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被引量:476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刘鸣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3-691,共9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再通方式的选择、治疗时间窗以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更新和改写,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机械取栓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 被引量:180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彭斌 王拥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5-580,共16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流程管理、术前评估、血管内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行了广泛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机械取栓 溶栓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 被引量:161
3
作者 崔丽英 李舜伟 +22 位作者 吕传真 董强 董鹏 史朗峰 黄鉴政 毛善英 张朝东 曹云鹏 聂莹雪 王维治 梁庆成 杨春晓 董为伟 李光勤 彭国光 罗祖明 何俐 万琪 韩军良 黄如训 李玲 李承宴 蒙振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d,1个疗程为20d;对照组用 安慰剂替代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299例患者进行多中心开放研究(Ⅱ组),服药方法同Ⅰ组用 药组。两组患者基础用药均为复方丹参注射液。 结果 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和 63.9%,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的评分较治疗前,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和中度升高为主,Ⅰ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1.4%,Ⅱ组为8.7%。停药后,ALT和AST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用药3d后出现腹泻,停 药后症状消失。 结论 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疗效显著,不良反 应可逆,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必普软胶囊 药物治疗 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开放 神经功能 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Autophagy and inflam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106
4
作者 Yun Mo Yin-Yi Sun Kang-Yong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388-1396,共9页
Appropriate autophagy has protective effects on ischemic nerve tissue,while excessive autophagy may cause cell death.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of nerve cells and the recovery of... Appropriate autophagy has protective effects on ischemic nerve tissue,while excessive autophagy may cause cell death.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of nerve cells and the recovery of neural tissue after ischemia.Many studies have foun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utophagy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schemic stroke.This study outlines recent advances regarding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the post-strok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s follows.(1)Autophagy inhibit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used by ischemic stimulation through mTOR,the AMPK pathway,and inhibition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2)Activation of inflammation triggers the formation of autophagosomes,and the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levels is mark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utophagy-forming markers LC3-II and Beclin-1.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es microglia and inhibits ULK1 activity by direct phosphorylation of p38 MAPK,reducing the flux and autophagy level,thereby inducing inflammatory activity.(3)By blocking the activation of autophagy,the activation of inflammasomes can alleviate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Autophagy can also regulate the phenotypic alternation of microglia through the nuclear factor-κB pathway,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neural tissue after ischemia.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me drugs such as resveratrol can exer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by regulating the autophagy-inflammatory pathway.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autophagy-inflammatory pathway may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PHAGY cerebral ischemia function INFLAMMASOME INFLAMMATION ischemia/refusion ischemic stroke MACROAUTOPHAGY NEUROINFLAMMATION 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下载PDF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 被引量:100
5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3-228,共6页
目的按照国家和国际治疗指南,评估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2006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62家医院前瞻性地收集诊断为新发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所有成人(≥15岁)病例的治疗用药数据。结果筛查了13038... 目的按照国家和国际治疗指南,评估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2006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62家医院前瞻性地收集诊断为新发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所有成人(≥15岁)病例的治疗用药数据。结果筛查了13038例患者,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6416例,缺血性脑卒中74.5%(47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医院时间平均为20.0h(3.8~59.0h),发病3h内到医院的有1019例(21.3%),溶栓治疗只有1.9%(91/4783例),用神经保护剂和中药治疗的分别为75.9%和83.1%,抗血小板治疗的有80.5%,23.5%的脑卒中患者既未得到溶栓治疗,也未得到阿司匹林治疗。结论目前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喜忧参半:阿司匹林的应用虽然与指南存在差距,但是基本达到西方的应用水平;临床过多使用神经保护剂和中药,而确实有效的溶栓治疗却远远不够,脑卒中发生以后到医院的时间明显长于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药物疗法 中国
原文传递
Angiogenesis and neuronal remodeling after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75
6
作者 Masahiro Hatakeyama Itaru Ninomiya Masato Kanazaw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6-19,共4页
Increase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peri-infarct region has been reported and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longer survival time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has improved outcomes in ischemic animal models.This raises... Increase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peri-infarct region has been reported and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longer survival time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nd has improved outcomes in ischemic animal models.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enhancement of angiogenesis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Blood vessels and neuronal cell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using various mediato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erebral ischemia as a unit.In this mini-review,we discuss how angiogenesis might couple with axonal outgrowth/neurogenesis and work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erebral ischemia.Angiogenesis occurs within 4 to 7 day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border of the ischemic core and periphery.Post-ischemic angiogenesis may contribute to neuronal remodeling in at least two ways and is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functional recovery.First,new blood vessels that are formed after ischemia are thought to have a role in the guidance of sprouting axons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laminin/β1-integrin signaling.Second,blood vessels are thought to enhance neurogenesis in three stages:1)Blood vessels enhance proliferation of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by expression of several extracellular signals,2)microvessels support the migration of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toward the peri-infarct region by supplying oxygen,nutrients,and soluble factors as well as serving as a scaffold for migration,and 3)oxygenation induced by angiogenesis in the ischemic core is thought to facilit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igrated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into mature neurons.Thus,the regions of angiogenesis and surrounding tissue may be coupled,representing novel treatment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AXONAL OUTGROWTH cerebral ischemia coupling functional recovery guidance NEUROGENESIS stroke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1
7
作者 张文婷 陈茂刚 +3 位作者 张敏 王启章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0例,根据2年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无复发组(754例)。并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0例,根据2年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无复发组(754例)。并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61例,小动脉闭塞型(SAO)186例、心源性栓塞型(CES)191例、其他明确病因或不明原因型(UND)222例,随访2年,观察不同病因分型脑卒中复发率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复发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复发组明显升高(P<0.05,P<0.01);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较无复发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脑卒中106例,其中LAA 29例,SAO 22例,CES 36例,UND 19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TOAST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不同病因型脑卒中2年复发率存在差异;纤维蛋白原、TOAST病因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复发 高血压 吸烟 纤维蛋白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王键 胡建鹏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46-49,共4页
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模型。通过对一般体征、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CBF)、脑水肿、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观察... 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模型。通过对一般体征、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CBF)、脑水肿、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观察,结果表明: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高(P<0.01)、脑水肿明显;rCBF显著增高,PGI2显著降低(P<0.01),血液呈高度浓、粘、凝、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缺血性中风 中风 气虚血瘀证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8
9
作者 付文科 孙玉发 +1 位作者 郝卫军 刘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肌酐水平,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左西孟旦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浆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6.5%vs 34.0%,1872.9ng/L vs 2499.6ng/L,P<0.05)。左西孟旦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和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左西孟旦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降低,而血压、心率和肾功能并无异常,证实了左西孟旦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 每搏输出量 肌钙蛋白
下载PDF
Aggressive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ay lead to global cerebral hypoperfusion:Case report and imaging perspective 被引量:50
10
作者 Jose Gavito-Higuera Rakesh Khatri +2 位作者 Ihtesham A Qureshi Alberto Maud Gustavo J Rodriguez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448-453,共6页
Hypoperfusion injury related to blood pressure decrease in acut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ntinues to be a controversial topic. Aggressive treatment is provided with the intent to stop the ongoing bleedi... Hypoperfusion injury related to blood pressure decrease in acut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ntinues to be a controversial topic. Aggressive treatment is provided with the intent to stop the ongoing bleeding. However, there may be addi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autoregulation and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that may limit this approach. We present here a case of acut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which aggressive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to level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led to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in multiple border zones.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may be of concern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hemorrhage in the presence of premorbid poorly controlled blood pressure and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Neurocritial care stroke management Perihematoma ischemia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张佩兰 张辰昊 +2 位作者 陈岩 李晨华 王育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以及在治疗"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6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模态MR...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以及在治疗"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6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模态MRI评价溶栓后24h及3个月时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结果 86例患者中前循环缺血56例、后循环缺血30例。溶栓治疗后24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62例占72.09%、不良者24例占27.91%,治疗前后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2例行多模态MRI检查者阻塞血管完全再通18例占42.86%、部分再通6例占14.28%、闭塞18例占42.86%,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78例占90.70%、不良者8例占9.30%,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管再通和脑组织再灌注是判断临床疗效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再灌注
下载PDF
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 被引量:45
12
作者 倪金迪 李响 +5 位作者 刘梅 朱洪松 凌美蓉 龙盼 周若雯 蔡振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年第1期65-73,共9页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建议还包括其他各种情况下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这些情况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卯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状态。该版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文中就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做一介绍,为帮助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能有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治疗时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 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防 脑卒中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赵艺皓 杨莘 +6 位作者 苏林霞 黄弢 郎野 杨晓燕 李晓花 范玉龙 吉训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279-2283,共5页
背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 背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血管内治疗 院内延迟
下载PDF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仲爱芹 徐士欣 +4 位作者 辛颖 李艳阳 王爱迪 熊鑫 张军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31-233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1979年-2013年)、万方数据(1990年-2013年)、维普期刊数据库(1989年-2013年)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对符合要求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原始数据用Ex...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1979年-2013年)、万方数据(1990年-2013年)、维普期刊数据库(1989年-2013年)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对符合要求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原始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10 15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经统计发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基本证候要素的发生频率以血瘀证居多,其次为痰证、风证;证候多以证候组合的形式出现,以两证、三证组合形式为主;证候组合分布情况两证组合表达以瘀+痰证最多,三证组合表达以瘀+痰+风证最多。结论: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基本证候要素,瘀+痰证、瘀+痰+风证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证候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急性期 证候要素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15
作者 刘春梅 周俊山 +1 位作者 施洪超 黄清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王列 马帅 +4 位作者 马铁明 王树东 曹锐 刘玉丽 田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中风 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激痛点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许济 李花 +1 位作者 田苗 陈斌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发生率,并筛查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 d内)180例,随访观察6—12个月后,共入组148例,根据简易精神...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发生率,并筛查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 d内)180例,随访观察6—12个月后,共入组148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病人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组(NPSCI)70例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PSCI)78例,采用不同认知域功能量表对病人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认知功能损害域、放射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随访6—12个月PSCI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结果随访6—12个月,PSCI发生率为52.7%(78例),与PSNCI组比较,PSCI组年龄(61.5岁比64.0岁)、糖尿病患病率(15.7%比42.3%)、NIHSS评分(3分比4分)、前循环梗死部位(54.3%比71.8%)明显升高、受教育程度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CI组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域(记忆功能、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均明显下降(P<0.001);在脑组织急性非腔隙性梗死病灶中,PSCI组脑组织皮层[(0.31±0.523)分比(0.58±0.750)分]或皮层下梗死病变[(0.41±0.738)分比(0.69±0.852)分]及梗死数目[(1.19±1.254)分比(1.78±1.618)分]明显升高;在慢性缺血脑组织改变中,PSCI组GCA评分明显下降[(2.32±1.023)分比(1.93±0.892)分],颞叶萎缩[(1.14±0.805)分比(1.64±0.816)分]、Fazekas评分[(1.05±0.935)分比(1.28±0.822)分]、侧脑室周围高信号(PVH)[(2.51±1.789)分比(3.51±1.051)分]明显升高;在慢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中,PSCI组脑组织皮层[(0.15±0.551)分比(0.58±1.111)分]及皮层下病变[(0.28±0.721)分比(0.58±1.081)分]及梗死数目[(0.84±1.682)分比(1.78±2.582)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数目、PVH是P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AL3、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6
18
作者 葛冰磊 俞善春 金纪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AC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比...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AC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并检测观察组不同病变程度、不同脑梗死面积、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并分析血清Hcy、GAL3、MCP-1水平与ACIS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的相关性,比较血清Hcy、GAL3、MCP-1单独及联合诊断ACI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重度损伤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中度损伤患者,中度损伤患者高于轻度损伤患者(P <0. 05);观察组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大面积梗死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中等面积梗死患者,中等面积梗死患者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P <0. 05);观察组死亡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cy、GAL3、MCP-1水平与ACIS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 <0. 05);采用血清Hcy、GAL3、MCP-1联合诊断ACIS的灵敏度(91. 00%)及准确性(83. 54%)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 <0. 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均呈高表达,且其水平和患者病变程度、脑梗死面积、预后等密切相关,采取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可将其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病情及预后评定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高半胱氨酸 半乳糖凝集素3 趋化因子CCL2
原文传递
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建生 刘敬霞 +1 位作者 于海滨 王冬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备的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线栓组(12只)、血栓结合线栓组(12只)。线栓组大鼠用尼龙栓线阻塞MCA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血栓结合线栓组由...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MCA)制备的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线栓组(12只)、血栓结合线栓组(12只)。线栓组大鼠用尼龙栓线阻塞MCA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血栓结合线栓组由颈外动脉插入改良的内置尼龙套线聚乙烯导管,插管成功后栓线退出一定长度,血液在导管内自凝后拔出套线,经导管推入凝血酶,血栓形成后再次插入套线,根据套线标记的长度向前推进血栓,使之阻塞大鼠MCA制备MCAO模型。术后6h,观察大鼠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线栓组和血栓结合线栓组均较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增高,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P均<0.01),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与线栓组比较,血栓结合线栓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损伤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鼠MCA可引起神经功能损害、脑组织水肿,造成脑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该法制备的MCAO模型可使血栓阻塞在期望血管(MCA)并可进行脑缺血/再灌注研究,防止血栓模型制备过程中及区域动脉溶栓治疗后再出血等,具有阻塞位置确切、梗死范围恒定、模型易于操作及可重复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血栓模型 卒中模型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艳 李攀 +3 位作者 张淼 张惠红 刘帅 周玉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14例,分别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情绪状态。结果与脑卒中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受教育程度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P=0.000,0.008),而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增加(均P=0.00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02,0.005);其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NIHSS评分、HAMD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Barthel指数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影像学分型以皮质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左侧大脑半球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低、糖尿病病史、HAMD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脑卒中部位、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横断面研究 糖尿病 C反应蛋 白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