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元诗的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邓绍基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10,共6页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格局 ,后世常有宗唐和宗宋之争。这种“唐宋之争”最早出现于金代 ,本文主要沿着这个线索来谈金元诗的发展。本文是作者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所编选的《金元诗选注》之前言 ,提前交由本刊发表 ,有所删节。
关键词 金诗 元诗 宗唐 宗宋
下载PDF
论宋金诗歌间的关系
2
作者 周秀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9-43,57,共6页
金诗和宋诗的关系呈一种流动的变化 :金初期“借才异代” ,以宋诗歌为根基 ;金中期 ,“国朝文派”崛起 ,金诗初具清劲有骨面目 ;金后期 ,诗坛主流 ,借宗唐以变宋 ;金亡前后 ,作为金诗顶峰的元好问又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
关键词 金诗 宋诗 借才异代 国朝文派 元好问 汉诗
下载PDF
边元鼎诗之心灵纠结历程及迥异宋诗的特色渊源
3
作者 狄宝心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98-105,共8页
金初中叶之交辽文化圈边元鼎之诗专注于个体内心悲愤的倾吐,集中于仕途的失败与弃仕后的难舍,纠结于世道之灰暗与自己的有才无用,对个人之贫富贵贱患得患失。其个性执拗不悔,胸无城府不知进退,不了解人情世故,以及纯真任性尽情倾泻而不... 金初中叶之交辽文化圈边元鼎之诗专注于个体内心悲愤的倾吐,集中于仕途的失败与弃仕后的难舍,纠结于世道之灰暗与自己的有才无用,对个人之贫富贵贱患得患失。其个性执拗不悔,胸无城府不知进退,不了解人情世故,以及纯真任性尽情倾泻而不加持择绝无矫揉之抒情态势,是其特色所在。他少染儒学,不以苏秦、张仪为非;随心任性,纵情酒色,不以露骨的爱情诗为低俗;一味呼天称屈,不知安时处顺;此皆宋诗所缺乏,源自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及金初的辽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元鼎 心灵历程 金诗 宋诗 辽文化
下载PDF
郭元釪考论
4
作者 王定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8,共4页
郭元是清康熙年间颇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享誉诗坛,位列“江左十五子”之殿;作为学者,他凭一人之力编纂金源一代诗歌总集———《全金诗》,体制大备,流惠后世。惜乎其人其事不甚为人所知,纰缪之... 郭元是清康熙年间颇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享誉诗坛,位列“江左十五子”之殿;作为学者,他凭一人之力编纂金源一代诗歌总集———《全金诗》,体制大备,流惠后世。惜乎其人其事不甚为人所知,纰缪之说亦复不少。本文考订郭元的生平事迹,纠正历来对于郭氏其人其书的几点谬说,述评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检讨《全金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郭元釪 诗人 学者 《全金诗》
下载PDF
魏晋诗文对淮河文化的书写
5
作者 焦自艳 《蚌埠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80-183,共4页
魏晋时期,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价值,士人对淮河加以关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淮河文化。从淮河的政治军事地位着手,针对魏晋时期诗文中体现的淮河文化加以探讨,分析这一时期淮河文化的内涵有顽强拼搏、刚直自律... 魏晋时期,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价值,士人对淮河加以关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淮河文化。从淮河的政治军事地位着手,针对魏晋时期诗文中体现的淮河文化加以探讨,分析这一时期淮河文化的内涵有顽强拼搏、刚直自律、忧国忧民和乡土之感的特点,并简单地分析了淮河文化对于与其具有相似时代背景的南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魏晋诗文 淮河文化
下载PDF
金诗研究文献述评
6
作者 于东新 张丽红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18期83-87,F0003,共6页
金诗自产生以来,学界的态度经历了由轻视到逐渐认知,以至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以来掀起研究热潮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关于金诗文献的整理,关于金诗性质、特征、分期、历史地位等整体研究,以及对一些重要诗人的个体研究等三个方面... 金诗自产生以来,学界的态度经历了由轻视到逐渐认知,以至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以来掀起研究热潮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关于金诗文献的整理,关于金诗性质、特征、分期、历史地位等整体研究,以及对一些重要诗人的个体研究等三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些年轻学者的加入,使得包括金诗在内的金代文学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诗研究 金诗文献 整体研究 个体研究 学术研究史
原文传递
论元代的金诗批评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静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21,共6页
元人所作的金诗批评主要集中在元代初期,又多结合诗人评价,以诗文集序跋、墓志碑文、师友回忆、诗人传记、读后感等形式展开。这一时期的金诗批评重辞藻、技巧、风格等评价,体现了元人诗歌批评的特色。特别是郝经、王恽等人的金诗批评... 元人所作的金诗批评主要集中在元代初期,又多结合诗人评价,以诗文集序跋、墓志碑文、师友回忆、诗人传记、读后感等形式展开。这一时期的金诗批评重辞藻、技巧、风格等评价,体现了元人诗歌批评的特色。特别是郝经、王恽等人的金诗批评定位比较准确,为后人正确评价金代诗歌定下了基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金诗批评 郝经
下载PDF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8
作者 庄书睿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5-59,共5页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始诗歌 西晋诗歌 阮籍 嵇康 傅玄
下载PDF
关于《中州集》评点的归属问题
9
作者 詹福瑞 周小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6,共4页
现存著录有何焯、冯舒和冯班评点之《中州集》,题识、跋语和文中评点大体相同,而归属却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题识、跋语,判断现存或归属冯班名下或署名何焯之评语,到底出于谁手。并进一步推知,冯班可能并未校评《中州集》或其校评本... 现存著录有何焯、冯舒和冯班评点之《中州集》,题识、跋语和文中评点大体相同,而归属却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题识、跋语,判断现存或归属冯班名下或署名何焯之评语,到底出于谁手。并进一步推知,冯班可能并未校评《中州集》或其校评本早已失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州集》 冯舒 冯班 何焯 评点
下载PDF
灵魂的“自救”与“自存”——刘荣恩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10
作者 吴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6-52,共7页
刘荣恩是1930—1940年代平津地区学院诗人的代表。抗战爆发后,刘荣恩跟随南开师生从天津向南方迁移,在“行苦路”的过程中,诗歌写作成为他拯救自我灵魂的方式。而刘荣恩因故折返天津后,又倾向于将诗歌写作视为一种“自我保存”。透过刘... 刘荣恩是1930—1940年代平津地区学院诗人的代表。抗战爆发后,刘荣恩跟随南开师生从天津向南方迁移,在“行苦路”的过程中,诗歌写作成为他拯救自我灵魂的方式。而刘荣恩因故折返天津后,又倾向于将诗歌写作视为一种“自我保存”。透过刘荣恩作品的“忧郁”表象,可以窥见一颗执着追求艺术之美、生命之美的心灵。对刘荣恩的生平史料与诗歌作品进行挖掘与探究,能够揭示抗战时期平津诗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心态变化,体现抗战时期诗歌写作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荣恩 抗战时期 平津诗歌
下载PDF
一部精审深透的辽金诗“选本”——从选诗角度看张晶教授的《辽金诗史》
11
作者 王维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81-87,共7页
《辽金诗史》是张晶教授研究辽金诗学的重要著作,忠实而详尽地论述了辽金诗的历史进程、总体风貌与艺术特色,其构建的从文化视角切入论述辽金诗或"文化诗学"范式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从选诗论诗角度深入分析该书的选诗情况、论... 《辽金诗史》是张晶教授研究辽金诗学的重要著作,忠实而详尽地论述了辽金诗的历史进程、总体风貌与艺术特色,其构建的从文化视角切入论述辽金诗或"文化诗学"范式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从选诗论诗角度深入分析该书的选诗情况、论诗特色,体现著者宏阔的"辽金诗史观"、锦绣"诗心"与深厚的诗歌鉴赏功力,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揭示《辽金诗史》所具有的诗歌"隐性选本"特征,同时期待独立的辽金诗歌选本早日面世,解渴读者,嘉惠学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诗史 选本 文化视角 主观情绪
下载PDF
拟古风气中的剑胆骚心——林章其人及其诗作的艺术特色
12
作者 宋伟 吴媚秋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7-23,共7页
林章是明代后期福州文人群体中的一员,是晋安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已经得到广泛赞誉。作为一个传奇式文人,坎壈多难的经历和磊落嶔奇的个性,使他在学唐宗唐的诗风中能有所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酸楚凄惋、沉雄悲壮的诗风。勾... 林章是明代后期福州文人群体中的一员,是晋安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已经得到广泛赞誉。作为一个传奇式文人,坎壈多难的经历和磊落嶔奇的个性,使他在学唐宗唐的诗风中能有所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酸楚凄惋、沉雄悲壮的诗风。勾勒描画林章其人、整理评价其作品,可作后世为人为文的有益借鉴,可借以窥福州地域文学发展之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章 宗唐 摹拟 晋安诗派 福州地域文学
下载PDF
地域文学的层级互动——以顺治、康熙年间晋安诗坛为讨论中心
13
作者 翟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层级互动 晋安诗坛 顺、康年间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金代诗歌的主要思想内涵
14
作者 左洪涛 吴艳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178,196,共9页
宋金时期政权南北并立,学界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互动交融的历史时期。金代执政者对儒家主流传统文化秉承着接纳、借鉴与传承的态度,推行“借才异代”的文化政策,致使金代文学在... 宋金时期政权南北并立,学界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互动交融的历史时期。金代执政者对儒家主流传统文化秉承着接纳、借鉴与传承的态度,推行“借才异代”的文化政策,致使金代文学在宋代文学的浸染与影响之下发展起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来考察金代诗歌,其主题书写与思想内涵表现为传承儒家思想以及礼乐制度的价值取向,家国天下、崇尚正统的传统思想,悲天悯民情怀的现实书写,以及追慕先贤的高远志趣。这不仅体现了金代诗人家国天下、悲天悯人的情感世界与心理认同,也反映了金代文人对儒家主流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金代诗歌 思想内涵 儒学
下载PDF
评《归潜志》的诗学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永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8-52,共5页
刘祁《归潜志》一向被认为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但很少有人从诗学的角度去探究《归潜志》的价值。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归潜志》的诗学价值:(1)"于史存诗"、"以诗存人"、"不因人废诗";(2)突现了金诗&q... 刘祁《归潜志》一向被认为是研究金史的重要著作,但很少有人从诗学的角度去探究《归潜志》的价值。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归潜志》的诗学价值:(1)"于史存诗"、"以诗存人"、"不因人废诗";(2)突现了金诗"以唐人为法"的气象;(3)反映了金代诗坛上文人士子的交游酬唱之风;(4)保存了金人的论诗主张。《归潜志》一书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它对研究金史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在于它为我们研究金代文学所提供的更开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祁 《归潜志》 金代诗歌 诗学价值
下载PDF
开齐梁风气之先的沈约诗——论沈约诗歌对齐梁诗题材上的开拓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文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4-86,共3页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齐梁 艳情诗 咏物诗 诗歌 题材
下载PDF
晋安诗派与明末清初的元诗接受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139,共9页
明代诗学的主流是宗唐,直到万历年间公安派提倡宋、元诗,才突破前人的藩篱。但公安派只是首开风气,并未真正付诸实践。与之相反,以谢肇淛、徐、曹学佺为核心的晋安诗派,虽然在理论上坚守了宗唐的诗学传统,但在具体的诗学活动中则非常关... 明代诗学的主流是宗唐,直到万历年间公安派提倡宋、元诗,才突破前人的藩篱。但公安派只是首开风气,并未真正付诸实践。与之相反,以谢肇淛、徐、曹学佺为核心的晋安诗派,虽然在理论上坚守了宗唐的诗学传统,但在具体的诗学活动中则非常关注元诗。徐红雨楼收藏有元人别集68种,在藏书史上留有佳话;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对元诗的批评,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曹学佺《石仓元诗选》选诗4224首,是元、明时期规模最大的元诗总集。他们不仅在本地营造了阅读、批评、传播元诗的氛围,而且积极与主流诗坛进行交流和对话,共同影响了明末清初的诗学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安诗派 谢肇淛 徐(火勃) 曹学佺 元诗
下载PDF
论新时期诗歌与四十年代诗学的关系
18
作者 吴井泉 《北方论丛》 2018年第5期37-42,共6页
百年新诗完成对古典和西方诗学的双重借鉴与超越,逐渐形成自身闭合的"小传统",并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诗歌和四十年代诗歌在很多地方有共通之处:在处理个人与时代、个体与群体关系等问题上高度相似;在表达情感的同... 百年新诗完成对古典和西方诗学的双重借鉴与超越,逐渐形成自身闭合的"小传统",并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诗歌和四十年代诗歌在很多地方有共通之处:在处理个人与时代、个体与群体关系等问题上高度相似;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追求诗歌的"智性"与"思辨性";重视诗歌的意象手段及其象征性,这些都表明四十年代诗歌是新时期诗歌的直接"影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诗歌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四十年代诗学
下载PDF
《北征》一曲叹陆沉,文化交汇有余情——析范成大使金诗的文化内涵
19
作者 温斌 《阴山学刊》 2011年第6期69-73,共5页
范成大的使金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新异别致之作,一方面抒发山河沦落、神州陆沉的悲怨苦闷,一方面书写出使经历感受,包括北地中原的文化习俗变迁、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以及女真人特有的生活习惯,诗史相融、内容丰厚、情感充盈,深痛... 范成大的使金诗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新异别致之作,一方面抒发山河沦落、神州陆沉的悲怨苦闷,一方面书写出使经历感受,包括北地中原的文化习俗变迁、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以及女真人特有的生活习惯,诗史相融、内容丰厚、情感充盈,深痛中冷静绘制,悲抑里昂首低鸣,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就了其使金诗歌卓然独秀的艺术风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金诗 金人 文化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
20
作者 王雅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秋瑾诗词研究历经百年,硕果累累。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和资料考证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百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秋瑾诗词研究的形态,并探讨其成就、不足以及前景。
关键词 秋瑾诗词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