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祝双利 张勇 +3 位作者 王东艳 赵蓉 李杰 许文波 《中国计划免疫》 2004年第2期65-69,共5页
从 2 0 0 1年 10月开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增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别。 2 0 0 2年6 0 7株单型脊灰病... 从 2 0 0 1年 10月开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增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别。 2 0 0 2年6 0 7株单型脊灰病毒的ELISA试验结果是 :5 73株为疫苗相似株 (SL) ,3株为非疫苗相似株 (NSL) ,2 9株为双反应株 (DRV) ,2株为阴性反应株 (NRV)。将ELISA试验结果与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T PCR RFLP)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仅 2株ELISA试验结果为DRV的脊灰病毒 ,PCR结果为变异株。同样 ,在 33株PCR结果为变异株的脊灰病毒中 ,仅有 2株ELISA试验结果为DRV。由于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 ,它们得出的结论并无很高的一致性。将ELISA试验结果为NSL和DRV、PCR结果为变异株的毒株进行了脊灰病毒全VP1区核苷酸序列分析 ,在ELISA试验结果为DRV和NSL的脊灰病毒的全VP1区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中 ,仅有Ⅰ型脊灰病毒的氨基酸变异位点在已知的SabinⅠ型抗原决定簇位点 1(site 1)内 ,Ⅱ型和Ⅲ型的变异位点均不在其中 ,这一矛盾的结果说明 ,可能在VP1区以外其它编码区的抗原决定簇起到主要作用 ,或者试剂盒本身的检测系统存在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ELISA试验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别 急性弛缓性麻痹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方法的评估 被引量:14
2
作者 严冬梅 朱晖 +5 位作者 安军静 王冬艳 祝双利 安洪秋 张勇 许文波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在中国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virus(PV)Laboratory Network,PLN]中,首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对PV进行... 目的在中国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virus(PV)Laboratory Network,PLN]中,首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对PV进行鉴定,并对该方法进行应用评估。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研发的rRT-PCR法,对中国PLN既往分离的10株PV进行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和疫苗衍生PV(Vaccine-derived PV,VDPVs)筛选,并将检测结果与毒株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株PV rRT-PCR的结果与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不能完全相符,rRT-PCR无法鉴别10株PV中的5株Pre(前)-VDPVs,并且漏检了山西省2007年发现的1株Ⅰ型VDPV。结论作为WHO推荐使用的新型ITD方法,rRT-PCR法是否适用于中国PLN,还有待大样本PV rRT-PCR法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23年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鉴定及其传播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佳丽 王斌冰 +5 位作者 汪馨 苏颖 程鹏博 董燕 宋菲扬 程晓东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3-46,78,共5页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新疆《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规程》地方标准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琪 艾克达·阿布都热依木 +3 位作者 宁静 朱帕尔古丽·哈那西 凯赛尔·吾斯曼 唐海淑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4年第1期92-94,共3页
新疆《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规程》地方标准规定了鉴定对象、鉴定来源、鉴定方法、96孔板的合理使用及布局简介、曲线阴性与阳性的判定、最终结果表述规则与判定规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全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实验全过程。本文对... 新疆《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规程》地方标准规定了鉴定对象、鉴定来源、鉴定方法、96孔板的合理使用及布局简介、曲线阴性与阳性的判定、最终结果表述规则与判定规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全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实验全过程。本文对该地方标准的制定背景以及主要内容要点进行了解读,便于全区各实验室运用此标准开展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相关实验,规范实验流程,统一最终结果表述和结果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地方标准
原文传递
辽宁省首株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鉴定及对中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挑战 被引量:4
5
作者 任丽萍 朱晖 +6 位作者 邵玉平 韩悦 陈涛 祝双利 王艳 方兴 姚文清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对病毒VP1区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例AFP患者血清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1:4、1:8;患者的9份粪便标本中,2份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阳性;阳性分离物的型内鉴定为PVⅡ-SL-Discordant;与Ⅱ型脊灰疫苗株(Sabin株)相比,两毒株VP1区序列核酸变异数分别为21个(2.3%)和22个(2.4%),鉴定为Ⅱ型VDPV。结论该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其Ⅱ型VDPV分离株未引起循环。灭活脊灰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需加强脊灰病原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吉林省2000-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范明 刘桂艳 +8 位作者 周剑惠 王爽 魏雷雷 林琳 郭立春 单元春 曹凤瑞 严冬梅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0-2012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血清分型以及型内鉴别结果。方法原始粪便标本来自吉林省2000-2012年﹤15岁儿童AFP病例,使...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0-2012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血清分型以及型内鉴别结果。方法原始粪便标本来自吉林省2000-2012年﹤15岁儿童AFP病例,使用转人PV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和人横纹肌肉瘤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标本进行中和试验鉴定血清型,中和试验鉴定为阳性的PV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型内鉴别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VP_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分析法。结果吉林省2000-2012年共采集804例AFP病例粪便标本,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共有25例分离到PV,均为疫苗相关(Vaccine-associated)PV(VAPV),其中2008年1例AFP病例分离到Ⅱ型和Ⅲ型VAPV,其中的Ⅲ型PV为VP1编码区Ⅲ型和Ⅱ型疫苗重组PV。结论吉林省2000-2012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引起的AFP病例,为吉林省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血清分型 型内鉴别
原文传递
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的方法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海淑 凯赛尔·吾斯曼 +5 位作者 彭力吉 王琪 宁静 关静 沙吾拉西·热加甫 严冬梅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检测方法。方法对2013-2018年新疆环境污水...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型内鉴定(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检测方法。方法对2013-2018年新疆环境污水中PV分离株,采用rRT-PCR方法进行PV ITD检测,分析5种版本rRT-PCR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VDPV)筛查假阳性率。结果 2013-2018年共分离到PV 1 792株,经rRT-PCR进行PV ITD检测,其中Ⅰ、Ⅱ、Ⅲ型PV分别为490株、372株、930株。从3.0版到5.0版rRT-PCR,PV ITD检测时间从160min缩短至137min,Ⅰ型、Ⅲ型VDPV筛查假阳性率分别从55.9%、41.1%降低至0.0%、0.2%;各版本rRT-PCR的Ⅱ型VDPV筛查假阳性率在44.0%-62.1%之间。结论 rRT-PCR方法的不断优化提高了PV ITD的检测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对我国温州地区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抗原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信洪武 张礼璧 马文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5,共6页
对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抗原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分离的毒株,其抗原性存在型内差异。对抗SabinI活疫苗血清中和脊灰病毒能力的实验研究发现:(1)要有效地中和流行野毒株,必需高价抗Sabin免疫血清;(2)对同... 对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抗原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分离的毒株,其抗原性存在型内差异。对抗SabinI活疫苗血清中和脊灰病毒能力的实验研究发现:(1)要有效地中和流行野毒株,必需高价抗Sabin免疫血清;(2)对同一地区同一年份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不尽相同;(3)对同一地区流行的野毒株,中和能力随毒株年份的迁延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有助于部份解释近年来在脊灰流行中,全程活疫苗免疫者病例有所增加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抗原性 型内差异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东艳 张勇 +7 位作者 赵蓉 严冬梅 朱晖 祝双利 安洪秋 李杰 刘桂艳 许文波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评价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中的应用,及其在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VDPVs)筛查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方法使用ELISA型内鉴定方法对... 目的评价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中的应用,及其在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VDPVs)筛查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方法使用ELISA型内鉴定方法对2004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送检的单型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然后对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on Sabin-like,NSL)或者双反应毒株(Double reactive virus,DRV)进行VP1区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606株单型脊灰病毒中,有576株被鉴定为疫苗类似株(Sabin-like,SL),11株为NSL,全部是Ⅰ型;17株为DRV,2株为无反应株(Non-reactive virus,NRV)。通过对ELISA结果为NSL、DRV或NRV的毒株进行全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检测出9株Ⅰ型VDPVs和1株Ⅱ型VDPV。结论ELISA进行型内鉴定的优势在于它最敏感的筛选指标是VP1区核苷酸变异率为1%,即它可以有效地区分脊灰疫苗病毒相关株和其它毒株,包括VDPV(核苷酸变异率≥1%,但<15%)和脊灰野病毒(核苷酸变异率≥15%),因此对VDPV的筛查具有较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别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用蚀斑抑制试验研究中国脊髓灰质炎Ⅰ型流行毒株的株间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文杰 张礼璧 +1 位作者 马静雅 郑红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5,共6页
利用株特异性的抗Sabin-I株与抗Brunhilde株的豚鼠免疫血清进行蚀斑抑制试验,以研究Polio-I型毒株的型内差异。对国内近年分离株的分析结果表明,Sabin-I疫苗株抗体对不同地区流行株的中和效果有明显差异,对徐州与云南流行的野毒株的中... 利用株特异性的抗Sabin-I株与抗Brunhilde株的豚鼠免疫血清进行蚀斑抑制试验,以研究Polio-I型毒株的型内差异。对国内近年分离株的分析结果表明,Sabin-I疫苗株抗体对不同地区流行株的中和效果有明显差异,对徐州与云南流行的野毒株的中和效果较好,只需160单位(中和单位)的抗体即可达到80%的抑制率,而对山东、广西两暴发流行区的野毒株,则需1280才能抑制80%,相差8倍。对北京地区野毒株的抑制率介于上述两类毒株之间,与对Mahoney株的抑制率相近似。该方法以测中和抗体为基础,但比常规中和试验法更精确,是一种简便、客观、有效的研究型内差别的分析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斑抑制试验 脊髓灰质炎 Ⅰ型病毒
下载PDF
rRT-PCR法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建雄 熊英 +3 位作者 施勇 刘师文 刘晓庆 肖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15期2502-2504,2509,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型内鉴定,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脊髓灰质炎ITD和VDPV rRT-PCR方法对江西省既往分离的14株脊髓灰质炎毒株和2013年分离的15...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型内鉴定,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脊髓灰质炎ITD和VDPV rRT-PCR方法对江西省既往分离的14株脊髓灰质炎毒株和2013年分离的15株脊髓灰质炎毒株进行ITD和VDPVs筛选,并将检测结果与毒株的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TD rRT-PCR的实验结果除1株毒株漏检外,其余与毒株的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完全相符,VDPV rRT-PCR的结果与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不完全相符,共有14株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类似株被错判为VDPV株,11株Ⅲ型VDPV株错判为疫苗类似株。结论对脊髓灰质炎型内进行rRTPCR鉴定的方法可以替代中和试验的常规检测方法,但不能完全取代测序技术用于脊髓灰质炎VDPV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中的应用
12
作者 唐海淑 崔惠 +3 位作者 宁静 翟啸虎 甫尔哈提.吾守尔 关静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年第2期1-4,44,共5页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型内鉴定,为进行常规rRT-PCR型内鉴定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rRT-PCR方法,对WHO发放的PV株和实验室分离的PV株进行型内鉴定(ITD)和...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型内鉴定,为进行常规rRT-PCR型内鉴定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rRT-PCR方法,对WHO发放的PV株和实验室分离的PV株进行型内鉴定(ITD)和疫苗衍生PV株(VDPV)筛选。结果 ITD rRT-PCR的实验结果与毒株的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完全相符,VDPV rRT-PCR的结果与VP1编码区序列测定结果大部分相符,但有2株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类似株(SL)PV2-SL被错判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假阳性率为3.03%;1株Ⅲ型SL被错判为NSL,假阳性率为1.92%。结论在新疆脊髓灰质炎实验室rRT-PCR可以应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常规监测及型内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原文传递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严冬梅 王东艳 +13 位作者 赵蓉 张勇 李杰 祝双利 安洪秋 张大勇 任刚 刘铭 苏飞 朱晖 叶绪芳 刘桂艳 唐牛良明 许文波 《中国计划免疫》 2005年第4期260-267,共8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内鉴定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疫苗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