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易玮 许能贵 靳瑞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2穴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指标。结果:①缺血组在脑缺血1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rCB...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2穴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指标。结果:①缺血组在脑缺血1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rCBF均显著下降;②在缺血加电针组中,给予电针治疗10分钟后,rCBF迅速恢复,和缺血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和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电针 脑血流量 动物模型 针灸疗法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2
作者 吴晓燕 苗琳 +1 位作者 郑蕊 樊官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3-1045,1056,共4页
再灌注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措施,但再灌注常导致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及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本文从MIRI的治疗原则和相关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脏病
原文传递
针刺百会、大椎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许能贵 汪帼斌 +2 位作者 佘世锋 易玮 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2周与5周组、缺血2周与5周模型组、电针2周与5周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2周与5周组、缺血2周与5周模型组、电针2周与5周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2周和5周后缺血区皮层BDNF的变化规律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相应区域仅见少量BDNF阳性细胞,且强度较弱;脑缺血2周及5周组大鼠缺血区BDN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比假手术组增多(P<0.01),但脑缺血2周组与5周组大鼠缺血区脑片比较,BDNF阳性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2周组与5周组脑片中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电针可以通过提高BDNF在缺血区周围皮层的表达,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并可能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百会 大椎穴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皮层脑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干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34
4
作者 尹晓娟 巨容 封志纯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阐明HIE病程中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特点。方法210只7日龄新生SD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每组70只。根据处死时相点每组分成3、6h,1、3、7、14、21d等7个小组,每... 目的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阐明HIE病程中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特点。方法210只7日龄新生SD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每组70只。根据处死时相点每组分成3、6h,1、3、7、14、21d等7个小组,每组10只。缺氧缺血组结扎血管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8%氧浓度的低氧环境中2.5h,单纯缺氧组仅缺氧2.5h。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光镜技术分别对3组SD大鼠脑组织中的NSCs进行检测。结果缺氧缺血后3h出现轻度脑损伤,1d病变最严重,3、7d胶质细胞增生,14、21d出现脑萎缩。3组SD大鼠脑组织均存在NSCs,从第1天开始各组间NSCs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缺血组均低于单纯缺氧组,第3天时缺氧缺血组还低于正常对照组,第7~21天单纯缺氧组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NSCs细胞数均有显著性动态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除单纯缺氧组3d高于3h和6h外,3d内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后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每后一时相点低于前一时相点。结论成功建立了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HIE早期NSCs增殖,随着病情的演变,NSCs开始减少,最后导致病变区的NSCs相继死亡;低氧有利于NSCs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缺氧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干细胞 缺氧缺血性脑病 神经干细胞 动物模型 新生鼠 规律探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原文传递
山楂叶总黄酮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纪影实 张晓丹 +1 位作者 李红 杨世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882,共4页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FMCL)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对其进行行为指标评分,检测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血瘀法制... 目的:探讨山楂叶总黄酮(FMCL)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对其进行行为指标评分,检测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血瘀法制作大鼠血瘀模型并检测其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观察FMCL对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MCL 60和30 mg.kg-1可明显升高MCAO大鼠血清中SOD活性,降低血清中CK、LDH活性及MDA含量(P<0.05);FMCL 60和30 mg.kg-1可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P<0.01,P<0.05)。结论:山楂叶总黄酮可减轻脑缺血损伤,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总黄酮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少君 霍金莲 彭国光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6-291,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其发病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方法。文章就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疾病进展 功能恢复 预测指标 时间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继 万东 唐文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常规线栓组和改良线栓组,每组20只.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改良线栓对总体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常规线栓组和改良线栓组,每组20只.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改良线栓对总体手术时间、术中颈总动脉血流阻断时间、线栓误入翼腭动脉(PPA)几率(PPA误栓率)和模型成功率的影响,并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红四氮唑(TTC)染色和磁共振检测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改良线栓组比常规线栓组总体手术时间和术中颈总动脉血流阻断时间明显缩短,线栓误入PPA的几率降低,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可靠.结论:改良线栓可增加模型成功率,提高局灶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缝合技术 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鼠
下载PDF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琍琍 王杨 +3 位作者 宣桂华 李维祖 刘玉萍 徐佩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按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HIBD)模型。方法  7d龄SD新生大鼠 6 2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14 )、假手术组 (n =14 )及HIBD模型组 (n =34)。HIBD模型组大鼠行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 ,2h后置于 37℃恒温水浴的 1... 目的 按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HIBD)模型。方法  7d龄SD新生大鼠 6 2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14 )、假手术组 (n =14 )及HIBD模型组 (n =34)。HIBD模型组大鼠行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 ,2h后置于 37℃恒温水浴的 1L有机玻璃缺氧舱中 ,输入氧浓度为8%± 0 1%的氮氧混合气体持续缺氧 2h ,观察缺氧缺血后2 4h内神经行为变化及 2 4、4 8、72h脑组织病理改变 ,并用干湿法测定 2 4h脑含水量。结果 HIBD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发生率为 94 12 %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发生神经行为异常。HIBD模型组左侧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HE染色可见神经元损伤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异常。HIBD模型组左脑含水量较右脑、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加 (P <0 0 0 1)。结论 应用Rice方法建立的新生大鼠HIBD模型稳定性良好 ,其病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该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新生儿HIBD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脑缺氧缺血损伤 动物模型 神经行为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军鹏 胡国豪 黄方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65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外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卒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和预测疾病转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65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外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卒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和预测疾病转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型组、部分前循环型组、后循环型组和腔隙型组。另选择>65岁无脑卒中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最大长径和性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结果完全前循环型组、部分前循环型组、后循环型组和腔隙型组IMT较对照组增厚、斑块数量较对照组增多、最大长径较对照组变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ESR及Fib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完全前循环型组、部分前循环型组和后循环型组各指标数值均较腔隙型组升高(P<0.05)。中、重度组IMT、斑块数量、最大长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ESR及Fib数值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各指标数值较中度组升高(P<0.05)。结论>65岁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往往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诊断试验 常规
下载PDF
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2
10
作者 苗明三 程再兴 +2 位作者 宰炎冰 张玉林 刘亚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瘀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造大鼠血瘀模型,每日于大鼠后腿内侧肌注地塞米松溶液0.2mg/kg,连续注射10d。血瘀模型成功时,麻醉动物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作结扎术,造脑缺血模型,空白组和其中一组模... 目的探讨血瘀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造大鼠血瘀模型,每日于大鼠后腿内侧肌注地塞米松溶液0.2mg/kg,连续注射10d。血瘀模型成功时,麻醉动物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作结扎术,造脑缺血模型,空白组和其中一组模型组施假手术。结果与空白组比,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全血黏度值和TT、PT、APTT值的改变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空白组和手术组比,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的ATP活力、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力、NO和NOS含量、SOD和MDA含量、Glu和T-AA含量、ET和CGRP含量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与手术组或假手术组比,尼莫地平、华佗再造丸对血瘀合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液凝聚时间、ATP活力、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力、NO和NOS含量、SOD和MDA含量、Glu和T-AA量、ET和CGRP含量均有改善作用(P<0.05或P<0.01)。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可以成功建立血瘀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 脑缺血 疾病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盛家 陈兵 +9 位作者 罗涛 佟铸 张淑文 史小林 许晴 张斌 戚斌 李建新 俞恒锡 张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急性缺血后血流、血压的动态变化及肌肉组织的变化,为进行后续干预实验摸索条件。方法取Lewis大鼠10只采用切除左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至膝关节附近的方法制备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7,14,28,42,49 d对患侧和健侧...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急性缺血后血流、血压的动态变化及肌肉组织的变化,为进行后续干预实验摸索条件。方法取Lewis大鼠10只采用切除左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至膝关节附近的方法制备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7,14,28,42,49 d对患侧和健侧肢体进行血流、血压及血管造影分析。取材后行后肢肌肉HE常规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动物术后均成活,但部分出现后肢跛行(n=2),紫绀(n=2),苍白(n=3),肌肉的萎缩(n=1)。急性缺血下肢部分肌肉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出现纤维化。患肢血流在术后7 d明显下降,术后28 d下降至最低点,术后49 d基本恢复正常(正常肢体的90%)。患肢血压在术后2 d明显下降,14 d下降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至49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结扎并切除大鼠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可以成功制备下肢缺血模型,但血流及血压在术后42~49 d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4~28 d是缺血最严重的阶段,适于进行各种干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治疗性血管新生 大鼠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8例、易损斑块组95例。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清ox-LDL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合并高血压、血清ox-LD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ox-LDL、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IMT、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1=0.154,P〈0.05;r2=0.338,P〈0.05;r3=0.3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x-LD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95%CI 1.008-1.069,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ox-LDL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发生的颈动脉易损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急性病 脂蛋白类 LDL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晓 杨伊姝 刘占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9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瘤 夹层 疾病特征
下载PDF
Dissecting the role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 human diseases 被引量:18
14
作者 Jin Li Liping Zhong +1 位作者 Fengzhong Wang Haibo Zh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9-259,共11页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known as a sensor and a master of cellular energy balance, integrates various regulatory signals including anabolic and catabolic metabolic processes.Accompanying the application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known as a sensor and a master of cellular energy balance, integrates various regulatory signals including anabolic and catabolic metabolic processes.Accompanying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methods and a plethora of AMPK agonists, rapid progress has identified AMPK a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 for several human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type2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 role of AMPK in metabolic and energetic modulation both at the intracellular and whole body levels has been reviewed elsewhere.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summarize and update the paradoxical role of AMPK implicated in the diseases mentioned above and put forward the challenge encountered. Thus it will be expected to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exploring rational methods of intervention in human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CANCER Type 2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Myocardial ischemi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原文传递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罗燕 许能贵 +1 位作者 易玮 杜亦旭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兴奋性氨基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1,EA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2,EAAT2)的影响。方...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兴奋性氨基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1,EA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2,EAAT2)的影响。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l hl、d3、d、7 d和21 d 5个时间段小组。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每个时间段后分别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灶周围区谷氨酸转运体EAAT1、EAAT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AAT1的表达在1,3 d时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P<0.01),随后持续下降;7,21 d时仍显著高于同时段假手术组(P<0.05,P<0.01)。电针组EAAT1的表达于1 h即开始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3,7 d及21 d时,电针组EAAT1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基本相仿,但均显著高于同时段模型组的表达(P<0.01)。模型组EAAT2的表达在1 h、1d3、d及7 d时均高于同时段的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EAAT2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基本一致,但在21 d时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在各时段均高于模型组的表达(P<0.05,P<0.01)。结论:电针可以提高大鼠脑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1、EAAT2的表达,从而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灭活谷氨酸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谷氨酸转运体 疾病模型 针刺疗法 百会 大椎
下载PDF
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石亚君 牛卢芳 +6 位作者 吴传勇 郜玲 马一鸣 郭亚涛 王晋丽 卢喜烈 陈韵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4-816,共3页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单独或联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痛患者89例,同期行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将患者分为:CAG阳性组52例,CAG阴性组37例。对2组TIB及危险因素进行logi...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单独或联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可疑冠心痛患者89例,同期行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将患者分为:CAG阳性组52例,CAG阴性组37例。对2组TIB及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TIB和(或)有意义指标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TIB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32.7%,特异性84.5%,阳性预测值77.3%,阴性预测值47.8%;男性与TIB阳性比较,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升高(P<0.01);TIB阳性+糖尿病与TIB阳性比较,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升高(P<0.05,P<0.01)。年龄、男性和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男性及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TIB与相关危险因素联合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在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TIB阳性、中老年男性及糖尿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6
17
作者 樊庆 吴问汉 +2 位作者 冯秋实 杨尹默 万远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34-1437,1440,共5页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2年2月~2006年11月间诊断及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共18例,其中急性发病患者共9例。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8例,介入治疗4例,保守治疗6例,17例...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2年2月~2006年11月间诊断及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共18例,其中急性发病患者共9例。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8例,介入治疗4例,保守治疗6例,17例患者痊愈出院,死亡1例。早期确诊率为50%。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困难较大,容易延误诊断,预后较差。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很高。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 肠病
下载PDF
睡眠剥夺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袁蓉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6-1669,共4页
睡眠剥夺已成为冠心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和逐渐升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该文回顾了现代医学睡眠剥夺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睡眠剥夺通过增加冠心病危险因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激素代谢功... 睡眠剥夺已成为冠心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和逐渐升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该文回顾了现代医学睡眠剥夺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中医药防治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睡眠剥夺通过增加冠心病危险因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激素代谢功能、内皮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各个方面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在中医"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医药"调心安神"通过"双心"同调,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各个环节,可改善睡眠并减少睡眠剥夺引起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血管病 失眠 危险因素 中医
原文传递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娟娟 方传勤 +4 位作者 何晓璐 朱人定 杜艳群 戴鸣 丁新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2分,或NIHSS意识水平评分增加1分,或NIHSS运动评分增加1分,或出现任何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根据头颈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的脑动脉狭窄情况(狭窄程度>50%)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和多支动脉狭窄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共纳入371例患者,其中92例(24.8%)发生END。在单支血管狭窄组中,END发生率因血管狭窄分布而异:大脑前动脉(2.3%)、大脑中动脉(54.4%)、大脑后动脉(9.1%)、基底动脉(4.5%)、颈内动脉颅内段(11.4%)、椎动脉颅内段(6.8%)、颈内动脉颅外段(6.8%)、椎动脉颅外段(4.5%)。END组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END组(54.5%对21.2%;χ^2=17.615,P<0.001)。在多支血管狭窄组中,单纯颅内血管狭窄患者END发生率最高(66.7%),其次为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29.2%),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患者最少(4.2%)。END组单纯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END组(66.7%对47.6%;χ^2=5.262,P=0.02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优势比1.805,95%可信区间1.217~2.676;P=0.003)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END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有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疾病恶化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时间因素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间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艺珊 孟晓芹 朱美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诊治过程中入门-球囊扩张(D2B)的时间管理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1日急诊就诊并行PCI治疗的...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诊治过程中入门-球囊扩张(D2B)的时间管理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1日急诊就诊并行PCI治疗的222例患者,将D2B时间分成5个时间段(进医院大门-首份心电图、抽血-现场快速检验出结果、通知重要相关科室会诊-会诊医生到达、医患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送入介入室-球囊扩张时间),统计每一时间段的时间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D2B时间为76(64,89)min,83.3%患者D2B时间符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非PCI医院转入、支付费用能力和对疾病的认知是影响D2B时间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2B中位时间符合胸痛中心标准,接诊时需关注年龄大、支付费用能力低、对疾病认知不足的患者,并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强非PCI医院与PCI医院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切实缩短D2B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入门-球囊扩张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缺血 急诊急救 疾病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