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时平民保护的“上海模式”——“难民之父”饶家驹与他的上海难民区 被引量:2
1
作者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1937年11月,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才华与责任心,在上海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这个"上海模式"推... 1937年11月,法国人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才华与责任心,在上海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被称为"难民之父"、"中国之友"。这个"上海模式"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乃至法国、德国,并推动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订立,战时保护平民成为各国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他的名言是"我将为不幸的人,尽最后的力量!"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家驹 难民区 战时平民保护 日内瓦第四公约
下载PDF
饶家驹与难民区相关问题再探讨
2
作者 苏智良 王海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09,共7页
1937年底饶家驹在上海创办了南市难民区,次年又在汉口建立了难民区,为战时难民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饶家驹与难民区:一是南市难民区的成立时机。由于饶家驹的努力,南市难民区建立的时间尽可能地提前了。二是南... 1937年底饶家驹在上海创办了南市难民区,次年又在汉口建立了难民区,为战时难民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饶家驹与难民区:一是南市难民区的成立时机。由于饶家驹的努力,南市难民区建立的时间尽可能地提前了。二是南市难民区收容人数。南市难民区最多时收容难民20万以上,在其存在期间大约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三是饶家驹与汉口难民区。饶家驹经过多方奔走成功建立了汉口难民区,但由于日军的蓄意破坏,难民区无法发挥保护难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家驹 南市难民区 汉口难民区
下载PDF
上海饶家驹安全区与战时平民庇护原则文化渊源述略
3
作者 苏圣捷 《都市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32-44,共13页
中国抗战时期,出现了众多保护平民的“安全区”和“难民区”,多由西方人士发起建立。这种现象背后有着西方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即庇护权神圣性的宗教渊源,由仁慈原则带来“在暴力带来的灾祸中保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文化现象有着两... 中国抗战时期,出现了众多保护平民的“安全区”和“难民区”,多由西方人士发起建立。这种现象背后有着西方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即庇护权神圣性的宗教渊源,由仁慈原则带来“在暴力带来的灾祸中保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文化现象有着两个独立的起源:犹太教和希腊—罗马古典传统,在古典晚期和中世纪融入基督教传统,作为教权的象征曾盛极一时。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该传统出现了分化,以耶稣会士塔帕雷利为首的教会人士坚持以“社会正义”原则改造“庇护”这一概念,为人道主义精神注入了重要的内涵。耶稣会士法国神父饶家驹继承了这种理念,折冲樽俎,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创战时安全区模式,保护了50万中国平民。饶家驹上海南市安全区的设立原则和运作方式作为范式被日内瓦第四公约采纳,战时平民庇护原则以国际公约的缔结成为国际共识。这不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篇章,更是当代人类文明史中推进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正义原则下扩大应用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庇护 饶家驹 安全区 日内瓦公约
原文传递
饶家驹与南京安全区的设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连红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在淞沪会战中,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设立了南市难民区,开创了人类史上国际救济难民的成功先例。饶家驹难民区启发了在宁西方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的灵感,饶家驹本人也为南京安全区的成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南市难民区模式也... 在淞沪会战中,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设立了南市难民区,开创了人类史上国际救济难民的成功先例。饶家驹难民区启发了在宁西方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的灵感,饶家驹本人也为南京安全区的成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南市难民区模式也成为南京安全区效仿的榜样。但由于上海与南京两地存在诸多差异,日军当局对饶家驹难民区和南京安全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日军占领南京前夕,南京安全区未能得到日军的正式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家驹 南京安全区 难民区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