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宋彬 胡先贵 金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癌(IPMC)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IPMB)归入恶性组。结果:恶性组男性易患率高于女性(76.5%vs30.8%,P<0.05);30例患者中IPMA 13例,IPMB 4例,IPMC 13例;主胰管型14例,分支胰管型15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恶性率显著高于分支胰管型(P=0.030)。30例患者中21例有腹痛、腰背痛或消瘦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恶性组病灶囊内附壁结节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25);主胰管型IPMT的主胰管直径(MPD)≥10 mm与<10 mm者、分支胰管型IPMT的肿瘤最大径>40mm与≤40mm者恶性率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IPMT好发于60岁左右老年男性;对IPMT患者可将病灶囊内是否存在结节以及主胰管直径、肿瘤大小等方面作为术前对IPMT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附29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先贵 金钢 +3 位作者 刘瑞 张怡杰 邵成浩 唐岩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1993年5月至2006年8月,共29例IPMT病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男17例,女12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类以及术后随访情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1993年5月至2006年8月,共29例IPMT病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男17例,女12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类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本组共有11例是类腺瘤,2例交界性肿瘤,16例腺癌。其中,主胰管型11例,分支胰管型16例,混合型2例。2例病人由于病变累及全胰而施行全胰切除术,其余病人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及局部切除术(4例)。在腺癌病例中,有37.5%(6/16)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IPMT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主胰管直径≥10mm、肿瘤直径>40mm以及主胰管型病例,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如术前考虑IPMT有恶性可能,则应施行合并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3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洪光 王力 +3 位作者 李学华 刘志恒 米曰堂 刘桂杰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确诊率达90%(27/29),但不能确定其组织类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随访,手术切除率86.7%,胰腺囊腺瘤18例...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诊治的30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确诊率达90%(27/29),但不能确定其组织类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随访,手术切除率86.7%,胰腺囊腺瘤18例均完整切除,术后无复发。胰腺囊腺癌12例,8例完整切除后5年生存率66%,不能行切除者预后差。结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率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三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颖 陈星晔 朱明华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K-ras基因突变状况,并与81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T)进行对比.结果 3例ITPN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镜下表现为导管内实性团块,排列呈腺管样及筛孔状,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腺癌成分并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HR、NSE及黏蛋白家族中的MUC2、MUC5AC均阴性表达,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IPMT的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见筛孔结构;大部分细胞为黏液上皮或含较多杯状细胞(肠型),少部分为嗜酸性上皮(嗜酸细胞型)和立方上皮(胰胆管型);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约50%.结论 ITPN是一种新的胰腺肿瘤类型,具有与IPMT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秦华东 王兴华 李传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59-661,共3页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 CT检查 临床表现 黏膜结节
原文传递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冉冉 陈永艺 周松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09-612,共4页
患者女,64岁,因“反复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年”于2018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餐后明显,无发热、黄疸等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腹部... 患者女,64岁,因“反复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年”于2018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餐后明显,无发热、黄疸等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腹部触诊未触及明显异常包块。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均无明显异常。ICGR15为0.016。MRCP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左右肝管汇合部、Ⅱ段胆管开口处明显狭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右肝实质萎缩(图1a)。肝脏增强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图1b,c)。初步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右肝实质萎缩,复杂胆道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胰腺常见囊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鉴别 被引量:2
7
作者 邓霖 周良平 《肿瘤影像学》 201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以囊性改变为主胰腺肿瘤的统称。常见的PCN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PT)等。各型肿瘤生物学特性各异,良恶性均有涉及,因此提高PCN的术前影... 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以囊性改变为主胰腺肿瘤的统称。常见的PCN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实性假乳头性肿瘤(SPT)等。各型肿瘤生物学特性各异,良恶性均有涉及,因此提高PCN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PCN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诊断
下载PDF
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下)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建国 唐光健 +4 位作者 彭泰松 赵丽丽 于萍 任龙飞 许志高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6-720,共5页
胰腺囊性病变(PCL)是胰腺上皮和间质组织发生囊腔病变的一大类疾病,以胰腺内囊性包块为主要特征,具有不同的病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本文的前两部分介绍了胰腺炎症相关囊性病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与胰腺包裹性坏死)与胰腺真性囊肿(... 胰腺囊性病变(PCL)是胰腺上皮和间质组织发生囊腔病变的一大类疾病,以胰腺内囊性包块为主要特征,具有不同的病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本文的前两部分介绍了胰腺炎症相关囊性病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与胰腺包裹性坏死)与胰腺真性囊肿(包括孤立性胰腺上皮囊肿、von Hippel-Lindau病、多囊肾和囊性纤维化)以及常见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本篇为最后一部分,就常见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与胰腺少见囊性肿瘤予以介绍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囊性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史晋伟 郭东强 戴苏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影像特征,以鉴别其良恶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经MRCP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主胰管型2...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影像特征,以鉴别其良恶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经MRCP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主胰管型2例,分支型2例及混合型1例。肿瘤病灶位于胰头或钩突部2例,胰体尾部2例,胰尾部1例,在CT及MR像上表现为胰管扩张呈圆桶状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可见结节状突起,增强扫描壁结节呈轻中度强化或呈多囊状葡萄串样低密度影,MRCP清晰显示了扩张的胰管及分支的形态,胰管分支与主胰管相通。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有明确的影像特征,有助于良恶性鉴别,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成兵 范惠文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6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诊治进展。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资料。结果 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中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4~76岁,中位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诊治进展。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资料。结果 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中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4~76岁,中位年龄为61.4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上腹痛6例(46.1%),腹胀5例(38.5%),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2例,胰尾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6.2cm,术前CT及MRI的定位准确率较高。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2例拒绝手术仅做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1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1±4.2)个月(4~115个月),其中无一例手术死亡、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胰腺囊性肿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单松 靳大勇 +5 位作者 楼文晖 许雪峰 匡天涛 倪晓凌 吴文川 纪元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3/26)和92%(24/26),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类...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3/26)和92%(24/26),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类型。26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获随访,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人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无复发。结论伴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以及黏液性囊性肿瘤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因有恶变倾向及临床不能鉴别其良恶性,需手术治疗;而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可观察随访。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原文传递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要点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亚军 孙家邦 李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分为3类: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CN多为良性,恶性罕见,多是微囊腺... 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分为3类: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CN多为良性,恶性罕见,多是微囊腺瘤,典型表现呈蜂巢样结构。MCN有明显的恶性倾向,诊断多为体积较大且有分隔的囊肿。IPMN的特点是囊肿与胰管相通,伴有胰管扩张。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是囊性肿瘤鉴别的主要依据,还应注意与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SPT)和假性囊肿相鉴别。除了已经获得的明确诊断、肿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SCN或较小的分支型IPMN之外,胰腺囊性肿瘤都应积极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多数可以获得长期存活以上肿瘤的。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囊性肿瘤 浆液性囊性肿瘤 黏液性囊性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汪秀玲 程丽 +1 位作者 徐凯 山下康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扩张的主胰管内见实性成分的壁结节。(2)6例分支胰管型,除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外,其余均为腺瘤;MRI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胰腺内囊性病灶,囊性病灶多呈"葡萄"样外观,其内可见索条形分隔及乳头状突起的壁结节。(3)混合型1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结论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小进 白卓杰 +1 位作者 冯湛 王秀锦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278-1281,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 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 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 1%、15. 4%、61. 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分型 发病部位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CT增强薄层靶扫描与MRCP在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鑫 冯志慧 +1 位作者 纪小珍 王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比较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行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的IPMN患者影像资料,按2017福冈指南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分析... 目的 比较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行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的IPMN患者影像资料,按2017福冈指南专家共识标准,分别分析并计算CT增强薄层靶扫描和MRCP检查病灶出现的征象中,肿瘤强化壁结节≥5mm、主胰管扩张≥10mm、胆管扩张、厚分隔、胰腺萎缩、分支胰管型最大囊肿≥3cm在鉴别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各影像征象诊断恶性IPMN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四个影像征象,CT增强薄层靶扫描诊断恶性IPMN中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6.67%、87.10%、85.71%,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10%、75.00%;而MRCP在诊断恶性IPMN的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分别为80.00%、80.64%、78.5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9.28%、64.70%,且各征象总的诊断效能,两种检查方法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薄层靶扫描,可以作为缺乏MRCP设备的基层医院诊断恶性IPMN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CT增强薄层靶扫描 MRCP 良恶性鉴别
下载PDF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亚军 李非 +7 位作者 孙家邦 李昂 曹锋 方育 李嘉 贾建国 陈宏 杨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法、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8例(28%)浆液性囊性肿瘤(SCN),12例(41%)黏液性囊性肿瘤(MCN),3...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法、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8例(28%)浆液性囊性肿瘤(SCN),12例(41%)黏液性囊性肿瘤(MCN),3例(10%)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6例(21%)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8例SCN、7例MCN、1例IPMN和5例SPT均是良性肿瘤。76%(22/29)患者是女性,年龄(49±17)岁(15~78岁)。29例中行手术治疗23例,其中切除肿瘤22例,探查活检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另外6例未手术者中4例SCN者行随访观察处理,2例IPMN者拒绝手术治疗。29例患者中获随访21例,随访时间为(2.7±2.3)年(6个月~8年),失访8例。16例肿瘤切除者随访期内肿瘤无复发,1例探查活检者术后1年死亡;4例未手术的SCN患者随访期内肿瘤无明显增大。结论胰腺囊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黏液性肿瘤和浆液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浆液性肿瘤均为良性,42%的黏液性肿瘤是恶性;误诊将延误治疗,增加死亡率。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切除率高,根治性切除后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浆液性肿瘤 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超声检查与MRI诊断效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卓敏玲 俞悦 +3 位作者 张秀娟 钱清富 唐秀斌 陈志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型评分方法,比较超声检查与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37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根据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超声检查(32例)与MRI检查(28例)诊断报告的定位诊断、定性...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型评分方法,比较超声检查与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37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根据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超声检查(32例)与MRI检查(28例)诊断报告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赋予一定分值,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8.13%(25/32),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1.67%(22/28),MRI定位诊断的平均秩高于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与MRI定性诊断的平均秩分别为26.70与30.90,综合诊断的平均秩分别为26.75与3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分法可较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胰腺IPMN的影像诊断效能,MRI检查诊断效能高于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评分法 诊断效能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春东 孔瑞 孙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9-931,共3页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胆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
关键词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 胆管内肿瘤
原文传递
胃间质瘤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的多原发肿瘤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秀美 徐伟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4期2013-2015,共3页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 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tumors,MPT)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发肿瘤之间无相似组织病理学的病例。本文介绍1例因查体发现胃、肝脏及胰腺病变患者,通过完善能谱CT增强检查提示MPT,最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临床罕见。对于MPT,临床易误诊为转移瘤,希望本文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 多原发肿瘤 能谱CT
下载PDF
不同分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
20
作者 阮啟超 张捷 卓丽华 《肝胆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分型的胰腺IPMN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动态增强三期螺旋CT和MRCP检查,并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分型的胰腺IPMN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动态增强三期螺旋CT和MRCP检查,并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结果主胰管型IPMN 20例,影像学显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IPMN 21例,影像学显示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8例,影像学显示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同时存在.分支胰管型恶性程度明显低于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肿瘤最大直径、主胰管最大直径及壁结节直径均更大(P<0.01).结论胰腺IPMN的最主要特点为囊性病灶相通于扩张的主胰管,并可引起肿瘤上下游胰管扩张.MS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IPMN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