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构树皮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与制浆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振寅 李昆 +2 位作者 廖声熙 张忠和 孙永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8,共4页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构树皮的化学组成、纤维特性与制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树皮纤维长,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纤维形态好,易于成浆,可以作为纤维工业及造纸的优质原料。通过对3种构树类型的比较,得出红构皮的抽出物和木...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构树皮的化学组成、纤维特性与制浆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树皮纤维长,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纤维形态好,易于成浆,可以作为纤维工业及造纸的优质原料。通过对3种构树类型的比较,得出红构皮的抽出物和木素含量低,综纤维素最高(67.48%),纤维最长(13.54 mm),长宽比也最大(728),成浆质量和制浆性能最好,为当地最优的构树类型;白花构皮纤维素含量和制浆得率较高,手抄片白度最大,综合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红花构虽然各项指标略低,但仍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研究结果表明,红构与白花构可作为该地区建设造纸工业原料林的优先发展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皮 化学组成 纤维形态 成浆性能 金沙江干热河谷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国先 李静 +5 位作者 叶光志 潘晶 余志祥 向睿 邓晓燕 韩海洋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通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物群落的深入调查,从树型、花、叶、果等多种因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景观价值高的原生观赏植物30种,对筛选出的冬樱花、滇榄仁、木蝴蝶等12种原生植物进行繁殖和轻基质培育试验,找出最佳繁育方法,培育苗木10万株... 通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物群落的深入调查,从树型、花、叶、果等多种因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景观价值高的原生观赏植物30种,对筛选出的冬樱花、滇榄仁、木蝴蝶等12种原生植物进行繁殖和轻基质培育试验,找出最佳繁育方法,培育苗木10万株,推广应用于攀枝花城市视野区的山体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等城市森林建设工程,营建了1500 hm^2生态景观林,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类似地区山体生态治理、原生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原生植物 筛选 繁育应用
下载PDF
西蒙得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亮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6年第5期452-453,463,共3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对长江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大坝存在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治理长江流域,保护三峡大坝的重要源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建设。西蒙得木生长的生态环境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非常相似,...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对长江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大坝存在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治理长江流域,保护三峡大坝的重要源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建设。西蒙得木生长的生态环境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非常相似,并且西蒙得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种植西蒙得木,既能改良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当地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水土流失 西蒙得木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农村能源特点及合理利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纪中华 李建增 +1 位作者 沙毓沧 李贵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年第1期69-70,共2页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 ,属贫困地区。农村能源利用中存在很大浪费。因燃料短缺导致乱砍滥伐 ,大量秸秆和畜草被烧掉 ,阻碍了经济发展。提出了节水节电、积极利用太阳能、发展反季生产。
关键词 特点 合理利用 云南 金沙江 干热河谷 农村能源 生态工程
下载PDF
元谋干热区引种酸豆试验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龙会英 沙毓沧 李建增 《热带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1-4,16,共5页
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元谋县进行了酸豆(Tamarindusindica)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豆适应性广,具有耐高温干旱、耐瘠薄、耐短期冷冻,生长迅速等特点;酸豆易种,易管,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酸豆 引种试验 金沙江干热河谷 元谋县 植物学特征 适应性 物候期 生态效益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方炎 李昆 +1 位作者 张春华 廖声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132,共4页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同坡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坡上的单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均较北坡高;南、北坡上川楝的单株、干、枝、根生物量分别为(25.246±0.586)kg、(14.986±0.203)kg、(4.634±0.212)kg、(5.626±0.223)kg和(16.580±0.206)kg、(8.544±0.087)kg、(2.895±0.067)kg、(5.141±0.074)kg。在单株及各器官含水率方面,南、北坡上川楝人工林除了根部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部分差异均不显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川楝林的种植改善了退耕地中植被的生长环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丰富度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退耕地 川楝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