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烟雾病: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怀滔 张正善 段炼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方法对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瘤位置和大小、治疗情况以及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34例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35个动脉瘤...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出血危险因素和治疗转归。方法对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瘤位置和大小、治疗情况以及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34例合并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35个动脉瘤),其中颅内出血组22例(64.7%),非颅内出血组12例(35.3%)。在35个动脉瘤中,颅内出血组23个(主要动脉型11个,周围动脉型12个),非颅内出血组12个(主要动脉型11个,周围动脉型1个);小型动脉瘤29个,中型动脉瘤6个(均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颅内出血组动脉瘤以周围动脉型为主,而非颅内出血组以主要动脉型为主,动脉瘤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3)。颅内出血组除2例未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合术( 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 EDAS )外,其余患者以及非颅内出血组患者均行EDAS。3例周围动脉型动脉瘤造影复查时消失,1例动脉瘤行栓塞术后复发,其余动脉瘤均无变化。长期随访显示,颅内出血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1年突发脑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21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结论不同临床表现的烟雾病患者合并的颅内动脉瘤分型存在差异。烟雾病患者合并的颅内动脉瘤多为小型动脉瘤,可暂不直接处理,而直接行ED AS。术后颅内动脉瘤可长期稳定,部分周围型动脉瘤可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颅内动脉瘤 脑出血 吻合术 外科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曙虹 王亚明 +3 位作者 马文群 檀浩鹏 马佳丽 高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6,31,共6页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患者共16例(动脉瘤组)。对照组为同期经CT及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患者共16例(动脉瘤组)。对照组为同期经CT及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者,共19例。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瘤的瘤壁组织和正常血管壁中TNF-α、IL-6的着色部位,分析其表达染色后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染色强度的比较。结果 (1)对照组的动脉壁各层均无明显TNF-α、IL-6的阳性表达。动脉瘤组瘤壁组织的内膜、中膜、外膜均有TNF-α、IL-6的阳性表达。(2)动脉瘤组患者TNF-α、IL-6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82±0.069和0.148±0.062,高于对照组的0.144±0.031和0.10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瘤壁内、中、外膜各层TNF-α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24±0.071、0.134±0.040、0.106±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动脉瘤壁外膜IL-6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中膜、内膜(0.096±0.018比0.145±0.050、0.148±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组TNF-α的平均光密度值与IL-6的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 TNF-α、IL-6在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中表达较高,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和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宏勤 毛伯镛 +3 位作者 武志峰 张跃康 张恒 游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体会 被引量:7
4
作者 刘莎娜 喻珍子 +1 位作者 吴星星 谈红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6期148-149,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心理情况以及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的分数均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护理对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疾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围术期护理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体会
下载PDF
3D路径图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对手术时间和X射线辐射剂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亚捷 王磊 +1 位作者 谷震 陈昱云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三维(3D)路径图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手术时间、X射线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目的研究并探讨三维(3D)路径图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手术时间、X射线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施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二维路径图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3D路径图引导下进行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就其路径图图像质量、手术时间、X射线辐射剂量、透视时间、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路径图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其X射线辐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两组治疗后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中,采用三维路径图进行引导,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减少X射线辐射剂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其复发,进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三维路径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和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晓明 王丽萍 陈国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比较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右美托咪啶或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硝酸甘油组(N组o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首剂量1.0μg/l(g(泵注... 目的比较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右美托咪啶或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硝酸甘油组(N组o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首剂量1.0μg/l(g(泵注10min),0.4μg·kg-1.h-1~0.8μg·k-1·h-1维持;N组泵注硝酸甘油,首剂量3μg·kg·min,10min后3μg·kg-1 h-1-9μg·kg-1.min。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控制性降压开始后0(To)、10(T1)、20(T2)、30rain(T3)和停止降压后3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脑氧摄取率(cerebraloxygenextractionrate,CERO:)。结果实施控制性降压后,两组MAP均在30min内达到目标血压。降压期间,HR:D组L时(66±0),Jmin低于R时(76±9)7,min(P〈0.05),N组T3时(86±8)次/min高于Tn时(77±8)次,min(P〈0.05);CER02:D组T3时(27±6)%低于Tn时(35±6)%(P〈0.05);N组rr3时(32±6)%与T0时(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CERO与MAP呈正相关(r=0.83)。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颅内动脉瘤术中控制性降压安全、可靠。与硝酸甘油比较,有减慢HR,降低术中脑氧代谢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控制性降压 硝酸甘油 颅内动脉瘤 脑氧代谢率
原文传递
能谱CT MARs技术在脑动脉瘤术后的影像质控探讨
7
作者 李枝峻 李欢 《影像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8-12,26,共6页
目的:评价GE Revolution256排能谱CT去金属伪影技术(MARs)在脑动脉瘤术后的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脑动脉瘤术后33例患者,行能谱头颅动脉CTA检查。测量每位患者动脉夹或弹簧圈紧邻的正常脑组织,选取3个点测量不同方向CT值,记a1,a... 目的:评价GE Revolution256排能谱CT去金属伪影技术(MARs)在脑动脉瘤术后的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脑动脉瘤术后33例患者,行能谱头颅动脉CTA检查。测量每位患者动脉夹或弹簧圈紧邻的正常脑组织,选取3个点测量不同方向CT值,记a1,a2,a3,即A组,共99个CT值,然后在健侧分别测量其对称点,记b1,b2,b3,即B组。C组为A、B组之间CT值差值的绝对值|a1-b1|、|a2-b2|、|a3-b3|。由两位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中级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把图像质量分为五个等级。结果:A组总体CT平均值51.3±8.8HU,B组CT值平均值49.7±14.4HU,A、B组CT值平均值相差1.6±11.7HU,相差很小。A、B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P=0.2>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侧总体CT平均值与健侧差异不显著。C组平均值为9.7±6.7HU,具体量化了患侧与健侧CT值的差异大小,密度差异接近图像分辨率最低灰阶,与医生主观评价图像相符的合格率为93%,说明图像质量优秀,能满足诊断要求。凭借优秀的图像质量,动脉瘤手术并发症也可以被其检测。结论:GE Revolution256排谱CT MARs能有效减少动脉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术区精细解剖,为病人术中及术后诊断提供巨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钢丝圈 金属夹 金属伪影 能谱CT
下载PDF
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兔颅内动脉瘤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冯政哲 张海峰 +3 位作者 于瀛 张照龙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3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术造模基底动脉瘤后,分为造模后2 d组3只、造模后7 d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探讨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颅内动脉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3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术造模基底动脉瘤后,分为造模后2 d组3只、造模后7 d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假手术组6只(其中3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取动物基底动脉尖组织,观察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分析炎性细胞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造模后2、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即内弹力层损害部位均发现凋亡细胞,造模后2 d组凋亡细胞数量[(4.02±0.21)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0±0.13)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41±0.2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29±0.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7 d组基底动脉尖部凋亡细胞数量[(5.01±0.29)个]明显高于基底动脉主干[(0.49±0.21)个]、左侧大脑后动脉[(0.31±0.12)个]和右侧大脑后动脉[(0.41±0.19)个](均P<0.05)。而在假手术组兔未观察到内弹力层损害及凋亡细胞。(2)造模后7 d组兔基底动脉尖部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mRNA表达(1.97±0.23)及caspase-3 mRNA表达(2.31±0.40)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单纯血流动力学诱导的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早期生成,其分子发生机制是通过caspase-9激活由BCL-2介导的线粒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分子机制
下载PDF
320排容积CTA与DSA诊断颅内小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连冬 《首都医药》 2013年第14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同时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影像特点,分别记录小动脉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20排动态容积CT...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同时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影像特点,分别记录小动脉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分别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0例在CTA上检出小动脉瘤,并为DSA检查证实;21例在DSA上检出小动脉瘤;2例患者未被CTA和DSA检出动脉瘤。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小动脉瘤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5、1.00、0.9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检出颅内小动脉瘤准确性近似DSA,基本上可以替代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出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容积CT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涛 王东海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17年第4期37-41,共5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少见,但动脉瘤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群,考虑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烟雾病的进展分期、动脉瘤位置、瘤颈形态和病人综合状态等因素,选择行开颅夹闭...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少见,但动脉瘤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群,考虑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烟雾病的进展分期、动脉瘤位置、瘤颈形态和病人综合状态等因素,选择行开颅夹闭手术、动脉瘤栓塞,还是行脑血管重建、保守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应优先处理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动脉狭窄严重者可同时或尽早行支架置入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烟雾病 脑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瘤 治疗
下载PDF
免疫炎症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安邦 周奋 +4 位作者 潘德岳 云望 乔卫东 江振忠 曾坚锋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开颅手术患者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组)和20例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血管标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动脉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受体表...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开颅手术患者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组)和20例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血管标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动脉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受体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IL-17以及动脉壁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结果颅内动脉瘤组年龄[(62.6±8.7)岁对(61.4±7.9)岁;t=0.342,P=0.681]、男性(60.0%对65.0%;χ2=0.246, P=0.434)以及高血压(12.5%对10.0%;χ2=0.315, P=0.492)、糖尿病(7.5%对10.0%;χ2=0.284, P=0.482)和吸烟(35.5%对30.0%;χ2=0.224, P=0.413)患者构成比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动脉壁IL-17受体表达(0.106±0.032对0.264±0.071;t=5.115,P=0.001)以及外周血T h17细胞比例[(2.75±0.53)%对(7.18±1.54)%;t=8.436, P〈0.001]和IL-17水平[(7.32±1.82)μg/L对(22.64±4.51)μg/L;t=8.357,P〈0.001]均显著低于颅内动脉瘤组。此外,对照组动脉壁 IL-6[(1.15±0.24)μg/L对(19.64±4.16)μg/L;t=9.527,P〈0.001]和TNF-α[(1.43±0.31)μg/L对(26.17±4.32)μg/L;t=9.816,P〈0.001]水平均显著低于颅内动脉瘤组。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壁IL-17受体表达以及外周血T 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增高。免疫炎症反应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炎症 白细胞介素-17 受体 白细胞介素-17 TH17细胞 INTERLEUKIN-17 Receptors Interleukin-17
原文传递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12
作者 吴鑫 陈永安 +2 位作者 潘树茂 崔广强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 目的 探讨电解可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技术操作要点、手术时机、并发症防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72例患者 ,80枚颅内动脉瘤中 ,6 8例为破裂动脉瘤 ,4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在后交通动脉 2 0枚 ,前交通动脉 32枚 ,大脑中动脉 8枚 ,大脑后动脉 5枚 ,眼动脉 3枚 ,颈内动脉分叉处 3枚 ,基底动脉 5枚 ,小脑后下动脉 2枚 ,脉络膜前动脉 2枚。 72例患者中 ,Hunt Hess分级 :Ⅰ级 2 4例 ,Ⅱ级 2 5例 ,Ⅲ级 10例 ,Ⅳ级 9例 ,Ⅴ级 4例。72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支架加弹簧圈栓塞、瘤颈重塑形技术栓塞和双导丝技术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1周内治疗的患者 18例 ,2~ 3周内治疗的患者 2 9例 ,4周以后治疗的 2 1例。手术采用全麻并在术中适当控制血压 ,使收缩压不超过 110mmHg ,手术全程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根据患者SAH的严重程度 ,采用术前或者术后给予脑室外引流、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或单纯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的方法 ,栓塞术后全部病例给予“3H”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6 8枚 ,占 85 % ,栓塞程度 95 %~ 99%的 8枚 ,占 10 % ,栓塞程度达 90 %的 4个 ,占 5 %。全组死亡 2例 ,占 2 .78%。术中动脉瘤出血 2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3
作者 甘渭河 汤树洪 +4 位作者 梁敏 梁道桥 冼克聪 郑惠娜 付强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组及无痉挛患者组发病后第1 d脑脊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寻找与脑血管痉挛相关的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无脑血管痉挛组(对照组)、轻中度痉...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组及无痉挛患者组发病后第1 d脑脊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寻找与脑血管痉挛相关的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无脑血管痉挛组(对照组)、轻中度痉挛组(实验组1)和重度痉挛组(实验组2)脑脊液总蛋白质,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实验组1、实验组2与对照组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共有68个,成功鉴定出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结论初步建立了脑血管痉挛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筛选出一批与血管痉挛相关蛋白质候选物。本研究为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寻找脑血管痉挛的生物标志物、寻找药物治疗靶标和预后评估打下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14
作者 崔艳峰 徐浩 +2 位作者 祖茂衡 顾玉明 刘洪涛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2009年1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13例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通过数字减影血... 目的:探讨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2009年1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13例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CT以及临床随访观察患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效果,采用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5例,直接栓塞6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部分栓塞3例。闭塞后交通动脉近端5例。所有患者后交通动脉保留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予以继续填塞而出血停止,术后即刻复查CT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流术1例。出院时改良mRS评分0级11例,1级1例,6级1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个月,无再次出血。结论对于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针对累及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