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盆地始新世盐湖物源及蒸发浓缩程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洋 曹养同 +1 位作者 刘成林 焦鹏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17-1629,共13页
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属于副特提斯海东延部分,而库车次级盆地位于其东北部。它古近纪经历了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沉积演化,并发育了巨厚蒸发岩,是中国油气的重要产区和钾盐重点勘查区,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然而,关于库... 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属于副特提斯海东延部分,而库车次级盆地位于其东北部。它古近纪经历了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沉积演化,并发育了巨厚蒸发岩,是中国油气的重要产区和钾盐重点勘查区,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然而,关于库车盆地始新世盐湖卤水来源及蒸发浓缩成钾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基于岩石学和矿相学观察、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蒸发岩的沉积环境、补给来源及蒸发浓缩程度。蒸发岩岩相学分析表明:蒸发岩形成于近源泥砾混入的盐湖沉积环境。硬石膏δ^(34)S值指示了具有一定海源补给特征。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δD和δ18 O值分别为-118.1‰^-95.3‰和2.5‰~5.7‰,蒸发趋势线说明了古卤水蒸发浓缩程度较高。古盐湖演化过程中虽然经历了3次短暂的淡水混入,但随着古盐湖持续的蒸发作用,并没有影响钾镁盐的析出,且在δ18 O值正偏较大时析出相应的钾盐或含钾矿物,推测库车盆地始新统含盐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成钾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浓缩程度 稳定同位素 始新世 库车盆地 副特提斯
下载PDF
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沉积-充填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帆 鹿化煜 +4 位作者 张瀚之 赖文 邵可涵 梁承弘 高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81,共17页
秦岭山间盆地发育的厚层新生代沉积,对于认识秦岭新生代地貌演化及东亚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东秦岭地区众多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记录的构造、气候信息研究不够。本研究对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 秦岭山间盆地发育的厚层新生代沉积,对于认识秦岭新生代地貌演化及东亚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东秦岭地区众多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记录的构造、气候信息研究不够。本研究对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展开沉积学与物源分析,测试了27个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盆地中始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张家村组、卢氏组和大峪组。张家村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卢氏组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大峪组为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张家村组和卢氏组锆石U-Pb年龄均以200~250 Ma(T-J)和400~500Ma(D-S-O-■)为主要特征峰,700~1000 Ma(Pt_(3))为次要峰,部分样品具有1800 Ma(Pt_(1))、 2500 Ma(Ar3)的年龄峰值,通过与周边地区地质资料比对,认为张家村组、卢氏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相对远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南秦岭造山带。大峪组下部锆石U-Pb年龄以1000~1100 Ma(Pt_(2))、 1800 Ma(Pt_(1))和2300 Ma(Pt_(1))为特征峰值,物源转变成以近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两个构造单元为主。近源的物质贡献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有关。大峪组上部地层沉积环境转变为冲积扇,130 Ma(K)的锆石占比加大,可能与东南方栾川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抬升-剥露有关。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揭示了卢氏古湖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和山-盆地貌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历史,并记录了秦岭山脉两期区域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氏盆地 中始新世 锆石U-PB年龄 盆地充填 东秦岭
原文传递
Competition between Coral and Algae in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Reefs: Greenhouse to Icehouse Transitions
3
作者 Belkasim Khameiss Richard Fluegeman +2 位作者 William Hoyt Shawn Malone Ahmed Mufta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4年第1期94-107,共14页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ral and algae in marine reefs is pervasive through geologic time;that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reef communities, which we see in the fossil record. However, th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ral and algae in marine reefs is pervasive through geologic time;that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reef communities, which we see in the fossil record.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al and calcareous algae in reefs are poorly understood. To study this relationship, several hand samples and thin sections were examined from nine different foralgal reef localities around the world. Foralgal reefs typically extend from about 20 m depth or shallower on the seaward side of the reef. The first section is Salt Mountain, Alabama, which preserves a Paleocene reef. It contains a high percentage of red coralline algae with benthic foraminifera. The second section is IDOP-U1376, IIA Limestone, it is Middle Eocene, in the form of an isolated reef sandwiched between two igneous beds.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Utoe’ Limestone, New Caledonia, it is Middle Eocene in age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f grain-boundstone units with some igneous interlayered. The fourth section is the Darnah Formation in the West-Darnah roadcut section, Northeast Libya, it is Middle Eocene in age, it is composed of highly fossiliferous limestone (corals, red coralline algae, echinoids, mollusks, foraminifers, and bryozoans). The fifth section, the Al Bayda Formation (Algal Limestone Member) in Northeast Libya, is in the Drayanah—Al Abyar roadcut, Northeast Libya, it has several species of algae but also includes a high percentage of buildups of coral species. The sixth section is the Oligo-Miocene Al Faidiyah Formation (Al Fatayah Cement Quarry) limestone unit in Northeast Libya. The seventh section is (Core-core 20) late-early to middle Miocene Limestone Unit-Cicuco Field, NW Colombia. The eighth section is the Benghazi Formation at Benghazi Cement Quarry, in Northeast Libya, it is fossiliferous limestone, consisting of coral, algae, mollusks, and echinoids. The ninth and tenth sections are Quaternary reefs in the Bahamas and the Florida Keys, respectively. These reefs contain a high percent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oe’ Limestone New Caledonia Benghazi Formation at Benghazi Cement Quarry Is IDOP-U1376 IIA Limestone It Is middle eocene
下载PDF
秦岭东段卢氏盆地始新世沉积序列与气候环境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可涵 鹿化煜 +7 位作者 梁承弘 李广伟 高鑫 吕帆 赖文 汪颖珊 陈璇璇 吕恒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暖期,其气候环境的特征与演化备受学界关注。位于秦岭东段的卢氏盆地保存了> 1000 m厚的连续的始新世河湖相沉积物,是揭示古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的宝贵沉积记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 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暖期,其气候环境的特征与演化备受学界关注。位于秦岭东段的卢氏盆地保存了> 1000 m厚的连续的始新世河湖相沉积物,是揭示古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的宝贵沉积记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碎屑年代学等方法对卢氏盆地始新世地层的沉积特征、年代和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碎屑锆石U-Pb年龄指示沉积序列年代晚于约60 Ma,与前人将张家村组-卢氏组化石组合对比到中始新世的结论基本吻合。2)始新统张家村组沉积相演化表现为冲积扇→河流→洪泛平原或滨湖,反映盆地拉张、初期成湖的过程;卢氏组为滨浅湖→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或洪泛平原→浅湖/半深湖,反映湖泊开始稳定出现后的扩张、收缩和复活过程;大峪组为河流→洪泛平原→冲积扇,反映湖泊淤满消亡后河流与冲洪积物相继充填的历史。3)沉积相、化石组合、盐类矿物种类揭示中始新世卢氏盆地古气候为半湿润半干旱,地表景观呈现径流活跃、动物种类多样、树木茂盛、发育淡水至微咸水湖的特征,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卢氏盆地沉积序列提供了始新世暖期中国中部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始新世 沉积环境 卢氏盆地 秦岭东段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沉积序列自生碳酸盐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鑫 鹿化煜 +4 位作者 邵可涵 梁承弘 吕帆 陈璇璇 赖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2-294,共13页
始新世暖期可作为当代全球变暖的历史相似型,研究始新世气候变化及其机制对于理解现代气候变暖的幅度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卢氏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秦岭东段,发育了连续的、富含碳酸盐矿物的始新世湖相沉积物,是重建始新世暖期陆地气候的... 始新世暖期可作为当代全球变暖的历史相似型,研究始新世气候变化及其机制对于理解现代气候变暖的幅度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卢氏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秦岭东段,发育了连续的、富含碳酸盐矿物的始新世湖相沉积物,是重建始新世暖期陆地气候的良好材料。本研究在卢氏盆地郑家山-三角沟一带(34°04′N, 111°10′E)采集了张家村组中上部和卢氏组的样品,采样层厚约288 m,共采集样品505个。根据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湖相沉积物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粘土和粉砂为主,其中碳酸盐沉积为表生条件下封闭或半封闭淡水湖或微咸水湖化学作用自生成因。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漫反射法测定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发现其与磁化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分别指示了内源化学沉积和外源碎屑输入的贡献量,受控于流域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共同作用,揭示了中始新世卢氏盆地的干湿变化。当流域更加湿润,即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时,径流量相应增加,不利于碳酸盐沉淀而有利于外源碎屑输入,表现为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降低、磁化率数值升高,反之同理。在已有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卢氏盆地湖相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时间序列,其记录了在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卢氏盆地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并且具有多旋回变化,与地球运动轨道的周期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始新世 卢氏盆地 古气候 湖相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
原文传递
垣曲盆地一新的细齿兽(食肉目,细齿兽科)化石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学诗 童永生 王景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1-299,344,共9页
记述了在山西省垣曲县毫清河右岸火石坡发现的细齿兽一新种──毫清河细齿兽?(Miacis? boqinghensis sp  nov.)。新种与细齿兽属所有已知种不同在于上臼齿具发育的前、后小尖,且小尖均具明显的前、后棱。
关键词 山西垣曲 中始新世 细齿兽科
下载PDF
云南丽江盆地中始新世奇蹄类化石再研究及Diplolophodon的修订 被引量:2
7
作者 白滨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42,共17页
云南西部丽江盆地中始新世丽江组中的哺乳动物群以奇蹄类占据优势,之前已经报道了13个种,丽江动物群的时代被认为从伊尔丁曼哈期延续到沙拉木伦期。重新研究了丽江盆地的部分奇蹄类化石,认为Rhodopagus yunnanensis是Lijiangia zhangae... 云南西部丽江盆地中始新世丽江组中的哺乳动物群以奇蹄类占据优势,之前已经报道了13个种,丽江动物群的时代被认为从伊尔丁曼哈期延续到沙拉木伦期。重新研究了丽江盆地的部分奇蹄类化石,认为Rhodopagus yunnanensis是Lijiangia zhangae的次同物异名,而后者具有和Lophiohippus相似的特征,所以将Lijiangia置于古兽科(Palaeotheriidae)的Anchilophini,而不是最初有疑问地归入的蹄齿犀科(Hyracodontidae)。Lunania也代表了一类和Paranchilophus相似的古兽而不是爪兽;如果Lophiohippus的正型标本代表了Lunania的上臼齿,那么Lophiohippus是Lunania的次同物异名。通过对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Diplolophodon的厘定,认为该属包括了3个种:D.similis,D.lunanensis和D.xiangshanensis(新组合),其中丽江盆地的Teleolophus xiangshanensis应归入到Diplolophodon xiangshanensis。丽江盆地的奇蹄类化石组合和垣曲盆地河堤组任村段的奇蹄类化石相似性最高,且丽江动物群的时代应限于中始新世沙拉木伦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丽江盆地 中始新世 Anchilophini Lijiangia Deperetellidae Diplolophodon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B1井中始新世微体古生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8
作者 李宁 季兴开 +4 位作者 唐贤君 陈忠云 张涛 徐振中 祝幼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3,共13页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B1井3370~3799 m井段宝石组19个样品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的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少量有孔虫、沟鞭藻、盘星藻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等。孢粉化石以杉科繁盛,松科和榆科花粉发育,金缕梅科、桦木科、壳斗科花粉以及水龙...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B1井3370~3799 m井段宝石组19个样品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的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少量有孔虫、沟鞭藻、盘星藻以及钙质超微化石等。孢粉化石以杉科繁盛,松科和榆科花粉发育,金缕梅科、桦木科、壳斗科花粉以及水龙骨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为主要特征,可称为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es-栎粉Quercoidites组合,与相邻地区的孢粉组合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时代为中始新世。此外,该段地层含沟鞭藻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和Hystrichokolpoma granulatum等种类,发现Dictyococcites bisectus和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等钙质超微化石,以及个别浮游有孔虫Parasubbotina griffinae等。根据孢粉组合时代,结合浮游有孔虫、沟鞭藻和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分布时限,B1井3370~3799 m井段的地层时代为中始新世。综合各门类微体化石组合面貌特征,推测中始新统为近岸滨海海湾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 古环境 中始新世 宝石组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原文传递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北缘中始新世构造变革厘定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军 唐贤君 +2 位作者 蒋一鸣 邹玮 刘亚茹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7,共10页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革前后西湖凹陷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杭州斜坡带主要表现为大断裂走向由早期差异到后期逐步趋同,最终导致早期分隔、多沉积中心在后期连片统一。认为中始新世这期构造变革作用的发生与周缘板块俯冲调整有关,构造变革期在时间上与西部印度板块俯冲引发高原隆升和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后撤作用相同步,是在西部挤压作用逐步增强背景下,盆地由整体拉张背景到西压、东张的差异化发育转变作用的主要响应。在西湖凹陷内这种构造变革作用具有广泛性,在平湖组与下伏宝石组地层的烃源岩特征上形成差异,对油气资源差异富集的贡献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拗转换 平湖运动 构造变革 中始新世 杭州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冲断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的证据
10
作者 童馗 李智武 +9 位作者 刘树根 I.Tonguç UYSAL 施泽进 李金玺 Andrew TODD 武文慧 王自剑 刘升武 李轲 华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13,共17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 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变形方式和时限是验证高原形成众多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端员模型的关键。近年发展起来的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技术为精确限定褶皱-冲断带变形时限提供了有效手段。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作为伴随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高原物质侧向挤出过程形成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系,其变形过程可为解译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应力向东传递方式提供关键证据。本文选取安宁河断裂冕宁—西昌段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构造解析以明确其构造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研究,以期精确限定安宁河断裂脆性变形的时间。构造解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在近EW向挤压作用下经历了冲断变形,断层带发育碎斑岩和断层泥,指示为脆性变形。安宁河断裂不同粒级断层泥样品的黏土矿物学和伊利石K-Ar定年分析揭示,随着样品粒级减小,高温2M1型伊利石含量相对低温1M/1Md型伊利石含量逐渐减少,其K-Ar年龄总体呈变年轻趋势,表明不同粒级伊利石K-Ar年龄是由碎屑2M1型和自生1M/1Md型两个多型端员组成的混合年龄。伊利石年龄分析获得自生1M/1Md型伊利石的年龄为(42.6±9.4)Ma,表明安宁河断裂经历了始新世中期的冲断变形。结合前人构造变形、沉积学、低温热年代学和古地磁等研究,我们认为始新世中期青藏高原腹地及其周缘褶皱-冲断带发生准同期的构造挤压变形,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硬碰撞以及青藏高原地块的陆内俯冲所导致的先存构造带活化有关。始新世中期安宁河断裂发生冲断变形直接证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的远程应力已传递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断裂 断层泥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始新世中期
下载PDF
河南卢氏盆地的中兽化石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记述了河南卢氏盆地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命名了强中兽属一新种———李氏强中兽(Harpagolestesleeisp.nov.)。该种P4后附尖非常发育、向颊侧突出;M2的原尖长,前端偏于舌侧、后端偏于颊侧,冠面轮廓近于长方形。报道了东方强中兽(Harpagoles... 记述了河南卢氏盆地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命名了强中兽属一新种———李氏强中兽(Harpagolestesleeisp.nov.)。该种P4后附尖非常发育、向颊侧突出;M2的原尖长,前端偏于舌侧、后端偏于颊侧,冠面轮廓近于长方形。报道了东方强中兽(Harpagolestesorientalis)的第一件下颌标本,并对该种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描述的一个厚中兽未定种(Pachyaenasp.)可能是该属已知最晚的代表。还鉴定出两件Mongolestes属的标本及一件属种未定的中兽科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盆地 河南 sp. NOV 长方形 标本 新种 下颌 属种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5 位作者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三级层序顶界位于凝缩段和偶发的碳酸盐碎屑流顶部,底界为逐期南向迁移的重力流底界;四级层序由半深海泥岩顶界和地震剖面上连续性好的沉积界面确定,但仅可以在水道-朵体复合体分布范围内开展解释。②研究区深水沉积可识别出水道复合体和朵体复合体2种沉积相,复合水道、朵体、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4种亚相,水道轴部/边部充填、内天然堤、块体搬运沉积(MTD)、水道底部滞留沉积、朵体单元主体/边缘、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等9种沉积微相;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均分布于复合水道的北侧,受底流影响的决口扇在平面上呈向北发散的脉状。③研究区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的演化分为SQ1—SQ4共4个阶段,整体表现为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水道-朵体复合体受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影响,逐期向南迁移。④研究区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朵体单元主体和水道轴部充填微相发育的储层品质好,其中朵体单元主体微相中储层最发育、物性最好,孔隙度为13.00%~21.00%,渗透率为5.0~118.0 mD,水道轴部充填微相次之,储层孔隙度为13.00%~19.00%,渗透率为0.8~23.0 mD;溢岸/漂积沉积微相中发育的储层物性差,决口扇不发育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底流 复合水道-朵体 决口扇 层序界面 中始新统 东非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山西垣曲中始新世中期仓鼠化石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学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4,共6页
记述了在垣曲盆地郭家村火石坡地点发现的仓鼠类一新种和一个相似种———垣曲古亚鼠 (Palasiomysyuanquensissp .nov.)和垣曲古亚鼠相似种 (Palasiomyscf.P .yuanquensis )。新种以上臼齿前小尖不明显、m1下前边尖与下原尖相连、个体... 记述了在垣曲盆地郭家村火石坡地点发现的仓鼠类一新种和一个相似种———垣曲古亚鼠 (Palasiomysyuanquensissp .nov.)和垣曲古亚鼠相似种 (Palasiomyscf.P .yuanquensis )。新种以上臼齿前小尖不明显、m1下前边尖与下原尖相连、个体大等特点区别于属型种锥齿古亚鼠 (P .conulus)。古亚鼠化石在火石坡的发现为垣曲盆地可能存在中始新世伊尔丁曼哈期地层提供了又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始新世 山西垣曲 化石 仓鼠 中期 垣曲盆地 相似 新种 鼠类
下载PDF
缅甸中始新世晚期邦塘组Paukkaungmeryx minutus(鲸偶蹄目,古鼷鹿科)新材料
14
作者 Stéphane DUCROCQ Yaowalak CHAIMANEE +3 位作者 Olivier CHAVASSEAU Aung Naing SOE Chit SEIN Jean-Jacques JAEGER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197,共16页
描述了缅甸中部邦塘组Myaukse Kyitchaung地点原始反刍类古鼷鹿科小包康鼷鹿(Paukkaungmeryx minutus Ducrocq et al.,2020)的牙齿新材料。新材料的上臼齿与正型标本相比形态上仅有微小的变异,如更加发育的颊侧和舌侧齿带。下颊齿具有... 描述了缅甸中部邦塘组Myaukse Kyitchaung地点原始反刍类古鼷鹿科小包康鼷鹿(Paukkaungmeryx minutus Ducrocq et al.,2020)的牙齿新材料。新材料的上臼齿与正型标本相比形态上仅有微小的变异,如更加发育的颊侧和舌侧齿带。下颊齿具有原始的特征,包括:简单的p4,下臼齿呈丘月齿型,以及下三角座后壁无“褶”状结构。新材料的发现使Paukkaungmeryx成为邦塘发现的第二个同时保存上、下牙齿的古鼷鹿科成员,也展现了古鼷鹿科早期演化的复杂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中始新世 邦塘组 鲸偶蹄目 古鼷鹿科 Paukkaungmeryx
下载PDF
新疆库车盆地中始新世成盐演化特征——以KL4钻孔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洋 刘成林 曹养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83-2192,共10页
古盐湖成盐演化具有多期次、连续性和淡化—咸化—盐化的周期性特征,系统研究成盐剖面的沉积韵律有利于恢复古盐湖成盐演化特征。本文以库车盆地KL4钻孔含盐系剖面及其74个石盐样品为研究对象,将含盐系剖面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在此基础... 古盐湖成盐演化具有多期次、连续性和淡化—咸化—盐化的周期性特征,系统研究成盐剖面的沉积韵律有利于恢复古盐湖成盐演化特征。本文以库车盆地KL4钻孔含盐系剖面及其74个石盐样品为研究对象,将含盐系剖面划分为4个成盐韵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岩相学、石盐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石盐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等工作。结果显示:剖面上部Ⅲ和Ⅳ成盐韵律发育钾石盐、含钾石盐、杂卤石、钾石膏、钾芒硝等盐类矿物;K^(+)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021%~0.158%,平均含量0.051%;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氢氧同位素δD和δ~(18)O值范围分别为-78.2‰~-58.7‰和-2.4‰~1.3‰,平均值分别为-66.32‰和-0.80‰。盐湖卤水从早期到晚期蒸发浓缩程度逐渐升高,早期成盐卤水在晚期高浓度卤水的形成过程扮演了预富集的角色,在Ⅲ和Ⅳ成盐阶段发现3次钾盐析出事件。本研究为探讨库车盆地中始新世古盐湖环境、沉积特征以及成盐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盐演化 成盐韵律 中始新世 库车盆地
下载PDF
垣曲盆地新发现的始爪兽类化石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学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6-290,共5页
记述了在垣曲盆地始新世地层两个层位中发现的始爪兽科化石 3个种 ,其中包括 1个新种———周氏路南兽 (Lunaniazhouisp .nov .)。新种与属型种杨氏路南兽不同在于个体小、齿冠低、下前尖和下前脊及下斜脊更退化。
关键词 垣曲盆地 始爪兽类化石 山西 中始新世 始爪兽科
下载PDF
河南淅川核桃园组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锦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0-203,共14页
本文记述了我国中始新世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包括三属蜥蜴和三种鳄类.其中的淅川短齿蜥(Brevidensilacerta xichuanensis)和河南密齿蜥(Creberidentat henanensis)为新属种;而响蜥(Tinosautus)发现于同时代北美、欧洲、亚洲的十数个地点.
关键词 四足类动物群 中始新世 河南淅川
下载PDF
壮鼠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伴月 翟人杰 M.R.道森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我国北京长辛店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壮鼠亚科的化石:杨氏东方壮鼠Eosischyromysyoungi新属种。它的齿冠较低,齿脊亦较低,齿尖较明显等特点表明它比北美目前已知的壮鼠都原始。这是壮鼠亚科化石在亚洲首次发现,扩大了壮鼠亚科... 在我国北京长辛店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壮鼠亚科的化石:杨氏东方壮鼠Eosischyromysyoungi新属种。它的齿冠较低,齿脊亦较低,齿尖较明显等特点表明它比北美目前已知的壮鼠都原始。这是壮鼠亚科化石在亚洲首次发现,扩大了壮鼠亚科的分布范围。特别是由于它比较原始,可能它出现的时代较早,进一步确认长辛店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始新世 长辛店组 壮鼠亚科
下载PDF
争胜鼠(Zelomys)的门齿釉质结构和分类位置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伴月 欧阳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7,85-86,共8页
争胜鼠的上门齿釉质结构分为两层。内层施氏明暗带界线清楚,呈横向延伸,带宽不规则,主要为1个釉柱宽。釉柱间质很发育,围绕釉柱,其微晶方向与釉往平行,属单系。争胜鼠与始鼠科共有单系门齿微细结构,而与先松鼠科共有始啮型头骨... 争胜鼠的上门齿釉质结构分为两层。内层施氏明暗带界线清楚,呈横向延伸,带宽不规则,主要为1个釉柱宽。釉柱间质很发育,围绕釉柱,其微晶方向与釉往平行,属单系。争胜鼠与始鼠科共有单系门齿微细结构,而与先松鼠科共有始啮型头骨的特征,因前者为较进特征而后者为近祖的原始特征,故争胜鼠与始鼠科有较近的系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齿 釉质微细结构 中始新世 始鼠科 先松鼠科
下载PDF
沙拉木伦始巨犀在垣曲盆地的发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学诗 童永生 +1 位作者 王景文 石金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4-57,共4页
简要记述了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的沙拉木伦始巨犀化石。这种化石在垣曲盆地发现,不仅扩大了该动物的地理分布,而且为河堤组的地质时代为沙拉木伦期——中始新世晚期增添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 山西垣曲 中始新世 始巨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