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ew species of Japalura(Squamata:Agamidae)from the Hengduan Mountain Range,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Kai WANG Ke JIANG +6 位作者 Da-Hu ZOU Fang YAN Cameron D.SILER Jing CHE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m Noble Oklahom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Department of Biology,University of Oklahoma Tibet University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1-56,共16页
Until recently, the agamid species, Japalura flaviceps was recognized to have the widest geographic dis- tribution among members of the genus occurring in China, from eastern Tibet to Shaanxi Province. However, recent... Until recently, the agamid species, Japalura flaviceps was recognized to have the widest geographic dis- tribution among members of the genus occurring in China, from eastern Tibet to Shaanxi Province. However, recent studies restri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J. flaviceps to the Dadu River valley only in north-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suggesting that records of J. flaviceps outside the Dadu River valley likely represent undescribed diversity. During two herpeto- faunal surveys in 2013 and 2015, eight and 12 specimens of lizards of the genus Japalur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Nujiang (=Salween) Valley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nd upper Lancang (=Mekong) Valley in northwestern Yunnan, China, respectively. These specimens display a unique suite of diagnostic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ur robust comparisons of phenotype reveal that these populat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 readily from J. flaviceps and all other recognized congeners. Herein, we describe the two Japalura lineages as new spe- cies, Japalura laeviventris sp. nov. and Japalura iadina sp. nov.. In addition, we provide updated con- servation assessments for the new species as well as imperiled congeners according to the IUCN crite- ria for classification,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olor patterns in the diagnosis and description of species in the genus Japalura, and discu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taxonomic studies of the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ATION CONSERVATION Hengduan Mountains Hydropower development japalura flaviceps
下载PDF
四川攀蜥属一新种──汶川攀蜥 被引量:7
2
作者 高正发 侯勉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3-5,共3页
作者于2001年8月在四川省汶川县采到攀蜥属(Japalura)动物,经鉴定为攀蜥属一新种,订名为汶川攀蜥Japalura zhaoermiisp.nov.,对鉴别特征和形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于2001年8月在四川省汶川县采到攀蜥属(Japalura)动物,经鉴定为攀蜥属一新种,订名为汶川攀蜥Japalura zhaoermiisp.nov.,对鉴别特征和形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蜥属 新种 汶川攀蜥 四川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Japalura (Squamata: Sauria:Agamidae) from Upper Lancang (Mekong) Valley of Eastern Tibet,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Kai WANG Ke JIANG +3 位作者 Gang PAN Mian HOU Cameron D.SILER Jing CHE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A new species of the agamid genus Japalura is described based on 15 specimens from the upper Lancang(Mekong) Valley of eastern Tibet, PR China. Populations of the new species, Japalura vela sp. nov., were previously... A new species of the agamid genus Japalura is described based on 15 specimens from the upper Lancang(Mekong) Valley of eastern Tibet, PR China. Populations of the new species, Japalura vela sp. nov., were previously recognized as J. flaviceps. The new species is morphologically most similar to J. batangensis, J. micangshanensis, J. variegata, and J. zhaoermii, but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four species and all remaining congeners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1) small adult size(SVL 56–69 mm in males, 59–66 mm in females); 2) ratio of tail TAL/SVL 1.85–2.06; 3) ratio of hind limb HLL/SVL 0.72–0.81; 4) T4 S 24 or 25; 5) concealed tympanum; 6) transverse gular fold present; 7) gular pouch present; 8) axillary fold present; 9) a pronounced, continuous, sail-like vertebral crest along length of body in males; 10) ground dorsal coloration black in males; 11) distinct gray transverse streaks on dorsal surface of head; 12) black radiated streaks around eyes; 13) distinct, black vermiculate stripes on ventral surface of head in both sexes; 14) a strongly jagged dorsolateral stripe from neck to base of tail on each side of vertebral crest in males; and 15) absence of gular spots in both sexes. Gene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genu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Hengduan Mountains japalura J.flaviceps species complex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Japalura(Squamata, Agamidae) from the Nu River Valley in Sou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Yunnan,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Dingqi RAO Jens V.VINDUM +2 位作者 Xiaohui MA Mingxia FU Jeffery A.WILKINSO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86-95,共10页
A population of Japalura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previously assigned to Japalura splendida, is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The new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between 1 138–2 500 m in the Nu River drainage between... A population of Japalura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previously assigned to Japalura splendida, is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The new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between 1 138–2 500 m in the Nu River drainage between the towns of Liuku and Binzhongluo, and on the lower western slopes of the Nushan and eastern slopes of the Goaligongshan. The new spe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pecies of Japalura, except J. dymondi,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exposed tympani, prominent dorso-lateral stripes, and small gular scales. It is very similar with but differs from J. dymondi by having smooth or feebly keeled dorsal head scales, three relatively enlarged spin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post-occiput area, strongly keeled and mucronate scales on occiput area and within the lateral stripes, back of arm and leg green, higher number of dorsal-ridge scales(DS) and fourth toe subdigital scales(T4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body measurements of adult male specimens of the new species and J. dymondi showed principal component 1 loading highest for upper arm length, fourth toe length and snout to eye length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2 loading highest for head width, head length and fourth toe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midae japalura sp.nov. Goaligongshan Mountain Nujiang River Valley Hengduan Mountains Yunnan China
下载PDF
A New Species of Japalura(Agamidae: Lacertilia: Reptilia) from Central Highland,Vietnam
5
作者 Natalia B.ANANJEVA Nikolay L.ORLOV Tao Thien NGUYE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4-21,共8页
A new species of the agamid genus Japalura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ree specimens from southern part of Central Vietnam. It is distinguished from remaining congeners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adult s... A new species of the agamid genus Japalura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ree specimens from southern part of Central Vietnam. It is distinguished from remaining congeners by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adult size (SVL females 68-69 mm), tail length/SVL ratio 226%-239%, HW/SVL ratio 17%-18%; FLL/SVL ratio 41%43%; HLL/SVL ratio 72%-73%; 7-9 supralabials, 7-9 infralabials, 54-56 middorsal scales, 20-22 lamellae under finger IV, 24-26 lamellae under toe IV, 1 scale between nasal and supralabials; tympanum concealed; absence of transverse gular fol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Japalura genus in general and of a new species in particular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MIDAE japalura TAXONOMY VIETNAM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丽纹攀蜥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繁殖期的生长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植华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3期277-280,共4页
测定了丽纹攀蜥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和体重等形态指标 ,以及通过 4 4天的生长后体长、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表明成年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异形 ,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 ,雄性的头长、头宽、... 测定了丽纹攀蜥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和体重等形态指标 ,以及通过 4 4天的生长后体长、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表明成年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异形 ,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 ,雄性的头长、头宽、头高和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 ,繁殖期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丽纹攀蜥繁殖期雄性体长的增长显著大于雌性体长的增长 ,雌雄两性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无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纹攀蜥 雄性 繁殖期 形态特征 生长
下载PDF
丽纹龙蜥不同组织的同工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永普 贾守菊 +1 位作者 陈艳乐 霍晓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89-94,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雄性丽纹龙蜥的脂肪体、精巢、肺、肝脏、肌肉、肠、胃和心脏等8种组织中的酯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等5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丽纹龙蜥的5种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
关键词 丽纹龙蜥 同工酶 电泳 酯酶 过氧化物酶 苹果酸脱氢酶 组织特异性
下载PDF
龙蜥属Diploderma(爬行纲Reptilia:鬣蜥科Agamidae)部分物种的分类及分布记录修订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剀 任金龙 +10 位作者 蒋珂 巫嘉伟 杨春华 徐会明 Kevin Messanger 雷开明 余辉亮 杨敬元 Cameron DSiler 李家堂 车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1-495,共15页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蜥亚科 广义攀蜥属 误定 分类
下载PDF
四川省攀蜥属一新种(蜥蜴亚目:鬣蜥科)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操 邓其祥 +1 位作者 吴毅 王淯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29-331,395,共4页
报道了爬行纲、蜥蜴亚目、鬣蜥科、攀蜥属一新种 ,命名为巴塘攀蜥 (Japalurabatangensis) .新种与草绿攀蜥(JapaluraflavicepsBarbourandDunn)相似 ,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 :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 ,体背具 7- 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 ,雄... 报道了爬行纲、蜥蜴亚目、鬣蜥科、攀蜥属一新种 ,命名为巴塘攀蜥 (Japalurabatangensis) .新种与草绿攀蜥(JapaluraflavicepsBarbourandDunn)相似 ,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 :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 ,体背具 7- 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 ,雄性体背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亚目 鬣蜥科 巴塘攀蜥 四川 攀蜥属 草绿攀蜥 形态结构
下载PDF
河南省蜥蜴新纪录——米仓山龙蜥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海鹏 王合林 路纪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在近年的野外调查中,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7月1~9日)和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2010~2011年)分别采集到7号和5号鬣蜥科蜥蜴标本,经鉴定确定为米仓山龙蜥(Japalura micangshanensis),为河南省蜥蜴新... 在近年的野外调查中,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7月1~9日)和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2010~2011年)分别采集到7号和5号鬣蜥科蜥蜴标本,经鉴定确定为米仓山龙蜥(Japalura micangshanensis),为河南省蜥蜴新纪录。标本分别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和郑州大学生物标本室。此新纪录为研究米仓山龙蜥的形态变异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龙蜥 蜥蜴 新纪录 河南
原文传递
丽纹攀蜥精巢染色体和减数分裂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宗芸 郭明琴 +2 位作者 王露 陈明 王秀琴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3期281-284,共4页
本文用精巢细胞制片法 ,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丽纹攀蜥 (Japalurasplendida)的精巢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过程 ,其精巢染色体n =17,含 6个大型染色体和 11个微小染色体。除微小染色体呈点状外 ,大型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同时我们观... 本文用精巢细胞制片法 ,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丽纹攀蜥 (Japalurasplendida)的精巢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过程 ,其精巢染色体n =17,含 6个大型染色体和 11个微小染色体。除微小染色体呈点状外 ,大型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同时我们观察了丽纹攀蜥减数分裂各个时期 ,并对各时期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纹攀蜥 精巢 染色体 减数分裂
下载PDF
江苏徐州首次发现丽纹龙蜥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建梅 冯照军 张舒磊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7-48,共2页
徐州首次发现丽纹龙蜥 。
关键词 丽纹龙蜥 徐州 特征
下载PDF
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组织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41-46,共6页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存在差异。小肠具有明显的空肠分化。研究表明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纹龙蜥 消化管 组织结构
下载PDF
丽纹攀蜥的热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志刚 王振兴 +2 位作者 武正军 李云涛 陆豫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2010年11-12月,测定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昼夜体温和摄食后的选择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Tse1和临界高温TCTmax分别为(26.22±0.65)℃和(42.35±0.41)℃... 2010年11-12月,测定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昼夜体温和摄食后的选择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Tse1和临界高温TCTmax分别为(26.22±0.65)℃和(42.35±0.41)℃;在环境温度为15~35℃的实验条件下,丽纹攀蜥的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存在线性关系(Tb=0.663Te+7.193;);在缺乏温度梯度热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丽纹攀蜥的活动体温差异不显著(T11 =0.643,P=0.53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不存在显著差异(F2.104=0.997,P=0.372).结果表明:(1)丽纹攀蜥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外温动物的体温特点;(2)丽纹攀蜥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3)丽纹攀蜥与其他蜥蜴在临界高温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地理分布有关;(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选择体温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其摄入的食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纹攀蜥 体温调节 选择体温 临界高温
下载PDF
巴塘攀蜥冬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利 王娇 +4 位作者 刘欣林 王宇 徐采 黄琼 王淯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2007年10月~2008年4月对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圈养条件下,巴塘攀蜥主要选择在石缝、枯枝落叶等场所越冬。冬眠时间为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初,冬眠时全身伏贴树枝或洞壁。当室温下降至1... 2007年10月~2008年4月对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圈养条件下,巴塘攀蜥主要选择在石缝、枯枝落叶等场所越冬。冬眠时间为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初,冬眠时全身伏贴树枝或洞壁。当室温下降至16℃左右时,巴塘攀蜥开始进入冬眠,当室温降至14℃左右时,巴塘攀蜥完全进入冬眠。翌年2~3月当室温回升至14℃左右时,巴塘攀蜥开始出眠,出眠初期活动量较小;当气温升至17℃时,巴塘攀蜥完全苏醒,活动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塘攀蜥 冬眠
下载PDF
一例巴塘攀蜥生长蜕皮的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采 黄琼 +4 位作者 刘欣林 王宇 王娇 邓利 王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98-99,共2页
2007年10月,对巴塘攀蜥的生长蜕皮现象进行了观察.巴塘攀蜥的蜕皮方式为成片脱落,蜕皮时间持续8天,其中前3天为蜕皮的主要时间.蜕皮前5天至前2天不食不动,蜕皮期间的前3天食量增加,特别是蜕皮期间的前1天食量大增,并有借助于外部条件来... 2007年10月,对巴塘攀蜥的生长蜕皮现象进行了观察.巴塘攀蜥的蜕皮方式为成片脱落,蜕皮时间持续8天,其中前3天为蜕皮的主要时间.蜕皮前5天至前2天不食不动,蜕皮期间的前3天食量增加,特别是蜕皮期间的前1天食量大增,并有借助于外部条件来脱掉其皮肤的行为,蜕皮后食量与蜕皮前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塘攀蜥 蜕皮 食量
下载PDF
丽纹攀蜥肌硬膜桥的存在及形态学特征
17
作者 白雪 康昊男 +3 位作者 豆娅茹 唐炜 郑楠 隋鸿锦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目的人肌硬膜桥为枕下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及项韧带等与硬脊膜之间的致密纤维连接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已有研究提出肌硬膜桥可能与脑脊液循环和慢性颈源性头痛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肌硬... 目的人肌硬膜桥为枕下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及项韧带等与硬脊膜之间的致密纤维连接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已有研究提出肌硬膜桥可能与脑脊液循环和慢性颈源性头痛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肌硬膜桥这一结构,并且鸟类中的家鸡、岩鸽,爬行纲中的暹罗鳄、巴西龟都存在肌硬膜桥样结构。为进一步分析肌硬膜桥在不同纲目的结构形态差异,为其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本次研究以爬行纲蜥蜴目中最常见的丽纹攀蜥为实验对象,补充爬行纲肌硬膜桥的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厚断层切片、组织学切片染色等方法,对20只丽纹攀蜥的枕后区结构特点及肌硬膜桥样结构的存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丽纹攀蜥枕后肌由融合的头背大直肌、头背小直肌、头前斜肌(我们定义为头背直肌)及头后斜肌构成。于寰枕间隙内,自头背直肌腹侧发出的片状致密纤维连接组织向腹侧走行,与硬脊膜紧密相连。于寰枢间隙内,自头后斜肌腹侧发出的致密纤维连接组织向腹侧走行,与硬脊膜紧密相连。且此致密纤维连接结构为具有极强双折光性的Ⅰ型胶原纤维。结论丽纹攀蜥的头背直肌、头后斜肌与硬脊膜之间存在致密的纤维连接结构,即肌硬膜桥样结构。此结构可能与丽纹攀蜥头颈部的活动密切相关,发挥与人类肌硬膜桥相似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肌硬膜桥 Ⅰ型胶原纤维 大体解剖 组织学染色 丽纹攀蜥
下载PDF
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心脏比较组织学研究
18
作者 张光宇 承勇 +3 位作者 胡建业 李波颖 赵志娟 邓大军 《河南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6-8,18,共4页
采用组织学技术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心脏均为两心房1心室,爬行动物的心... 采用组织学技术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心脏均为两心房1心室,爬行动物的心室开始出现不完全分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同时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心脏中红细胞均为有核红细胞,心脏的壁有内、中、外3层结构,分别为心内膜、心肌层及心外膜。心内膜位于心脏内层,表面是一层不规则的多角形内皮细胞,胞核为椭圆形。心肌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间充满结缔组织和血管。心肌纤维由心肌细胞组成,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心外膜位于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多弹性纤维。3种动物心脏结构的差别反映出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实验通过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和丽纹龙蜥心脏比较组织学研究,为今后开展这些动物的人工养殖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蝾螈 太行隆肛蛙 丽纹龙蜥 心脏 H.E.染色 进化
下载PDF
丽纹攀蜥粗线期染色体核型及微小染色体的分析
19
作者 高雪原 吴红波 +2 位作者 赵森 傅美丽 李宗芸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7-240,共4页
本文以精巢、四肢骨和脊椎骨为材料,利用直接制片法制备了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染色体标本,首次对其精巢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特别是微小染色体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描述了染色体特征,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同时与二倍体细胞染色体... 本文以精巢、四肢骨和脊椎骨为材料,利用直接制片法制备了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染色体标本,首次对其精巢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特别是微小染色体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描述了染色体特征,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同时与二倍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发现11对微小染色体类型中包括8对中着丝粒染色体、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纹攀蜥 粗线期染色体 核型 微小染色体
下载PDF
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心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20
作者 张光宇 邓大军 +2 位作者 胡建业 赵志娟 刘冰许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725-728,共4页
采用H.E.染色、显微镜观察法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差别.3种动物的心脏均为两心房一心室,但丽纹龙蜥的心室开始出现不完全分隔,... 采用H.E.染色、显微镜观察法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差别.3种动物的心脏均为两心房一心室,但丽纹龙蜥的心室开始出现不完全分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红细胞均为有核红细胞;心脏壁有内、中、外3层结构,分别为心内膜、心肌层及心外膜.心内膜位于心脏内层,表面是一层不规则的多角形内皮细胞,胞核为椭圆形.心肌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间充满结缔组织和血管.心肌纤维由心肌细胞组成,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心外膜位于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多弹性纤维.3种动物心脏结构的差别是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蝾螈 太行隆肛蛙 丽纹龙蜥 心脏 H E 染色 进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