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的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婷 李娜 +2 位作者 刘洋洋 马薇 范学文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主客观差异以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进行主客观评定,行PSG第2天应用...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主客观差异以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进行主客观评定,行PSG第2天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评定的睡眠潜伏期(80.5±49.3)min延长,总睡眠时间(267.00±38.16)min缩短,睡眠效率(50.77±7.97)%低。多导睡眠监测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浅睡眠(S1+S2)增多,深睡眠(S3+S4)及REM睡眠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及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主观评估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入睡潜伏期差值与焦虑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13,P<0.05),睡眠效率差值与焦虑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评估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浅睡眠增多、觉醒次数、唤醒次数增多及抑郁、焦虑情绪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失眠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多导睡眠图
下载PDF
Kv2.1钾通道在神经元缺氧损伤中的潜在药理学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袁辉 王伟平 +6 位作者 马士平 刘斌 徐少峰 冯楠 李江 王玲 王晓良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目的观察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对缺氧缺血损伤整体、离体模型的保护作用,阐明Kv2.1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在缺氧缺血细胞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应用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脑缺血模型验证TEA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膜片... 目的观察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对缺氧缺血损伤整体、离体模型的保护作用,阐明Kv2.1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在缺氧缺血细胞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应用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脑缺血模型验证TEA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氧糖剥夺(OGD)对稳定转染Kv2.1钾通道的人胚胎肾293(HEK293)细胞膜电位以及TEA对OGDKv2.1-HEK293细胞钾电流的影响。MTT法观察OGD对Kv2.1-HEK293的损伤及TEA的保护作用。结果TEA(5μg·kg-1)侧脑室注射可以显著减小tMCAO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应用转基因细胞的研究证实Kv2.1-HEK293对OGD损伤的敏感性明显提高;OGD可以降低Kv2.1-HEK293细胞膜电位;TEA(10mmol·L-1)能显著抑制OGDKv2.1-HEK293钾电流,同时使其所受的细胞损伤降低。结论钾通道阻断剂TEA对整体和离体缺氧缺血损伤模型均发挥细胞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对Kv2.1的阻断密切相关;提示Kv2.1可能是抗脑缺血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v2.1 脑缺血 氧糖剥夺 四乙铵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与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白启福 张祖平 刘爱民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s)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为实验组,110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脑卒中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s)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为实验组,110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脑卒中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免疫检测方法测定血浆tHcys。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血浆中PAI-1含量。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tHcy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AI-1的平均血浆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15.5±10.21)ng/ml和(38.2±5.53)ng/ml,P<0.01。结论血浆tHcys和PAI-1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血浆tHcys和PAI-1的检测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观察和愈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同型半胱氨酸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缺血性脑卒中 荧光偏振免疫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50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洋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6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全部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全部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9.4%,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 缺血性中风
下载PDF
新疆地区维、汉民族缺血性卒中与ADP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震中 梁晓鹰 +1 位作者 吕光耀 姚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2-807,共6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缺血性脑卒中脂联素( Adiponectin )基因单核酸rs182052、rs6444175、rs150129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有无差异。方法:以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104名健康人(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缺血性脑卒中脂联素( Adiponectin )基因单核酸rs182052、rs6444175、rs150129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有无差异。方法:以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104名健康人(对照组)的Adiponectin基因,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探讨两民族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Adiponectin基因rs6444175 G/A等位基因A在病例组中携带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携带A等位基因时的相对患病风险率显著增加至1.481倍( OR=1.481;95%CI:1.219~1.910;P=0.000)。结论:Adiponectin 基因rs6444175 A等位基因可能为致病的易感基因;维、汉族患者间Adiponectin基因3个SNP位点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 脂联素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温宏峰 王瑞彤 李继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75 mg/d)和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剂量相同);每...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75 mg/d)和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剂量相同);每组60例。在治疗前、治疗14 d后,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治疗后,3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3组间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和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和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AA途径、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显著的抗血小板作用;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从两个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69
7
作者 谢仁明 陈红霞 +5 位作者 谢雁鸣 郭友华 冯碧君 欧海宁 詹乐昌 张丽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近期致残结局的影响。方法 99例患者随机入3组,即:中药灯盏细辛组(A组)、中药苦碟子组(B组)和西医对照组(C组)。A组: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4天,按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近期致残结局的影响。方法 99例患者随机入3组,即:中药灯盏细辛组(A组)、中药苦碟子组(B组)和西医对照组(C组)。A组: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4天,按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药,并予灯盏生脉胶囊口服2个月;B组:苦碟子注射液静脉滴注14天,按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药,并予脑栓通胶囊口服2个月;A、B组除接受内科治疗外,还接受针刺、推拿手法、中药外洗治疗21天。C组除接受内科治疗外,还接受现代康复治疗21天,含康复训练及电刺激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修订致残量表(mRS)作为判断疗效主要指标。结果 3组各时点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在各时间点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致残结局随时间后移,经对数线性模型(CATMOD)高维列联表的分析,各组间致残结局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疗效以B组最优,显效率19.35%,总有效率为54.8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改善缺血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而可改善其致残结局,其中以苦碟子静脉滴注加脑栓通胶囊口服加中医辨证施治加针刺、推拿及中药泡洗方案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康复 缺血性脑卒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致残量表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0
8
作者 吕祥龙 李婧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史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0.0... 目的探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高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史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0.01),性别及高血脂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缺血性脑梗死组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组发作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P<0.05~0.01),而TIA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史与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29.799,95%CI:2.189~405.569,P=0.011;OR=0.649,95%CI:0.038~6.850,P=0.005;OR=8.569,95%CI:1.314~55.862,P=0.025;OR=0.158,95%CI:0.025~0.980,P=0.048)。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有吸烟饮酒史是TIA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琦 吕静 +2 位作者 杨妹琴 陈朝琴 余刚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中药血栓通治疗组(A组)、西药丁苯酞治疗组(B组)和丁苯酞联合血栓通结合治疗组(C组)各35例。A组采用血栓通注射剂,并加入5...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中药血栓通治疗组(A组)、西药丁苯酞治疗组(B组)和丁苯酞联合血栓通结合治疗组(C组)各35例。A组采用血栓通注射剂,并加入5%的葡萄糖,每天2次静脉滴注;B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三磷酸腺苷片3种西药;C组采用A组血栓通和B组丁苯酞结合治疗患者。脑卒中残损评价表(CSS)作为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评价标准。结果 3组间C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CSS评分较入组前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3组疗效中C组最优,总有效率为57.14%。结论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单独运用中药血栓通或西药丁苯酞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恢复 丁苯酞 血栓通 联合治疗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胡文倩 房林森 柳艳丽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3期3608-3611,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丁苯酞,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1,P=0.425);研究组ADL评分(t=22.141,P=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ADL评分(t=13.52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968);治疗后1周、2周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8、7.745,P=0.002、0.00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 阿替普酶 NIHSS评分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共病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红 康小前 祁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4期14-16,23,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影响。方法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58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与评估,对达国内常模的32例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2周后再次测评,...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影响。方法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58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与评估,对达国内常模的32例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2周后再次测评,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出院时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缺血性脑卒中 焦虑 抑郁 心理护理干预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斑块超声、CT血管造影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唐焱 周宏 +6 位作者 罗光华 周佳 蒋迪 谢佩含 游咏 刘红雨 刘进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表现,分析ICS患者CAS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75例IC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CTA资料,对两种检查...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表现,分析ICS患者CAS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75例IC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CTA资料,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ICS CAS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为0.867。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年龄均为ICS患者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χ^2=46.000,15.018,52.6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是ICS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准确性高,对CAS斑块筛查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高血脂是CAS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对高血脂患者进行降血脂治疗以及饮食控制,进而避免CA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超声 CT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施国文 熊昕丽 +2 位作者 林岩 耿介立 李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9
14
作者 徐辉 邹艳丽 +1 位作者 周辉 吕俊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8期1155-1157,1176,共4页
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气虚血瘀证CAT患者1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额外给予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气虚血瘀证CAT患者1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额外给予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η高)、全血低切黏度(η低)、血浆黏度(η浆)、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和中医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TC、TG、LDL-C、η高、η低、η浆、HCT和FIB降低更为显著(P<0.05),ADL评分和HDL-C增加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1%,对照组为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CAT患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 血液流变学指标 气虚血瘀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牛淑珍 邹珊珊 +3 位作者 卢坤 庞雪滢 施雁 吴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35期4565-4570,共6页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生活质量、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现状,探讨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上海某院神经内科住...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生活质量、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现状,探讨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上海某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量表(BI)和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其进行调查.通过SPSS 22.0和AMOS 22.0分析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1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WHOQOL-BREF总分为(52.56±5.34)分,BI得分为[55(40.00,67.25)]分,MMSE得分为[26(23.25,28.00)]分.患者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r=0.173,P<0.05),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r=0.276,P<0.05).路径分析显示,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对生活质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9、0.38.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进行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系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生活质量 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金金 彭德清 +3 位作者 李文秀 凤美蓉 史萍萍 李晶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5期2388-239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诊科救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病情评估联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诊科救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病情评估联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早期预警分级联合动态急救干预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及转送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最大尿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环境支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预警分级联合预见性动态急救干预护理,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急诊分诊时间与救治时间,为患者救治争取时间,同时能够降低患者转运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预警评分 预见性急救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救效果
下载PDF
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7
作者 景福权 周钰 +1 位作者 牛相来 王增亮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以及神经康复的作用,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方案相比较,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偏瘫的患者按... 目的观察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以及神经康复的作用,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方案相比较,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偏瘫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稳定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再结合腹针、腕踝针,并结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国际通用运动功能Fugl-Meyer(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其功能情况,并检测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MA、CSS以及Berg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可以降低Hcy水平,治疗组Hcy水平为(11.68±4.53)μmol/L,对照组为(13.53±4.01)μmol/L,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腕踝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较单纯康复治疗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腹针 腕踝针 脑卒中 中风后遗症 偏瘫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轻中度急性脑梗死MRI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翠荣 赵振国 +3 位作者 周媛 隋海晶 白青科 黄敬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6期330-333,共4页
目的 探讨头颅MRI指导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发病12h内的轻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患者306例,行头颅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符合溶栓标准131例,其中≤4.5h组84例,4.5~12 h组MRI... 目的 探讨头颅MRI指导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发病12h内的轻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患者306例,行头颅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符合溶栓标准131例,其中≤4.5h组84例,4.5~12 h组MRI评价后存在缺血半暗带4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情况及pod的疗效.结果 ≤4.5h组发生8例脑出血,发生率为9.52%,死亡0例,4.5~12 h组发生6例脑出血,发生率为12.76%,死亡0例,2组患者基线情况、继发脑出血的发生率、90 d 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治疗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6、24 h评分比较,≤4.5h组有明显差异(P<0.05),4.5~12 h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前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3月时的评分比较2组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 对NIHSS评分≤15分且时间窗为4.5~12 h经MRI评价后仍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庆华 沈文 +2 位作者 贾贤达 茹建平 杜文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5期1755-175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超声检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住院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有CAS斑块但无脑卒中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颈总...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超声检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住院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有CAS斑块但无脑卒中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管壁狭窄度及血流量,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斑块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MT、斑块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A、ICA、VA狭窄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CA、ICA、VA、脑血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血管内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价,指导临床进行相应治疗,对判定CAS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硬化斑块 斑块面积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20
作者 岳虹 周华勇 +3 位作者 尹立雪 刘学彬 杨姣 何兴华 《西部医学》 2017年第4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形态及血流参数;选取同期72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形态及血流参数;选取同期72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1%(X^2=37.707,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80例,其中43例为单发斑块,37例为多发斑块。缺血性脑卒中面积越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X^2=12.145,P<0.05);且颈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低于对照组(t=21.181,P<0.05),而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3.718,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高,颈动脉超声的血流参数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 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