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与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侯亚南 刘磊 +2 位作者 王刚 刘勇 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170)、屈光度(t=0.504)、AL(t=0.474)、logMAR BCVA(t=0.935)、裂孔直径(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0,P=0.000)。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覆盖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对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1 位作者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大黄斑裂孔 内界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秀芬 尤冉 +2 位作者 汪晓磊 赵露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5,78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3~13个月,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结果 14例(14眼)患者年龄38~73(62.71±8.94)岁,随访3~13(5.78±3.33)个月。其中特发性黄斑大裂孔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再次手术1例。行内界膜翻瓣术12例,内界膜移植术2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1例,视力提高率为78.57%。术后随访期间,14例(100%)患者黄斑裂孔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裂孔复发,但有2例患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裸露愈合,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可以达到理想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并对视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术 内界膜移植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不同术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成 茅彦 +3 位作者 孟泽兰 马英鹏 曹金芳 马雅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40例(40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36例(3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覆盖组)。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表(CVRQOL-25)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覆盖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89%,显著高于剥除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覆盖组视网膜再脱离发病率为5.56%,低于剥除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均和CVRQOL-25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覆盖组BCVA和CVRQOL-25评分为1.05±0.3、(75.68±8.97)分,均显著优于剥除组[21.24±0.39、(1.25±9.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与内界膜剥除术相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可提高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视网膜再脱离发生,并可提高术后视力,改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覆盖术
下载PDF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曹维 肖博 +3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韩泉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BCVA为(0.50±0.07)log MAR,明显好于B组(0.91±0.12)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瓣术
下载PDF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for very large macular hole 被引量:11
6
作者 Mitali Khodani Pooja Bansal +1 位作者 Raja Narayanan Jay Chhabla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8期1230-1232,共3页
AIMTo assess the anatomical and visual outcome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s greater than 1000 &#x000b5;m using the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included 5... AIMTo assess the anatomical and visual outcome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s greater than 1000 &#x000b5;m using the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included 5 eyes of 5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with base diameter greater than 1000 &#x000b5;m who underwent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along with standard 23G pars plans vitrectomy with posterior hyaloid detachment and fluid gas exchange with 12%-14% perfluoropropane (C3F8).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s were evaluated.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visual outcome and macular hole closure.RESULTSMean age was 63.2&#x000b1;8.4y with all 5 subjects being females. Mean duration of symptoms was 11&#x000b1;14mo with a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 up of 13.2&#x000b1;13mo. The mean base diameter of the macular holes was 1420&#x000b1;84.8 &#x000b5;m (1280-1480 &#x000b5;m). Type 1 closure was achieved in four out of five patients, while one patient had type 2 closure using the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 flap technique. Median baseline BCVA was 0.79 logMAR (Snellen’s equivalent 20/120) and median final BCVA 0.6 logMAR (Snellen’s equivalent 20/80) with mean visual improvement of approximately three lines improvement.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surgical procedure were noted.CONCLUSIONThe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may be promising for very large macular holes with high rate of macular closure and good visual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VITRECTOMY macular hole
下载PDF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for Repair of Large Macular Holes: A Short-term Follow-up of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被引量:10
7
作者 Zhe Chen Chan Zhao +2 位作者 Jun-Jie Ye Xu-Qian Wang Rui-Fang Su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11-517,共7页
Background: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 flap technique has recently been reported in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as an effective surgical techniqu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macular holes (MHs) wit... Background: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 flap technique has recently been reported in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as an effective surgical techniqu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macular holes (MHs) with fair MH closure rates as well as gains in visual acuity.In the current study,longitudinal changes i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fERG) responses,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d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were evaluated in eyes with large MHs managed by this technique.Methods:A prospective noncontrolled interventional study of eight patients (eight eyes) with large MHs (minimum diameter 〉400 μm) was conducted.All MHs were treated with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indocyanine green-assisted inverted ILM flap technique.SD-OCT imag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anatomical outcomes of surgery while BCVA and mfERG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during a 3-month follow-up.Results: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ccessful intended manip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of the ILM flap without flap dislocation and achieved complete anatomical closure.Partial micro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demonstrated on SD-OCT as restoration of the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and the ellipsoid zone,was observed in all cases as early as 1 month after surgery.Functionally,as compared to baseline,all patients showed improvements in BCVA and all but one in mfERG response during follow-up.However,Pearson's test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BCVA and mfERG responses of the fovea and of the macular area at each evaluation time point.Conclusions:Inverted ILM flap technique appeares 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idiopathic MHs with favorable short-term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Postope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generally shows good consistency with improvements in both BCVA and mfERG response,of which the latter might be a supplement for the former in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 Large Macular Hol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原文传递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除 翻转内界膜瓣 自体内界膜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9
作者 汪晓磊 孟照洋 +1 位作者 赵露 王艳玲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黄斑裂孔直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 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 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BCVA与术前BCVA、AL、年龄、黄斑裂孔大小等的关系。主要指标裂孔闭合率,BCVA,视网膜厚度。结果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术前、术后平均BCVA(LogMRA)分别为1.23±0.64和0.28±0.17(P<0.05)。SD-OCT测量术后黄斑区鼻侧和颞侧的RNFL、GCL、IPL、INL厚度明显变薄(P均<0.05);黄斑区鼻侧和颞侧OPL、ONL、RPE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641)、黄斑裂孔最小直径(r=0.662)、白内障手术(r=0.438)、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r=0.349)、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r=0.383)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黄斑裂孔能改善术后BCVA。术前BCVA、黄斑裂孔最小直径、白内障手术、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是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翻转填塞 疗效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丽 肖丽波 +4 位作者 俞丹洋 焦康为 李俊 赵洁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7-1912,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内界膜(ILM)剥除可提高解剖闭合率。然而,对于直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Ocriplasmin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瓣翻转技术 自体内界膜移植术
下载PDF
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或填塞术治疗大底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5
11
作者 熊勇群 黄进渠 +2 位作者 吴涵夫 李东洁 张贵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PPV联合ILM翻转覆盖组30例30眼(组1),PPV联合ILM填塞组26例27眼(组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情况、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并发症,并探讨术后BCVA与术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术前BCVA、裂孔分期、术前裂孔底径及眼轴长度均无差异(P>0.05)。组1患者裂孔闭合率为97%,其中1型闭合为80%;组2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其中1型闭合为78%,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无差异(P=0.99),1型闭合率也无差异(χ^(2)=0.04,P=0.84)。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CVA均优于术前(均P<0.01),术后1mo组1的BCVA优于组2(t=-2.20,P=0.03)。术后1mo两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无差异(t=0.407,P=0.69)。术后1mo患者的BCVA与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35,P=0.004;r=0.440,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及ILM填塞术治疗大底径IMH裂孔闭合率高,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后BCVA可能优于ILM填塞组;术后BCVA与术前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术前裂孔底径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大底径 内界膜翻转覆盖 内界膜填塞 疗效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5
12
作者 饶杰 屈晓勇 +7 位作者 程艺 晏立 吴雅俊 吴娜 黄慧 施凌 李思瑜 吴晓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传统术式组),28例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改良术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裂孔闭合率。结果传统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42±0.340)logMAR较术前(1.160±0.310)logMAR明显改善(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25±0.288)logMAR较术前(1.204±0.334)logMAR也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100.00%)高于传统术式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裂孔直径的增大,传统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逐渐降低。超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700μm)分组中,传统术式组和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分别为61.53%、10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孔径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还可大幅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尤其是超大孔径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瓣翻转 玻璃酸钠凝胶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填塞与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阮婷 高艳 +2 位作者 陈楠 于滨 李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翻转填塞术治疗的47例(47只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9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余1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填塞组)。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高眼压情况。结果剥除组和填塞组分别各8只眼(27.6%)和13只眼(72.2%)黄斑裂孔闭合(P<0.05),各28只眼(96.6%)和17只眼(94.4%)实现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P>0.05)。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但两组间术后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6只眼(20.7%)和11只眼(61.1%)出现高眼压(P<0.05)。结论在高度近视MHRD治疗中,相对于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可提高MH闭合率,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性,但在术后视力改善上本研究未发现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翻转填塞术 内界膜剥除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14
作者 王楚翘 周激波 +3 位作者 姚腾腾 王泽淇 高慧芹 汪朝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420,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83,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羊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填塞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华宾 韩彦辉 +3 位作者 孟繁超 李丽 孟东方 王东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87-2090,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38例3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和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随访至术后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差异(30.71±4.55min vs 35.20±5.44min,P=0.38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患者BCVA(LogMAR)无差异(1.39±0.24 vs 1.46±0.27,P=0.700);观察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100%vs 71%,P=0.024),但两组患者视网膜再脱离率比较无差异(0 vs 10%,P=0.492)。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改善患者视力,但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覆盖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定善 张妮红 +3 位作者 姜玉珍 张珺 梁莉 王洪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 内界膜翻瓣 自体血填充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辉 王伟献 +2 位作者 刘金梅 胡汝平 杨顺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比较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施玻璃体切除+... 目的 比较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瓣术,对照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黄斑裂孔闭合类型、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恢复最佳矫正视力(BVCA)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12、24周检测并比较两组BVCA(logMAR),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分别为100%(20/20)、30%(6/20),高于对照组的70%(14/20)、0%(0/20),P均<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类型以U型为主,占50%,对照组以V型为主,占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39).术后5、12、24周,两组BVCA(logMAR)较术前均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达到正常BCVA时间分别为(14.21±3.51)、(12.14±2.69)、(30.74±1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21.12±4.67)、(17.32±3.13)、(46.79±12.41)d,P均<0.05.术后1~7 d,研究组出现眼压升高1例,对照组出现眼压升高2例,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效果优于内界膜剥离术,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高,且多为U型闭合,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理想,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裂孔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翻瓣术 内界膜剥离术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啸 贺涛 +1 位作者 程谷萌 邢怡桥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岁,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注气术。于术后5 d,2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眼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广角眼底照相,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观察手术后患者黄斑裂孔愈合率,手术前后BCVA变化情况,黄斑裂孔的愈合类型,翻转覆盖的内界膜与裂孔的位置关系,椭圆体区缺损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率为100%。手术前后BCVA有显著性差异(t=8.50,P<0.05),术后视力提高。30例裂孔呈"U"型愈合,1例裂孔呈"V"型愈合。29例内界膜瓣完全贴附于视网膜,2例内界膜未完全贴附视网膜并成桥样附着在裂孔正上方。术后椭圆体缺失直径逐渐减小。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可以取得较高的解剖学复位率和裂孔愈合率,提高视力患者视力,是治疗IMH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转覆盖 相光干断层扫描 椭圆体区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静 朱忠桥 +1 位作者 白淑玮 周卓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27-31,共5页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40只眼)大直径MH(最小直径>400μ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翻转组(n=20,20只眼)和移植组(n=20,20只眼)。翻转组采用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移植组采用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最小视角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 BCVA)、眼压的水平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6个月的裂孔复发情况。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的图像观察MH直径(测量MH最小直径及基底部最大直径)及MH是否闭合。结果术后2周翻转组裂孔闭合率为100.0%,移植组为95.0%。2组术后2周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MAR BCVA:翻转组术前为1.01±0.24,术后2周为0.82±0.32和术后1个月为0.72±0.45、术后3个月为0.52±0.25、术后6个月为0.53±0.42;移植组术前为1.09±0.32,术后2周为0.95±0.45和术后1个月为0.93±0.14、术后3个月为0.81±0.24、术后6个月为0.70±0.23。2组术后log MAR 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转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log MAR BCVA均较移植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和术后1、3、6个月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均随访6个月,均无裂孔复发。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大直径MH效果与PPV联合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相当,但翻转组术后log MAR BCVA优于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大直径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游离内界膜移植术 玻璃体切割术 眼压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柯然 周云帆 +2 位作者 刘莺莺 蒋沁 徐向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μm,基底径为451~1630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 自体血封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