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属性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应变状态讨论 被引量:103
1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8 位作者 王启欣 陈立春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鲁人齐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18-4026,共9页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但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极震区基岩崩塌和滑坡集中带、重新定位余震空间展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NW向虎牙断裂北段,左旋走滑性质,属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断层之一.此外,汶川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次级活动断层上发生了包括2017年九寨沟地震(Mw6.5)、2014年鲁甸(M_w6.2)、景谷(M_w6.2)、康定(M_w6.0)等多次中强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东缘至东南缘各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现今处于中等偏高的应变积累状态,即在巴颜喀拉、川滇等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上具备了发生高震级(M_w≥7.0)地震的构造应力-应变条件,未来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发震断层 应变积累条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易发性评价初步研究 被引量:101
2
作者 戴岚欣 许强 +4 位作者 范宣梅 常鸣 杨琴 杨帆 任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1164,共14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四川省发生的又一次7.0级以上的强震。为了给现场救援和震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作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基于震前和震后高精度遥感影像,...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四川省发生的又一次7.0级以上的强震。为了给现场救援和震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作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基于震前和震后高精度遥感影像,完成了震区地质灾害解译和复核工作,共解译地质灾害1883处,主要以中小型浅层滑坡和崩塌为主。基于解译结果,对同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距断层距离、地面峰值加速度PGA、高程、坡度和坡向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质灾害主要沿北西—南东向呈带状分布,且沿公路、沟谷较为发育,在野外推测发震断层2km范围内高度集中,呈现明显的断层效应,但与塔藏断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弱。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利用地震、地形和地质3大因素(8个因子)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快速评价和分区,经统计校验证明该模型的准确率达0.851,模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空间分布规律 易发性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精定位 被引量:78
3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6 位作者 苏金蓉 王毛毛 蒋策 范莉苹 王未来 王长在 谭夏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9-662,共14页
采用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测定了九寨沟M_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震中为103.806°E,33.201°N,震源深度为20.4 km.使用最近一个强震台(51JZB)的S-P到时差,估算了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不浅于14.3 km.利用流动观测获得定位... 采用基于三维速度模型的定位方法,测定了九寨沟M_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震中为103.806°E,33.201°N,震源深度为20.4 km.使用最近一个强震台(51JZB)的S-P到时差,估算了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不浅于14.3 km.利用流动观测获得定位精度较高的余震,对早期余震位置进行校正,并采用双差方法对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030个地震的位置.余震呈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长约42 km,余震北临塔藏断裂,南接虎牙断裂北端.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其两侧各有长约20 km的余震带,西北侧有一长约5 km的余震稀疏段.西北段余震深度较浅,余震带宽度约6 km;东南段余震深度较深,余震带较窄,约4 km.余震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4~20 km之间.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平均值约为84°.断层倾向和倾角沿走向方向有明显变化,断层在浅部向西南倾斜,深部略向北东倾斜.主震初始破裂点深度大于矩心深度和余震平均深度,地震破裂由深向浅传播.余震沿断层走向有明显的时空扩展特征,震源区可能存在余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深度 发震断层
原文传递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59
4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隗寿春 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24-4131,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九寨沟地震 中期前兆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的地震断裂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渝生 黄超 +1 位作者 易树健 伍纯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 本文针对九寨沟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的构造动力学问题,从地质调查、测试与震源构造动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阐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处于高法向应力左旋剪切受力状态的岷山隆起带北端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之南缘文县—玛沁断裂相交汇部位;沿"九寨天堂"—震中—五花海以及上四寨村—中查—比芒一线发育的两条具有构造破裂特征的NW向地裂缝带,是"隐伏状"地震断裂错动造成的地表同震破裂,前者是本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后者是NW向断层的次级同震复活及扩展;此次地震的震源断层错动过程受NW331°走向的陡倾角(∠87°)断层节面控制的走滑型剪切破裂,断裂两端的剪切破裂表现出持续扩展趋势;震源构造动力学过程实质上是地壳深部沿NW方向左旋剪断"凸出体";地震断裂带两端破裂扩展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地壳"凸出体"逐步剪断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地震 断裂 构造动力学
下载PDF
近震全波形反演2017年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4
6
作者 杨宜海 范军 +4 位作者 花茜 高见 王朝亮 周鲁 赵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98-4104,共7页
搜集了四川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全波形反演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九寨沟主震矩震级为M_w6.36,震源深度为22 km,节面Ⅰ走向为150°,倾角为80°,滑动角为-20°;节面Ⅱ走向为244°,... 搜集了四川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全波形反演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九寨沟主震矩震级为M_w6.36,震源深度为22 km,节面Ⅰ走向为150°,倾角为80°,滑动角为-20°;节面Ⅱ走向为244°,倾角为70°,滑动角为-169°.余震主要分布在14~22 km深度范围内,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其中正断型地震2个,逆冲型地震2个,走滑型地震24个,混合型地震8个.断层面优势方向为SSE向,与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但与塔藏断裂最南段存在明显差异.倾角变化集中在60°~80°,滑动角主要分布在0°附近,表明九寨沟地震序列主要受SSE走向、近似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控制.P轴优势方位为SEE向,仰角主要分布在30°以内,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震源区的机制类型和应力状态均存在空间分段差异.本文推测此次九寨沟M7.0地震序列可能发生在虎牙断裂向北延伸的隐伏断裂上,但不排除地震引起了塔藏断裂南段和虎牙断裂以北隐伏断裂同时破裂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巴颜喀拉块体 东昆仑断裂 虎牙断裂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0
7
作者 姚鑫 周振凯 +2 位作者 李凌婧 刘星洪 姚佳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7-514,共8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是否有成因联系等问题对于理解该区域现今构造活动模式、预判地震发展趋势和部署地震地质灾害防控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前后两期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地表同震形变场进行了InSAR测量,获取了极震区约2000 km^2范围内的雷达视线向变形(-13~28 cm)和运动方向,呈现为主动盘单侧走滑兼逆冲的变形模式,结合震源机制、断裂展布、构造背景和近年地震迁移的分析,揭示了控震构造是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弧形旋转体系的尾端构造,发震断层是该断裂系中塔藏断裂的南段,并有与虎牙断裂贯通的趋势,因此,应重视本次地震与虎牙断裂之间的空震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问题;从区域上看,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成因联系,因在巴颜喀拉地块南北边界断裂破裂基本贯通的条件下,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东缘中部锁固破裂导致块体加速向东挤出,2013年鲁甸地震又释放了东缘南段挤压构造应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角的应力集中,促使九寨沟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干涉雷达 巴颜喀拉地块 塔藏断裂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滑坡应急快速评估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甲美 王涛 +1 位作者 石菊松 栗泽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9-645,共7页
基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利用震前获取的震区地形数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震动近实时获取技术,开展了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诱发滑坡的应急快速评估。地震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同震滑坡活动的中—高强度区分... 基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利用震前获取的震区地形数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震动近实时获取技术,开展了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诱发滑坡的应急快速评估。地震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同震滑坡活动的中—高强度区分布在断层两侧宽约4 km的带状区域内,整体沿北西方向延伸。其中,极震区的丰雪塘、日则和干海子等城镇驻地及附近道路的滑坡强度相对较高;震前、震后影像对比表明九寨沟地震诱发的滑坡类型以浅表型碎屑流及小规模崩塌为主,且同震碎屑流多是在震前已有碎屑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动扩展而来,震后汛期泥石流隐患也不容忽视;通过典型地区滑坡位移分析结果与震前、震后影像对比,表明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但在场地尺度上吻合程度欠佳,后续将通过提升岩性和地形等数据质量进行改进。研究结果可为灾情研判提供宝贵信息,对提高灾害应急救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震滑坡危险性 应急快速评估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下载PDF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滑坡自动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强 张景发 +1 位作者 罗毅 焦其松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5-795,共11页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九寨沟地震诱发九寨沟熊猫海附近产生大量的滑坡体,造成道路阻塞,严重影响地震应急救援进度。为快速准确地识别滑坡分布范围,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无人机影...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九寨沟地震诱发九寨沟熊猫海附近产生大量的滑坡体,造成道路阻塞,严重影响地震应急救援进度。为快速准确地识别滑坡分布范围,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震后滑坡体的自动识别。通过多尺度分割算法获取滑坡多层次影像对象,利用SEaTH算法自动构建每一层次特征规则集,实现基于不同层次分析的滑坡体自动识别。分析滑坡体在地形、活动断层等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震滑坡预测与危险性评价奠定基础。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相比较,基于面向对象的滑坡自动识别方法提取精度可达94.8%,Kappa系数为0.827,在电脑配置相同的情况下,自动识别方法的效率是人工目视解译效率的一倍。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斜坡坡度、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地表粗糙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区滑坡体分布存在明显的断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无人机影像 面向对象 滑坡 地震应急
原文传递
九寨沟7.0级地震房屋震害现场调查及其破坏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令心 朱柏洁 +1 位作者 陶正如 陈相兆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3-1059,共7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造成大量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地质灾害。针对Ⅷ、Ⅸ区的337栋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进行了震害特征分析,给出震害矩阵,揭示各类结构房屋的破坏机理。经过统计,所调查的房...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造成大量房屋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地质灾害。针对Ⅷ、Ⅸ区的337栋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进行了震害特征分析,给出震害矩阵,揭示各类结构房屋的破坏机理。经过统计,所调查的房屋中3.3%的建筑保持完好,19.9%的建筑发生轻微破坏,51.3%的建筑发生中等破坏,21.1%的建筑发生严重破坏,4.5%的建筑发生毁坏。经过调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钢框架结构以及采用木板作为填充墙的穿斗式木构架房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良好。分析表明,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基本达到了中震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极大程度地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7.0级强震 抗震措施 震害特征分析 房屋破坏比
下载PDF
基于证据权法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华阳 许向宁 杨鸿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0年第3期20-29,共10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北部九寨沟县暴发了Ms7.0级地震,是继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的强烈地震,地震诱发了近1880处滑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高程、坡度、坡向、与水系距离、峰值...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北部九寨沟县暴发了Ms7.0级地震,是继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的强烈地震,地震诱发了近1880处滑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高程、坡度、坡向、与水系距离、峰值加速度(PGA)、与震中距离、岩性、与断裂距离等8个因素作为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加法和减法2种证据权方法,对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加法证据权的评价模型的准确率为88.29%,基于减法证据权的评价模型的准确率为87.31%。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按滑坡危险性程度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其中,基于加法证据权所计算的极高和高危险区面积之和约300.1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84%,发育的滑坡面积占滑坡总面积的91.10%;基于减法证据权所计算的极高和高危险区面积之和约214.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7%,发育的滑坡面积占滑坡总面积的85.04%。评价结果可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重建,特别是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证据权 滑坡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申文豪 李永生 +2 位作者 焦其松 解全才 张景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9,共15页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 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于InSAR形变场的反演结果.静态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断层平均静态应力降为1.07MPa.反演滑动模型沿走向和倾角方向拐角波数值分别为0.99×10-4和1.10×10-4.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共有83.6%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被主震所触发的余震占总数的77.9%,主震对后续余震具有显著触发作用.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在烈度分布范围和等级方面与调查烈度符合度很高,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等特征.本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无论是平均静态应力降还是拐角波数均低于同类型地震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强地震动水平相对不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反演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强地面运动
下载PDF
植被茂密山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绚 范宣梅 +1 位作者 杨帆 董秀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71-1781,共11页
受茂密植被覆盖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光学遥感影像解译方法无法实现对历史地质灾害的准确识别与精细遥感解译。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的发展为植被茂密山区地质灾害解译带来了新途径。以九寨沟震区为例,... 受茂密植被覆盖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光学遥感影像解译方法无法实现对历史地质灾害的准确识别与精细遥感解译。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的发展为植被茂密山区地质灾害解译带来了新途径。以九寨沟震区为例,基于高精度机载LiDAR数据,采用红色立体地图(red relief image map,RRIM)数据处理方法,避免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山体阴影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地貌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提高了植被茂密山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精度与准确性。共解译九寨沟震区熊猫海区域震前地质灾害311处,总面积约11.8 km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前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九寨沟震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激光雷达技术 红色立体地图
原文传递
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形变及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数值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庞亚瑾 程惠红 +1 位作者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46-4055,共10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实际GPS速度观测资料为约束,构建三维有限元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两个时段内震源区及周边现今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和应力积累特征,进一步探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九寨沟地区变形及应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之后(2011-2016年)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应力积累速率均明显大于震前,增加量值达1.5-3倍;九寨沟地震发震断裂上库仑应力增长率在1999-2007年约为0.7 kPa·a^(-1),2011-2016年间增至1.2 kPa·a^(-1).上述结果表明,现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壳应力积累过程有利于左旋走滑型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发生调整了区域应力状态,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GPS速度场 有限元模拟 弹性应变能 库仑应力
下载PDF
“8·8”九寨沟地震冲击下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大均 陈君子 朱爱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3-230,共8页
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演进规律,对于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GWR模型等研究方法,对"8·8"九寨沟地震冲击下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的空... 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演进规律,对于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GWR模型等研究方法,对"8·8"九寨沟地震冲击下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在地震的冲击下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总体呈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特征。(2)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多极化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地震并未改变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多极化格局,但推动了网络社团结构的分化重组。(3)阿坝州旅游经济联系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政策的影响显著,地震对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程度具有梯度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九寨沟地震 危机事件 网络社团结构 精品旅游线路 多极化格局
原文传递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敏娟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宙 梅秀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75-2087,共13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鄂尔多斯表现为高速异常,而扬子地块亦表现为高速异常.不同深度处速度结构表现不一致,同一深度处P波速度结构和S波速度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由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临潭—宕昌断裂以及礼县—罗家堡断裂围限的地震活动强烈的区域中,P波速度结构由深度0km时呈现的低速异常,逐渐过渡到5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而S波速度结构在此区域中,由近地表0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逐渐过渡到30km时几乎表现为低速异常.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所在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雪山断裂围限区域,在深度20km处的P波速度结构和周围存在明显差异,九寨沟地震处于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的过渡带内.此外,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岷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所在的临潭—宕昌断裂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在15km深度处也有明显特征,震源位置所在区域也处于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这种地壳内部高低速过渡带可能是应力比较容易积累而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九寨沟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高低速过渡带
下载PDF
地震前后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变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前后的九寨沟为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敏 张捷 +3 位作者 钟士恩 董雪旺 刘泽华 程绍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3-1540,共8页
认清灾害事件对游客动机的影响是灾后旅游市场恢复第一步。根据"5.12"汶川地震发生前(2008年4月27~5月5日)与发生后(2009年5月5~10日)两个时段游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地震对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 认清灾害事件对游客动机的影响是灾后旅游市场恢复第一步。根据"5.12"汶川地震发生前(2008年4月27~5月5日)与发生后(2009年5月5~10日)两个时段游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地震对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震对游客大部分动机影响显著,震后拉力动机重要性下降,推力动机除遗产名气大动机外其余都增强,震后休闲动机比求知动机重要,与震前截然相反。震后旅游地非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变化幅度呈现距离递增趋势,但核心旅游吸引物吸引力变化不存在空间差异。地震前后游客到访世界自然遗产地最重要的动机都是"亲近了解自然",与旅游吸引力不突显吸引物所激发的动机一样,不受地震灾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后 旅游动机 灾区旅游地 汶川地震:九寨沟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佘金星 程多祥 +2 位作者 刘飞 陈思思 杨武年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的特点,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隐患的早期识别问题。本文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九寨沟地震核心景区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高位滑坡远程灾害的特点,传统地质灾害排查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隐患的早期识别问题。本文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快速获取九寨沟地震核心景区的激光点云数据。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建立三维地质灾害解译场景,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地形形态学分析和计算机图像识别等技术,综合开展九寨沟高位远程区域内隐蔽性强、随机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分析。应用实践表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提高九寨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对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机载激光雷达 高位远程 地质灾害调查
下载PDF
Coseismic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17 M7.0 Jiuzhaigou earthquake,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0
19
作者 SHAN Bin ZHENG Yong +2 位作者 LIU ChengLi XIE ZuJun KONG 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181-2189,共9页
On August 8, 2017, a M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identify the areas of potential afters... On August 8, 2017, a M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Jiuzhaigo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o identify the areas of potential aftershocks before reconstruction and re-settling people to avoid future disasters. Based on the elastic dislocation theory and a multi-layered lithospheric model, we calculate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and Jiuzhaigou earthquake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w7.9 Wenchuan and M7.0 Jiuzhaigou earthquake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changes on the major faults in this region caused by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The co-and post-seismic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t the hypocenter of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Therefore,the occurrence of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was probably stimula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is well explained by the co-seismic stress changes of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eismic hazard on the Maqu-Heye segmen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extremity of the Huya fault has been further increased by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zhaigou earthquake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hazard Coulomb failure stress
原文传递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极灾区灾情快速调查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邓飞 窦爱霞 +2 位作者 吴玮莹 陈子翰 袁小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0-215,共6页
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正射遥感影像,采用目视判读的方法对九寨沟7.0级地震极灾区的损毁建筑物、诱发的山体滑坡以及救灾帐篷进行解译,开展地震极灾区灾情快速调查与评估。解译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中,影像覆盖范围内,仅有个别房屋建筑倒塌或... 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正射遥感影像,采用目视判读的方法对九寨沟7.0级地震极灾区的损毁建筑物、诱发的山体滑坡以及救灾帐篷进行解译,开展地震极灾区灾情快速调查与评估。解译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中,影像覆盖范围内,仅有个别房屋建筑倒塌或局部倒塌,有瓦房屋存在屋顶纹理混乱不均匀的落瓦现象,此类房屋初步解译约有900栋;地震还诱发了299处山体滑坡,造成24处共3.2 km的道路堵塞,在应急救灾时应率先打通省道S301上四寨村-甲蕃古城路段的两处滑坡堆积物,提高应急救援速度;此外,在24 h内研究区新增帐篷796顶,这反映了地震救助工作开展的高效性。解译结果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较为一致,说明了无人机遥感用于小范围灾害核心区灾情快速调查是可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影像 九寨沟地震 目视解译 灾情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