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6
1
作者 党廷松 李德荣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12-318,共7页
麻山群和黑龙江群是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重要组成。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研究两群地质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前人曾做了大量同位素年龄测定工作。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并分析了一些年龄值,认为这些年龄值分别是变质年龄、岩浆侵入年龄... 麻山群和黑龙江群是佳木斯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重要组成。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研究两群地质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前人曾做了大量同位素年龄测定工作。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并分析了一些年龄值,认为这些年龄值分别是变质年龄、岩浆侵入年龄、混合岩化年龄及区域交代作用年龄等,却没有原岩年龄。因此解决两群时代归属纷争,应该是今后同位素年龄测定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山群 同位素 地质年代学 地块
下载PDF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被引量:23
2
作者 任留东 王彦斌 +3 位作者 杨崇辉 韩娟 颉颃强 李林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05-2014,共10页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注入式混合岩化 花岗岩 麻山杂岩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中生代兴蒙造山带东缘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恺 张进江 +1 位作者 葛茂卉 凌逸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纪-早侏罗世时,其俯冲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两侧,形成了南北向分布的岩浆岩带以及由黑龙江杂岩为代表的增生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锡霍特-阿林的地体群沉积了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的碎屑物。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板片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在这段时期逐渐减弱,大量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将锡霍特-阿林的地体向北运移、拼贴至现今位置;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则转为伸展环境。晚白垩世时期,俯冲作用再次活跃,产生了锡霍特-阿林地区广泛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佳木斯地块 锡霍特-阿林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伟民 刘永江 +5 位作者 赵英利 冯志强 周建平 温泉波 梁琛岳 张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5-684,共20页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多构造体系叠合的演化过程。本文在总结近二十年已报导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工作,探讨了佳木斯地块的基底属性和来源,重塑了...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多构造体系叠合的演化过程。本文在总结近二十年已报导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年工作,探讨了佳木斯地块的基底属性和来源,重塑了佳木斯地块西缘碰撞拼贴,以及东缘俯冲-增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构造属性,裂离后经历了长距离的北漂。与松辽地块先后两次拼合,首次发生于中志留世(~425Ma),在晚二叠世前后(~250Ma)沿原缝合带位置发生裂解,拉张出新的有限洋盆(牡丹江洋),并于侏罗纪(185~145Ma)与松辽地块沿牡丹江-依兰构造带再次碰撞拼贴,形成了高压变质的黑龙江增生杂岩带。而佳木斯地块东缘受晚石炭世-晚三叠世(305~250Ma)泛大洋的俯冲-增生事件影响,形成了跃进山增生杂岩,随后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5~128Ma)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下,形成了饶河增生杂岩。因此,佳木斯地块的构造演化既涉及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消亡,又经历了中生代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而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标志着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转换始于晚三叠世(~21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中亚造山带 基底属性 俯冲-增生 古亚洲洋构造体制 古太平洋构造体制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马家街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时代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映聪 张兴洲 +3 位作者 张宏宾 熊小松 刘昌林 赵亮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马家街群主体岩性为变泥质岩,对其进行主量和痕量元素分析,SiO2含量为61.5%~77.68%,Al2O3含量为9.74%~21.08%,K2O含量为2.73%~6.34%,Na2O含量为0.1%~2.66%,(La/Yb)N=6.55~10.79,Eu/*Eu=0.45~0.64,(Gd/Yb)N=1.28...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马家街群主体岩性为变泥质岩,对其进行主量和痕量元素分析,SiO2含量为61.5%~77.68%,Al2O3含量为9.74%~21.08%,K2O含量为2.73%~6.34%,Na2O含量为0.1%~2.66%,(La/Yb)N=6.55~10.79,Eu/*Eu=0.45~0.64,(Gd/Yb)N=1.28~1.94,表明马家街群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陆壳,并具有大陆岛弧性质。通过对马家街群下伏基底片麻岩进行锆石LA-ICP-MSU-Pb定年,11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年龄为499~508Ma,加权平均年龄为504±2Ma(n=11,MSWD=0.44);定年的锆石晶形较好,具震荡生长环带,属典型的岩浆成因,因此504±2Ma这一年龄代表了花岗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而变质时代则应更晚,表明沉积在基底片麻岩之上的马家街群形成时代在晚寒武世之后。马家街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下伏片麻岩年代学的特点,反映了物源区可能来自于泛非期佳木斯地块与相邻地块拼合而成的稳定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桦南隆起 马家街群 泛非期 古生代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夺 刘永江 +2 位作者 李伟民 温泉波 吴迪升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4期1149-1166,共18页
为厘清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的形成时代,确定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佳木斯地块及邻区出露的一些特征岩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杂岩外来岩块原岩具有类似蛇绿岩的特征,锆石U--P... 为厘清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的形成时代,确定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佳木斯地块及邻区出露的一些特征岩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杂岩外来岩块原岩具有类似蛇绿岩的特征,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57~210 Ma,云母及蓝闪石Ar--Ar年龄显示基质与外来岩块共同发生高压变质与退变质事件的时间为193~145 Ma,结合出露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早古生代-早侏罗世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提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经历了早古生代拼合—二叠纪末期三叠纪裂解—侏罗纪-白垩纪初期再次拼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驱动了其最终的拼合,形成了以黑龙江杂岩为标志的嘉荫—牡丹江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AR-AR年龄 地球化学 佳木斯地块 古生代 中生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Lopingian mixed floras from Linxi Formation in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7
作者 ZHANG Dejun SUN Yuewu +2 位作者 DING Haisheng YANG Zhenyuan TANG Lijing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2期67-77,共11页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n plants,such as Paracalamites,Comia,Rhachiphyllum,Iniopteris,Rufloria,etc. Some Cathaysian elements,such as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L. multifolia,Fascipteris Cathaysiantus,F. densata,Taeniopteris szei,Cladophlebis liulinensis and C. permica,are also mixed within the present flor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ron of Inner Mongolia was located in the sector between the Angaran and Cathysian floristic provinces in Lopingian. It is beneficial for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in the phytogeographic view. The transmigr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thaysian plants to the nort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along the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Angaran flora Cathaysian flora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jiamusi-Mongolia block North China Plate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立国 王磊 +1 位作者 李娟娟 王建民 《地质与资源》 CAS 2015年第6期532-538,共7页
为了查明佳木斯地块中部双鸭山地区出露的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背景,对其主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为富铝,原岩可能为砂岩、泥质岩、硅质岩和白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岩石系列属岛弧低钾拉斑... 为了查明佳木斯地块中部双鸭山地区出露的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背景,对其主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为富铝,原岩可能为砂岩、泥质岩、硅质岩和白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岩石系列属岛弧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构造环境可能为岛弧及活动性大陆边缘环境.对大盘道岩组石榴夕线钾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兴东岩群中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应大于1000 Ma,因此兴东岩群大盘道岩组形成时代应在中—新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基底 兴东岩群 大盘道岩组 LA-ICP-MS U-PB测年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金沟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赵立国 王建民 +1 位作者 王磊 李娟娟 《地质与资源》 CAS 2016年第5期436-442,共7页
为查明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侵入黑龙江岩群的金沟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D2279样品锆石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多在0.1-1之间,属于典型的岩浆成... 为查明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侵入黑龙江岩群的金沟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D2279样品锆石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多在0.1-1之间,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61.18±0.74 Ma(n=20,MSWD=0.66),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金沟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花岗岩 LA-ICP-MS U-PB定年 黑龙江岩群 佳木斯地块 黑龙江省
下载PDF
Bi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Zhesi brachiopod fauna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ctonopaleogeography of Jiamusi-Mongolia Block 被引量:6
10
作者 WANG Chengwen LI Ning ZONG Pu 《Global Geology》 2012年第2期85-96,共12页
The Kungurian-Capitanian (Permian) Zhesi branchiopod fauna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ld-water typed taxa with high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This fauna is similar with the coeval brachiopod faunas from Ti- man-Pechora,... The Kungurian-Capitanian (Permian) Zhesi branchiopod fauna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ld-water typed taxa with high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This fauna is similar with the coeval brachiopod faunas from Ti- man-Pechora, Svalbard, and Queen Elizabeth Islands of the Boreal Realm, with no real "warm-water" species. Zhesi brachiopod fauna is a cold-water fauna and should be assigned to the Boreal Realm. Considering the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fauna and the basic rationale of paleobiogeographie provinces being controlled by latitude-temperate, and that the above areas were located at 50°N -70°N in the global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map compiled by Boucot et al. , the paleo-latitud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iamusi-Mongolia Block, where developed the Zhesi brachiopod fauna, is suggested ranging from 40°N to 60°N. Zhesi brachiopod fauna is an endemic fauna, containing more than 75% endemic species and self-grouped as a biogeographic province, termed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is area was closed or semiclosed at that time. On the Jiamusi-Mongolia Block, the Herlen-Jiamusi Old-land as an obvious "continental barrier" hindered the northward migration of the Zhesi brachiopod fauna and the immigration of brachiopod species from other areas. The Tarim plate has collided with the Kazakhstan plate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South Tianshan-Beishan-Xar Moron Ocean has been clo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western margin of Jiamusi-Mongolia Block was joined with the Tarim plate. The Xar Moron Ocean in south of Jiamusi-Mongolia Block was wide e- nough and the ocean temperature rose gradually southward, so that i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cold-water brachiopods to survive and thriv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us, the ocean with large width and high temperature formed another natural barrier for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cold-water brachiop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esi brachiopod fauna jiamusi-Mongolia block reconstruction of tectonopaleogeography paleo- latitude ocean-land alloca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Convergence History of the Songliao and Jiamusi Blocks in the Eastern End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of Late Paleozoic Sedimentary Rocks 被引量:2
11
作者 CHEN Zhaoxu LIU Yongjiang GUAN Qing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417-1433,共17页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is one of the largest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s in the world. The eastern segment of CAOB is dominated by Paleozoic Paleo Asian Ocean tectonic regime, Mesozoic Paleo-Pacific tectoni...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is one of the largest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s in the world. The eastern segment of CAOB is dominated by Paleozoic Paleo Asian Ocean tectonic regime, Mesozoic Paleo-Pacific tectonic regime and Mongolian-Okhotsk tectonic regime. The Songliao and Jiamusi blocks are located in the easternmost part of the CAOB and are the key reg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overprinting processes of multiple tectonic regime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udanjiang Ocean between the two blocks was finally closed in the Mesozoic, but the Paleozoic magmatism also developed along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 whi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uture zone, there were comparable Paleozoic strata,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blocks had converged during the Paleozoic,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wo blocks in the Late Paleozoic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terrestrial strata mainly developed in Binxian, Wuchang and Tieli on Songliao Block, Baoqing and Mishan on Jiamusi Block. Samples from the Songliao and Jiamusi block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and Late Permian are collect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Middle Permian Tumenling Formation and Late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in Songliao Block is ~260 Ma, while that of Tatouhe Formation and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Jiamusi Block are ~290 Ma and ~300 Ma, respectively, which supports the previous stratigraphic division scheme. The age peaks of ~290-300 Ma, ~400 Ma, ~500 Ma appear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strata of Jiamusi Block and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of Songliao Block. The age peak of ~500 Ma in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of Songliao Block may come from the Cambrian basement, Mashan Complex, of Jiamusi Block, while the age peaks of ~420-440 Ma in the Carboniferous strata of Jiamusi Block may come from the Silurian magmatic arc in Zhangguangcai Rang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Songliao Block, reflects the history that they h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Permian stratum jiamusi block Songliao block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古近纪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海龙 黄宝春 +1 位作者 乔庆庆 陈军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3-806,共14页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 陆内块体旋转是周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前人研究表明华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很可能以牡丹江断裂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对牡丹江断裂两侧块体晚中生代以来的块体旋转样式的限定,有助于正确理解这一差异旋转的机制.对采自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和古近纪岩石的(51个采点)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牡丹江断裂东侧的佳木斯地块内部的穆棱、鸡西、七台河和桦南地区旋转样式一致,整体发生了30°~40°的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很可能发生在晚白垩世末之后.华北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差异性相对旋转很可能与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作为深俯冲带的牡丹江断裂的重新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白垩纪 差异旋转 古地磁学 牡丹江断裂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中部晚三叠世埃达克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赵强 汤静如 +2 位作者 杨恒毅 张学琳 罗林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55,共16页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 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 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64.30%)、Al 2O 3含量(15.68%~16.95%)、Sr/Y值(23.38~36.15)、(La/Yb)N值(18.57~33.04),较低的MgO含量(0.91%~1.20%)和中等Mg#值(34.03~37.27),以及低Yb含量((1.18~1.52)×10^(-6),平均值为1.30×10^(-6))、Y含量((15.43~20.50)×10^(-6),平均值为16.94×10^(-6)),同时Na 2O/K 2O值为0.77~1.06,平均值为0.94,显示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佳木斯地块东缘二叠世处在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以及佳木斯地块晚三叠世周缘增生杂岩的分布特点,认为大八浪岩体可能是晚三叠世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佳木斯地块下部俯冲,造成佳木斯地块不断缩短加厚,其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中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云母片岩的40Ar-39Ar年龄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茂卉 张进江 +1 位作者 刘恺 李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9-1201,共23页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云母片岩 黑龙江杂岩 牡丹江洋 佳木斯地块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功宇 周建波 +1 位作者 李龙 王红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19-1730,共12页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国东北微陆块群的最东缘,其东缘地区晚古生代的岩浆和沉积演变进程为欧亚大陆东缘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构造环境的转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东缘中泥盆世黑台组砂岩,形成于被动陆缘的...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国东北微陆块群的最东缘,其东缘地区晚古生代的岩浆和沉积演变进程为欧亚大陆东缘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构造环境的转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东缘中泥盆世黑台组砂岩,形成于被动陆缘的构造环境,黑台组上覆的老秃顶子组流纹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的构造环境;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砂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的二龙山组安山岩以及相邻地区早二叠世的其它火成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同时,佳木斯地块东缘泥盆-二叠纪的沉积地层也呈现出由浅海相到陆相地层转化的特征。因此,佳木斯地块东缘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的转化应该发生在中泥盆世到晚石炭世,而该构造环境的转化也为晚古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转化 晚古生代 欧亚大陆东缘 蒙古-鄂霍茨克洋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林口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16
作者 井佳浩 杨浩 +2 位作者 高妍 兰丽雪 吴浩然 《世界地质》 CAS 2021年第3期547-559,共13页
对佳木斯地块林口县大二龙村地区花岗质岩石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该地区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与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年龄分别为531 M... 对佳木斯地块林口县大二龙村地区花岗质岩石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该地区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与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年龄分别为531 Ma和501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贫钙、铁、镁的特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h、U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及P元素。花岗闪长岩与碱长花岗岩分别为中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和碱性系列高分异I型花岗岩。两者均起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综合本文数据以及区域研究成果,认为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形成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之后,由加厚地壳垮塌造成的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早古生代 花岗质岩石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下载PDF
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云母片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茂卉 张进江 +1 位作者 刘恺 李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5-1289,共25页
黑龙江杂岩带作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缝合带的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带中云母片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从而限定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 黑龙江杂岩带作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缝合带的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带中云母片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从而限定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结果显示,云母片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为176~172 Ma,平均年龄为174±1 Ma,该组锆石发育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并且Th/U比值大于0.3,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征,限定了云母片岩原岩的沉积时间下限,表明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时代可能在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之后.本文对黑龙江杂岩中云母片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物源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介于1339~172 Ma之间,主要集中在1339~741 Ma、553~497 Ma和267~172 Ma的3个区间,分别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的多期岩浆事件相对应,说明其源区主要是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通过对黑龙江杂岩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岩浆岩带所报道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在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为牡丹江洋中的陆块;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期间,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进行俯冲,形成黑龙江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云母片岩 黑龙江杂岩 佳木斯地块 俯冲碰撞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蜂房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朋 乔树岩 +4 位作者 赵华伟 聂喜涛 门兰静 崔培龙 杨凤超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蜂房沟金矿位于佳木斯地块东北部,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脉型。经矿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物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含有少量的纯气相和纯液相... 蜂房沟金矿位于佳木斯地块东北部,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脉型。经矿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物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含有少量的纯气相和纯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40℃~270℃、成矿流体盐度为1.74~6.30 wt%NaCl、密度0.68~0.92 g/cm^3、成矿压力为16~22 MPa、估算成矿深度为1.6~2.2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_2和H_2O,含少量CH_4,总体属于CO_2-H_2O-NaCl体系;②成矿流体是一种不混溶流体,流体在不混溶过程中造成的相分离是金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③通过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对比,该矿床属于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机理可由碰撞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CMF)模式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沟金矿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金矿 CMF模式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东段典型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19
作者 储照波 朱随洲 +2 位作者 徐建 许永兴 李令斌 《中国锰业》 2022年第3期68-75,80,共9页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东段典型的麻山石墨矿研究,发现佳木斯地块东段石墨矿呈层状、似层状或脉状产出于新太古界麻山岩群余庆岩组石墨石英片岩和石墨黑云石英片岩中;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片岩型晶质石墨矿石,石墨呈鳞片...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东段典型的麻山石墨矿研究,发现佳木斯地块东段石墨矿呈层状、似层状或脉状产出于新太古界麻山岩群余庆岩组石墨石英片岩和石墨黑云石英片岩中;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片岩型晶质石墨矿石,石墨呈鳞片状定向分布于岩石中,矿石品位变化较稳定,为典型的沉积变质型石墨矿;矿体风化带较深,泥化带和强风化带石墨矿体为良好的加工、解离和开采的有利地段;中压高温区域动力热变质的片岩类和变质的石英岩类与甚低频电磁法和高视电导率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沉积变质型石墨矿 麻山岩群余庆岩组 佳木斯
下载PDF
双鸭山七星河金矿矽卡岩中金矿化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洪勇 《黄金科学技术》 2008年第3期26-29,共4页
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双鸭山金矿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金矿。勘探、开采过程中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矿体分布强烈受矽卡岩化及NW向破碎带共同控制。岩石微金分析结果显示,金矿源自混合岩化、基性火山岩。携带金络合物的混合流体沿断裂带... 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双鸭山金矿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金矿。勘探、开采过程中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矿体分布强烈受矽卡岩化及NW向破碎带共同控制。岩石微金分析结果显示,金矿源自混合岩化、基性火山岩。携带金络合物的混合流体沿断裂带迁移,与碳酸盐岩地层反应,使地层矽卡岩化,矽卡岩化过程使流体酸度下降,金络合物分解,金元素沉淀形成金矿。矿石矿物分析结果表明,金矿的主要赋矿矿物为毒砂,次为其他硫化物。据此推测,成矿流体中的络阴离子可能为[AsS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金矿 混合流体 砷硫络阴离子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