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映翠 朱宏业 吴仕荣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188-193,共6页
论述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云南段)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农业开发潜力,并提出其开发利用途径及合理布局建议,供该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土地资源 开发潜力 开发布局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的丛枝菌根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之伟 任立成 +1 位作者 李涛 李建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 (元谋段 )中生长的 6 0种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植物中 70 %的植物形成丛枝菌根 ,干热河谷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大多具有丛枝菌根 ,一些莎草科、蓼科的植物也形成...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 (元谋段 )中生长的 6 0种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植物中 70 %的植物形成丛枝菌根 ,干热河谷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大多具有丛枝菌根 ,一些莎草科、蓼科的植物也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丛枝菌根是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中 ,必须同时考虑对地下植物共生真菌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丛技菌根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地下植物 共生真菌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的划分及其造林技术措施 被引量:16
3
作者 田广红 王仁师 张尚云 《云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29-35,共7页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立地类型 区域划分 造林技术 坡向 坡位 坡上灌丛区 阴坡类型
下载PDF
1971—2009年金沙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庆由 明庆忠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6期18-23,共6页
基于1971—2009年金沙江流域(云南段)35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分析了近40 a金沙江流域上段、中段、下段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0 a来,金沙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0.29℃/10 a;在空间分布上,流域中段年平... 基于1971—2009年金沙江流域(云南段)35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分析了近40 a金沙江流域上段、中段、下段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0 a来,金沙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0.29℃/10 a;在空间分布上,流域中段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且升温幅度达到0.46℃/10 a,上段的年平均气温低且变化幅度不大。金沙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8.89 mm/10 a的速率增加;春季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在空间分布上,流域上段、中段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流域下段呈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年代变化趋势不太明显。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气候变化对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量和自然灾害等产生影响,从而加剧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云南
下载PDF
金沙江深切河谷百胜滑坡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白永健 王运生 +1 位作者 葛华 倪化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0-1688,共9页
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和末次冰期暖湿气候的影响,金沙江深切成谷,高山峡谷区发育大量的大型滑坡,在降雨和河(库)水升降等作用下复活。为了分析降雨型深切河谷的斜坡稳定性机制,以百胜滑坡为例,采用地面调查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滑坡... 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和末次冰期暖湿气候的影响,金沙江深切成谷,高山峡谷区发育大量的大型滑坡,在降雨和河(库)水升降等作用下复活。为了分析降雨型深切河谷的斜坡稳定性机制,以百胜滑坡为例,采用地面调查和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对滑坡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地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滑坡形成及复活演化过程可分为原始斜坡、岩体卸荷劣化、挤压塑性流变、降雨诱发失稳、滑体解体压密蠕滑、局部复活等6个阶段。在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中,斜坡岩体在卸荷拉裂、后期水弱化和泥化等多种耦合作用下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1.1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库水位涨落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0.98,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深切河谷 演化过程 成因机制 地质力学模型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云琴 杜凡 +2 位作者 汪健 李瑞年 刘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9-494,共6页
为了解金沙江上游奔子栏到羊拉约130 km河段范围内干旱河谷的植被特征,作者采用样带与典型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河段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51科95属111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6种;... 为了解金沙江上游奔子栏到羊拉约130 km河段范围内干旱河谷的植被特征,作者采用样带与典型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河段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51科95属111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6种;无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0科71属84种;单子叶植物7科20属21种。(2)群落物种以草本为主,达67种,占总物种数的60.36%;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占总物种数的32.43%,矮高位芽次之,占27.93%;叶型以微型和小型叶为主,微型叶有30种,占统计总数(50种)的60%,小型叶有11种,占总数的22%。(3)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可将93个样方分为5个群系。分布最广、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小叶荆+小叶野丁香(Form.Vitex microphylla+Leptodermis pilosa var.microphylla)群系。(4)根据对该河谷区域的气候特点、干旱程度、植被特征(植株矮化、叶片小、植物毛被发达、植株具刺、部分植物有吸湿反应性特征等)的分析,综合植物群落的外貌、结构、物种构成和植物形态,可以确认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具有亚热带荒漠植被类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干旱河谷 亚热带荒漠植被 生活型 群落外貌
原文传递
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特征及其避寒旅游资源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成德 王付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46-51,共6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位于川滇之间,面积约2.9万km2。气候属于北热带,日照充足,炎热干燥,干雨季节分明;冬季阳光灿烂,气候温和,相对干燥,空气质量良好,是我国西南尤其是四川不可多得的一块避寒旅游地。
关键词 金沙江 冬季 避寒 旅游资源 干热河谷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开花物候与繁育系统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方炎 王小庆 +3 位作者 陈敏 张志翔 廖声熙 李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043-7051,共9页
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并利用套袋实验、解剖实验以及花粉形态特征观察与活力检测、柱头可受性检测、花粉/胚珠比以及异交指数等,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自然群体花部形态特征与开花进程、繁育系统特征以及传粉媒介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 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并利用套袋实验、解剖实验以及花粉形态特征观察与活力检测、柱头可受性检测、花粉/胚珠比以及异交指数等,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自然群体花部形态特征与开花进程、繁育系统特征以及传粉媒介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结果表明,滇榄仁始花期在每年4月上旬,群体花期持续时间为30d左右,开花同步性高,呈典型的"集中开花模式"。单花开放时,柱头先伸长和膨大,约4d后雄蕊伸出,具有雌雄异熟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交的发生。单花开放进程可划分为花蕾期、柱头伸长期、雄蕊始露期、盛开期、盛开后期、花谢期等6个时期。除了花蕾期外,整个开花期的花粉均具有活力。花粉活力与柱头可受性之间避开了最适授粉期,但也有部分重叠。滇榄仁可能同时具有风媒和虫媒传粉。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滇榄仁花部特征、开花物候和繁育系统为其适应干热河谷恶劣气候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生殖保障和进化潜力。良好的群落环境有助于促进滇榄仁异花传粉,产生更多有效的种子,从而促进林下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滇榄仁 开花物候 繁育系统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的资源植物及开发途径初探 被引量:9
9
作者 欧晓昆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62-265,270,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金沙江流域具有特殊生态景观的一类地区,她如同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现象一样存在,与附近地区比较其最显著的环境特点是高温、低湿。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中资源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用途,它们分布的多样性,开发利用的...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金沙江流域具有特殊生态景观的一类地区,她如同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现象一样存在,与附近地区比较其最显著的环境特点是高温、低湿。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中资源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用途,它们分布的多样性,开发利用的前景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虽然气候干燥,植物的种类组成极具特点,河谷所具有的充沛热量为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资源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当地1004种种子植物中有记载的资源植物数量为585种,资源植物的数量和所占植物的比例都较大,特别一些热带才具有的资源植物在当地能大量分布,有些已经成为商品,为这些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野生资源植物的多度作为衡量当地植物数量的一个比较级定性指标可以反映当地植物的多少状况,为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植物 干热河谷 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金沙江石鼓-宜宾段河谷-水系演化研究综述与讨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华勇 明庆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55,共6页
有关金沙江形成演化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近十年来更是地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产出成果颇为丰硕。该文在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金沙江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勾绘出金沙江石鼓-宜宾段上新世以来的河谷形成演化过程,基本观点为:全新世之前该... 有关金沙江形成演化研究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近十年来更是地学界研究热点之一,产出成果颇为丰硕。该文在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金沙江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勾绘出金沙江石鼓-宜宾段上新世以来的河谷形成演化过程,基本观点为:全新世之前该区存在数条并列南流水系;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湖泊广泛发育;早更新世中后期,金沙江经丽江-鹤庆,于金江街附近汇入昔格达古湖;早更新世末期,昔格达古湖被切穿泄空,金沙江下游袭夺连通;中更新晚期,石鼓以南的东西向隆起使金沙江南流受阻,被动袭夺至水洛河,并于三江口与下游川江连通,至此形成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金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河谷-水系演化 形成年代 河流袭夺 第四纪
下载PDF
生境异质性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锥连栎天然更新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方炎 张志翔 +3 位作者 王小庆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8-344,共7页
锥连栎林是金沙江干热河谷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之一,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长期严重的人为干扰作用,林地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幼苗天然更新极为困难.分析了锥连栎林更新幼苗主要生长的落叶堆积洼地、落叶堆积平地、菁沟冲积台地和缓... 锥连栎林是金沙江干热河谷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之一,由于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长期严重的人为干扰作用,林地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幼苗天然更新极为困难.分析了锥连栎林更新幼苗主要生长的落叶堆积洼地、落叶堆积平地、菁沟冲积台地和缓坡草丛等4种微生境特点,并比较研究了不同微生境下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分配以及幼苗生存状况.结果表明:1)锥连栎天然更新幼苗生长的4种微生境,在土层厚度、枯落物厚度以及不同季节尤其是旱季时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定居幼苗数目上,落叶堆积洼地〉菁沟冲积台地〉落叶堆积平地〉缓坡草丛.2)不同微生境下天然更新幼苗形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苗高、主根长度以及比叶面积,地径和叶片数目等差异不显著,其中,生长在落叶堆积洼地上的锥连栎幼苗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以及叶片数均为4种微生境中最高,而生长在缓坡草丛中的幼苗均为最小.落叶堆积洼地上幼苗的比叶面积最大,缓坡草丛的最小.3)不同微生境下幼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根茎比以及植株生物量干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根茎干重比为缓坡草丛〉菁沟冲积台地〉落叶堆积平地〉落叶堆积洼地,而全株干重为落叶堆积洼地〉落叶堆积平地〉菁沟冲积台地〉缓坡草丛.4)不同微生境下幼苗经过旱季以后的生存状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69.2%~95.2%的幼苗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茎干或叶片枯萎现象,其中,菁沟冲积台地上幼苗死亡比例最高,达到了64.3%,缓坡草丛中幼苗死亡比例最低,为23.1%.以上结果表明,落叶堆积洼地和落叶堆积平地是锥连栎林下幼苗定居相对较为理想的微生境;缓坡草丛上虽然幼苗定居较为困难,但一旦定居成功,其成活机率较大;菁沟冲积台地上能够聚积较多种子,从而形成较多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生境异质性 锥连栎 天然更新 幼苗
原文传递
金沙江干热河谷锥连栎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方炎 王小庆 +3 位作者 李昆 孙永玉 张志翔 张春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2,共7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残存的锥连栎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较为简单,共发现68种植物,隶属于35科60属,其中,禾本科、蝶形花科、菊科、唇形科等科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从植物生活型和功能型来看,群落内以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数量居多,分别占所...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残存的锥连栎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较为简单,共发现68种植物,隶属于35科60属,其中,禾本科、蝶形花科、菊科、唇形科等科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从植物生活型和功能型来看,群落内以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数量居多,分别占所有植物种类的58.8%和63.2%。不同类型群落中,除了扭黄茅始终为各群落中最为重要的优势种之外,同一草本植物在不同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存在较大差异;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相似性程度较为低下,其Shannon-Weiner指数在1.7~2.6之间,且与群落受干扰程度存在较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元谋 锥连栎 多样性
下载PDF
金沙江龙蟠断陷谷地与河床覆盖层的成因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谭儒蛟 胡瑞林 徐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通过河床钻孔并结合野外踏勘,确定了隐伏的龙蟠断裂在宽谷的切错位置,指出古龙蟠谷地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由龙蟠断裂发生逆断走滑和白汉场断裂的正断左旋并伴随断块的垂直升降活动而形成。河床覆盖层由现代金沙江冲积层和下伏的一套... 通过河床钻孔并结合野外踏勘,确定了隐伏的龙蟠断裂在宽谷的切错位置,指出古龙蟠谷地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由龙蟠断裂发生逆断走滑和白汉场断裂的正断左旋并伴随断块的垂直升降活动而形成。河床覆盖层由现代金沙江冲积层和下伏的一套古湖相堆积物组成,其中古湖相堆积具有明显的分层性,由底往上可划分为冰缘冻融泥流堆积物、含泥质的灰绿色细砂和黄褐色粉土层、崩坡积和冲洪积加积物、灰绿色淤泥质碎石土层,结合区域性地质环境演化背景,认为它们是受中更新世时期本区间歇性山体抬升和冰川活动等新构造运动影响的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产物,从而清晰地揭示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为认识金沙江宽谷河段发育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龙蟠谷地 河床覆盖层 成因证据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元谋干旱河谷区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文荣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6期20-26,共7页
以金沙江下游元谋干旱河谷区1970-2012年的实测月值径流量、输沙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均差累积曲线、Yamamo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元谋干旱河谷区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结果发现:元谋干旱河谷区85%以上的水沙... 以金沙江下游元谋干旱河谷区1970-2012年的实测月值径流量、输沙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均差累积曲线、Yamamo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元谋干旱河谷区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结果发现:元谋干旱河谷区85%以上的水沙产输量集中在每年的季风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沙产输量总体呈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产水量占整个流域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产沙量的比例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1960年以来元谋干旱河谷区径流量过程变化存在2个拐点,径流量在1992年和输沙量在1994年存在突变,而两者均在2002年均发生了强突变;年径流量、输沙量在28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为第一主周期,均存在1个完整的丰水、多沙中心年份和1个完整的少水、少沙中心年份,此外13 a左右时间尺度上的周期也较为突出;相对于径流量而言,自1992年开始元谋干旱河谷区泥沙量有增加趋势,而从2003年开始输沙量则转变为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演变规律 金沙江下游 元谋干旱河谷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东川 俞长锦 +4 位作者 孙苗苗 魏奥泽 王思润 李亭蓉 张万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6,共9页
[目的]探究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预防和减轻水电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方法]选取金沙江中游的龙开口、观音岩及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4个典型水电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 [目的]探究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预防和减轻水电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方法]选取金沙江中游的龙开口、观音岩及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4个典型水电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中下游水电局地气温、降水在蓄水前后的月、季、年变化及在水电开发中的突变情况和周期性特征。[结果](1)蓄水后,水电站对河谷内最高温起抑制作用,最低温起抬升作用;夏季和秋季,下游水电站发挥了降温作用,月平均气温2,6,7,9,10,11月下降显著,而中游水电站调温作用不明显,仅7月平均气温略有下降。(2)蓄水后,各季节降水量均有增加,在4,8,9月增加显著,增幅为0.71~27.95 mm。(3)气温、降水与水电开发相关,中下游水电站的气温、降水在开发中和蓄水后发生不同时间的突变。(4)气温和降水在小波变化周期上呈现相似的特征,蓄水后,局地降水呈现出更显著的周期性,并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上,水电开发在不同河段上影响局地气温和降水的程度不同,受到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蓄水时长的多重因素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 金沙江 河谷 蓄水 定量分析 时间尺度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志强 《绿色科技》 2013年第2期37-38,共2页
指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从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分析了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措施,为干热河谷的造林技术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造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河谷堆积物的复杂性:以金沙江中游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功明 魏传义 +6 位作者 王躲 杜金花 王莅斌 程理 袁仁茂 王旭龙 刘春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7-808,共12页
河流阶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常被用作研究新构造、气候事件的材料之一。青藏高原东南缘山高坡陡,有多条强烈活动的大型断裂,是强震多发区,区内的河流往往流经高山峡谷。因此,河谷堆积物除正常河流相堆积外,还有多种其他成因。文章... 河流阶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常被用作研究新构造、气候事件的材料之一。青藏高原东南缘山高坡陡,有多条强烈活动的大型断裂,是强震多发区,区内的河流往往流经高山峡谷。因此,河谷堆积物除正常河流相堆积外,还有多种其他成因。文章以金沙江中游地区河谷堆积物为研究对象,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有以下的非正常河流相堆积:1)由于河道宽窄相邻,可形成短期雍水湖,从而产生的沉积;2)高山峡谷或地震带附近的河道,因滑坡堵塞河道成堰塞湖,发育堰塞湖沉积;堰塞湖溃坝后,在下游也可产生溃决洪水堆积;3)河道两侧高大雪山冰川导致的冰水相堆积。因此,在高山峡谷地区根据阶地来研究新构造、气候事件时需要极其慎重。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堆积物由于存在不充分曝光,其释光、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会明显偏老、大于下伏正常的河流相样品年龄;金沙江中游涛源一带有高差达400 m、发育在不同高程的同期湖相层,应为同个堰塞湖沉积物;大洼村可见特大滑坡,滑坡体从左岸冲到右岸,滑坡坝拔河高在600 m以上、宽度在2~3 km之间,可以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涛源古湖可能与大洼滑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阶地 河谷堆积 成因 堰塞湖 滑坡
原文传递
金沙江河谷傣族泼水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祖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111-116,共6页
金沙江河谷的傣族生活在傣族核心区以外,这里山高谷深,山川阻隔,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节日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统一的泼水节,但许多节日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现民族主体特征的民族服饰、... 金沙江河谷的傣族生活在傣族核心区以外,这里山高谷深,山川阻隔,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原始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节日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统一的泼水节,但许多节日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现民族主体特征的民族服饰、民族语言迅速消失的今天,有必要在现有节日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节日,确定一个能为广大金沙江河谷傣族接受,节日形式又能为傣族同胞普遍认同的"泼水节",来提振民族精神、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的聚合力,让金沙江河谷的傣族重新焕发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河谷 傣族泼水节 历史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种子扩散与种子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方炎 张志翔 +3 位作者 王小庆 李昆 陈梅 邓小京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340,共8页
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子扩散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扩散受到较强的风力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扩散距离是其树高的1.6倍以上。不同群落... 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子扩散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扩散受到较强的风力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扩散距离是其树高的1.6倍以上。不同群落类型中,滇榄仁的土壤种子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雨季(6月、8月和10月)数量相对较少,12月到翌年4月,数量逐渐增加。滇榄仁植冠种子库从当年10月开始缓慢脱落,到翌年3月达到脱落高峰(15%以上种子此时脱落),然后再次进入缓慢脱落期,翌年6、7月的种子脱落速率最低,但直到翌年10月仍有部分种子(约15%左右)存在于植株冠层。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群落中,滇榄仁幼苗更新不良的原因不应是缺乏种源,可能与种子质量以及群落环境等影响群落天然更新的其它因子存在较大关联。同时,滇榄仁土壤种子库数量与植冠种子库的脱落过程存在紧密联系,而植冠种子脱落可能与该区域气候因子存在着较大依存关系,其中,与风力可能存在着正相关,与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存在着负相关,这可能是滇榄仁长期以来对干热河谷环境的一种适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滇榄仁 种子库 气候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地形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英杰 杨绍微 +3 位作者 张峻铭 孙永玉 杨秀彪 欧朝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82-1992,共11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开展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调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县域为案例区,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开展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调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县域为案例区,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来探究不同高程范围、坡度类别和地形位指数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地形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理,以期为区域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景观异质性明显,景观多样性增加,均匀度提高。林地、草地和耕地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干热区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和耕地,其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态势显著。非干热区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其耕地持续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态势较为明显。各地类在坡度和地形位上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多分布在低地形位,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多分布在中高地形位。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地形效应特征明显。自然因素奠定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的基本格局。15年间,人为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得到强化,2015年后人为因素作用更为明显。未来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应更多地探索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地形效应 人为干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