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法工艺磷酸铁比表面积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柏任流 邹芳 +2 位作者 毛海立 慈成刚 高林晓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90-94,共5页
磷酸铁作为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其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荷转移阻抗降低、倍率性提高。通过改变酸法工艺中氨水和双氧水的滴加顺序和反应温度来影响磷酸铁析晶条件,利用磷酸铁初始形态来调控转晶过程,探究磷酸铁比表面积的... 磷酸铁作为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其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电荷转移阻抗降低、倍率性提高。通过改变酸法工艺中氨水和双氧水的滴加顺序和反应温度来影响磷酸铁析晶条件,利用磷酸铁初始形态来调控转晶过程,探究磷酸铁比表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铁磷比大于0.98时,改变氨水的加入顺序,比表面积有所提升,改变双氧水加入的顺序且第一次加入双氧水的量为二分之一时,比表面积为6.9 m^(2)/g以上,当反应温度为70℃时,比表面积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 比表面积 顺序 铁磷比 反应温度
下载PDF
铁磷比对厌氧消化系统中蓝铁矿生成的影响
2
作者 裴立影 朱红霞 +3 位作者 袁思腾 陈正涛 马宏瑞 郭昌梓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用血清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20天的厌氧消化反应,通过向厌氧消化系统中投加不同量的氯化铁(FeCl_(3)),形成Fe/P=0.34∶1的空白组和Fe/P=0.67∶1、1∶1、1.5∶1、2∶1、2.5∶1的各实验组,考察不同Fe/P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中铁... 用血清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20天的厌氧消化反应,通过向厌氧消化系统中投加不同量的氯化铁(FeCl_(3)),形成Fe/P=0.34∶1的空白组和Fe/P=0.67∶1、1∶1、1.5∶1、2∶1、2.5∶1的各实验组,考察不同Fe/P条件下厌氧消化系统中铁和磷酸盐的变化过程、蓝铁矿的生成情况、磷赋存形态的变化、氧化还原性和酸碱环境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大部分三价铁被还原,可提取亚铁浓度分别为103.72mg/L、200.50mg/L、298.43mg/L、425.28mg/L、602.37 mg/L和758.66 mg/L,相应的液相中PO_(4)^(3-)去除率分别为19.55%、45.94%、68.83%、92.52%、99.52%和99.53%,即亚铁浓度的增加与磷酸盐的去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XRD和SEM检测发现各实验组中均存在蓝铁矿,利用七级磷提取法对干污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Fe/P的增加,不稳定结合磷从51.27%下降至10.11%,铁结合磷从10.91%增加到81.27%.通过对各实验组数据的对比分析,Fe/P=2∶1为蓝铁矿形成的最适铁磷比.同时,FeCl_(3)的投加会对系统中氧化还原环境和酸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厌氧消化系统中氨氮(NH^(+)4)的产生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转化率随Fe/P增加而增大.在蓝铁矿回收过程中,适宜的铁磷比能够以最小的铁投加量获得最大的磷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铁磷比 磷回收 蓝铁矿 七级磷提取法
下载PDF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及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高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9-335,共7页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小,只是在近十几年来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太湖上游的夹浦沉积物沉积速率近百年来持续增加,只有表层有所下降,但表层12cm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却显著下降;处于太湖下游草型化的胥口湾湖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沉积物沉积通量呈增加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磷的沉积通量则呈振荡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磷的累积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通量 空间异质性 铁磷比 太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