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108
1
作者 王桂红 王拥军 +4 位作者 姜卫剑 杜彬 何耀 金旻 王素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缩窄 病理性 脑血管造影术 脑缺血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被引量:57
2
作者 宋桂芹 王拥军 +3 位作者 董可辉 姜卫剑 杜斌 陈启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硬化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葛叶波 占刘俭 +1 位作者 陈英 翁逸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534例,记录一般资料,测定外周血尿酸和血脂水平。采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将其分为斑块...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534例,记录一般资料,测定外周血尿酸和血脂水平。采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影响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斑块组291例,无斑块组2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肥胖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70,95%CI(0.317,0.696),P=0.000〕、年龄〔OR=1.040,95%CI(1.014,1.066),P=0.002〕、肥胖〔OR=1.680,95%CI(1.146,2.465),P=0.008〕、TC〔OR=1.516,95%CI(1.255,1.831),P=0.000〕、血尿酸〔OR=1.005,95%CI(1.003,1.007),P=0.00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回归关系。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154例)及不稳定斑块组(137例)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均增高(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相关,且与不稳定斑块关系最为密切;男性、高龄、肥胖及TC、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酸 颅内动脉硬化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及炎性因素探讨 被引量:20
4
作者 高晶 郭玉璞 +2 位作者 赵庆杰 任海涛 赵燕环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分布以及炎性因素的作用。方法以33例患者尸检脑血管为研究对象,10%甲醛固定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在Willlis环不同部位的分布,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结构、CD68阳性的炎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分布以及炎性因素的作用。方法以33例患者尸检脑血管为研究对象,10%甲醛固定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在Willlis环不同部位的分布,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结构、CD68阳性的炎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年龄高、高血压病程长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复合型斑块明显增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依次为基底动脉71%-72%、大脑中动脉67%-70%、椎动脉59%-69%、大脑后动脉40%-54%、大脑前动脉41%-43%。固定后人颅内动脉外径/内径的平均值为基底动脉0.400 cm/0.200 cm,大脑中动脉0.326 cm/0.195 cm,椎动脉0.356 cm/0.186 cm,大脑后动脉0.243 cm/0.140 cm,大脑前动脉0.226 cm/0.120 cm。动脉壁最厚处可为0.500 cm。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闭塞管腔,也可以向管壁外增生而管腔无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发生自内膜下,也可以始于肌层和外膜。CD68阳性的炎细胞多数分布在正常管壁与异常管壁交界的部位,也可分布在内膜下或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与炎细胞分布不同步:多数分布在整个粥样斑块中,也见于细胞结构正常的动脉内膜下。没有常规危险因素的年轻人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并有大量的炎性因子的表达。巨细胞病毒染色全部阴性。光镜内膜结构正常的管壁上可见血栓形成。结论人颅内动脉中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重。炎性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抗原 分化 髓单核细胞 抗原 CD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付文亭 李清 +1 位作者 邵长娟 徐思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栓子 血流动力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 被引量:23
6
作者 顾军 王觅 +1 位作者 张丹凤 张卫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CA狭窄程度为50%~99%,且确定为责任病变。进行常规MRI及MCA最狭窄处血管壁成像。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MCA狭窄处的血管和斑块特征。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管壁特征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65例存在MCA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年龄(68±14)岁,男性50例(76.9%)。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0例(46.2%),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5例(53.8%),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较小[(2.36±1.09)mm 2对(2.96±1.01)mm 2;t=2.274, P=0.027],斑块面积[(4.46±2.08)mm 2对(2.62±1.32)mm 2;t=4.315, P<0.001]较大,重构指数(1.08±0.11对0.94±0.10;t=5.573, P<0.001)较高,而且明显强化斑块(63.3%对11.4%;χ2=19.034, P<0.001)和正性重构(80.0%对20.0%;χ2=23.311, P<0.001)更多。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面积(优势比2.01,95%置信区间1.35~2.98;P=0.001)、重构模式(优势比16.00,95%置信区间4.73~54.15;P<0.001)、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优势比0.568,95%置信区间0.34~0.96;P=0.033)和强化程度(优势比21.85,95%置信区间5.13~93.0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面积、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和强化程度三者结合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0.93,95%置信区间0.84~0.96)。 结论:当MCA最狭窄处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治飞 朱幼玲 +3 位作者 朱双根 周群 翟登月 张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梗死 大脑中动脉 高血压 高脂血症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艳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18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营...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18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4-5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M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MC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脑部供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 老年人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月富 潘伟彪 +1 位作者 苏斌儒 罗成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2组:狭窄组150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2组:狭窄组150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对照组119例,患者无狭窄或狭窄<50%。检测2组血浆Hcy水平及血压变化,并将所有入选的患者分为Hcy和血压均正常者(1组)、单纯Hcy升高者(2组)、单纯高血压者(3组)、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4组),观察血管狭窄≥50%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Hcy和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5±4.9)μmol/L vs(14.2±4.0)μmol/L,(154.1±22.9)mm Hg vs(145.6±25.6)mm Hg(1 mm Hg=0.133 kPa)]。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最高(P<0.05);3组和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比1组和2组明显增高(P<0.05);2组与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升高及高血压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共同存在时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协同作用以高血压为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三维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新丽 王欣宇 +1 位作者 陈振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序列。44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无症状者15例。进一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种类型斑块在管壁重构模式与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发现47枚斑块,其中责任斑块21枚,非责任斑块26枚。5枚责任斑块及7枚非责任斑块所在管壁出现正性重构,两者发生正性重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9,P=0.808);但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01)。所有21枚责任斑块及23枚非责任斑块出现强化,两者出现强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8,P=0.108);但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P<0.001)。结论斑块强化程度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菲 李志红 +5 位作者 郭淑芹 赵连臣 卢瑞琦 董静 马文彬 尹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脂蛋白(A)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韦宁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6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1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1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2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嗜睡、乏力,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症状较为轻微,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症 盐酸氟桂利嗪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伴脑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脑小动脉定量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黄勇华 张微微 +3 位作者 林琅 李娟 赵秀欣 李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8-690,共3页
目的研究伴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白质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方法通过病理学观察13例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LA组)和10例不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非LA组)脑小动脉病理变化。两组脑小动脉外径大小按30... 目的研究伴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白质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方法通过病理学观察13例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LA组)和10例不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非LA组)脑小动脉病理变化。两组脑小动脉外径大小按30~100μm及101~300μm进行硬化指数定量分析。结果LA组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指数比较,30~100μm小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高于101~300μm的小动脉(P=0.030)。非LA组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LA组30~100μm和101~300μm小动脉硬化指数分别显著高于非LA组。结论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白质脑小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不伴LA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小动脉外径越小,硬化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白质疏松症 小动脉 颅内动脉硬化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管壁中人巨细胞病毒的检出 被引量:13
14
作者 易立 王得新 +4 位作者 赵伟秦 高杨 林嘉友 赵亚明 冯子敬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 明确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取 35例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颅内动脉作为病变组 ,其他疾病 2 0例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HCMV在其血管壁的分布情况。结果 病变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PCR三种方法的HCMV... 目的 明确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取 35例有动脉粥样硬化的颅内动脉作为病变组 ,其他疾病 2 0例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HCMV在其血管壁的分布情况。结果 病变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PCR三种方法的HCMV检出数 (分别为 1 2 / 35、1 4 / 35和 2 1 / 35)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2 / 2 0、2 / 2 0和 6/ 2 0 )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4 7,P =0 0 1 8,P =0 0 32 ) ,Ⅲ~Ⅳ级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高于Ⅰ~Ⅱ级动脉粥样硬化 (P =0 0 0 3 ,P =0 0 2 7,P= 0 0 0 9)。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有HCMV存在 ,推测HCM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及病变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人巨细胞病毒 相关性 脑血管病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娟娟 方传勤 +4 位作者 何晓璐 朱人定 杜艳群 戴鸣 丁新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2分,或NIHSS意识水平评分增加1分,或NIHSS运动评分增加1分,或出现任何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根据头颈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的脑动脉狭窄情况(狭窄程度>50%)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和多支动脉狭窄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共纳入371例患者,其中92例(24.8%)发生END。在单支血管狭窄组中,END发生率因血管狭窄分布而异:大脑前动脉(2.3%)、大脑中动脉(54.4%)、大脑后动脉(9.1%)、基底动脉(4.5%)、颈内动脉颅内段(11.4%)、椎动脉颅内段(6.8%)、颈内动脉颅外段(6.8%)、椎动脉颅外段(4.5%)。END组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END组(54.5%对21.2%;χ^2=17.615,P<0.001)。在多支血管狭窄组中,单纯颅内血管狭窄患者END发生率最高(66.7%),其次为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29.2%),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患者最少(4.2%)。END组单纯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END组(66.7%对47.6%;χ^2=5.262,P=0.02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优势比1.805,95%可信区间1.217~2.676;P=0.003)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END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有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疾病恶化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时间因素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杨 高山 +3 位作者 胡英环 戴晴 赵维纲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1-255,共5页
目的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94例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 目的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94例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颅内动脉只分析狭窄,颅外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55例(58.5%)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2例(23.4%)发现有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3/94,3.2%,x2=16.66,P〈0.01)。大脑中动脉是颅内最常受累的动脉(狭窄率17.0%),占狭窄动脉数的58.5%。48例(51.0%)有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或狭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和合并高血压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半数以上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且与糖尿病病程及合并高血压有关,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超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疾病 糖尿病 2型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血管壁MRI对烟雾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6
17
作者 唐小平 王志强 +1 位作者 龚良庚 肖新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ICAD)和烟雾病(MMD)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尽管两者血管壁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某些情况下常规血管成像鉴别ICAD和MMD仍较困难,本研究比较高分辨率血管壁MRI(HR-MRI)对MMD与ICAD血管壁成像的结果,探讨HR-MRI对... 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ICAD)和烟雾病(MMD)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尽管两者血管壁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某些情况下常规血管成像鉴别ICAD和MMD仍较困难,本研究比较高分辨率血管壁MRI(HR-MRI)对MMD与ICAD血管壁成像的结果,探讨HR-MRI对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42例MMD及107例ICAD患者行HR-MRI检查,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狭窄类型(偏心或向心性)、管壁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及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两组血管外径及面积比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MMD组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1.77±0.42)mm、(2.71±1.62)mm^2]均小于ICAD组[(3.02±0.31)mm、(7.25±1.4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63,P<0.001)。MMD组38例管腔向心性狭窄,ICAD组96例偏心性狭窄;MMD组39例管壁信号一致,ICAD组91例信号不一致;MCA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形成在MMD组(88.1%)比ICAD组(9.3%)更常见;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9、78.60、86.62,P<0.001)。结论与ICAD相比,HR-MRI显示MMD狭窄段管腔外径更小,向心性狭窄,管壁信号均匀及周围侧支血管增多,在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动脉硬化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腹型肥胖对社区人群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16
18
作者 何深文 黄海威 +4 位作者 谭双全 苏丽丽 彭丹心 吴小红 黄家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48-751,共4页
目的研究腹型肥胖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机制。方法2008年10月从广东省佛山市整群抽取社区汉族成年居民1405名,其中1035名符合标准入选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记录病史,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镉还... 目的研究腹型肥胖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机制。方法2008年10月从广东省佛山市整群抽取社区汉族成年居民1405名,其中1035名符合标准入选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记录病史,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镉还原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TCD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66名(6.4%)研究对象存在MCAS。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是MCAS的危险因素,腰臀比是男性人群MCAS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病史是男性和女性人群M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P=0.009),腰臀比是男性人群M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在男性和年龄〉55岁的女性,较高腰臀比者具有较高NO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6);在年龄〈55岁的女性中,不同腰臀比者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高血压和腹型肥胖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内皮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腹型肥胖导致颅内动脉狭窄的病理机制。雌激素对腹型肥胖致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高血压 一氧化氮 无症状人群 腹型肥胖
原文传递
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 被引量:15
19
作者 笪正 翟正平 闫福岭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人院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人院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1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70%)、重度(71%~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mm(OR2.077,95%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2.521,95%CI1.079~5.886;P=0.033)或闭塞(OR3.074,95%CI1.262~7.489;P=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疾病恶化 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大脑中动脉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时间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魏常娟 薛蓉 +2 位作者 张楠 吴伟 程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123例(其中PSD患者55例,非PSD患者68例)。发病2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123例(其中PSD患者55例,非PSD患者68例)。发病2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进行TOAST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结果与非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比较,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SD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2,P=0.000),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2,P=0.003)。与非小动脉闭塞型、非腔隙性梗死患者比较,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21,P=0.038)。脑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大于脑梗死患者(34.3%vs 14.6%,P=0.013)。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PSD发生率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低、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轻;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脑出血较脑梗死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脑出血 抑郁 认知障碍 颅内动脉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