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25
1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95-4704,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0.05)和91.52%(P<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Mg·hm-2)>撂荒地(8.71 Mg·hm-2)>果园(5.82 Mg·hm-2)>坡耕地(2.13 Mg·hm-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2)>林地(20.38 Mg·hm-2)>果园(13.83 Mg·hm-2)>坡耕地(6.77 Mg·hm-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2)>林地(10.20 Mg·hm-2)>果园(6.80 Mg·hm-2)>坡耕地(5.60 Mg·hm-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2)>林地(17.01 Mg·hm-2)>果园(16.70 Mg·hm-2)>坡耕地(9.8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
原文传递
重庆缙云山几种典型植被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 被引量:90
2
作者 王云琦 王玉杰 +3 位作者 张洪江 夏一平 肖江伟 吴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市缙云山4种典型植被类型(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的林下枯落物的调查分析和进行枯落物持水过程研究,得到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市缙云山4种典型植被类型(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的林下枯落物的调查分析和进行枯落物持水过程研究,得到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枯落物最大持水深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其最大吸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楠竹林。在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的前2h内,其吸水速率最快的为灌木林1.949mm/h,其次为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都为1.031mm/h,最小的为楠竹林为0.809mm/h。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下枯落物持水能力为灌木林大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楠竹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缙云山 植被枯落物 水文特性
下载PDF
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宋会兴 苏智先 彭远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31-1533,共3页
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出发,通过土壤肥力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重庆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山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与山地土壤肥力变化的关系。
关键词 缙云山 土壤肥力 次生演替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罗歆 代数 +2 位作者 何丙辉 刘秀华 唐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9,91,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随深度增加其pH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养分全量,...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随深度增加其pH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养分全量,除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土壤养分全钾含量外,自上而下土壤养分全量逐渐降低;灌木林地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地的速效钾含量最高。灌木林地、针阔混交林地和农地土壤质地为轻粘土,阔叶林地与楠竹林地土壤质地为中壤土,以A层为例,物理性粘粒(<0.01mm)含量依次为:农地(68.34%)>灌木林(62.38%)>针阔混交林(56.82%)>常绿阔叶林(51.78%)>楠竹林(24.52%)。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56.82%~78.23%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变动范围在11.31%~16.21%之间,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土壤微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01~0.5mm之间,以A层为例,团聚度大小为灌木林(57.45%)>农地(对照)(53.85%)>针阔混交林(50.16%)>常绿阔叶林(31.46%)>楠竹林地(6.4%),分散系数为灌木林(15.82%)<农地(对照)(21.02%)<针阔混交林(36.43%)<常绿阔叶林(42.74%)<楠竹林(43.17%)。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土壤的合理利用,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机械组成 微团聚体 土壤肥力 缙云山
下载PDF
缙云山森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周平 李旭光 +4 位作者 石胜友 齐代华 何正明 许文蔚 邓先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10,共4页
运用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优多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对群落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林隙以个体数... 运用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优多指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对缙云山森林群落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对群落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物种丰富度为 12 .14,Shannon Wiener指数为 4.6 2 ,均匀度为 0 .70 ,Simpson指数为 13 .32 ,灌木层所起作用较大 ;非林隙林分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林隙 ,依次为 6 .32、3 .74、0 .6 6、8.16 .林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非林隙 ,而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又明显低于非林隙 ,表明作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产物 ,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林隙 非林隙 缙云山
下载PDF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郝庆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33-3742,共10页
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分组技术,将SOC分为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微团聚体内颗... 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果园、坡耕地以及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分组技术,将SOC分为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微团聚体内粉+黏颗粒(s+c_m)有机碳及粉+黏颗粒(s+c)有机碳。研究结果表明:在0—60cm的土壤深度范围内,SOC、cPOC、fPOC、iPOC、s+c_m组分以及s+c组分有机碳平均含量均为林地(9.02、3.14、1.61、0.33、0.42、3.53g/kg)显著高于果园(3.27、0.93、0.27、0.10、0.24、1.73g/kg)和坡耕地(2.58、0.51、0.10、0.12、0.08、1.77g/kg),说明林地开垦会导致SOC及各组分的流失;而撂荒地上述SOC及其各组分含量分别为14.90、5.17、2.36、0.42、0.59和6.36g/kg,均显著高于坡耕地,表明耕地撂荒后SOC及其组分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截存。在SOC的各物理组分中,iPOC的有机碳分配比例最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均为3%左右;cPOC和fPOC作为活性较强的非保护有机碳库,在林地和撂荒地中所占SOC分配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而果园和坡耕地中<53um的粉+黏颗粒有机碳组成的化学保护有机碳库分配比例最大,分别为65.9%和71.6%,表明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的活性远远大于坡耕地及果园,支持更高的土壤肥力。在SOC及其组分中,fPOC可作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云琦 王玉杰 朱金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5-780,共6页
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农地土壤作对照,研究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3个指标压缩为7个最佳指标。用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 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农地土壤作对照,研究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3个指标压缩为7个最佳指标。用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种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为:灌木林(45.51)>混交林(41.94)>阔叶林(32.65)>楠竹林(23.35);重庆缙云山土壤从表层到底层抗蚀性能呈下降趋势(49.32,41.86,32.03,27.11)。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可将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层次的19个土壤样本划分为抗蚀性强度不同的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缙云山 林地土壤 抗蚀指标 主成分分析 模糊聚类 土壤抗蚀性 林地土壤 缙云山 重庆 林分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雷泞菲 苏智先 +1 位作者 宋会兴 张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7-270,共4页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 ,编制了生活型谱 ,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 .结果表明 ,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达 80 %以...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 ,编制了生活型谱 ,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 .结果表明 ,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达 80 %以上 ,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 ,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 ,藤本植物较丰富 .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 .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 ,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生活型谱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毛竹的无性系生长与立竹密度和叶龄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睿 钟章成 M.J.A.维尔格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45-550,共6页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系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系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立竹密度与叶龄结构对其无性系生长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毛竹叶的生活期为两年,1龄新叶的光合能力比2龄老叶高,每样地的出笋数、活笋数与带1龄新叶的立竹数呈正相关,而与带2龄老叶的立竹数相关性不显著。另外,竹笋的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的。本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常见的毛竹林产量大小年交替变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无性系 生长 密度制约 叶龄结构
下载PDF
四川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玉成 缪世利 杜道林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327-337,共11页
应用样带相邻格子法,分层测定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演替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面积曲线表明凡种丰富度(S)较大,则个体分布均匀度(J)较小;个体密度小的层或群落,多样性-最小面积较大。多度(A)或个体数(N)和丰富度的信息... 应用样带相邻格子法,分层测定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演替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面积曲线表明凡种丰富度(S)较大,则个体分布均匀度(J)较小;个体密度小的层或群落,多样性-最小面积较大。多度(A)或个体数(N)和丰富度的信息量(H)-面积曲线都比较平稳,而盖度(C)或胸径(D)与相应的均匀度(J)-面积曲线波动较大。研究表明,以重要值为植物单位计算相应的信息量可以反映群落信息量的真实特征,均匀度高的群落,多样性变异小,反之则大。演替期间,各层S稳定增加灌木层和草本层建立初期J较高,H与S呈正相关,以后J下降,H却与J呈负相关,乔木层H始终与J呈正相关。演替系列群落草本植物特别是一年生植物表现在数量和作用上的减少与降低,乔木在数量上的增加和主导作用的加强。位于不同生境的顶极群落,多样性分异程度依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的顺序减少。文章还讨论了有关群落多样性测定和演替系列群落稳定性一多样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次生演替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缙云山几种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评价 被引量:39
11
作者 陈引珍 程金花 +1 位作者 张洪江 李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在对缙云山几种天然林林分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拦蓄降水和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重庆缙云山几种天然林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综合能力由大到小顺... 在对缙云山几种天然林林分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拦蓄降水和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重庆缙云山几种天然林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综合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常绿阔叶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水源涵养和保土综合能力评价值(0.0653)比其它林分少两个数量级,说明其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明显优于其它林分类型。由分析可得,树种组成丰富、枯落物储量多的灌木林水源涵养和保土能力最强,针阔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和保土能力要优于单一的阔叶林,而楠竹林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水源涵养 保土功能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徐少君 曾波 +2 位作者 苏晓磊 类淑桐 刘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74-2184,共11页
对森林植被类型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提高、充分发挥"增汇减排"的碳库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利用缙云山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2)解译植被专题图和1∶10 000地形图... 对森林植被类型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提高、充分发挥"增汇减排"的碳库经营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利用缙云山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2)解译植被专题图和1∶10 000地形图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样方调查、文献中植被生物量回归(经验)模型和碳含量数据资料,在ArcGIS支持下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显示,缙云山植被以针叶林为主(30%),人为干扰程度较高的灌木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1%),地带性顶级植被——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小(6%);碳储量密度为针阔混交林(74.23 Mg/hm2)>针叶林(62.97 Mg/hm2)>常绿阔叶林(62.65 Mg/hm2)>针竹混交林(59.84 Mg/hm2)>慈竹林(48.72 Mg/hm2)>毛竹林(47.88Mg/hm2)>灌木林(10.66 Mg/hm2),平均碳储量密度高于全国和同地区的平均值,达到了50.45 Mg/hm2;在空间分布上,针叶林在中高海拔(>500 m)和斜坡(>15°)以上优势明显,灌木林则相反,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加,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也随海拔的增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势明显。结果表明缙云山积累和存贮了较多的碳,"库"的功能强;而处于演替阶段初期的针叶林及灌木林明显占优,表明其在碳的积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有"汇"的潜能。此外,在较高海拔和较大坡度上的高碳储量密度,与人类的活动频度较小和对植被干扰较轻相关。因此可以推测,随着自然演替和保护区的封育改造、退耕还林及择伐补阔等森林管理措施的进行,将利于森林植被的保护、发育和更新,促使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密度进一步增大,碳"汇"潜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碳储量密度 碳汇 生物量 缙云山
下载PDF
缙云山大头茶种群林窗动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旭光 何维明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3-548,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种群的斑块结构特征,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林窗动态特点。结论如下:①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着该种群的林窗相循环更替,从而保证了种群的世代延续;②...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种群的斑块结构特征,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林窗动态特点。结论如下:①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着该种群的林窗相循环更替,从而保证了种群的世代延续;②种群生活史中,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都存在着波动起伏,种群数量动态具有不停止的振荡特点;③林窗初期,种群年龄结构处于稳定的平衡态,而在生活史的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不稳定的非平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大头茶 种群 林窗动态
下载PDF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优势种群动态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玉成 缪世利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6-35,共10页
本文用林木大小级分析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乔木种群密度动态。通过方差分析,用均方-区组图探讨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研究了种群增长、分布格局与群落演替的关系。通过对演替期间优势种群大小级密度、结构、存活曲... 本文用林木大小级分析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乔木种群密度动态。通过方差分析,用均方-区组图探讨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研究了种群增长、分布格局与群落演替的关系。通过对演替期间优势种群大小级密度、结构、存活曲线的分析,估计优势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分为演替森林先锋种、顶极先锋种和顶极种。大小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白茅群丛只有Ⅰ、Ⅱ级苗木;马尾松林除Ⅴ级大树外,为一倒金字塔形;针阔混交林与银木荷林具完整等级的典型金字塔形,栲树林的金字塔不规则。种群分布格局随演替进程而变化,但主要表现为集群分布。以K值判断,顶极群落优势种群集聚度低于混交林。演替期间,种群个体格局规模增大。环境格局变化相应于分布格局而变化,如马尾松种群,规模增加强度下降,如银木荷,或规模强度都增加,如白毛新木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常绿阔叶林 次生演替 种群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周利军 齐实 王云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6-188,216,共4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四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研究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阔叶林最小(53....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四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研究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阔叶林最小(53.3)。抗蚀指数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弱。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相关因子毛管孔隙度,稳渗率,非毛管孔隙度,〈1mm根长关系最密切。除楠竹林外,各林分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大于农地(1.2~1.9倍)。林地土壤抗冲性的强弱是其相关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林地土壤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下载PDF
缙云山4种森林植被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富华 吕盛 +3 位作者 黄容 高明 王子芳 徐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4-1511,共8页
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这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 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 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这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 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及> 0. 25 mm团聚体含量(R0. 25)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其他林分在整个土层中则无明显规律.在各土层中,竹林以> 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30. 73%~53. 08%);阔叶林和混交林的2~0. 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较高,为36. 27%~44. 67%和48. 69%~52. 44%;针叶林的优势粒径为2~0. 25 mm和<0. 053 mm.总体上,在各土层中,竹林团聚体的MWD、GMD、R0. 25值均高于其他林分,且其分形维数(D)低于其他林分,可见竹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林分(除针叶林外)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其中竹林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针叶林和混交林.就不同团聚体粒级而言,4种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无明显规律,但各土层均以2~0. 25 mm和<0. 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林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相对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针叶林中<0. 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竹林的> 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达27. 44%~53. 47%;而阔叶林和混交林则以2~0. 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缙云山的4种林分中,竹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而针叶林的较差;在各土层中,竹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针叶林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林分类型 有机碳 团聚体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初探 被引量:19
17
作者 齐代华 李旭光 +4 位作者 王周平 石胜友 何正明 许文蔚 邓先宝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1-55,共5页
根据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更新层的样带调查数据 ,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 (R)、Simpson多样性指数 (D)、Shannon Wiener指数 (H)、Pielou均匀度指数 (J)及Alatolo均匀度指数 (E)来研究更新层物种多样性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 ... 根据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更新层的样带调查数据 ,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 (R)、Simpson多样性指数 (D)、Shannon Wiener指数 (H)、Pielou均匀度指数 (J)及Alatolo均匀度指数 (E)来研究更新层物种多样性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 :从非林隙到林隙中心 ,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逐渐升高 ,即非林隙 <林隙边缘 <林隙近中心<林隙中心 ;物种丰富度变化与其一致 ,而均匀度变化则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 ;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程度受林隙发育阶段的影响较大 ,随着林隙的发育 ,变化程度为早期林隙 >中期林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林隙梯度 缙云山 更新层 重庆
下载PDF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的垂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韩玉萍 李雪梅 刘玉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从垂直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分析了重庆市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垂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相近,且明显低于草本层。各层的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 从垂直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分析了重庆市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垂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相近,且明显低于草本层。各层的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D呈负相关,并随演替进展向高均匀度低优势度发展。演替前期,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异较大,演替后期,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异较小,群落趋于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演替 垂直结构 物种多样性 稳定性 缙云山
下载PDF
缙云山风灾迹地人工混交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石胜友 杨季冬 +1 位作者 王周平 李旭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74-279,共6页
根据对重庆缙云山风灾迹地人工混交林生态恢复的连续调查资料 ,采用Simpson指数 (D) ,Shannon Wiener指数 (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进行α多样性测度 ,采用Sorenson指数 ,Bray Curtis指数和Morisita Horn指数进行 β多样性测度。结... 根据对重庆缙云山风灾迹地人工混交林生态恢复的连续调查资料 ,采用Simpson指数 (D) ,Shannon Wiener指数 (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进行α多样性测度 ,采用Sorenson指数 ,Bray Curtis指数和Morisita Horn指数进行 β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 :木本植物α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随人工混交林演替的进行而增大 ,草本植物的α多样性则减少 ;β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差异明显 ,说明风灾迹地人工混交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的周转速率相对较快 ,一些人工种植的针叶树种被常绿阔叶树种代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风灾迹地 人工混交林 生态恢复过程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孙艳红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王玉杰 程云 石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 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