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铁化合物的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彦斌 赵红颖 +2 位作者 赵国华 王宇晶 杨修春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46-1259,共14页
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反应。作为均相Fenton的发展,异相Fenton具有容易分离并再利用和更宽的适用范围等优点。该文主要综述了常见的含铁物质作为异相Fenton... 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反应。作为均相Fenton的发展,异相Fenton具有容易分离并再利用和更宽的适用范围等优点。该文主要综述了常见的含铁物质作为异相Fenton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发展,这些催化剂包括零价铁、氧化铁、羟基氧化铁、水铁矿和其他铁化合物等。全面介绍了Fenton反应的不同机理,包括自由基机理和高价铁机理。重点讨论了提高异相Fenton催化剂活性的发展,并指出催化剂的效率受其表面氧化态、比表面积、过渡金属掺杂种类和晶相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概述了提高异相Fenton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不同方法,包括减小催化剂尺寸到纳米尺度、将催化剂负载于高比表面积载体上、引入过渡金属(如Ti、Co、Mn、Cr和V)到催化剂结构中。另外,一类新颖的异相Fenton催化剂铁氧体受到特别的关注,这是由于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后,对异相Fenton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理想的异相Fenton催化剂要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H2O2利用率、良好的稳定性、宽pH应用范围和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相催化 高级氧化技术 类-Fenton 铁氧化物 铁氢氧化物 过氧化氢
原文传递
环境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物种与反应机理 被引量:36
2
作者 许宜铭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能使许多有毒的有机污染物发生降解或矿化,产生易被生物降解的小分子和二氧化碳,过程涉及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本文在作者小组的工作基础上,试图总结近年来二氧化钛、(羟基)氧化铁、杂多酸和金属酞菁光催化... 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能使许多有毒的有机污染物发生降解或矿化,产生易被生物降解的小分子和二氧化碳,过程涉及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本文在作者小组的工作基础上,试图总结近年来二氧化钛、(羟基)氧化铁、杂多酸和金属酞菁光催化或光敏化在水处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综述的重点是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讨论的内容包括:(1)超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的检测和各种生成机理;(2)金属离子、杂多酸和氟离子修饰催化剂表面对活性物种产生的影响和可能机理;(3)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膨润土负载金属酞菁对吸附和可见光敏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活性物种 反应机理 污染物 二氧化钛 氧化铁 杂多酸 金属酞菁
原文传递
红外光谱技术在铁氧化物形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辉 李平 +1 位作者 魏雨 孙予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以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为主要表征手段,研究了在中性环境中微量Fe(Ⅱ)离子存在时氢氧化铁凝胶的相转化过程,获得了铁氧化物液相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结果表明:微量Fe(Ⅱ)离子存在时氢氧化铁凝胶的相转化机制与没有Fe(Ⅱ)离子时... 以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为主要表征手段,研究了在中性环境中微量Fe(Ⅱ)离子存在时氢氧化铁凝胶的相转化过程,获得了铁氧化物液相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结果表明:微量Fe(Ⅱ)离子存在时氢氧化铁凝胶的相转化机制与没有Fe(Ⅱ)离子时不同,除生成αFeOOH和αFe2O3外,还生成了新的物种γFeOOH.γFeOOH的生成与温度、pH、阴离子种类等反应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 红外光谱技术 Γ-FEOOH Fe(Ⅱ) Α-FE2O3 Α-FEOOH 应用 氢氧化铁 X射线衍射 表征手段 转化过程 转化机制 形成过程 反应条件 离子种类 凝胶 微量
下载PDF
2种羟基氧化铁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志良 孔令刚 +1 位作者 马红梅 赵建夫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33-936,共4页
通过水解方法制备了α-FeO(OH)和β-FeO(OH),研究了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种形式的FeO(OH)在弱酸性环境中对Cr(Ⅵ)均表现出很好的去除效果,吸附过程能够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描述,α-FeO(OH)和β-FeO(OH)对Cr(Ⅵ)... 通过水解方法制备了α-FeO(OH)和β-FeO(OH),研究了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种形式的FeO(OH)在弱酸性环境中对Cr(Ⅵ)均表现出很好的去除效果,吸附过程能够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描述,α-FeO(OH)和β-FeO(OH)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0.25和42.02mg/g。对初始质量浓度达10mg/LCr(Ⅵ)的水样,通过α-FeO(OH)和β-FeO(OH)的吸附作用,可以将水中Cr(Ⅵ)控制在饮用水安全标准之下。200mg/LCl-、SO42-,100mg/LF-作为共存离子时,对2种吸附剂吸附Cr(Ⅵ)的效果无明显影响;但100mg/L的H2PO4-和HCO3-共存,可使α-FeO(OH)、β-FeO(OH)对Cr(Ⅵ)的去除效果降低15%~20%。离子强度增加使吸附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氧化铁 吸附作用 水处理
下载PDF
铁(氢)氧化物悬液中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小明 孙世发 +3 位作者 刘凡 谭文峰 胡红青 冯雄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9-98,共10页
铁(氢)氧化物对P的吸持和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P的生物有效性和水体富营养化。以两种环境中常见晶质铁氧化物(针铁矿和赤铁矿)为对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和孔径分析以及动力学和吸附-解吸热力学平衡等... 铁(氢)氧化物对P的吸持和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P的生物有效性和水体富营养化。以两种环境中常见晶质铁氧化物(针铁矿和赤铁矿)为对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和孔径分析以及动力学和吸附-解吸热力学平衡等技术方法,研究了弱晶质水铁矿对P吸附-解吸特性,并探讨了相关机制。实验表明,三种矿物对P的吸附分为起始的快速反应和随后的慢速反应,它们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过程,反应中OH–释放明显滞后于P吸附,P吸附经历了从外圈到内圈配位、单齿到多齿配位过渡的过程;与晶质氧化铁比,水铁矿吸附容量和OH–释放量更大、慢速吸附反应更快、存在缓慢扩散反应阶段,吸附容量依次是:水铁矿(4.36μmol/m2)>>针铁矿(2.62μmol/m2)>赤铁矿(2.28μmol/m2);针铁矿和赤铁矿吸附P符合L(Langmuir)模型,而水铁矿更符合F(Freundlich)模型。中性盐介质(KCl)中在最大吸附量时P的解吸率依次为:水铁矿(8.5%)<针铁矿(10%)<赤铁矿(12.5%);柠檬酸通过配体解吸和诱导溶解两种机制促进P的解吸,最大吸附量时解吸率依次是:针铁矿(25%)<水铁矿(32%)<赤铁矿(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氢)氧化物 水铁矿 针铁矿 赤铁矿 吸附和解吸
下载PDF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无机磷的固定及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文帅龙 刘静静 +4 位作者 戴家如 黄秀琳 安世林 刘正文 杜瑛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8-1440,共13页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无机磷(DIP)的固定在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碳、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铁(氢)氧化物主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两种过程固定DOM和DIP,且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三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 铁(氢)氧化物介导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无机磷(DIP)的固定在水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碳、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铁(氢)氧化物主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两种过程固定DOM和DIP,且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三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铁(氢)氧化物对DOM和DIP的固定,铁(氢)氧化物、DOM和DIP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梳理了铁(氢)氧化物、DOM和DIP在吸附和共沉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DOM的存在会通过占据铁(氢)氧化物表面吸附点位、络合、抑制铁水解沉淀等途径影响铁(氢)氧化物对DIP的固定;且不同机制与DOM的不同性质如分子大小、芳香组分、羧基官能团含量等有关.而DIP的存在会改变铁(氢)氧化物对DOM的固定分馏过程,改变溶液中DOM的组分和性质.在明晰三者相互作用基础上,探讨了铁(氢)氧化物介导的DOM和DIP的固定过程对湖泊内源磷释放和碳埋藏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氢)氧化物 溶解性有机质 溶解性无机磷 吸附 共沉淀 分馏
下载PDF
Dynamics of arsenic in salt marsh sediments from Dongtan wet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Yongjie Wang Limin Zhou +2 位作者 Xiangmin Zheng Peng Qian Yonghong W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2113-2121,共9页
The mo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arsenic (As) in salt marsh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Dongtan wet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As in surface water, pore water and the rhizosphere sediments were qu... The mo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arsenic (As) in salt marsh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Dongtan wetland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As in surface water, pore water and the rhizosphere sediments were quantified. The microcosm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flooding of the sediments to examine As dynamics that occurred during changing redox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As in pore water (0.04--0.95 ixmol/L)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surface water (0.03-0.06 lunol/L).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the reactive As could be initially mobilized by the reductive dissolution of Fe(III) (hydr)oxides. Subsequently, most of the dissolved As was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iron (hydr)oxide phases and remained in solid phases.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acid volatile sulfide concentrations suggest the anoxic conditions are enhanced during summer by Spartina alterniflora compared to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Scirpus mariqueter, causing a notable increase in As mobility. Generally, there was a typical variation in redox conditions with season in salt marsh sediments of Dongtan wetland, in which the dynamics of As mobility and transformation possibly were controlled by iron, and all of thi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apid spread of S. alterniflo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C iron hydroxides salt marsh sediment Spartina alterniflora Yangtze River estuary
原文传递
铝同晶替代对铁(氢)氧化物表面活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晋玲 赵爱霞 +1 位作者 杨雅楠 王凤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3-953,共11页
铝同晶替代现象在铁(氢)氧化物中普遍存在,可改变铁(氢)氧化物的结构、表面特性和反应活性,影响土壤中元素的行为、形态和归趋。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铝同晶替代铁(氢)氧化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综述了铝同晶替代对铁(氢)氧化物晶体... 铝同晶替代现象在铁(氢)氧化物中普遍存在,可改变铁(氢)氧化物的结构、表面特性和反应活性,影响土壤中元素的行为、形态和归趋。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铝同晶替代铁(氢)氧化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综述了铝同晶替代对铁(氢)氧化物晶体结构、表面电荷和界面过程的影响,从静电作用、比表面积、位点组成与密度、Fe/Al位点亲和性以及空位缺陷等方面阐明了铝同晶替代对铁(氢)氧化物表面活性和吸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构建铝替代量–结构–反应活性定量关系、深入探究铝同晶替代铁(氢)氧化物不同晶面上的界面机制,以及将研究对象与体系过渡到实际土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氢)氧化物 铝同晶替代 表面电荷 表面活性 吸附
下载PDF
铁(氢)氧化物对金纳米粒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9
作者 王云 傅宇虹 +2 位作者 刘琴 张山山 冉梅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68-77,共10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大量纳米粒子(NPs)进入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研究NPs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铁(氢)氧化物的吸附过程和机制,对于理解NPs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一些红土型金矿和卡... 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大量纳米粒子(NPs)进入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研究NPs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铁(氢)氧化物的吸附过程和机制,对于理解NPs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一些红土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的氧化带中发现了以铁(氢)氧化物为载体的天然金纳米粒子(AuNPs),研究NPs与铁(氢)氧化物的相互作用,也可以为相关矿床中的天然NPs的成因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以应用较为广泛的柠檬酸盐包覆的AuNPs为例,以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作为铁(氢)氧化物代表,研究在含柠檬酸盐体系中不同pH、离子强度(IS)下铁(氢)氧化物-AuNPs的吸附规律和作用机制。发现在酸性条件下(初始pH在4~6时),铁(氢)氧化物-AuNPs的吸附行为由静电作用力主导;在碱性条件下(初始pH在7~10时),不同铁(氢)氧化物对AuNPs的吸附行为有较大差异,赤铁矿、磁铁矿与AuNPs由于静电斥力几乎不发生吸附,但针铁矿与AuNPs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吸附作用。我们认为针铁矿的吸附差异可能是柠檬酸盐在碱性条件下发挥的促进作用以及针铁矿的结构羟基导致的。研究也表明,总体上IS的增加会促进铁(氢)氧化物与AuNPs的吸附。所得结果将为AuNPs的环境归趋提供新的见解,同时也将为红土型金矿和卡林型金矿的氧化带中天然AuNPs的成因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铁(氢)氧化物 静电引力 环境归趋
下载PDF
人工合成绿锈GR1(CO_3^(2-))的氧化晶质过程、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小明 艾思含 +4 位作者 董婷 刘凡 谭文峰 邱国红 冯雄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3-1153,共11页
通过空气氧化法,采用电化学实时监测,结合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溶液化学分析,探讨了GR1(CO2-3)的合成、氧化和晶质化特点。在合成阶段,当悬液pH降至最低或矿物中Fe2+含量升至最高时,GR1(CO2-3)完全形成。在随后转化阶段,控... 通过空气氧化法,采用电化学实时监测,结合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溶液化学分析,探讨了GR1(CO2-3)的合成、氧化和晶质化特点。在合成阶段,当悬液pH降至最低或矿物中Fe2+含量升至最高时,GR1(CO2-3)完全形成。在随后转化阶段,控制pH在6.5~10时,随pH增加,GR1(CO2-3)的转化速率和氧化速率均减小,氧化产物由纤铁矿向针铁矿向磁铁矿变化,且针铁矿结晶尺寸随pH升高逐渐增加。控制温度在15~45℃时,随反应温度的增加,GR1(CO2-3)的转化速率增加而氧化速率减小,氧化产物同样由纤铁矿向针铁矿向磁铁矿变化,且针铁矿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控制空气流速在0~0.1 m3h-1时,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加,氧化速率增加,氧化产物中针铁矿含量逐渐减少而纤铁矿含量逐渐增加,且产物结晶度逐渐减弱。因此,在pH、温度和空气流速等影响GR1(CO2-3)转化过程中,氧化速率是共同的决定因素,随着氧化速率的增加,产物由磁铁矿向针铁矿向纤铁矿变化,且产物结晶尺寸变小和结晶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1(CO3^2-) 转化 PH 温度 空气流速 晶质氧化铁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对铁(氢)氧化物表面吸附的砷酸盐的解吸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凯光 邓芊 +4 位作者 毛丹 花修艺 梁大鹏 郭志勇 董德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2-15,共4页
采用等温解吸热力学的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XRD)与比表面积分析,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和NaCl溶液在pH 6.5环境下对水铁矿、针铁矿和赤铁矿表面吸附砷酸盐的解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的解吸能力最强,草酸次之,NaCl最差。这主要是由于... 采用等温解吸热力学的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XRD)与比表面积分析,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和NaCl溶液在pH 6.5环境下对水铁矿、针铁矿和赤铁矿表面吸附砷酸盐的解吸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的解吸能力最强,草酸次之,NaCl最差。这主要是由于柠檬酸和草酸可通过配位交换和诱导配体溶解来解吸砷。但由于柠檬酸分子中可配位-OH多于草酸,因而其解吸能力强于草酸。赤铁矿吸附的砷酸盐最易解吸,而水铁矿吸附的砷酸盐则最难解吸,这与水铁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表面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氢)氧化物 砷酸盐 柠檬酸 草酸 解吸
下载PDF
锑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瑞 南小龙 +6 位作者 蒋国清 覃金宁 何友宇 熊作胜 姜必广 王宾海 李骞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4期23-34,共12页
锑(Sb)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由于Sb的广泛使用和采矿活动,大量的Sb释放到土壤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环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的土壤修复技术,在Sb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讨论了土壤系统... 锑(Sb)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由于Sb的广泛使用和采矿活动,大量的Sb释放到土壤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环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的土壤修复技术,在Sb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讨论了土壤系统特征对Sb行为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Sb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修复Sb污染土壤机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微生物氧化、还原、吸附和甲基化等。重点分析了微生物作用与土壤系统中存在的铁锰(氢)氧化物吸附相关联的可行性,这种以铁锰(氢)氧化物为基础的技术可能是一种修复Sb污染土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铁锰(氢)氧化物 迁移转化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