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山的两互作卦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方仁 张悦(译)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37-46,共10页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周易四笺》 吴澄 邵雍 两互卦 两互作卦法
原文传递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的《周易》占筮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辛源俸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8,57,共12页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他们的思想在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的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朱熹占筮观的思想背景是性理学,他试图把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以人为中心的... 朱熹、毛奇龄和丁若镛都以《易》为卜筮之书,但他们的思想在产生背景、具体象数理论的展开以及对揲蓍法的理解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思想的产生背景方面,朱熹占筮观的思想背景是性理学,他试图把道家的自然观结合到以人为中心的儒家思维中来,要把局限于义理框架的《周易》拓展到象数领域,恢复其象数的内容。毛奇龄则从"事功"与"实事求是"的观点上批判理学,集中声讨宋明理学中的道家内容,以使《周易》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原始儒家视域。而丁若镛则以阐明经典之原义为研究《周易》之目的,认为朱熹的理法之天与三圣作《易》之本来意义相违背。其次,在具体象数思想的展开方面,朱熹以卦爻辞为卜筮而设,非为论理而设,因此研究《周易》要先理解象数。与朱熹一样,毛奇龄也重视《周易》的象,但他认为朱熹不知正确的取象方法,并提出"五易说"作为解释《周易》的新框架。丁若镛一方面肯定毛奇龄的"推易"对卦爻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批评其不知爻变、卦变之说。第三,在对揲蓍法的理解,如"大衍之数五十"的问题、"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再扐而后挂"的问题、变爻个数的问题等等方面三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五易说 丁若镛 朱熹 爻变
下载PDF
中国易学史上爻变说的变迁与丁若镛的爻变说
3
作者 黄昞起 张悦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27-36,共10页
在丁若镛的易学理论中,爻变说是《周易》解释的最基本方法。丁若镛认为,自文王作《易》始便以爻变为前提,这在古代经传的诸多观点中皆可得到印证。汉代是象数易学的天下,其代表人物虞翻虽未特别提出关于爻变的理论,但却对爻变进行了灵... 在丁若镛的易学理论中,爻变说是《周易》解释的最基本方法。丁若镛认为,自文王作《易》始便以爻变为前提,这在古代经传的诸多观点中皆可得到印证。汉代是象数易学的天下,其代表人物虞翻虽未特别提出关于爻变的理论,但却对爻变进行了灵活的运用;魏晋时期,玄学义理易最重要人物王弼虽不重视爻变说,但后来爻变说却并未从易学史上消失,反而被继承了下来。进入宋代,爻变说得以理论化。宋代以后,其理论渐渐严密起来。到元明清时代,爻变说仍被看作是《周易》解释的基础。在中国易学史上,爻变说虽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但却未曾出现像丁若镛一样彻底将爻变和推移结合起来解释的事例。此即茶山易学在东亚易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山丁若镛 易理四法 爻变说 推移 物象
原文传递
从《论语古今注》看丁若镛的实学思想——儒家文献的海外传播与研究举隅
4
作者 刘周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9-46,共8页
朝鲜王朝后期,朱子学僵化,代表儒教崭新学风的实学出现,至丁若镛得以集大成。丁若镛的实学思想在解经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得以体现,一则对经典原文本身的求证,二则对于经典注解的求证。不同于纯粹的字词考辨之学,丁若镛重视字词训诂的最... 朝鲜王朝后期,朱子学僵化,代表儒教崭新学风的实学出现,至丁若镛得以集大成。丁若镛的实学思想在解经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得以体现,一则对经典原文本身的求证,二则对于经典注解的求证。不同于纯粹的字词考辨之学,丁若镛重视字词训诂的最终要旨仍归于义理,即阐发孔子的孝弟忠恕之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丁若镛的经学折中于汉宋,肯定朱熹以训诂通达义理的释经观念,同时,他也借着对朱熹理学观念的驳斥,建立起自己的实学义理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朱熹 《论语古今注》 实学 义理
下载PDF
丁若镛“仁非天理”说发微
5
作者 薛可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8-12,共5页
丁若镛是韩国实学的集大成者。针对李朝晚期的社会与思想困境,丁若镛试图通过对朱子学的批判,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体系。由丁若镛对《孟子·告子》"仁之胜不仁"章的诠释可以看出,丁若镛把"仁"理解为产... 丁若镛是韩国实学的集大成者。针对李朝晚期的社会与思想困境,丁若镛试图通过对朱子学的批判,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体系。由丁若镛对《孟子·告子》"仁之胜不仁"章的诠释可以看出,丁若镛把"仁"理解为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向人之爱",其特色在于拔除了朱子学宇宙论式的论述,将"仁"的概念以及对"仁"的追求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仁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仁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朱熹 仁学 向人之爱
下载PDF
试论朝鲜王朝茶山丁若镛对王阳明“心学”之融合与发展
6
作者 李伟 代大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0-45,142,共7页
茶山丁若镛作为朝鲜王朝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术体系宗于孔孟,将自身之理论学说标榜为“洙泗学”,并构筑了体现其时代要求的经世哲学。从朝鲜王朝的社会现实出发,吸收了西学、考证学中的积极因素,对宋明理学思想作了最新诠释,从其“... 茶山丁若镛作为朝鲜王朝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术体系宗于孔孟,将自身之理论学说标榜为“洙泗学”,并构筑了体现其时代要求的经世哲学。从朝鲜王朝的社会现实出发,吸收了西学、考证学中的积极因素,对宋明理学思想作了最新诠释,从其“性嗜好说”“权衡”“知则必行,行则必知”等理论出发,亦可验证丁若镛的经学思想中含有诸多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可知,处于朝鲜王朝“异端”论打压下的王阳明“心学”对其末期实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丁若镛 王阳明 心学 融合
下载PDF
丁若镛上梁文研究
7
作者 陈静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7-40,共4页
丁若镛现存的上梁文共四篇,收录在《茶山诗文集》中。这些上梁文既继承了宋代"正体"上梁文的形式,又在六合诗上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将五句的方位诗改变为四句四言方位诗,并且使用不同的方位词,使得六合诗在押韵上大有不同,体... 丁若镛现存的上梁文共四篇,收录在《茶山诗文集》中。这些上梁文既继承了宋代"正体"上梁文的形式,又在六合诗上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将五句的方位诗改变为四句四言方位诗,并且使用不同的方位词,使得六合诗在押韵上大有不同,体现出朝鲜文人对上梁文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上梁文 结构
下载PDF
论丁若镛“推移说”与汉宋易学——兼论朱熹、毛奇龄推移说对丁若镛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林忠军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5-13,共9页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移易说,又吸收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卦变说。应该说其学是在融合汉宋卦变说基础上而建构起的一种具有新意的学说,是对于中国古代卦变说的整合和发展,拓展了象数易学研究的思路。此说以独特的符号话语阐发了易学中阴阳聚散、升降、消息、推移等变化思想,客观呈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特征,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变化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推移说 卦气说 大衍筮法 汉宋卦变说 自然哲学
原文传递
朝鲜王朝后期儒学与西学的交流——以茶山丁若镛的经学思想为中心
9
作者 赵甜甜 崔英辰 《韩国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95-110,206,共17页
朝鲜王朝后期的儒学在西学的冲击之下,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批判性地吸收西学,开创性地构建了新的实学思想体系,对朝鲜半岛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茶山丁若镛是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虽然有“脱朱子学”的倾向,但究... 朝鲜王朝后期的儒学在西学的冲击之下,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批判性地吸收西学,开创性地构建了新的实学思想体系,对朝鲜半岛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茶山丁若镛是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虽然有“脱朱子学”的倾向,但究其根本仍是朝鲜性理学,只是部分接受并融合西学思想,使朝鲜后期的实学逐步体系化、完整化,具有过渡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后期 西学 茶山丁若镛 经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