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向死而生——吉本芭娜娜小说的现代性死亡书写解读 |
王宗杰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2
|
浅析日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嫌疑人X的献身》为中心 |
郑湲湲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6
|
|
3
|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
杨彬
吴佳娜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4
|
汉字·汉文·物语:日本古代小说的诞生 |
邱雅芬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2 |
2
|
|
5
|
日本后现代小说策略研究--以1990年代中叶以后的作品为中心 |
沈俊
|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
2019 |
0 |
|
6
|
清末汉译日文小说的出版传播 |
任江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7
|
日本现代小说个体叙事与伦理建构研究 |
袁晓婷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2 |
0 |
|
8
|
试论中日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从文学批评的历史把握谈起 |
高宁
韩小龙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9
|
风起于青萍之末:丘东平抗战小说的另类表达 |
邓姿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08 |
4
|
|
10
|
鲁迅、周作人兄弟与日本现代文坛的接触——以《现代日本小说集》、芥川龙之介、江马修、《罗马字小说集》等为线索 |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1
|
我国的日本汉文学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
王向远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3 |
2
|
|
12
|
孙犁抗日小说审美情趣探析 |
李展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1 |
2
|
|
13
|
十七年时期抗日题材小说的流行原因和情绪类型 |
赵秋阳
谭光辉
|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
2016 |
0 |
|
14
|
孙犁抗日小说的人文情怀 |
魏玲玲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9 |
1
|
|
15
|
孙犁抗日小说中女性的三重突围 |
李华秀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5 |
1
|
|
16
|
“真实”的战争与战争的“真实”——试论房伟的抗战历史小说创作 |
陈颖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7
|
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农民形象——以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乡土抗战小说为例 |
万良慧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8
|
论孙犁抗日小说的情感叙事 |
陈联记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论海峡两岸乡土抗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张畅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20
|
基于“理解、表达、变通”框架的小说文本翻译 |
郑辉
贾临宇
|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