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 被引量:51
1
作者 胡超 肖金刚 +3 位作者 胡文健 王雯 潘庆 曾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10-1615,共6页
背景:颌骨骨折常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相对于传统的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单独治疗,存在治疗时间短、固定效果好等优点,能帮助颌骨骨折患者改善所受颌面部等功能障碍,助其早日完成治疗。目的:通过试... 背景:颌骨骨折常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相对于传统的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单独治疗,存在治疗时间短、固定效果好等优点,能帮助颌骨骨折患者改善所受颌面部等功能障碍,助其早日完成治疗。目的:通过试验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相对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治疗的优势,探究其对于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牙弓夹板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4-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按照显效、有效及总有效率评价,观察各项颌面部功能,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结分析试验数据,评判其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1总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各项颌面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牙周情况对照组治疗前后菌斑和软垢指数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牙龈指数无显著变化,但对照组有明显上升(P<0.05);3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4结果证实: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修复颌骨骨折效果较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颌骨折 内固定器 组织构建 颌间牵引钉 内固定 牙弓夹板 微型钛板 骨折治疗 联合治疗 颌骨骨折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赖仁发 周志迎 +3 位作者 杨阳 付步银 刘卫军 苏才琼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作螺旋CT三维重建 ,立体直观地表现骨折的断端、部位、移位情况及骨折端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依此准备长短大小与形态均恰当的微型钛板、...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作螺旋CT三维重建 ,立体直观地表现骨折的断端、部位、移位情况及骨折端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依此准备长短大小与形态均恰当的微型钛板、钛钉 ,并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与手术切口。结果 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 ,于 5 0例清晰地显示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状况 ,指引骨折的复位与坚强内固定术 ,42例牙颌功能与颌面外形获得完全恢复 ,8例获得基本恢复。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三维立体解剖形态 ,有助于手术进路与切口的选择 ,和准确地实施坚强内固定术 ,可有效地减少外伤后颌面部的继发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 颌面部复杂骨折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颌间牵引钉辅助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其章 张红亮 王占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1例行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的颌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骨折类型、咬合关系恢复情况、颌骨复位效果、副损伤等几方面评判...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行颌间牵引,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1例行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辅助钛板坚固内固定的颌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骨折类型、咬合关系恢复情况、颌骨复位效果、副损伤等几方面评判其优缺点。结果:利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的病人中Ⅰ级愈合的49例,占80.33%,Ⅱ级愈合的12例,占19.67%。结论:利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颌间牵引钉 坚固内固定 钛板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口腔卫生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玉静 颜光启 杨鸣良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口腔卫生的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牙垢指数表对2019年1-8月入院的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牙垢指数测定。结果牙垢指数均值为2.78±0.76,各区段...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口腔卫生的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牙垢指数表对2019年1-8月入院的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牙垢指数测定。结果牙垢指数均值为2.78±0.76,各区段牙垢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36>46>16>26>11>31,牙垢指数记分为3的区段最多,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3、2、4、1、5。年龄越大、受伤时间越长、知识掌握越差,则牙垢指数越高。影响颌面部骨折患者口腔卫生的主要因素为知识掌握、年龄、受伤时间。结论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普遍不理想,临床医护人员应做好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口腔卫生清洁依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口腔卫生 牙垢指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效果观察及对炎性因子、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培 周彪 马永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究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113例颌骨骨折,将其中57例采用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者作为研究组... 目的探究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113例颌骨骨折,将其中57例采用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者作为研究组,56例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口腔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骨痂评分、生活质量、颞颌关节评分。结果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固定情况、咀嚼功能、舒适度、口腔美观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术后6个月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P<0.01)。2组术后3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P<0.01)。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1、2、3个月骨痂评分较对照组高(P<0.01)。2组术后3、6个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颞颌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术后3个月OHIP-14评分、颞颌关节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P<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左旋丙交酯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颌骨骨折,能获得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相近的治疗效果,且能下调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促进术后颞颌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内固定 聚左旋丙交酯板 肿瘤坏死因子-α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春临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8年第15期1972-1975,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临汾市人民医院110 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将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骨间钢丝结扎固定的患者(50例)...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临汾市人民医院110 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将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将采用骨间钢丝结扎固定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14.13,P=0.000);观察组张口度较对照组高[(39.85 ±2.70)mm比(37.52 ±2.54)mm,t=4.63,P=0.000],颞颌关节功能正常率(98.33%)较对照组(82.00%)高(χ2=14.15,P=0.000),骨折稳定性良好率(91.62%)较对照组(80.00%)高(χ2=5.95,P=0.014);观察组髁状突3个月、1年移动距离均较对照组大(t=31.25、6.73,均P=0.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6.00%)低(χ2=9.78,P=0.001).结论 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具有稳定性好、对位准确等特点,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和咬合能力,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面部 骨折固定术 骨固定钢丝
原文传递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 被引量:1
7
作者 Ming-Chao Ding Bo-Ya Jing +8 位作者 Jin Shi Liu Yang Xiang-Dong Liu Jing-Fu Wang Shuang Qu Jia-Wu Liang Zi-Hao Tang Jin-Long Zhao Lei Tia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72-278,共7页
Purpose: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ethod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reatment for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Methods:Patients with old... Purpose: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ethod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reatment for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Methods:Patients with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 who underwent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at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were enrolled.Clinical treatment was classified into 3 phases.In phase I,techniques such as orthognathic surgery,microsurgery,an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ere employed to reconstruct the correct 3-dimensional(3D)jaw position relationship.In phase II,bone augmentation and soft tissue management techniques were utilized to address insufficient alveolar bone mass and poor gingival soft tissue conditions.In phase III,implant-supported overdentures or fixed dentures were used for occlusal reconstruction.A summary of treatment methods,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s,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All data are summarized using the arithmetic mean±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mpared using independent samplet-tests.Results:In 15 patients with old jaw fractures and dentition defects(an average age of 32 years,ranging from 18 to 53 years),there were 7 cases of malocclusion of single maxillary fracture,6 of malocclusion of single mandible fracture,and 2 of malocclusion of both maxillary and mandible fractures.There were 5 patients with single maxillary dentition defects,2 with single mandibular dentition defects,and 8 with both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dentition defects.To reconstruct the correct 3D jaw positional relationship,5 patients underwent Le Fort I osteotomy of the maxilla,3 underwent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of the mandible,4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old jaw fractures,3 underwen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surgery,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jaw fractures MALOCCLUSION Occlusal reconstruction Dental implant prosthesis
原文传递
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卓为 潘巨利 +1 位作者 王学玖 张凯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颌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6月在笔者医院接受诊治的96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固... 目的:研究分析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颌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6月在笔者医院接受诊治的96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固定,研究组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固定。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颌面功能、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开口功能评分及咀嚼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9%,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及安全性,可有效恢复患者颌面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颌面部外观美,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 颌骨骨折 开口功能评分 咀嚼功能评分 颌面功能
下载PDF
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内固定在28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高丽荣 王毅军 +1 位作者 聂廷洪 常博杰 《上海医药》 CAS 2018年第2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6例颌骨骨折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颌间牵引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 :探讨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6例颌骨骨折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颌间牵引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手术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颌间牵引钉联合钛板内固定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优良率及患者满意率,在颌骨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间牵引钉 微型钛板内固定 颌骨骨折 并发症 满意率
下载PDF
严重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急救与麻醉处理
10
作者 杨前进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严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急救和麻醉处理方法。方法纳入我院在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9例严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开展急救术与麻醉处理,观察患者救治效果。结果89例患者4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51%;发生于不... 目的观察分析严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急救和麻醉处理方法。方法纳入我院在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9例严重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开展急救术与麻醉处理,观察患者救治效果。结果89例患者4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51%;发生于不同位置的骨折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平均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口腔颌面部出血,1例患者术后有出血窒息情况,经重新止血后情况稳定。结论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差异,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救治和麻醉措施,可促进患者救治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急救 麻醉
下载PDF
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9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华春清 李海如 葛建华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298-299,共2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95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其中10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者辅以1~2周颌间固定.结果9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2例局部缝线裂开延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1例自觉局部术区不...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95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其中10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者辅以1~2周颌间固定.结果9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2例局部缝线裂开延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1例自觉局部术区不适,于半年后取出钛板.患者的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恢复良好.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效果可靠,是较为理想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钛板 内固定
下载PDF
螺旋CT SSD重建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军克 林翔鹏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 -3D)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颌面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3 0例外伤骨折病变行螺旋CT及SSD -3D扫描,并与二维CT(2DCT )图像进行对照。结果 4例骨肿瘤样病变,SSD -3D只能显示...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 -3D)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颌面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3 0例外伤骨折病变行螺旋CT及SSD -3D扫描,并与二维CT(2DCT )图像进行对照。结果 4例骨肿瘤样病变,SSD -3D只能显示骨质膨大的大体表面形态,对骨肿块内部的结构显示不如2DCT图像。对12例颌面部恶性肿瘤侵犯颌面骨及恶性骨肿瘤骨质破坏,SSD -3D图像显示更立体、直观,但不如2DCT图像能直观显示骨内的破坏以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对3 0例颌面部骨折,SSD -3D能直观、立体显示骨折的位置、类型、范围、不规则骨折的走行及骨折块移位的情况,但对细小骨折、深部骨折及骨壁菲薄骨折显示不如2DCT图像。结论 2DCT和SSD -3D对颌面部病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轴位CT是颌面部病变诊断的基础,SSD -3D图像能直观、立体显示病变的整体形态及空间位置关系,两者结合应用,为最佳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疾病 颌肿瘤 颌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表面遮盖成像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慧勇 刘云峰 +2 位作者 王慧明 孙蕾 赵文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手术中,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控性。方法基于CT数据,采用CAD技术重建出患部骨骼模... 目的探讨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手术中,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控性。方法基于CT数据,采用CAD技术重建出患部骨骼模型,通过镜像得到修复模型,再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出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并通过模型外科进行手术方案预演和置入钛板预成形。结果基于CAD/CAM技术制订的手术方案和预成形钛板在8例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手术中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利用CAD/CAM技术可重建并制造出患部骨骼模型和镜像修复模型,对制订较为合理的颌面外科手术方案具有较大的帮助,提高手术精度的同时节省了手术时间,在复杂颌骨缺损修复和畸形整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颌畸形 计算机辅助设计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在颌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浩 后军 +3 位作者 孙明 罗月童 徐冰清 蒋勇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在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仅根据CT三维重建图进行术前诊断,研究组患者同时使用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辅助进行术前诊断,比较...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在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仅根据CT三维重建图进行术前诊断,研究组患者同时使用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辅助进行术前诊断,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和术后疗效。结果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对颌面部骨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达95.7%,并且研究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P=0.030)。结论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三维实体模型可有效辅助颌骨骨折的诊断,同时可通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进而提升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咬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巧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6期90-91,共2页
目的分析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咬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1例实施内固定术的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描述性检验和L... 目的分析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咬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1例实施内固定术的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描述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咬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术后咬合不良,发生率为19.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多处骨折、粉碎性骨折、复位不准确、术后无颌间牵引、术后无颌间固定、术者工龄<3年构成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咬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骨折部位、粉碎性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颌间牵引、术后颌间固定、术者工龄<3年均是影响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咬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内固定术 咬合不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坚固内固定术治疗26例颌骨骨折的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成智 张国富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13期1968-1969,共2页
目的:观察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26例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26例因外伤、交通事故致颌骨骨折的患者,经麻醉后行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术,21例术后行单颌固定2周,另5例颌骨复合性骨折患者,术后加颌间牵引固定2周。结果:26例颌骨骨折的... 目的:观察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26例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26例因外伤、交通事故致颌骨骨折的患者,经麻醉后行小钛板坚固内固定术,21例术后行单颌固定2周,另5例颌骨复合性骨折患者,术后加颌间牵引固定2周。结果:26例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后3~6个月摄片检查,复位准确,骨折愈合良好,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小钛板进行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有固定准确、稳定性及组织相容性好、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板 坚固内固定 颌骨骨折
下载PDF
幼年小型猪髁突横断骨折对下颌骨骨密度及对抗压强度影响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军 田慧颖 +2 位作者 周继林 洪民 姚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髁突横断骨折对幼年小型猪下颌骨骨密度及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2头,造成左侧髁突横断骨折模型,在术后6月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生物力学方法检测下颌骨。结果:髁突横断骨折后引起下颌骨骨密度及... 目的:探讨髁突横断骨折对幼年小型猪下颌骨骨密度及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2头,造成左侧髁突横断骨折模型,在术后6月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生物力学方法检测下颌骨。结果:髁突横断骨折后引起下颌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性能轻度下降,但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幼年小型猪髁突横断骨折对下颌骨骨矿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 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密度
下载PDF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斌 黄子成 +2 位作者 李建民 杨一鸣 邝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8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 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岁,给予微型钛板及螺钉固定;观察组男24岁、女36例,年龄(30.49±2.28)岁,给予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分别为(160.92±4.18)lbs、(0.75±0.22)、(4.58±0.32)N,均高于对照组(100.28±4.46)lbs、(0.61±0.17)、(3.58±0.29)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颌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0.27)个月,短于对照组(3.20±0.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6/60),低于对照组31.6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显著改善颌骨骨折患者咬合关系,固定及复位的稳定性较高,可显著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并避免了金属残留引发的并发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颌骨骨折 咬合力 咀嚼效能
下载PDF
Le Fort型骨折的CT表现和分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伟建 方一鸣 +4 位作者 杨运俊 许方洪 张林 姜亿一 曹国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 Le Fort 型骨折的 CT 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 Le Fort 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 CT 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 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Ⅰ+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 目的探讨 Le Fort 型骨折的 CT 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 Le Fort 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 CT 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 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Ⅰ+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伴发颌面部其他骨折。Le Fort 型骨折在二维 CT 上表现为颌面部多发且杂乱的骨折,虽然在发现细小和深部结构的骨折方面优于三维 CT 成像,但难以作出 Le Fort 型骨折的诊断;三维 CT 成像能清晰立体地显示 Le Fort型骨折的整体形状及走向,并可明确作出分型。结论三维 CT 成像是 Le Fort 型骨折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细小骨折诊断不如二维 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幼年期小型猪髁突骨折后咀嚼肌的变化
20
作者 姚军 田慧颖 +2 位作者 周继 林洪民 姚莉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9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髁突横断骨折对幼年小型猪咀嚼肌的影响。方法:应用幼年小型猪行髁突横断骨折,术后6个月应用磁共振显像(MRI)观察,然后切取双侧咀嚼肌及翼外肌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MRI可见双侧咀嚼肌、翼内肌及翼... 目的:探讨髁突横断骨折对幼年小型猪咀嚼肌的影响。方法:应用幼年小型猪行髁突横断骨折,术后6个月应用磁共振显像(MRI)观察,然后切取双侧咀嚼肌及翼外肌标本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MRI可见双侧咀嚼肌、翼内肌及翼外肌呈中等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肌间隙层次清晰,双侧对称,无异常信号。光镜观察咀嚼肌和翼外肌横截面切片在不同时间均未显示任何破坏现象,透射电镜下髁突横断骨折后6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只显示线粒体数目减少、糖原颗粒较多、肌节各带清晰,无异常形态线粒体及脂肪变性。结论:幼年期小型猪髁突横断骨折后6个月咀嚼肌及翼外肌MRI、光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咀嚼肌 电镜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