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 被引量:18
1
作者 龙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沿着从黑格尔到拉康到阿尓都塞和齐泽克的这一理论谱系,我们发现主体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并非如拉康所言是一场异化的悲剧,而是因主体状态不同表现为多种认同方式:空无主体的他者化认同、充实主体的对象化认同以及分裂主体的否定性认同。厘清主体与镜像的关系为分析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与他者形象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认同 拉康 主体 镜像
原文传递
《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身份危机与“拉康式自我”建构 被引量:9
2
作者 丁礼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6,共6页
《儿子与情人》作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与以往学者大都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或"恋子情结"视角探索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变态情感不同的是,本文借助拉康的自我说对保罗的身... 《儿子与情人》作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与以往学者大都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或"恋子情结"视角探索小说主人公保罗的变态情感不同的是,本文借助拉康的自我说对保罗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建构主题展开探讨,从而揭示其在发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自我被他者异化时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康 《儿子与情人》 自我说 身份危机 自我建构
原文传递
语言、言语与能指:从索绪尔到拉康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元龙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1,共5页
作为弗罗伊德之后最为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家,雅克·拉康最值得称道的贡献就是将现代语言学引入了精神分析学,从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这种取径与突破与索绪尔的启... 作为弗罗伊德之后最为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家,雅克·拉康最值得称道的贡献就是将现代语言学引入了精神分析学,从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这种取径与突破与索绪尔的启示具有直接的关系。拉康在充分吸取索绪尔思想的前提下,结合自己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内的思考,积极改造了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 拉康 语言 言语
下载PDF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
4
作者 曾文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30-33,共4页
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元宇宙中的主... 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元宇宙中的主体不再纯粹依赖现实世界,伴随着大他者的退隐,主体获得了一种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自由感”。然而数字大他者在元宇宙中的返场,预示着主体实现真正的回归终究只是一种幻想。通过探讨主体在元宇宙的存在状况,为在哲学层面上思考分析元宇宙提出了思想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康 元宇宙 “三界” 主体
下载PDF
分裂主体间的范式连接:拉康镜像、话语理论视角下的《长夜行》
5
作者 韩之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主体分裂的文学化癔症话语的拉康式解读,尤其是借助学界较少关注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为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将镜像、话语两大理论范式进行连接和贯通,最终阐明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特定层面上,四种话语的转换矩阵实际即为光学模式翻转图的高度抽象、进化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分裂主体 镜像 四种话语 塞利纳 《长夜行》
下载PDF
升华 被引量:1
6
作者 肖炜静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3,共13页
“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 “升华”作为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艺术的关键概念,在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的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性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条学术史脉络中,实现了由精神分析艺术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拓展;其主要内涵也由“主体欲望目标的转移”,转变为强调“客体位置和外在规则的强制性”。升华的理论来源杂糅了个体心理学、索绪尔语言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在个体欲望分析、资本社会意识形态批判、艺术批评等维度都显示出强大的理论阐释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华 弗洛伊德 拉康 齐泽克
原文传递
后女性主义与拉康后精神分析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方汉文 马天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1-116,129,共7页
后女性主义理论与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以语言学观念对于女性主义的身体欲望与写作欲望进行调整 ,把这种欲望的超越引入政治化与社会化的范围。正是这种观念成为后女性主义女性写... 后女性主义理论与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以语言学观念对于女性主义的身体欲望与写作欲望进行调整 ,把这种欲望的超越引入政治化与社会化的范围。正是这种观念成为后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主旨 ,对当代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忽略后女性主义对于拉康精神分析的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女性主义 后精神分析 拉康 菲勒斯中心 文学理论 政治 欲望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主体批判
下载PDF
翻译规范教学与拉康的话语理论 被引量:3
8
作者 Douglas Robinson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本文借鉴雅克·拉康区分的四类话语(主人话语、学院话语、分析家话语、癔症话语)以探讨翻译规范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吉登·图里的规范理论显然根植于主人话语,这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的传统思维均不加批判地内化了支配思... 本文借鉴雅克·拉康区分的四类话语(主人话语、学院话语、分析家话语、癔症话语)以探讨翻译规范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吉登·图里的规范理论显然根植于主人话语,这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的传统思维均不加批判地内化了支配思想。丹尼尔·西蒙尼于1998年在对图里的规范理论进行批评时指出,翻译具有许多规范,而为了确定以何种规范支配自己当前的工作,职业译者往往必须对所接受的翻译任务的本质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属于学院话语的范畴。如何使学生从不假思索地服从大多数传统理论采用的主人话语转向学院话语提倡而又是现代翻译市场所要求的那种批判性思维?本文认为教师必须通过援用分析家话语,引导学生从主人话语阶段经由癔症话语阶段而过渡到学院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规范 雅克·拉康 主人话语 学院话语 分析家话语 癔症话语
原文传递
Narrating a Fantasmatic Unity: On the Contemporary Sinophone Discourse of China's Civilizational Subjectivity
9
作者 WU Guanju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6年第4期633-651,共19页
A powerful discourse centered on China's civilizational subjectivity has emerged in the Sinophone intellectual world since the early 2000s. Among many promoters of this intellectual trend, Gan Yang, together with his... A powerful discourse centered on China's civilizational subjectivity has emerged in the Sinophone intellectual world since the early 2000s. Among many promoters of this intellectual trend, Gan Yang, together with his slogan of the "fusion of three traditions," is indeed most influential. This study employs Lacanian psychoanalytic technics to tackle Gan Yang's thesis, treating the latter not just an object for textual analysis, but more deeply (and fruitfully), that for psycho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 the presence of a fantasmatic structure framing and guaranteeing Gan's (sharply inconsistent) vision of China's civilizational subjectivity. Such fantasmatic formation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 Dragon fantasy"-a fantasy about China's civilizational unity and gl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lizational subjectivity FANTASY Gan Yang jacques lacan Slavoj Zizek
原文传递
乔伊斯圣症——拉康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文学与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娟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文学历来是精神分析中的常见话题。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由于二者所持理论立场与伦理关切的变化,文学从主体的"症状"升格至"圣症"。拉康通过分析"乔伊斯圣症",实现了其在文学批评维度上的理论建构,即文学作... 文学历来是精神分析中的常见话题。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由于二者所持理论立场与伦理关切的变化,文学从主体的"症状"升格至"圣症"。拉康通过分析"乔伊斯圣症",实现了其在文学批评维度上的理论建构,即文学作为主体的圣症:一方面,文学以书写实现对想象界和象征界的挣脱,以意义缩减的方式使字符复位,呈现了作者的无意识欢爽;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书写为自己命名,进而以圣症的形式形成了波罗米安结的第四环,避免了其因不能内嵌入想象界、象征界而遭致溃散的结果。在拉康精神分析视域下,文学乃至其他类型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圣症的性质,它们以关于人"做的知识"使人远离了欲望的吞噬,从而实现对人之主体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拉康 乔伊斯 文学 圣症
下载PDF
论《觉醒》中女性自我的革命之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庆华 《蚌埠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3-97,共5页
通过论述《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婚外"爱情",揭示了其对爱人的欲望、对新的两性关系中的权利及新的女性主体身份的欲望。对于性、性别和女性身份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小说创作... 通过论述《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婚外"爱情",揭示了其对爱人的欲望、对新的两性关系中的权利及新的女性主体身份的欲望。对于性、性别和女性身份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基于人性展示女性心理真实"的小说创作理念,和法国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班 雅克·拉康 主体 权力 欲望
下载PDF
镜子背后隐藏的欲望——《夏洛特先生》的拉康式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影倩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1-33,45,共4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毕肖普 《夏洛特先生》 镜像理论 他者 欲望
下载PDF
失败的自我建构--玛丽亚的“镜像”之旅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小说《夏夜十点半钟》中存在着诸多让人费解的疑惑。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评论中很少得到关注。本文结合拉康的欲望、镜像理论展开文本分析,破解了一系列弥漫于小说中的疑团。在小说交叉错位的叙述中逐渐呈现出玛利亚坎坷曲折的自我建构之... 小说《夏夜十点半钟》中存在着诸多让人费解的疑惑。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评论中很少得到关注。本文结合拉康的欲望、镜像理论展开文本分析,破解了一系列弥漫于小说中的疑团。在小说交叉错位的叙述中逐渐呈现出玛利亚坎坷曲折的自我建构之路。同时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剖析,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真实的杜拉斯一生痛苦的"镜像"历程。在被两种文化遗弃之后,杜拉斯最终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对抗文化认同的真空状态,在不断的书写中试图完成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小说 拉康 精神分析
下载PDF
《犀牛》:人类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建——一种拉康式的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孝云 赵晓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60-63,共4页
尤奈斯库的《犀牛》跟他的其他剧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在其深层结构中,充溢着浓郁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世界正变得愈来愈不可理解,人生活在世间是孤独的、绝望的。而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崩溃与缺失是导致这一切的真正根源。本文试图... 尤奈斯库的《犀牛》跟他的其他剧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在其深层结构中,充溢着浓郁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世界正变得愈来愈不可理解,人生活在世间是孤独的、绝望的。而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崩溃与缺失是导致这一切的真正根源。本文试图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探寻《犀牛》中人类主体性迷失与重建的过程,从而对人变犀的心理动因作出较为合理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牛》 拉康 镜像理论 主体性
下载PDF
身份迷失与自我找寻:拉康视域下《冥土巡游》中奈津子的形象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姝蓓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4期50-55,共6页
《冥土巡游》是日本当代新锐女性作家鹿岛田真希的芥川奖折桂之作。小说以奈津子夫妇两天一夜的短暂旅行为主线,以回忆呈现主人公奈津子原生家庭生长环境对其自我身份的羁绊,让其在旅行中通过观看与反思获得丈夫太一的精神启示,实现自... 《冥土巡游》是日本当代新锐女性作家鹿岛田真希的芥川奖折桂之作。小说以奈津子夫妇两天一夜的短暂旅行为主线,以回忆呈现主人公奈津子原生家庭生长环境对其自我身份的羁绊,让其在旅行中通过观看与反思获得丈夫太一的精神启示,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本文借助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对奈津子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展开探讨,从而揭示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所展现出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康 《冥土巡游》 鹿岛田真希 身份危机 自我建构
下载PDF
主体确立与异化:拉康视角的教育省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楚江亭 郭德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构建理论不仅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显示,主体的确立源于婴儿把镜中的影像内化为"自我",经过逐渐与周围"... 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构建理论不仅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显示,主体的确立源于婴儿把镜中的影像内化为"自我",经过逐渐与周围"小他者"、"大他者"认同,最终形成"无意识主体"。基于这一视角,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关注主体间性的教育,倡导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在将学校培养目标"他者"内化为学生"自我"的过程中,防止学生"主体异化";对教师的评价也应着眼于促进教师主体"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康 主体构建 他者 教育省思
原文传递
希斯克厉夫的爱情悲剧解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玲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5,10,共3页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一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小说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那跌宕起伏的爱情悲剧无时不在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论文以雅克·拉康的原乐伦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僭...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一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小说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那跌宕起伏的爱情悲剧无时不在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论文以雅克·拉康的原乐伦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僭越理论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希斯克里夫的爱情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希斯克厉夫 雅克·拉康 原乐僭越理论 悲剧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形象差异的拉康式解读
18
作者 张雨馨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本文引入拉康的理论视野,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书写为线索,挖掘男女主角人物形象被长久疏漏的差异性。首先围绕朱丽叶第二幕中关于“姓名”的阳台独白,分析在“父姓”和象征秩序的支配之下,男女主角二人各自的主体建构;以此为基... 本文引入拉康的理论视野,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书写为线索,挖掘男女主角人物形象被长久疏漏的差异性。首先围绕朱丽叶第二幕中关于“姓名”的阳台独白,分析在“父姓”和象征秩序的支配之下,男女主角二人各自的主体建构;以此为基础,说明他们各自爱情本质的差异及其在爱情中享乐方式的区别;接着,立足于前面得出的结论,说明他们的爱情与其死亡结局之间的必然关联,并阐释二人在死亡问题上态度的分歧;最后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形象作出总体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拉康 爱情 主体 死亡 欲望
下载PDF
他者关系中的“人的本质”研究
19
作者 周文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马克思哲学和他者哲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代表他们理解人的本质的两种不同方式。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只是"Homo loquens"——会说话的人。而实际上,人不仅是言... 马克思哲学和他者哲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代表他们理解人的本质的两种不同方式。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只是"Homo loquens"——会说话的人。而实际上,人不仅是言语的整体,也是其他各种社会实践的整体。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关注现实存在的方式,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人的本质 马克思 拉康 西方哲学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对文学研究之影响——以拉康为中心
20
作者 郭文仪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9-51,60,共4页
精神分析学派自创始之初,便以它每一次的理论修正或突破,给当时的社会思潮带来新的影响与变革。无论是荣格、阿德勒对文学批评的承认差异的影响,还是拉康对作者的彻底消解,以及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布鲁姆的另类回归,都对20世纪的文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自创始之初,便以它每一次的理论修正或突破,给当时的社会思潮带来新的影响与变革。无论是荣格、阿德勒对文学批评的承认差异的影响,还是拉康对作者的彻底消解,以及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布鲁姆的另类回归,都对20世纪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其内在逻辑来看,文学研究中的精神分析、后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沿着消解中心、承认多元的内在逻辑而向前发展,这也正是19世纪末以来人类思想领域的总体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精神分析 荣格 雅克·拉康 哈罗德·布鲁姆 消解中心 影响的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