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梦颖 赵登玲 +3 位作者 李澄 陈晓晖 陈雅筝 彭新桂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38-2242,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搜集发生颅内缺血事件的患者进行HR-VWI扫描,并对每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进行识别和分析,将所有斑块分为责任斑块组... 目的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D HR-VW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搜集发生颅内缺血事件的患者进行HR-VWI扫描,并对每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进行识别和分析,将所有斑块分为责任斑块组和非责任斑块组。分析责任斑块组的相关影像学特征(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正性重构发生率、斑块强化指数、斑块强化程度)。结果30例有症状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62个,其中责任斑块30个,非责任斑块32个。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21个,轻度强化2个,无强化7个;非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5个,轻度强化12个,无强化15个。观察者内对斑块强化指数测量的重复性及可信度较高(ICC值为0.80,Cronbachα值为0.82)。责任斑块组斑块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指数及斑块强化程度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P≤0.001)。结论3D HR-VWI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指数的重复性和可信度较好。与非责任斑块相比,责任斑块的不稳定性更高,斑块强化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强化
原文传递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介入治疗
2
作者 倪志华 张晓龙 李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2,共5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SICAD)是药物难控性脑缺血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和介入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特别是Wingspan支架系统在临床的推广使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已成为治疗SICAD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王玉鸽 伍爱民 杨渝 戴永强 陆正齐 胡学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分为单发病灶(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弥散病灶,多发病灶(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多发梗死);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低灌注、多发机制等。结果单发皮质下梗死是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最常见的卒中模式(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主要发病机制为穿支动脉闭塞(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的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显著相关(r=0.384,P=0.001),穿支动脉闭塞与皮质下梗死相关(r=0.805,P=0.001),弥散梗死、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后循环多发性梗死,分别与动脉到动脉栓塞(r=0.853,P=0.001;r=0.860,P=0.001;r=0.281,P=0.001)、及多发机制(r=0.792,P=0.001;r=0.883,P=0.001;r=0.213,P=0.001)相关。结论卒中解剖模式有助于明确责任性ICAS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的拟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解剖模式 发病机制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三维MRI血管成像与DSA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比较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友杰 张忠俊 程清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比较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完整的头颅3D-TOF-MRA和DSA检查影像资料。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3D-TOF-MRA与DSA对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评估的一致性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TOF-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76例836支脑动脉血管中,3D-TOF-MRA与DSA对826支(98.80%)脑动脉血管检查结果一致;3D-TOF-MRA与DSA诊断脑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52);3D-TOF-MRA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分别为98.40%、99.58%、99.40%和0.977。结论3D-TOFMRA作为一种无创、方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评估中与DSA检查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2 位作者 耿德勤 陆正齐 肖成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6期622-628,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16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血脂和脑卒中类型的差异。结果 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多发梗死危险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 ICAS致首发ACI患者Apo-B、Apo-B/Apo-A1比值与血脂异常、Hcy、hs-CRP及多发ACI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1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常四鹏 王炎强 +2 位作者 耿德勤 肖成华 陆正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0-892,89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42例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42例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女性、病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受累血管支数≥2支、完全性瘫痪、迟缓性瘫痪、BI指数在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病程、受累循环部分、瘫痪程度、肌张力状态是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59、2.486、4.540、3.819、3.699,P<0.05)。结论 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性别、病程、受累循环部分、瘫痪程度、肌张力状态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凤磊 肖国栋 +5 位作者 高海宁 翟登月 徐格林 殷勤 朱武生 刘新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伟红 靳玮 +4 位作者 张淑倩 董艳红 单春辉 刘扬 吕佩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61-465,共5页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菁 解燕昭 +2 位作者 刘云娥 秦世杰 朱倩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2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药物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连续随访观察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0 d PSV、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96±22)cm/s比(136±18)cm/s、(0.85±0.23)比(1. 42±0. 31)](均P <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药物组治疗前后患侧rCBF、rCBV、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明显高于药物组[(524±102)ml/min比(466±99))ml/min、(23.8±2.9))ml/g比(18.7±2.5)ml/g],MTT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s比(6.0±1.0)s](均P<0.05)。治疗后3d,介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4.3±2.0)分比(9.1±2. 3)分](P <0. 05);治疗后14 d,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组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症状,扩张血管狭窄段,增加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成形术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1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焦力群 +1 位作者 赵振伟 高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5-584,共10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并达成ICAS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旨在为ICAS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影像 共识
下载PDF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思锦 李颖彬 +1 位作者 张燕婷 白小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复发 Essen卒中评分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白雪芹 李秋平 +4 位作者 吕鹏 刘豪 张宇浩 范薇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3.0 T常规头颅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及HRMRI扫描,将每例患者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死灶供血动脉上唯一的斑块或最狭窄处的斑块,非责任斑块为非供血动脉上的斑块及梗死灶供血动脉上非最狭窄处的斑块。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判断斑块的强化等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斑块强化等级与责任斑块的关系。结果 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118个,其中责任斑块52个,非责任斑块66个。责任斑块组中,40个斑块明显强化,9个轻度强化,3个无强化;非责任斑块组中,4个斑块明显强化,24个轻度强化,38个无强化。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斑块强化等级评价一致性高(Kappa>0.75)。责任斑块组斑块强化等级(Z=-7.787,P<0.01)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Z=-5.327,P<0.01)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3,95%CI:15.0~367.1,P<0.01)。结论三维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好;斑块强化多见于责任斑块,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翠翠 李文君 +1 位作者 贾亚南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92-796,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梁 周志斌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5-48,共4页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就HR-VWI成像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在颅内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在症状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在脑小动脉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夹层 动脉瘤 综述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宇 金旻 +3 位作者 刘奇 刘迪 陈洁 杜彬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 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 目的 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治疗策略为采取多模态影像(头颅MRI或CT、CT或MRI灌注、高分辨MRI斑块分析、脑血管造影)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随访期内供血区卒中复发情况和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5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术前及术后狭窄率为(83.0±10.1)%和(28.1±8.9)%.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均为0.随访期为(10.6±7.9)个月,随访期内仅有2例(5.7%)出现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随访期大于6个月的30例患者中,有17例(56.7%)接受了脑血管造影复查,3例(17.6%)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1例发生TIA,再次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结论 长期随访结果表明,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Enterprise支架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原文传递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联合双抗治疗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7
作者 邹傲霜 刘建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582-587,共6页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痰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I段中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风痰瘀阻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痰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I段中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风痰瘀阻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营养神经、调脂稳斑、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简称双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灌注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90.00%(27/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研究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灌注参数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局部达峰时间(rTTP)、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研究组的r CBV、r CBF升高程度及rTTP、rMTT缩短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安全性方面,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以肝肾功能损伤为主,无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痰瘀阻型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狭窄 急性缺血性卒中 风痰瘀阻 半夏白术天麻汤 桃红四物汤 神经功能 脑灌注
原文传递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苏慧 杜志华 +6 位作者 王君 田成林 曹向宇 刘新峰 吕斌 张荣举 于生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Neuroform EZ 有效性
下载PDF
颅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林欢 王健 +1 位作者 吕志宇 陈秀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IS)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 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IS)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IS的患者257例。依据责任血管的位置,分为前循环组170例和后循环组8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前循环组中男性、吸烟史比例高于后循环组,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HbA1c水平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IS的独立危险因素。(2)卒中机制的分布,前循环组低灌注和混合机制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穿支动脉闭塞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3)梗死模式的分布,前循环组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而单发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结论颅内前后循环IS存在危险因素、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制定不同的防治策略,可能有利于减少相关I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下载PDF
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腾飞 朱良付 +3 位作者 李天晓 王子亮 薛绛宇 白卫星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 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性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性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