。在对故意认定存在扩张倾向的司法现状下,有必要基于行为主义的要求,强调意思联络的独立地位与客观属性。我国刑法采取定罪与量刑分离的双层区分模式,并无对共同正犯的专门规定,共谋与德日刑法中的正犯性评价无关,共同正犯的结果归属应个别进行,没有必要承认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对意思联络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者是共同正犯,在结果归属阶段,共同正犯与狭义共犯具有不同评价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联络 共同犯罪 行为主义 共同正犯 共谋
下载PDF
共同犯罪本质新论——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说之提倡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铭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3,共9页
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都存在将共同犯罪与共犯及定罪问题混为一谈等诸多缺陷,因而无法圆满解决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三者是处于不同阶段和层次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应将共同犯罪的认定定位于单纯的事实认定问题,而将共犯的... 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都存在将共同犯罪与共犯及定罪问题混为一谈等诸多缺陷,因而无法圆满解决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三者是处于不同阶段和层次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应将共同犯罪的认定定位于单纯的事实认定问题,而将共犯的认定以及定罪问题归还给犯罪构成理论去解决。据此,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事实认定意义上的、社会通常观念上的"犯罪",不一定是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本质 犯罪共同说 行为共同说 共犯
下载PDF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有效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晚拴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9-101,共3页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它的认定,应当从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制度入手,不仅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性质及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更要考虑到中止制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下载PDF
林业行政执法中共同违法的认定及执法实务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长英 谢其寿 +1 位作者 陈进华 陈长义 《中国林业经济》 2010年第4期1-3,7,共4页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共同违法进行明确规定,《森林法》及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也同样未对共同违法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林业行政执法进行整合后,对于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违法时,适用法律规范就成...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共同违法进行明确规定,《森林法》及林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也同样未对共同违法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林业行政执法进行整合后,对于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违法时,适用法律规范就成为突显的难题,为了严肃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参照其他行政部门执法实践的观点和借鉴刑法、行政法、民法的法学原理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提炼,为林业司法、执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行政执法 共同违法 司法 执法 认定 实务
下载PDF
对向犯理论的适用:向制假者购买居民身份证的行为不应定罪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红飞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1-64,共4页
购买伪造的身份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是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需要;向制假者提供身份证信息并要求购买该伪造的身份证的行为不能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认定为伪造居民身份证罪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是对向犯理论的当然适用。向制假者... 购买伪造的身份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是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需要;向制假者提供身份证信息并要求购买该伪造的身份证的行为不能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认定为伪造居民身份证罪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是对向犯理论的当然适用。向制假者购买身份者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是一般违法行为,但利用伪造的居民身份证从事其他活动触犯刑法的,则另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购买居民身份证 伪造 对向犯 共同犯罪
下载PDF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被引量:2
14
作者 荆培才 赵树文 蔡艳蕊 《唐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5-17,44,共4页
共同犯罪是犯罪的特殊形态,它同单独犯罪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刑事立法上以法条的形式确定共同犯罪制度,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对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如何认定,直到今天仍存在理论分歧。本文详尽阐述了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
关键词 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认定方法 犯罪形态
下载PDF
论信息域的聚众性犯罪形态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德胜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138,共3页
信息域的聚众性犯罪由于发生在信息域这一特定领域中,其在构成要件和基本属性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聚众犯的鲜明特征:因而从信息域聚众犯的定义入手,围绕信息聚众犯的基本特征和倡议犯的法律定位等两个问题,深入地探讨信息聚众犯罪的复... 信息域的聚众性犯罪由于发生在信息域这一特定领域中,其在构成要件和基本属性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聚众犯的鲜明特征:因而从信息域聚众犯的定义入手,围绕信息聚众犯的基本特征和倡议犯的法律定位等两个问题,深入地探讨信息聚众犯罪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它与传统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某些规定的内在冲突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域 聚众性犯罪形态 构成要件 基本属性 法律定位 刑法 共同犯罪 中国
下载PDF
保险诈骗罪共犯问题新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俊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60-262,共3页
在内外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只能成立贪污罪或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而不能成立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在内部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骗取保险金时,应以贪污罪确... 在内外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只能成立贪污罪或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而不能成立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在内部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骗取保险金时,应以贪污罪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只是利用一方的职务便利,共同骗取保险金时,应根据该方的身份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诈骗 共同犯罪 内外相互勾结 内部相互勾结
下载PDF
实行过限的刑事责任探究
17
作者 栾明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90-93,96,共5页
实行过限是从共同犯罪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很特殊的犯罪形态,它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犯罪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一种犯罪行为形态。对于实行过限行为刑事责任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研究的重要问题,... 实行过限是从共同犯罪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很特殊的犯罪形态,它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犯罪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一种犯罪行为形态。对于实行过限行为刑事责任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研究的重要问题,亦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因为其不仅涉及到对实施过限行为人的如何处理,还包括对其他共犯如何定罪量刑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研究不尽一致,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实行过限行为的一般处理规则为过限犯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对于其未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其他共犯应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当然在实行过限的具体认定中还应分重合性过限与非重合性过限分别进行具体讨论,从而分清责任的具体归属,避免牵连无辜,彰显刑法公平正义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实行过限 刑事责任 归责原则
下载PDF
中国式加重犯中止问题的“一揽子”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洪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4,共10页
加重犯也可能存在犯罪中止。中止加重结果(或者要素)而完成基本犯行为和结果、发生加重结果(或者要素)后中止基本犯结果,以及同时中止加重结果(或者要素)与基本犯结果的,均可能成立加重犯的中止。形成危险状态后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避免... 加重犯也可能存在犯罪中止。中止加重结果(或者要素)而完成基本犯行为和结果、发生加重结果(或者要素)后中止基本犯结果,以及同时中止加重结果(或者要素)与基本犯结果的,均可能成立加重犯的中止。形成危险状态后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避免(严重)实害的,成立危险犯的中止,应在危险犯的基本犯法定刑基础上免除或者减轻处罚;故意的结果加重犯,存在中止加重结果、中止基本犯结果与同时中止加重结果与基本犯结果3种加重犯中止的情形;对于过失的结果加重犯,存在发生加重结果而中止基本犯结果的加重犯中止的情形;结合犯,通常也存在3种加重犯中止的情形;对于财产数额加重犯、对象加重犯、场所加重犯、手段(方式)加重犯,行为人主动放弃对数额(特别)巨大财物、特殊对象、在特定场所、以特定手段或方式实施犯罪的,就可能成立相应加重犯的中止;除此之外,情节加重犯也有成立中止的余地;而后果加重犯、作用(地位)加重犯、多人(次)加重犯,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不存在加重犯中止的情形。对于加重犯中止,应按照中止犯处罚规定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考虑到我国法定刑偏重,发生加重结果但中止基本犯结果的,也应考虑减轻处罚。若同时成立既遂的重罪的,则需要与减轻处罚结果进行比较,从一重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犯 中止 危险犯 结果加重犯 结合犯
原文传递
唐律共同犯罪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明廷强 张玉珍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0,共5页
唐律的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其包括共同故意犯罪和共同过失犯罪。在共同犯罪 中,制造犯罪者为首犯,其他犯罪人为从犯,对从犯应比照首犯减一等处罚。唐律还有区分和不区分首、从犯的若 干特殊规定。这些极具特点的规... 唐律的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其包括共同故意犯罪和共同过失犯罪。在共同犯罪 中,制造犯罪者为首犯,其他犯罪人为从犯,对从犯应比照首犯减一等处罚。唐律还有区分和不区分首、从犯的若 干特殊规定。这些极具特点的规定,可为我国的刑事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犯 唐律 首犯 共同犯罪 犯罪者 共同过失犯罪 犯罪人 规定 借鉴 中国
下载PDF
单位自首问题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凡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我国刑法于1997年修订后,明确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一类的犯罪主体。但我国对于单位犯罪,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其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刑法理论界对单位犯罪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司法实务中对于大量疑难案件的处理也有待商榷。在单位犯... 我国刑法于1997年修订后,明确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一类的犯罪主体。但我国对于单位犯罪,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其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刑法理论界对单位犯罪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司法实务中对于大量疑难案件的处理也有待商榷。在单位犯罪的内部结构中,单位自首的问题是较为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单位自首 共同犯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