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艺纹 李小玲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20,共4页
京津联合发展总部经济,可充分利用两地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形成空间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链较完善的联合体,变水平的非理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的友好合作,还将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崛起,实现区域共赢。
关键词 京津 联合 总部经济 共赢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 被引量:261
2
作者 薄文广 陈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三大关键挑战: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差距过大,促使要素单向流动;缺乏协同治理机制,导致"三者共输"。京津冀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三地背后各自为战的利益出发点、中央相关...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三大关键挑战: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差距过大,促使要素单向流动;缺乏协同治理机制,导致"三者共输"。京津冀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三地背后各自为战的利益出发点、中央相关制度设计以及非政府力量发展迟缓的共同作用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比较艰难。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央无意的"错位"及有意的"缺位"下,在津冀地方政府无法打破"首先为北京(即中央)服务"的政治态势下,在京津冀未能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下,真正市场意义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不平等 利益协调机制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216
3
作者 刘海猛 方创琳 +4 位作者 黄解军 朱向东 周艺 王振波 张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因素贡献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系统地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来京津冀城市群PM_(2.5)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季节上呈秋冬高、春夏低,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城市建成区PM_(2.5)浓度比周围郊区和农村平均高10~20μg/m^3;2014年仅有13.9%的区县空气质量达标,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扩散性,城市间交互影响距离平均为200 km,邻近地区的PM_(2.5)每升高1%,将导致本地PM_(2.5)至少升高0.5%;社会经济内因对PM_(2.5)主要是正向影响,自然外因主要是负向影响;影响因素中对本地大气污染的直接效应贡献强度依次是:年均风速>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第二产业占比>能源消费>植被覆盖度,人均GDP、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本地PM_(2.5)没有显著影响;对邻近地区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的因素排序是: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能源消费>人口密度;对于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和调控策略,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与合作治理,在城市群规划中注重环保规划与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雾霾 PM_(2.5) 时空演变 联防联控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被引量:202
4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5-270,共6页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定位 协同发展 京津冀
原文传递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January 2013 heavy haze pollution episode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00
5
作者 WANG YueSi YAO Li +7 位作者 WANG LiLi LIU ZiRui JI DongSheng TANG GuiQian ZHANG JunKe SUN Yang HU Bo XIN JinY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4-25,共12页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episode of severe haze occurr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it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episode of severe haze occurr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it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by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Con- trol Strategies of Haze in China" group using an intensive aerosol and trace gases campaign that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data at 11 ground-based observing sites in the CARE-China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aze pollu- tion episodes were discussed. Five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area; the two most severe episodes occurred during 9-15 January and 25-31 January. During these two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the maximum hourly PMz5 mass 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 were 680 and 530 ~tg m-3,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in other major cities in the Jing-Jin-Ji area, such as Shijiazhuang and Tianjin we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bserved in Beijing. The external cause of the severe haze episodes was the unusu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depres- sion of strong cold air activities and the very unfavorable dispersion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How- ever, the internal cause was the quick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of primary gaseous pollutants to secondary aerosol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sustained growth" of PM2.5. Particularly, the abnormally high amount of nitric ox- ide (NOx) in the haze episodes, produced by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vehicle emissions, played a direct or indirect role in the quick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of coal-burning sulphur dioxide (SO2) to sulphate aerosols. Furthermore, gaseous pollutants were transformed into secondary aerosols through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fine particles, which can change the particle's siz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sequently,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organic ions, such as sulphate and nitrate, gradually i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pollution episode METEOROLOGY air pollution complex cooperative transition jing-jin-Ji
原文传递
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25
6
作者 孙久文 姚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9,共9页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可以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我们利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SP指数来测算这一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京津冀实现了产业分工;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北京与河北、天...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可以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我们利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SP指数来测算这一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京津冀实现了产业分工;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北京与河北、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大,这说明北京与河北、天津形成了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但是河北与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小,并且呈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北京正逐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河北与天津,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格局。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是:打破行政分割,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创新为先导,构建京津冀区域分工新格局;在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区域产业综合发展的新局面;尽快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完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持,让人民群众尽快感受到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地区专业化 协同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重心-GTWR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扩展格局与驱动力多维解析 被引量:124
7
作者 王海军 张彬 +6 位作者 刘耀林 刘艳芳 徐姗 邓羽 赵雲泰 陈宇琛 洪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6-1092,共17页
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及驱动力研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分形维数、土地城镇化率和重心转移模型,多维解析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特征,并耦合重心转... 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及驱动力研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分形维数、土地城镇化率和重心转移模型,多维解析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特征,并耦合重心转移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构建重心-GTWR模型,在对空间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多维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依序对其特征进行驱动力解读,进而总结凝练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与城市核心驱动力。主要结论为:(1)199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高峰时期在2005-2010年,在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2005年之后集中在邢台和邯郸;(2)城市群城镇用地重心虽呈现出发散态势,但城市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表现出空间溢出特征;(3)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由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发展模式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并出现北部资源运输核心、中部经济发展核心和南部投资发展核心三大功能核心组团,城市群趋向于多核功能协同发展模式;(4)重心-GTWR模型结合了时空非平稳性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作为一个时空变化系统进行分析,经验证,该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驱动力分析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用地扩展 驱动力 重心转移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京津冀
原文传递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 被引量:84
8
作者 杜传忠 王鑫 刘忠京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8,共10页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京津冀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耦合协调 制造业竞争力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被引量:69
9
作者 王海涛 徐刚 恽晓方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区域,也正在迅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当中。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对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进...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区域,也正在迅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当中。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对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结构性障碍。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定量预测,发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正在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演进,若辅以国家的适当调控,必将迅速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的机制考察与制度逻辑——基于京津冀的协同实践 被引量:65
10
作者 魏娜 孟庆国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92,共14页
大气污染的跨区域传输是当前我国大气治理领域面临的普遍且亟需解决的难题。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最先开展大气跨域协同治理的地区。作者以京津冀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效果"分析框架对... 大气污染的跨区域传输是当前我国大气治理领域面临的普遍且亟需解决的难题。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最先开展大气跨域协同治理的地区。作者以京津冀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效果"分析框架对京津冀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的协同结构、协同过程和协同效果进行考察,力图呈现京津冀大气污染跨域协同治理的整体图景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京津冀大气污染的跨域协同治理机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机制,但效果集中体现在重大活动的举办期间。因此,目前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跨域协同实质上是一种应急式的"任务驱动型"协同模式,这种应急式的"任务驱动型"协同模式的形成逻辑既与现行的宪政框架、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相关,也取决于京津冀三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要构建常态型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须对协同的制度、结构、利益机制、理念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跨域协同治理 任务驱动型协同 制度逻辑 京津冀
下载PDF
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60
11
作者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33-1239,共7页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京津冀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被引量:54
12
作者 曾珍香 段丹华 +1 位作者 张培 王欣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49,共6页
主成分分析法既是一种权重确定方法,也是一种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指标选取方法,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既是一种权重确定方法,也是一种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指标选取方法,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评价结果,找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京津冀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京津冀城市群湿地主导服务功能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荔琢 蒋卫国 +2 位作者 王文杰 吕金霞 邓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54-1665,共12页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25年间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5年湿地价值较1990年上升了29.3亿元,主要是由于河渠、水库坑塘价值的增加,以及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的增加;(2)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城市中,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且东部沿海区域湿地价值有增加趋势,南部内陆城市不仅湿地面积少且价值逐年下降;(3)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而河渠、水库坑塘、滩地则是提供服务功能的主要湿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与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地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明确湿地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未来京津冀地区湿地的修复、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功能定位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1 位作者 冶小梅 唐文豪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68,共6页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典型月O_3污染输送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燕丽 薛文博 +1 位作者 雷宇 武卫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84-3691,共8页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溯源技术(OSAT),对2015年7月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及传输规律进行定量模拟,建立了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O_3相互影响矩阵,并分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典型城市O_3污染逐日输送特征.研究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溯源技术(OSAT),对2015年7月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及传输规律进行定量模拟,建立了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O_3相互影响矩阵,并分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典型城市O_3污染逐日输送特征.研究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受传输贡献显著(>80%),而受本地源贡献相对较小,仅占6.9%(廊坊)~19.7%(北京),传输贡献中由京津冀区内城市间互相输送(区内传输)贡献范围为10.3%(沧州)~32.2%(廊坊),区外传输贡献约为37.3%(承德)~60.7%(秦皇岛),边界场BC贡献为14.4%(邯郸)~23.1%(张家口).典型城市O_3逐日传输矩阵证明传输贡献占主导,尤以区外贡献最为突出,本地贡献相对较小,但在O_3超标日,本地贡献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臭氧溯源技术(OSAT) 京津冀 本地贡献 传输贡献
下载PDF
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何 白庆华 《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40,共5页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关键词 都市圈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唐 城市群体 城市区域 区域协调 产业结构趋同 中国
下载PDF
秋季秸秆焚烧对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程良晓 范萌 +2 位作者 陈良富 江涛 苏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01-2812,共12页
以2016年10月份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5d(10月12~16日)的严重污染过程为例,综合卫星数据、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气溶胶地基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对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 以2016年10月份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5d(10月12~16日)的严重污染过程为例,综合卫星数据、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气溶胶地基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对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污染时期的CALIPSO(Cloud-Aerosols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卫星)气溶胶组分含有大量煤烟型气溶胶,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Beijing站观测数据显示13日气溶胶体积数浓度谱呈现双峰分布,细粒子峰值半径为0.33μm,峰值体积浓度为0.145μm^3/μm^2.14日气溶胶谱基本呈现单峰分布,细粒子占主导地位,体积浓度达到0.34μm^3/μm2.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显示PM2.5、CO和SO_2浓度均显著增加,峰值浓度分别为339μg/m^3、2mg/m^3、20μg/m^3;CO、PM_(10)、PM_(2.5)与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79和0.68,说明本次污染与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的污染物传输有关.HYPLIS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4日到达京津冀地区的气团均经过秸秆焚烧地区,气团中会携带大量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和颗粒物,加重京津冀地区地区霾污染过程.此外,污染过程中地面风场较弱,以静小风为主,平均风速1m/s,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底层大气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77.8%,高湿的大气环境促进了气溶胶吸湿增长和污染物聚集,导致污染加剧;大气稳定度高,对流运动较弱,稳定的大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污染过程延长.因此,本次重污染天气归因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为秸秆焚烧导致的本地污染源排放和传输、机动车尾气等本地污染物、京津冀地区的静稳大气和近地面丰富的大气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京津冀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赵金丽 张璐璐 宋金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3,24,共6页
基于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测度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吸引区范围不断扩张,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导... 基于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测度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吸引区范围不断扩张,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导致京津周边各地级市市区吸引区范围的减小;河北南部各地级市市区吸引区范围变化不大,但潜力等级降低,石家庄(市区)在南部地区的增长极地位愈发凸显;大部分节点城市的等级降低,河北高等级节点数量减少尤为显著;非地级市市区的低等级节点城市增多,且大都位于石家庄Ⅰ级城市体系;京津冀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更为稳定和成熟,但三大Ⅰ级城市体系均存在某一级节点城市的缺失,基本架构仍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 演变 节点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7
19
作者 潘梅 陈天伟 +1 位作者 黄麟 曹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51-5167,共17页
京津冀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华北平原关键的生态屏障,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模型模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一套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关键服务的生态本底图谱,分析和评估了... 京津冀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华北平原关键的生态屏障,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模型模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一套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关键服务的生态本底图谱,分析和评估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结构与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关键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等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以农田为主,占全区面积的49.7%。2000—2015年,聚落面积明显增加,农田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面积微弱减小。(2)多年平均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61×10^8 t、74.58×10^8 m^3、7.98×10^8 t,燕山⁃太行山森林生态区的生态系统关键服务量最高,西北草原生态区其次,京津唐和华北农业生态区较低。(3)2000—2015年,防风固沙量、水源涵养量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增幅分别0.11 t hm^-2 a^-1、0.03×10^4 m^3 km^-2 a^-1;土壤保持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1.08 t hm^-2 a^-1。森林生态区各生态系统服务量均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P<0.05);草原生态区的防风固沙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其他服务量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京津唐农业生态区和华北农业生态区东部的防风固沙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土壤保持量整呈不显著上升趋势。(4)研究区生长季气候趋于暖湿,叠加实施了多项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高了区域植被覆盖度,进而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量。而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部分农业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系统服务量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修复工程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京津冀地区虚拟水核算 被引量:35
20
作者 曹涛 王赛鸽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799,共12页
通过贸易与消费调控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途径之一。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可为地区间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依据。基于2012年京津冀地区投入产出表与生产用水量构建了跨地区虚拟水核算模型,计算了隐含在经济贸... 通过贸易与消费调控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途径之一。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可为地区间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依据。基于2012年京津冀地区投入产出表与生产用水量构建了跨地区虚拟水核算模型,计算了隐含在经济贸易中的虚拟水总量及各地区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和拉动系数,分析了各部门虚拟水进出口情况,识别了重点耗水部门。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呈现虚拟水净出口状态,其中净出口部门主要为北京的服务与交通业,河北的农业和制造业。京津冀的农业、矿业和水供应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水量大,应注重提升用水效率及节水技术的开发;三地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与交通业的平均拉动系数较大,这说明其他部门生产活动对该部门依赖性较大,其单位产出的提高将带动整个地区更多虚拟水量的投入。此外,河北的农业和制造业为京津冀各部门输送了大量虚拟水,为各部门生产提供了支撑,是节水的重点部门,应着重调整其产业结构,并从直接和间接用水两方面入手减少水资源消耗。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不同部门的直接、间接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拉动系数,以及部门间的虚拟水贸易情况,结果可为该地区部门间水资源配置和虚拟水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京津冀地区 贸易与消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