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中和的旅游景区净碳排放估算与低碳景区建设——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志民 张新林 邱小樱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113,共7页
旅游景区是低碳或碳中和旅游实践的重要节点.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旅游景区碳源、碳汇的构成,其次分别对旅游景区交通、管理及废弃物碳排放和林地、草地、园地、水域、滩涂的碳吸收进行了测度,并对焦山风景区的碳源、碳汇做... 旅游景区是低碳或碳中和旅游实践的重要节点.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旅游景区碳源、碳汇的构成,其次分别对旅游景区交通、管理及废弃物碳排放和林地、草地、园地、水域、滩涂的碳吸收进行了测度,并对焦山风景区的碳源、碳汇做了综合评估,得出以下结论:交通碳排放在焦山风景区碳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交通过程中碳排放是焦山风景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措施;林地、湿地碳吸收量最多;焦山风景区碳汇能力相对较强,是镇江市重要的碳汇地.因此焦山风景区应充分发挥碳汇能力,为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最后提出了焦山风景区建设低碳景区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净碳排放 低碳景区建设 焦山风景区
下载PDF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于镇江焦山之再考 ——兼与徐振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景地推测》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金坤 《语文学刊》 2022年第4期38-45,共8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素无考定者。东亭生、徐振宇等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很有可能作于瓜洲,然所述多与《春江花月夜》情景不合。拙文在旧作基础上,发掘新资料,寻觅新理据,对前人登临焦山诗所涉“江”“海”对举之描写、“海门...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素无考定者。东亭生、徐振宇等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很有可能作于瓜洲,然所述多与《春江花月夜》情景不合。拙文在旧作基础上,发掘新资料,寻觅新理据,对前人登临焦山诗所涉“江”“海”对举之描写、“海门”之词屡屡出现之特殊现象以及“江海交流处”的焦山特定地理位置等事实描写进行考察梳理,可以确定:镇江焦山就是《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所描写“江”“海”的分水岭;又如对有关焦山登览诗审美意境与《春江花月夜》颇为相似之因素、张若虚出访友人夜泊焦山之可能性等情况,进行周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基本可以考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即作于镇江焦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作地 焦山
下载PDF
十八罗汉的来历和镇江金、焦二山的罗汉像
3
作者 盛天钧 《镇江高专学报》 2009年第2期9-11,共3页
目前我国各寺庙中通行的十八罗汉是由印度传入的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各记载版本不同,许多寺庙的罗汉像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镇江金、焦二山的寺庙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考据典籍,给罗汉造像一个准确的名称,是正确弘扬佛... 目前我国各寺庙中通行的十八罗汉是由印度传入的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各记载版本不同,许多寺庙的罗汉像存在着张冠李戴的现象。镇江金、焦二山的寺庙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考据典籍,给罗汉造像一个准确的名称,是正确弘扬佛教文化的必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像 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金山 焦山
下载PDF
王思任“京口三山”游记释读
4
作者 裴伟 吴宗海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晚明后期独具特色的文学家王思任,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三访京口,遍游金、焦、北固三山,写下三篇游记。其中金山为掠影式速写,焦山侧重清幽,北固山进行历史追问,各具特色,现以北固山游记的"十七问"为主,辅以金、焦游记... 晚明后期独具特色的文学家王思任,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三访京口,遍游金、焦、北固三山,写下三篇游记。其中金山为掠影式速写,焦山侧重清幽,北固山进行历史追问,各具特色,现以北固山游记的"十七问"为主,辅以金、焦游记及有关诗章,综合介绍,让读者一瞥王思任灵动幽深的文字,加深对"京口三山"胜迹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思任 游记 金山 焦山 北固山 京口三山
下载PDF
基于书禅合一的旅游产品开发——焦山风景区旅游开发新观
5
作者 赵雪玲 张兆干 +1 位作者 韩旭 王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551-6552,6584,共3页
从"到此一游"的观光式旅游向深度体验休闲游转变的趋势下,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镇江焦山风景区,却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困境。在基于焦山现状和旅游资源的分析上,指出焦山风景区急需改变宣传和开发重点,迎合大众需求作出书... 从"到此一游"的观光式旅游向深度体验休闲游转变的趋势下,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镇江焦山风景区,却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困境。在基于焦山现状和旅游资源的分析上,指出焦山风景区急需改变宣传和开发重点,迎合大众需求作出书禅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针对书禅合一的旅游产品,通过观悟、摹忆等旅游活动组织和相关产品提供给游客满意的旅游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佛教 旅游开发 焦山
下载PDF
基于交互叙事理论的焦山碑刻数字文化传播设计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文 刘渊 张文莉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88-192,204,共6页
目的基于交互叙事学理论,以焦山碑刻为例,研究传统艺术的数字文化传播设计。方法依据交互叙事理论,分别从叙事交流、叙事要素、叙事流程三个视角分析,建立数字传播设计框架,以焦山碑刻VR体验、拓印体验、AR体验等三部分数字文化体验模... 目的基于交互叙事学理论,以焦山碑刻为例,研究传统艺术的数字文化传播设计。方法依据交互叙事理论,分别从叙事交流、叙事要素、叙事流程三个视角分析,建立数字传播设计框架,以焦山碑刻VR体验、拓印体验、AR体验等三部分数字文化体验模块为设计案例并检验成果。结果发现将交互叙事理论有层次地融入数字传播设计能够有效组织文化素材,串联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结论用交互叙事理论指导数字文化传播设计能够复现文化经验、加深文化记忆、构建文化氛围,并且对迎合新型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设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叙事 数字传播设计 文化 焦山碑刻
下载PDF
焦山碑林增强现实展示中的多感官通道设计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吴超 张文莉 《设计》 2019年第5期152-153,共2页
解决碑林书法艺术展示方法单一、展示内容不充分、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方法:研究多感官通道设计理论及其在增强现实(AR)展示中的应用,提出将视、听、触等感官通道进行整合、联通、代偿和虚实协调的增强现实展示设计策略。设计并实现了基... 解决碑林书法艺术展示方法单一、展示内容不充分、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方法:研究多感官通道设计理论及其在增强现实(AR)展示中的应用,提出将视、听、触等感官通道进行整合、联通、代偿和虚实协调的增强现实展示设计策略。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移动终端的焦山碑林增强现实展示APP。基于多感官通道的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AR展示"虚实结合"的特性,令观众获得更全面、更有层次的感官体验,推动了碑林书法的数字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通道设计 增强现实展示 焦山碑林
下载PDF
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秀敏 张凯 《设计》 2024年第4期48-51,共4页
基于叙事设计与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化,探讨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法分析叙事设计与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化的内核和内容。提出焦山碑林博物馆叙事设计方法,包括叙事主题确... 基于叙事设计与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化,探讨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法分析叙事设计与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化的内核和内容。提出焦山碑林博物馆叙事设计方法,包括叙事主题确定、叙事情节设置以及叙事设计表达。将提出的设计方法运用在设计实践中,能够促进焦山碑林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推动文创产品市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焦山碑林博物馆 设计方法 设计实践 叙事设计
下载PDF
传承·演变——江苏徐州铜山区娇山湖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齐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23,共8页
试通过对江苏徐州铜山区娇山湖公园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方案及建造实践的解读,从相地、立意、布局、理景、实现5个方面展开分析,初步研究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在融合... 试通过对江苏徐州铜山区娇山湖公园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方案及建造实践的解读,从相地、立意、布局、理景、实现5个方面展开分析,初步研究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手法在融合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提出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同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需求,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使现代园林设计有本土根基和文化底蕴,同时对传统的要素进行当代演绎,将其与现代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彼此关联起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及新技术诠释传统的空间韵味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园林 现代园林 设计手法 娇山湖公园 传承 演变
下载PDF
冬瓜苦荞碗团的研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向东 张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7-660,共4页
本实验以苦荞粉、冬瓜、蛋清、焦山天然泉水为主要原料,通过适宜的工艺,制成绿色保健食品——"冬瓜苦荞碗团"。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最佳工艺选择,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顺序为:焦山天然泉水用量>苦荞粉用量&... 本实验以苦荞粉、冬瓜、蛋清、焦山天然泉水为主要原料,通过适宜的工艺,制成绿色保健食品——"冬瓜苦荞碗团"。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最佳工艺选择,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顺序为:焦山天然泉水用量>苦荞粉用量>蛋清用量>冬瓜用量,最佳配方为A1B3C1D2,即苦荞粉100%、蛋清11%、冬瓜44%、焦山天然泉水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冬瓜 蛋清 焦山天然泉水
下载PDF
幕府山—焦山断裂的空间展布和浅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科 杨浩 +1 位作者 赵启光 顾勤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6-873,880,共9页
幕府山—焦山断裂为南京主城区四条主要断裂的一条,经燕子矶、栖霞山、龙潭延伸至镇江焦山,全长约75 k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倾向北,作为连贯南京—镇江两市的一条主要断裂,与两地多次较大地震均有关联,是宁镇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断裂... 幕府山—焦山断裂为南京主城区四条主要断裂的一条,经燕子矶、栖霞山、龙潭延伸至镇江焦山,全长约75 k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倾向北,作为连贯南京—镇江两市的一条主要断裂,与两地多次较大地震均有关联,是宁镇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断裂构造。南京活断层项目已对该断裂在长江四桥以西段完成了活动性、空间展布、地震地质调查等多种工作,此次研究利用近年来南京—镇江沿江范围内针对该断裂所做最新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和浅层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针对断裂布设并明确有可靠断点的21条人工地震测线,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幕府山—焦山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信息,并结合物探和钻孔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在不同区域的相关特征,例如该断裂沿山脉分布段和进入长江段在断裂特征上具有较大区别;(2)分享了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勘探该断裂时的野外施工方式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列举了详细的具有断点信息的单炮记录,为后续针对该断裂所开展的科研及工程项目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3)结合震源机制解,探讨了南京2020年3月3日3.0级地震与幕府山—焦山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认识幕府山—焦山断裂活动性、评价其地震危险性以及城市抗震设防规划编制等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府山—焦山断裂 南京—镇江 浅层地震勘探 南京3.0级地震
下载PDF
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第四纪活动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鹏 汪勇 +2 位作者 范小平 许奎 刘嘉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5,共13页
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南京、镇江地区的一条重要的近EW向断裂,与镇江一带多次破坏性地震密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 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南京、镇江地区的一条重要的近EW向断裂,与镇江一带多次破坏性地震密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倾向N,倾角约为50°~60°,断距约为3~7m,以正断活动为主。桥头村场地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中更新统下蜀组下部已被断层断错,中更新统底界在断层两侧的位错量为3.2m。判断本场地幕府山-焦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金山场地断层以正断活动为主,全新统没有断错迹象。经综合分析,幕府山-焦山断裂镇江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迹象。根据测年结果分析,其最新活动时间在距今(222±22)ka之后、晚更新世之前。幕府山-焦山断裂是宁镇地区一条地震危险性较强的主要断裂,尤其是该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界部位,具备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相关区域的震害防御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府山-焦山断裂 第四纪活动性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下载PDF
“杨桢”小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永明 《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第2期53-54,共2页
对"杨桢"一词作了简单考证,指出焦山石刻中的"杨桢"即"杨维桢"。
关键词 焦山碑林 杨桢
下载PDF
焦山书藏管理新探---以《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翠音 杨立民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第6期110-114,共5页
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稿本《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焦山书藏前期目录,保存了嘉庆十八年至光绪十二年所收图籍档案。本文以《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据,通过对焦山书藏官私共建模式、重视守藏僧选拔、藏弆时人著述、藏书整理保护、对士人开放等... 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稿本《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焦山书藏前期目录,保存了嘉庆十八年至光绪十二年所收图籍档案。本文以《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据,通过对焦山书藏官私共建模式、重视守藏僧选拔、藏弆时人著述、藏书整理保护、对士人开放等管理举措的探析,再现了阮元的书藏管理思想,丰富了江南藏书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了解清代镇江地区官绅、士人、僧人间的文化活动,揭示了焦山书藏对藏书楼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山书藏 阮元 管理 书藏目录 守藏僧
下载PDF
试述王同顺《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书法研究》的特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福林 叶鹏飞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王同顺先生所著《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书法研究》,以其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视角,对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和精确的考证,具有相当多的全新的开拓性的见解,使地域书法研究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以史与论、考与证... 王同顺先生所著《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书法研究》,以其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视角,对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和精确的考证,具有相当多的全新的开拓性的见解,使地域书法研究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以史与论、考与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抓住焦山石刻要害,突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同顺 焦山碑林研究 特点
下载PDF
清代“灵隐书藏”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宪允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16年第4期73-77,共5页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林文苑仰若日星",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机构,众多知名人士的文集纷纷收藏于内。在灵隐书藏基础上,阮元又在镇江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安亭书藏、菊坡精舍书藏、甘泉书藏、丰湖书藏先后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氏书藏 灵隐书藏 焦山书藏 安亭书藏 菊坡精舍书藏 丰湖书藏 甘泉书藏
下载PDF
焦山碑林文字研究例说
17
作者 倪永明 刘红光 袁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9-83,共5页
镇江焦山碑林在金石、书法、文字、文化研究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时贤的两部有关焦山石刻和碑林研究的论著中,存在一些文字上的疏漏。纠正这些疏漏,对正确辨认焦山碑林文字,促进“焦山碑林数字化建设”的课题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焦山碑林 文字 考释
下载PDF
石质文物风化成因分析及化学封护材料的研究
18
作者 张晓颖 李鹏玲 +2 位作者 陈倩 杨冬亚 邱凤仙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5年第4期80-87,共8页
选择本地区部分焦山石刻,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引起焦山石刻风化的原因。本文以丙烯酸酯为基料,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和二氧化硅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种成膜性好、无色透明的氟硅丙烯酸酯封护材料。通... 选择本地区部分焦山石刻,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引起焦山石刻风化的原因。本文以丙烯酸酯为基料,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和二氧化硅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种成膜性好、无色透明的氟硅丙烯酸酯封护材料。通过模拟抗风化试验,研究封护材料在焦山石刻上的抗风化能力。结果表明,经封护后,能保持石质文物原貌,且具有较好的耐水、耐酸碱性和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山石刻 风化 氟硅丙烯酸酯 封护材料
下载PDF
京口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探索
19
作者 胡秀红 《镇江高专学报》 2015年第3期119-121,共3页
京口文化是镇江地域人文、物质、精神的文化结晶,是丰富、优秀、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在初中社会实践课程中融入积极的京口文化,多元化开发京口文化特色主题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彰显京口文化元素,按年级进行分层教学,重视京口文化在实践课... 京口文化是镇江地域人文、物质、精神的文化结晶,是丰富、优秀、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在初中社会实践课程中融入积极的京口文化,多元化开发京口文化特色主题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彰显京口文化元素,按年级进行分层教学,重视京口文化在实践课程中的有益衍生与辐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口文化 社会实践课程 山水文化 焦山碑林
下载PDF
鉴裁文明遗产:《瘗鹤铭》打捞缀合版
20
作者 方汉文 丁超 +1 位作者 刘晓鸣 雷飞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3-60,68,共9页
江苏焦山碑林(即焦山碑刻博物馆)的南梁《瘗鹤铭》摩崖石刻自晚唐以降多次坠江,《瘗鹤铭》在金石碑刻史上称为"大字之祖",也是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重点文物。从宋淳熙年间官方的首次浮石打捞到21世纪由地方政府组织的"2... 江苏焦山碑林(即焦山碑刻博物馆)的南梁《瘗鹤铭》摩崖石刻自晚唐以降多次坠江,《瘗鹤铭》在金石碑刻史上称为"大字之祖",也是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重点文物。从宋淳熙年间官方的首次浮石打捞到21世纪由地方政府组织的"2010打捞"其历经近千年的打捞保护。水下打捞与出土挖掘同为重要的文物保护方式,像《瘗鹤铭》石刻这样经历了数次大型打捞活动的文物,在中国与世界均属罕见。本课题组根据最近一次(2010)打捞出水的残石重新缀合成《瘗鹤铭》(称为缀合版)铭文文本,阐释其对保护文化遗产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对缀合版的校勘与考证及部分学术问题提出新见解。在对缀合版铭文的校勘与解读中,参考当代国际出土文献研究的新方法,进一步探讨《瘗鹤铭》作为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瘗鹤铭》缀合版 终极打捞成果 焦山碑刻博物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