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 h活动时间分布及替代与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研究:基于成分分析模型 被引量:20
1
作者 梁果 王丽娟 +2 位作者 陈欢 林浩 陈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4,共8页
目的:使用成分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上海市儿童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321名6~13岁学龄儿童(男生158名,女生163名)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其24 h活动行为,采用标准测量仪器... 目的:使用成分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上海市儿童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321名6~13岁学龄儿童(男生158名,女生163名)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其24 h活动行为,采用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儿童身高、体质量;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z分数(bodymassindexz-score,zBMI)的关系,以及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zBMI的影响。结果:1)成分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physicalactivity,MVPA)(β=-0.75,P<0.001)、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physicalactivity,LPA)(β=-0.13,P<0.05)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负相关,久坐行为(β=0.61,P<0.001)和睡眠(β=0.53,P<0.01)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正相关。2)在15 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久坐行为和睡眠,以及用LPA替代久坐行为,会使zBMI显著性减少;用LPA、久坐行为和睡眠替代MVPA,以及用久坐行为替代LPA,则会使zBMI显著性增加。3)剂量-效应分析发现,MVPA与其他活动行为的相互替代对zBMI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LPA与久坐行为的替代对zBMI的影响呈对称性;MVPA在替代久坐行为时对zBMI的降低效果最好;随着MVPA替代其他活动行为时间的增加,zBMI降低速度不断减慢,反之,zBMI增长速度不断变快。结论:家长和教师应着眼于儿童24 h活动整体,高度重视MVPA和LPA带来的积极效应,促进久坐行为向MVPA和LPA转换,以获得对儿童更好的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久坐行为 睡眠 身体质量指数 成分分析 等时替代
下载PDF
MPA或VPA等时替代课堂10分钟LPA对高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蔡瑞金 薛小安 +1 位作者 季浏 王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1,共10页
目的探究体育课堂不同运动强度累积时间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用Actigraph wGT3X-BT采集360名城区和郊区高中生40 minSB、LPA、MPA、VPA累积时间和7日总佩戴时间,并统一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运用SPSS23.0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回... 目的探究体育课堂不同运动强度累积时间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用Actigraph wGT3X-BT采集360名城区和郊区高中生40 minSB、LPA、MPA、VPA累积时间和7日总佩戴时间,并统一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运用SPSS23.0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分析。结果(1)在体育课上高中男生MPA、VPA运动时间均显著高于女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2)LPA运动时间与各项目(立定跳远除外)之间无关,SB、MPA、VPA运动时间与体质健康大部分项目之间均显著相关;(3)对于高中男生,VPA运动时间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MPA运动时间对肺活量和1000m单独产生有益影响;LPA运动时间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SB时间对1000m单独产生不利影响;在控制LPA运动时间后,VPA和MPA运动时间对相关体质健康的有益影响减弱;在等时替代LPA后,VPA和MPA运动时间对相关体质健康的有益影响增强;(4)对于高中女生,SB、LPA、MPA与VPA运动时间对体质健康各项目的单独和等时替代影响均不显著,在控制LPA后,SB时间显著提高女生50m速度。结论目前上海市高中生体育课低于50%MVPA运动时间,MPA运动时间具有发展男生肺活量和1000m的特异性,VPA运动时间具有发展男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和50m的特异性,加速度计测量的课堂SB为肌肉力量和柔韧练习,但是高中女生体质健康的改善需要克服传统体育课程长期运动强度不足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LPA MPA VPA 运动时间 体质健康 等时替代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汪容佳 武宝爱 +2 位作者 郜艳晖 李红娟 张婷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法探讨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肥胖指标间的关联并探究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指标产生的定量变化,为儿童青少年预防肥胖提供具体的活动行为建议。方法 2021年6月在山西省太原市1所小学和1所中学按照随机整群抽样... 目的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法探讨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肥胖指标间的关联并探究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指标产生的定量变化,为儿童青少年预防肥胖提供具体的活动行为建议。方法 2021年6月在山西省太原市1所小学和1所中学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8个班级中选取231名学生。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试学生24 h活动行为,采用Inbody J20身体成分分析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BIA)测试身体成分。使用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成分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采用某一行为的30 min替代另一行为,预测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变化。结果 调整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协变量后,相对于久坐行为(SB)、睡眠(SLP)、低强度身体活动(LPA)所花费时间,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所花费时间与去脂体重指数(FFMI)呈正相关(β=0.40)、与腰围(WC)(β=-2.50)和腰臀比(WHR)(β=-0.04)呈负相关;相对于SB、SLP、MVPA所花费时间,LPA所花费时间与WHR(β=0.06)呈正相关(P值均<0.05)。30 min/d的MVPA分别替代SLP、SB、LPA,WC和WHR分别降低1.10,1.10,1.34 cm和0.02,0.02,0.02,而FFMI分别增加0.19,0.19,0.15 kg/m2。结论 在24 h活动行为中,久坐行为、睡眠或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在现有基础上不再增加,或维持每天的MVPA时间,对儿童青少年控制体重、预防肥胖至关重要,额外增加MVPA时间才会获得额外的健康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肥胖症 成分数据分析 等时替代 学生
原文传递
24 h活动行为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涵敏 张婷 +2 位作者 武宝爱 郜艳晖 李红娟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PA)水平、提高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12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PA)水平、提高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12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指标和20 m折返跑评价小学生身体素质,采用加速度计结合问卷调查24 h活动行为,通过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行为与各体质指标的关系,探讨成分等时替代的效应。结果 女生1 min仰卧起坐成绩[(24.79±7.77)个]低于男生[(28.21±6.52)个],坐位体前屈成绩高于男生[9.00(5.00,14.00),5.20(1.00,9.75)cm](t/Z值分别为2.60,-3.15,P值均<0.05)。男生呈现较高的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较低的静坐行为(SB),女生则为较低的LPA、MVPA和较高的SB。小学生MVPA与30 s跳绳、20 m折返跑成绩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13.19,7.90,P值均<0.05)。睡眠(SLP)、SB、LPA与体质指标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将10 min MVPA重新分配给SB、SLP时,30 s跳绳和20 m折返跑成绩分别上升2.25,2.28个和1.28,1.34次,反向替代则显著下降(P值均<0.05)。MVPA替代LPA时,20 m折返跑成绩上升1.46次,反向替代则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 MVPA与小学生速度、耐力素质呈正相关,24 h活动行为模式和身体素质存在性别差异。应鼓励儿童特别是女生提高运动意识,增加PA尤其是MV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身体素质 成分数据分析 等时替代 学生
原文传递
24小时活动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胥祉涵 王世强 +3 位作者 余澳林 陈昱欣 肖顺英 马梓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执行功能的预期变化。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β_(1)^((4))=-5.45,P=0.03),L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也呈显著负相关(β_(1)^((4))=-10.67,P<0.001),睡眠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β_(1)^((4))=15.30,P<0.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无相关性。(2)15 min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变化显示,MVPA替换其他活动行为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则上升,且MVPA与其他3种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对执行功能的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LPA对降低执行功能总分的效应最佳。研究认为:幼儿园、家长应重视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时间的综合效应,以及MVPA不足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负面效应。不仅要长期坚持“多动少坐”的理念,更应促进久坐与MVPA之间的转换,同时可以通过提高PA强度促使LPA向MVPA转换,以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学龄前儿童 执行功能 等时替代
下载PDF
Associations of daily sedentary behavior,physical activity,and sleep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362,193 participants 被引量:1
6
作者 Xu Gao Sifan Tian +2 位作者 Ninghao Huang Gang Sun Tao Huang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Backgroun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substantially affects quality of life and requires early prevention.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BS and daily behaviors,including sedentary behavior(... Backgroun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substantially affects quality of life and requires early prevention.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BS and daily behaviors,including sedentary behavior(SB),physical activity(PA),and sleep.In particular,it seeks to identify healthy behaviors to reduce IBS risk,which previous studies have rarely addressed.Methods:Daily behaviors were retrieved from self-reported data of 362,193 eligible UK Biobank participants.Incident cases were determined by self-report or health care data according to RomeⅣcriteria.Results:A total of 345,388 participants were IBS-free at baseline,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of 8.45 years,19,885 incident IBS cases were recorded.When examined individually,SB and shorter(≤7 h/day)or longer(>7 h/day)sleep duration were each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BS risk,and PA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BS risk.The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suggested that replacing SB with other activities could provide further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IBS risk.Among people sleeping≤7 h/day,replacing 1 h of SB with equivalent light PA,vigorous PA,or sleep was associated with 8.1%(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0.901-0.937),5.8%(95%CI:0.896-0.991),and 9.2%(95%CI:0.885-0.932)reduced IBS risk,respectively.For people sleeping>7 h/day,light and vigorous PA were associated with a 4.8%(95%CI:0.926-0.978)and a 12.0%(95%CI:0.815-0.949)lower IBS risk,respectively.These benefits were mostly independent of genetic risk for IBS.Conclusion:SB and unhealthy sleep duration are risk factors for IBS.A promising way to mitigate IBS risk for individuals sleeping≤7 h/day and for those sleeping>7 h/day appears to be by replacing SB with adequate sleep or vigorous PA,respectively,regardless of th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of 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SLEEP
下载PDF
24h活动行为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黄赞 周玉兰 +1 位作者 贺佳贝 刘艳洁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50-1554,1559,共6页
目的 探讨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9月23日至11月12日,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湖北省和浙江省各抽取1所综合性大学,共对3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大学... 目的 探讨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9月23日至11月12日,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湖北省和浙江省各抽取1所综合性大学,共对3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项目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睡眠、久坐行为、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几何均值分别为515.89,678.88,196.30和48.92 min/d;体质健康综合得分为(73.09±8.55)分,及格率为72.51%,优良率为20.76%,不及格率为6.73%。成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VPA(β=2.55)、LPA(β=5.88)与体质健康呈正相关(P值均<0.05),睡眠(β=-5.18)、久坐行为(β=-3.24)与体质健康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 min等时替代分析显示,MV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体质总分分别增加0.71,0.64分;L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体质总分分别增加0.50,0.43分。剂量—效应分析发现,LPA与久坐行为和睡眠之间的等时替代具有对称性;MVPA与久坐行为和睡眠之间的等时替代具有不对称性,MV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对体质健康的改善效果随分配时间的延长递减,而睡眠和久坐行为替代MVPA的不利影响随分配时间的延长递增。结论 在24 h活动行为中,LPA、MVPA时间增加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益。大学生应积极将久坐行为向PA转变,尤其是MV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体质 等时替代 成分数据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基于儿童体质健康的两种24h活动时间替代模式的实证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兴隆 王丽娟 +3 位作者 陈欢 王丽静 梁果 邱艳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3-70,共8页
目的:比较“一对一”等时替代与“一对三”等比例替代两种时间替代模式下,24h活动时间替代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金华市302名1—5年级儿童为样本,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24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 目的:比较“一对一”等时替代与“一对三”等比例替代两种时间替代模式下,24h活动时间替代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金华市302名1—5年级儿童为样本,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24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受试者进行体质健康测评,运用成分数据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结果:1)两种替代模式分析结果一致显示MVPA与LPA、SED、SLP之间的时间替代对儿童体质健康有显著性影响,而LPA的替代效应不显著。2)两种替代模式的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即“一对一”等时替代结果表明MVPA具有最强替代效应,SED或SLP与其他活动行为(除MVPA之外)进行10 min的相互替代对体质健康无显著影响,“剂量-效应”分析结果显示MVPA与LPA、SED或SLP的“点对点”替代具有不对称性。而“一对三”等比例替代结果显示SED或SLP与其他3种行为10%的替代则会使儿童的体质健康总分发生显著变化,且SED具有最强替代效应,24h活动行为各要素的相互替代具有对称性。结论:“一对三”等比例替代模式可为时间使用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提供较为可靠的研究证据,且更符合日常的真实活动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行为 替代模式 等时替代 等比例替代 体质健康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f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i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9
作者 Rong-Xuan Li Qing-Qing Fan Di Cui 《Life Research》 2024年第3期24-34,共11页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represent a significant impediment to improve life expectancy and remain a focal point in 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efforts.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which inc...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represent a significant impediment to improve life expectancy and remain a focal point in 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efforts.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which include sleep,sedentary behavior(SED),and physical activity,underscore the inhe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act of overall movement patterns on health.Evidence suggested that modifying patterns of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can aid in preventing and attenu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NCDs.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delineated the concept,evolution,analytical methods,and intrinsic associations of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emphasizing their pivot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CDs such as obesity,mental disorders,cardiovascular diseases,diabetes,and renal diseases.Future research endeavors should focus on refining methodologies,broadening study populations,developing research tools,and exploring precis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NCD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a temporal perspective.Such efforts are poised to provide substantive guidance and support for public health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time-use epidemiology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compositional data analysis
下载PDF
儿童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追踪分析
10
作者 佘港 黄健 +1 位作者 任利敏 张鹏鹏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并采用等时替代分析方法反映不同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后对HRQoL得分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 目的 探讨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并采用等时替代分析方法反映不同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后对HRQoL得分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万州区3所小学397名7~10岁儿童,使用加速度计监测儿童1周的活动行为,并通过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测试儿童HRQoL;1年后(2023年5月)使用相同问卷随访调查儿童HRQoL。采用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HRQoL之间的关系。结果 儿童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睡眠(SP)和久坐行为(SB)时间分别为(331.5±41.7,61.9±28.6,561.7±78.4,484.9±67.3)min/d。儿童基线HRQoL总分均值为(69.5±6.6)分,1年后为(67.6±5.1)分。MVPA和SP与基线(β值分别为0.59,0.38)和1年后(β值分别为0.48,0.39)的HRQoL总分均呈正相关,SB与基线和1年后的HRQoL总分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25,-0.53)(P值均<0.05)。等时替代分析显示,以30 min MVPA替代LPA或SB,基线HRQoL总分分别提高1.81,2.79分,1年后HRQoL总分分别提高1.37,2.12分;以SP替代SB,基线与1年后的HRQoL总分分别提高0.61和0.39分(P值均<0.05)。结论 儿童的24 h活动行为,特别是体力活动(PA)和SP与儿童HRQoL密切相关。适当采取措施增加儿童PA和SP时间、减少SB时间,可以改善儿童的HRQ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等时替代 生活质量 回归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Associations of sleeping patterns and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of other behavior with the prevalence of CKD in Chinese adults
11
作者 Yi Ding Xiaoli Xu +41 位作者 Zhuojun Xin Qiuyu Cao Jiaojiao Huang Xianglin Wu Yanan Huo Qin Wan Yingfen Qin Ruying Hu Lixin Shi Qing Su Xuefeng Yu Li Yan Guijun Qin Xulei Tang Gang Chen Min Xu Tiange Wang Zhiyun Zhao Zhengnan Gao Guixia Wang Feixia Shen Zuojie Luo Li Chen Qiang Li Zhen Ye Yinfei Zhang Chao Liu Youmin Wang Tao Yang Huacong Deng Lulu Chen Tianshu Zeng Jiajun Zhao Yiming Mu Shengli Wu Yuhong Chen Jieli Lu Weiqing Wang Guang Ning Yu Xu Yufang Bi Mian Li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Studies have foun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risk,but limited research evaluated the association of reallocating excessive sleep to other behavior with CKD.We includ... Studies have foun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risk,but limited research evaluated the association of reallocating excessive sleep to other behavior with CKD.We included 104538 participants from the nationwide cohort of the 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 Study,with self-reported time of daily-life behavior.Using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s,we found that substituting 1 h of sleeping with sitting,walking,or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CKD prevalence.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displace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prevalence reduction than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in working population.In stratified analysis,a lower CKD prevalence related to substitution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was found in long sleepers.More pronounced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in long sleepers with diabetes than in those with prediabetes,and they benefited from other behavior substitutions toward a more active way.The 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KD prevalence implie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insufficient and excessive sleep on the kidneys,in which the pernicious link with oversleep could be reversed by time realloc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The divergence in the predicted effect on CKD following time reallocation to behavior of different domains and intensities and in subpopulations with diverse metabolic statuses underlined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zing sleeping patterns and adjusting integral behavioral com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EP physical activity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behavioral pattern
原文传递
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与视力不良的关系
12
作者 徐星 朱懿 +3 位作者 张瑞 张亚新 陶芳标 许韶君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8-1652,共5页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相互替代后对视力不良风险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宿州市和池州市6 132名四至十二...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相互替代后对视力不良风险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宿州市和池州市6 132名四至十二年级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及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采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分别采用单一活动模型、分割模型以及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与视力不良之间的关联,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6 132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6.9%,其中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81.1%)高于男生(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7,P<0.01)。单一活动模型和分割模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长与视力不良风险降低均相关(OR值分别为0.87,0.88;0.88,0.91),久坐行为时长与视力不良风险增加均相关(OR值分别为1.05,1.03)(P值均<0.05)。等时替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用1 h/d的户外活动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15%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5);用1 h/d的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12%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8)(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用1 h/d的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男生22%和8%的视力不良风险(OR值分别为0.78,0.92);用1 h/d的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女生18%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2)(P值均<0.05)。结论 男生每日用1 h户外活动替代久坐行为以及男、女生每日用1 h睡眠替代久坐行为均可减少视力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久坐生活方式 睡眠 视力 等时替代 学生
原文传递
Replacement of leisure-time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various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cidence and mortalit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被引量:1
13
作者 Ying Sun Chi Chen +6 位作者 Yuetian Yu Haojie Zhang Xiao Tan Jihui Zhang Lu Qi Yingli Lu Ningjian Wang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Background:Whether or not there is targeted pharmacotherapy for dementia,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 that includes physical activity(PA)may be a better option than medication for preventing dementia.We examined th... Background:Whether or not there is targeted pharmacotherapy for dementia,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 that includes physical activity(PA)may be a better option than medication for preventing dementia.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isure-time sedentary behavior(SB)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cidence and mortality.We further quantified the effect on dementia risk of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an equal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ies.Methods:In the UK Biobank,484,169 participants(mean age=56.5 years;45.2%men)free of dementia were followed from baseline(2006-2010)through July 30,2021.A standard questionnaire measured individual leisure-time SB(watching TV,computer use,and driving)and PA(walking for pleasure,light and heavy do-it-yourself activity,strenuous sports,and other exercise)frequency and duration in the 4 weeks prior to evaluation.Apolipoprotein E(APOE)genotype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a subset of 397,519(82.1%)individuals.A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and an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were used in this study.Results:During a median 12.4 years of follow-up,6904 all-cause dementia cases and 2115 deaths from dementia were recorded.In comparison to participants with leisure-time SB<5 h/day,the hazard ratio((HR),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of dementia incidence was 1.07(1.02-1.13)for 5-8 h/day and 1.25(1.13-1.38)for>8 h/day,and the HR of dementia mortality was 1.35(1.12-1.61)for>8 h/day.A 1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ment of sedentary time(2.33 h/day)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incidence of dementia and mortality(HR=1.06,95%CI:1.03-1.08 and HR=1.07,95%CI:1.03-1.12,respectively).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dentary time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ementia was more profound in subjects<60 years than in those>60 years(HR=1.26,95%CI:1.00-1.58 vs.HR=1.21,95%CI:1.08-1.35 in>8 h/day,p for interaction=0.013).Replacing 30 min/day of leisure sedentary time with an equal time spent in total PA was associated with a6%decreased risk and 9%decreased mortality from dementia,with ex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Apolipoprotein E DEMENTIA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下载PDF
24 h活动行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云峰 谭思洁 +3 位作者 齐玉刚 冯展鹏 张国俊 曹立全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2-1386,共5页
目的建立等时替代模型探讨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联及替代效应,为大学生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具体的活动行为建议。方法于2023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天津市12所高校2794名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24 h活动... 目的建立等时替代模型探讨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联及替代效应,为大学生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具体的活动行为建议。方法于2023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天津市12所高校2794名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24 h活动行为调查,调查内容为久坐(SB)时间、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与睡眠(SLP)时间;采用成分等时替代方法,探究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的量效关系。结果除50 m跑外,MVPA与BMI-Z呈负相关(β=-0.62),但与其余体质指标呈正相关(β=0.34~274.23);LPA与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50 m跑无相关性,与其余体质指标呈负相关(β=-14.30~-0.19);SB与多数体质指标呈负相关(β=-11.57~-0.33),但与BMI-Z呈正相关(β=0.45);除肺活量外,SLP与BMI-Z、体质总分、1 min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1000 m跑、坐位体前屈、50 m跑均呈正相关(β=0.27~11.21),但与跳远呈负相关(β=-0.10)(P值均<0.05)。成分等时替代显示,30 min/d的SB和LPA替代MVPA产生的不利效应均大于MVPA替代相应行为所产生的有益效应(体质总分:SB,-0.58和0.47分;LPA,-0.50和0.38分)。结论MVPA与SLP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效应。在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过程中,保证睡眠充足,尽可能提高MVPA和降低SB可能是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体质 生长和发育 等时替代 学生
原文传递
基于成分等时替代法建立青少年肥胖干预模型
15
作者 冯展鹏 谭思洁 +4 位作者 刘焱 宋云峰 张国俊 张晨 张小刚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41-1644,164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PA)、久坐(SB)和睡眠(SLP)之间等时替代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体脂率(FAT)的关系,为控制青少年肥胖提供有效措施。方法2022年5—8月在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和滨湖中学招募12~15岁青少年193名,使用常规测试方法...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PA)、久坐(SB)和睡眠(SLP)之间等时替代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体脂率(FAT)的关系,为控制青少年肥胖提供有效措施。方法2022年5—8月在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和滨湖中学招募12~15岁青少年193名,使用常规测试方法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并计算BMI;采用三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测量受试者的PA、SB和SLP。结果15 min的等时替代结果发现,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并减少其他活动时间时,BMI-Z减少0.17~0.22个单位、WC-Z减少0.16~0.20个单位、FAT-Z减少0.17~0.22个单位;MVPA与SLP、SB、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之间的替代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MVPA替代SB产生的效用>MVPA替代SLP产生的效用>MVPA替代LPA产生的效用;MVPA替代其他行为在MVPA时间增加5 min时最大(0.06~0.08个单位)。结论MVPA在青少年肥胖的控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减少SB时间的同时应该增加MVPA时间,保证每天不低于55 min的MVPA时间才能有效控制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替代 肥胖症 健康促进 久坐生活方式 青少年
原文传递
不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职校学生行为等时替代与抑郁的关联
16
作者 汤表倩 陈勃昊 +3 位作者 李艺扬 刘汗青 许曙青 王书梅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37-1541,共5页
目的 探索不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长职校学生10 min/d的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步行、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的关系,以期提供降低抑郁水平的时间分配建议。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 目的 探索不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长职校学生10 min/d的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步行、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的关系,以期提供降低抑郁水平的时间分配建议。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和江苏共14所职校的8 149名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60 min/d时长为界线,将学生分为MVPA达标组和MVPA未达标组,采用等时替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MVPA达标组占19.81%。在MVPA未达标组,用MPA替代其他所有研究的行为(β值分别为-0.78,-0.90,-0.88,-0.83)、及用SLP替代步行和SB(β值分别为-0.07,-0.05)均与抑郁呈负相关(P值均<0.05),且MPA替代的关联大于SLP替代的关联;在MVPA达标组,用SLP替代VPA、步行和SB均与抑郁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23,-0.12,-0.10),而用VPA替代MPA,SB和SLP均与抑郁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5,0.13,0.23)(P值均<0.05)。结论 职校学生MVPA水平较低;在MVPA达标时和未达标时,VPA和MPA等时替代的效应不同。应根据不同MVPA时长青少年的特点提供合适的时间分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行为 等时替代 抑郁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Habitual sedentary time and stationary time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aerobic fitness
17
作者 Myles W.O'Brien Madeline E.Shivgulam +4 位作者 Jennifer L.Petterson Yanlin Wua Ryan J.Frayne Said Mekari Derek S.Kimmerly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2022年第4期260-266,共7页
A one metabolic-equivalent-of-task increase in peak aerobic fitness(peak MET)is associated with a clinically relevant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risk and all-cause mortality.The co-dependent impact of free-living physica... A one metabolic-equivalent-of-task increase in peak aerobic fitness(peak MET)is associated with a clinically relevant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risk and all-cause mortality.The co-dependent impact of free-living physical behaviours on aerobic fitness are poorly understood.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oretically re-allocating time spent in physical behaviours on aerobic fitness.We hypothesized that substituting sedentary time with any physical activity(at any intensity)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predicted improvement in aerobic fitness.Peak volume rate of oxygen uptake(VO_(2)peak)was assessed via indirect calorimetry during a progressive,maximal cycle ergometer protocol in 103 adults(52 females;[38±21]years;[25.0±3.8]kg/m^(2);VO_(2)peak:[35.4±11.5]ml⋅kg^(-1)⋅min^(-1)).Habitual sedentary time,standing time,light-(LPA),moderate-(MPA),and vigorous-physical activity(VPA)were assessed 24-h/day via thigh-worn inclinometry for up to one week(average:[6.3±0.9]days).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ling examined the impact of replacing one physical behaviour with another.Sedentary time(β=0.8,95%CI:[-1.3,-0.2])and standing time(β=0.9,95%CI:[-1.6,-0.2])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VO_(2)peak,whereas VPA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 VO_(2)peak(β=9.2,95%CI:[0.9,17.6]).Substituting 30-min/day of VPA with any other behaviour was associated with a 2.4–3.4 higher peak MET.Higher standing time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aerobic fitness.As little as 10-min/day of VPA predicted a clinically relevant 0.8–1.1 peak MET increase.Theoretically,replacing any time with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of VPA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aerobic fit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Objective activity monitoring Sedentary activity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modelling
原文传递
时间使用流行病学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宋俊辰 李红娟 王政淞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8,共10页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及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个体一日24 h由睡眠、久坐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已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探讨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忽视了身体活动、久坐、睡眠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健康结果的...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及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个体一日24 h由睡眠、久坐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已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探讨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忽视了身体活动、久坐、睡眠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健康结果的综合影响,可能使相应行为与健康效应间的关联产生偏差。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克服了这一不足。以“时间分配”作为切入点,综述国际学术界关于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并系统阐述了等时替代研究方法、活动-平衡模型、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框架。基于此,展望了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相关理论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1、开发新式测量工具并完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2、建立有关时间使用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3、制订我国大众人群的活动-平衡时间分配推荐指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健康促进 等时替代 活动-平衡模型 时间使用流行病学
下载PDF
基于等时替代方法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健步走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红娟 宋俊辰 +3 位作者 蒋玖君 刘禄彤 赵一凡 蒋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118,共8页
目的: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来评估不同身体活动类型对超重及肥胖职业人群健康结果指标产生影响的效应量,旨在为我国职业人群健康促进提供量化建议。方法:招募全国8个地区共5 388名超重及肥胖在职单位职工参与活动,从中选取有完整的健康检测... 目的: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来评估不同身体活动类型对超重及肥胖职业人群健康结果指标产生影响的效应量,旨在为我国职业人群健康促进提供量化建议。方法:招募全国8个地区共5 388名超重及肥胖在职单位职工参与活动,从中选取有完整的健康检测数据及100 d步行记录4 975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活动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BFP)、瘦体重(LBM)3个健康结果指标。使用"单一活动模型""分割模型""等时替代模型"3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静坐行为(SB)、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等强度身体活动(MPA)和较高强度身体活动(VPA)与3个健康指标的关联性。结果:在单一活动模型、分割模型中,LPA、MPA、VPA与BMI、BFP呈显著负相关;而SB与BMI、BFP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等时替代模型中,用LPA、VPA替代SB与BMI、BFP下降增多有关,且VPA替代LPA可以使BMI、BFP更明显下降(P<0.05)。结论:LPA和VPA替代SB(10 min/d)均可不同程度改善职业人群的BMI和BFP,而MPA替代SB后可能会增加LBM;VPA替代LPA(10 min/d)可以明显改善职业人群的BMI和BFP;MPA和VPA二者之间对于减脂减重可能不具有替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替代模型 身体活动 超重及肥胖 职业人群
原文传递
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对焦虑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谭健怡 黄宝莹 +7 位作者 黄珍惠 徐华富 刘晴 陈青松 庄文敏 李子雄 张岩波 郜艳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应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各种日常行为活动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2020年2月25日至3月27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各一所医药类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调研,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24 h行为活动谱和焦虑量表调查等。共收取10341份有效问... 目的:应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各种日常行为活动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2020年2月25日至3月27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各一所医药类高校学生进行网络调研,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24 h行为活动谱和焦虑量表调查等。共收取10341份有效问卷。采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替代久坐行为导致的焦虑得分变化。结果:全人群大学生焦虑得分为(37.99±8.85);焦虑1108人,焦虑得分为(56.52±6.73)。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发现,全人群大学生用10 min及以上的MVPA替代久坐行为可降低焦虑得分,随替代时间增加,焦虑得分降低得越多,60 min替代后的焦虑得分平均变化量(95%CI)为-0.63(-0.85~-0.41);而在焦虑人群中,60 min以上的MVPA或LPA替代久坐行为后焦虑得分降低,平均变化量(95%CI)分别为-0.56(-1.09~-0.03)、0.13(-0.24~-0.01)。结论: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与焦虑情绪之间存在关联。大学生每日用10 min及以上的MVPA替代久坐行为,焦虑大学生用60 min及以上的MVPA替代久坐行为,可缓解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等时替代模型 大学生 焦虑 身体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