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InSAR观测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乔学军 郭利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ERS1/2 SAR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1996~1999年间伽师强震群部分地区的差分干涉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同期的地震活动及地壳形变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断层的影响,柯坪断裂带南北...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ERS1/2 SAR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1996~1999年间伽师强震群部分地区的差分干涉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同期的地震活动及地壳形变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断层的影响,柯坪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的差异运动量约为5mm/a(LOS方向),其中1998年8月2日Ms6.0地震和27日Ms6.6地震可能与隐伏断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INSAR 隐伏断层 天山 差分干涉图像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卓欣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成双喜 段玉玲 张建狮 王帅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61,共9页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波速度扰动图象 ,以及vP/vS 扰动分布图象 ;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 ,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自 12km深度开始 ,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 ,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 ,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vP/vS 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 ,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三维人工地震透射 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象 地壳不均匀性 地震波 P波 S波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4 位作者 嘉世旭 刘保金 酆少英 赵成斌 潘纪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1-1708,共8页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一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深地震反射 震源细结构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物性结构及其发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3 位作者 周雪松 赵金仁 张成科 潘纪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 ,结合P波研究结果 ,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 (vP/vS)分布 .研究表明 :①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 ,显示了“坚硬”、...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 ,结合P波研究结果 ,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 (vP/vS)分布 .研究表明 :①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 ,显示了“坚硬”、稳定地壳物性特征 .下地壳正常偏低的波速比 (泊松比 )值 ,说明塔里木块体的“下插”是该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②天山褶皱带上地壳岩层相对较“软” ,易于在应力作用下断裂破碎和应力能量释放 ,是其小震密集分布的重要构造因素 ;③伽师附近正处在下地壳C界面和壳幔边界的上隆顶部或拐点上 ,是强震群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 .上地壳中下部的块体边界附近波速比值的交错变化和接触面复杂形态的存在 ,形成了伽师强震群出现的特殊构造环境 .震源处波速比相对较高 ,剪切模量较小 ,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偏低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 波速比 地震测深剖面 发震环境 地壳运动 应力作用 伽师强震群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单新建 何玉梅 +2 位作者 朱燕 马宝柱 杨成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8,共10页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震源机制 破烈过程 构造运动 新疆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13
6
作者 潘素珍 张先康 +4 位作者 杨卓欣 张成科 赵金仁 王帅军 段玉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56-1463,共8页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台阵和流动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处理,重建了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像,并结合地震活动分布,对伽师强震群的地震成因作出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随着深度的逐渐加深,震区下方以萨如锡为中心的低速异常体逐步被高速异常体所替代.自12 km深度开始,在与强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异常体,在其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呈现出低速条带环绕高速条带的分布格局,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也表现为高值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伽师强震群发生有密切关系.16 km深度的P波速度层析图表明,伽师强震群发生在地壳相对高速扰动区内或是高速扰动向低速扰动过渡的边缘,壳内高速体的存在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联合反演 速度异常体 速度扰动
下载PDF
伽师地区强震群前后地壳运动变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赵齐乐 秦小军 +4 位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曾心传 吴云 陈文胜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4期29-35,共7页
运用 DDA(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方法 ,用 GPS测量资料模拟了伽师强震群前后的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1994~ 1998年整个研究区域以南北向压应变增大为主 ,帕米尔东北侧和南天山的应变率较大。伽师及... 运用 DDA(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方法 ,用 GPS测量资料模拟了伽师强震群前后的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1994~ 1998年整个研究区域以南北向压应变增大为主 ,帕米尔东北侧和南天山的应变率较大。伽师及邻近区域有明显的南北向挤压为主的应力集中。若强制应力集中块体沿最大剪应力方向 ( NEE向 )破裂 ,在伽师地区会出现显著的应力降。相对喀什的速率场表明 :帕米尔与南天山有较大的南北向相对挤压运动 ,由于帕米尔向北运动的带动使塔里木块体有微弱的右旋运动。破裂后托特拱孜断裂和柯坪断裂出现相对左旋运动 ,能量有沿着断裂向北东东方向传递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群 GPS观测 数值模拟 地壳变形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俊猛 卢芳 +2 位作者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8-343,共6页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走滑断裂 伽师强震群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成荣 单新建 +2 位作者 何玉梅 朱燕 马宝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4,共6页
利用所搜集新疆地震台网各种短周期 Pg和 Pn波初动方向资料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 GDSN)及中亚地区部分资料 ,计算了新疆阿图什 1 996年 6.9级和1 998年 6.0级地震、伽师 1 997~ 1 998年 6次强震 ,以及 MS≥ ... 利用所搜集新疆地震台网各种短周期 Pg和 Pn波初动方向资料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 GDSN)及中亚地区部分资料 ,计算了新疆阿图什 1 996年 6.9级和1 998年 6.0级地震、伽师 1 997~ 1 998年 6次强震 ,以及 MS≥ 4.0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48个。结合伽师强震群地震时空分布、地震烈度 ,对该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该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SW- NE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震源机制解 地震烈度 区域应力场 地震台网 时空分布
下载PDF
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聂晓红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震源机制 应力场 系统聚类
下载PDF
A study on physical property of crustal material and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ern Pamir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3 位作者 周雪松 赵金仁 张成科 潘纪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3期251-259,共9页
2-D crustal structure and velocity ratio are obtained by processing S-wave data from two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s in and around Jiashi in northeastern Pamir, with the result of P-wave data taken into... 2-D crustal structure and velocity ratio are obtained by processing S-wave data from two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s in and around Jiashi in northeastern Pamir, with the result of P-wave data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Average crustal velocity ratio is obviously higher in Tarim block than in West Kunlun Mts. and Tianshan fold zone, which reflects its crustal physical property of 'hardness' and stability. The relatively low but normai velocity ratio (Poisson's ratio) of the lower crust indicates that the 'downward thrusting' of Tarim basin is the main feature of crustal movement in this area. 2) The rock layer in the upper crust of Tianshan fold zone is relatively 'soft', which makes it prone to rupture and stress energy release. This is the primary tectonic fact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3) Jiashi is located right over the apex or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updoming lower crustal interface C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which is the deep struc-tural background for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alternate variation of vp/vs near the block bounda-ries and the complicated configuration of the interfaces in the upper and middie part of the upper crust form a par-ticular struc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vp/vs is comparatively high and shear modulus is low at the focal region, which may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stress drop of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Pamirs crustal structure in terms of physical property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velocity ratio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与其他典型强震群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筱荣 孙甲宁 王季达 《内陆地震》 2006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群 伽师强震群 序列时空分布特征 新疆
下载PDF
Tom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he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region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卓欣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成双喜 段玉玲 张建狮 王帅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2期162-170,共9页
A three-dimensional temporary seismic transmission array was arranged in a 50x60 km2 region around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o receive seismic waves generated by 8 fires from different azimuths. With the inversi... A three-dimensional temporary seismic transmission array was arranged in a 50x60 km2 region around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o receive seismic waves generated by 8 fires from different azimuths. With the inversion method without model blocks and using P and S reflections from Moho at critical distances, the 3-D images of P, S velocity perturbation and ratio vP/vS perturbation of the upper crust under the seismic array were reconstructed. Meanwhile, the seismicity of the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w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eismogene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crustal structure under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inhomogeneity both laterally and vertically. From 12 km depth, it is clear that there is an NNW-oriented high P-wave velocity anomalous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epicenter of the swarm with low-velocity anomaly around it, which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High vP/vS is distributed in the same location, which may indicate the decline of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urce region owing to relative softness of the medium, this can be accounted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seismicity feature of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3-D seismic transmission 3-D images of velocity perturbation the upper crust crustal inhomogeneity
下载PDF
1997年伽师强震群活动的近场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温和平 《华南地震》 2000年第2期40-46,共7页
对 1997年伽师强震群前后的近场定点形变资料和卡尔曼滤波结果的前兆异常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震前短临异常较为明显 ,通过密切跟踪 ,在后续强震的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形变 短临预报 伽师强震群活动
下载PDF
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06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小地震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下载PDF
1997年伽师地震临震预报的经验与启示
16
作者 朱令人 《华南地震》 1998年第4期9-16,共8页
1997年 1~ 4月新疆伽师发生罕见的强震群活动。几个月内在十分狭小的区域内发生 7次 6级强震 ,是新疆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概述了伽师地震 3次准确和较为准确的临震预报 ;总结了地点已知的后续强震临震预报的科学和实践问题 ;论述了... 1997年 1~ 4月新疆伽师发生罕见的强震群活动。几个月内在十分狭小的区域内发生 7次 6级强震 ,是新疆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概述了伽师地震 3次准确和较为准确的临震预报 ;总结了地点已知的后续强震临震预报的科学和实践问题 ;论述了震例总结与现实预报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预报 地震活动性 地震前兆 H值 伽师强震群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上部地壳细结构的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朝繁 张先康 +3 位作者 段永红 杨卓欣 酆少英 胡修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9,共10页
2004年4月在伽师强震群区完成了一条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剖面.我们采用有限差分反演和哈格多恩原理折射波前成像方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细结构图象.结果显示上部地壳结构总体上横向比较均匀,纵向分层明显.该地区地壳顶... 2004年4月在伽师强震群区完成了一条高分辨折射地震探测剖面.我们采用有限差分反演和哈格多恩原理折射波前成像方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该地区上部地壳细结构图象.结果显示上部地壳结构总体上横向比较均匀,纵向分层明显.该地区地壳顶部11km以上可分为4层:顶部约400m以上为浅表盖层,P波速度约1.65~1.8km/s,该层为较松散的风化层;第二层为纵向强梯度层,P波速度在1.8~4.5km/s之间,纵向梯度约1.2km·s^-1/km,其厚度在2.96~3.0km之间,其底界面几乎水平;第三层的厚度有较大变化,其埋深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深,西南端层厚约6.5km,东北端减薄为5.5km.该层的上部和下部又表现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其上部速度较均匀,平均P波速度约4.8km/s,下部相对于第二层来说为一弱梯度层,梯度约0.35km·s^-1/km,P波速度在5.1~6.25km/s之间.该层的底界为结晶基底,其结晶基底西南深东北浅,形成一个向天山方向上翘的斜坡,似乎显示出坚硬的塔里木块体在插入天山下时受阻的上部地壳结构特征;第四层比较均匀,速度约为6.3km/s.在4km深度左右有一横向速度异常变化,推断可能与隐伏的麦盖提断裂及下苏洪一麦盖提断裂有关,但未见这些断裂延伸至地表及穿过基底的结构特征.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至少应位于11km深度以下的中下地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区 高分辨折射 有限差分反演 哈格多恩原理 折射波前成像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master event method and precise location of 1997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in western China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仕勇 许忠淮 +2 位作者 韩京 许洪新 努尔尼沙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9年第3期285-291,共7页
Master event location method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ster event method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method have been made. As compared the locat... Master event location method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ster event method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ome improvements of the method have been made. As compared the location results of MS>=3.0 earthquakes of Jiashi swarm obtained by using this method with that by the traditional absolute method, the result obtained by using the master event method shows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consistent with that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fter relocation, we can see, the epicenters of M>=5.0 earthquakes show an echelon-type alignment along NNW-SSE direction, and all earthquakes concentrate nearly in a volume region about 30 km (N-S) × 15 km (E-W) × 15 km (U-D). Earthquake focal depths are mainly in the range of 15-28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master event location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活动过程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琼 王海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6,共12页
2003年2月24日位于1997~1998年伽师震区东南约20km的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余震丰富、强度大。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是否会对2003年巴楚-伽师Ms 6.8地震产生触发作用? 1996年阿图什发生Ms 6.7地震,时隔10... 2003年2月24日位于1997~1998年伽师震区东南约20km的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余震丰富、强度大。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是否会对2003年巴楚-伽师Ms 6.8地震产生触发作用? 1996年阿图什发生Ms 6.7地震,时隔10个月距其70km处又发生了伽师强震群,1996年阿图什地震的发生是否有利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1997-1998年伽师震区接连发生9次6级以上地震,伽师强震群中各强震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伽师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研究了自1996年阿图什Ms 6.7地震及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至2003年巴楚-伽师Ms 6.8地震在整个伽师强震群活动过程中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阿图什Ms 6.7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伽师强震群中先发生的6级地震产生的累加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后续6级地震有一定触发作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折合为1次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表明,其对2003年巴楚-伽师Ms 6.8地震触发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利用尾波包络线反演方法研究伽师强震群区地壳的非均匀结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勤彩 陈章立 +2 位作者 Y.Asano 郑斯华 A.Hasegaw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8,共9页
以单次散射模型、球形辐射源、一维线性速度模型为基础计算理论包络线,通过尾波归一化方法把理论与观测包络线结合起来形成非线性方程组,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伽师强震群区的散射系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区下方中上地壳中存... 以单次散射模型、球形辐射源、一维线性速度模型为基础计算理论包络线,通过尾波归一化方法把理论与观测包络线结合起来形成非线性方程组,用迭代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伽师强震群区的散射系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区下方中上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结构.在10~25km各深度图像上,研究区中部都存在一低散射系数区,这个低散射系数区在10km、15km深度被高散射系数区包围,在20km深度仅其东侧存在高散射系数区.1997年的7次Ms≥6.0级地震发生在研究区中部的低散射系数区内或低散射系数区向高散射系数区过渡带的低散射系数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区 散射系数 尾波包络线 地壳的非均匀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