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郑亚成 陈辉 +1 位作者 董林祥 宇雪豹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2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中30例,联合应用手术取栓与同侧髂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对其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有18例患者植入... 目的分析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中30例,联合应用手术取栓与同侧髂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对其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有18例患者植入永久性滤器,8例患者植入临时滤器,4例患者植入可回收滤器。患者平均采用导管取栓3.7次,并且成功完成支架植入术与球囊血管成形术;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下肢肿胀现象全部消失,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能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取栓 腔内介入 急性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应用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袁修翠 刘曙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7-9,39,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的... 目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以及支架植入术。分析记录手术后血管造影以及临床指征以评定手术价值。结果同侧逆行PTA以及支架植入术患者6例,共7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其中4段为闭塞髂动脉内植入支架4枚以及3段狭窄髂动脉行超声引导下PTA。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以及支架植入手术12例,共22段病变血管,包含植入髂动脉支架6枚以及股浅动脉支架6枚。12段股动脉采用PTA,髂动脉闭塞段植入支架共放置10枚,平均长度(7.59±1.41)cm,选择支架直径设定为(8.1~11.9)mm,6枚股浅动脉支架放置长度(4.51±1.09)cm。介入手术完成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病变段血管血流均有一定程度好转,手术失误率为0,无1例患者出现血管夹层反应以及血栓。术后半年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支架内血管血流正常运作,没有支架段出现闭塞情况。治疗前ABI为(0.35±0.13),治疗后ABI为(0.53±0.1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73,P=0.0005)。结论将腔内介入手术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下肢缺血病症中,能够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血运情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腔内介入 下肢缺血病症 指标改善
下载PDF
联合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靳腾飞 郭子新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3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旁路转流术与腔内介入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将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动脉旁路转流术,比较两组血管通... 目的探讨经动脉旁路转流术与腔内介入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将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动脉旁路转流术,比较两组血管通畅、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截肢率、腘动脉及胫动脉血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半年末跛行距离明显远于对照组,ABI明显高于对照组,胫动脉、腘动脉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管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截肢率比较,P>0.05。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结合动脉旁路转流术,可改善患者腘、胫动脉血流及跛行距离,提高保肢率和血管通畅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动脉旁路转流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介入
下载PDF
经腔道内超声造影在置管术后引流不畅中的应用
4
作者 韩红 王文平 +4 位作者 金赟杰 曹佳颖 方超 毛丽娟 季正标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57-96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腔道内超声造影在置管术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且临床认为引流不畅的患者52例纳入研究。采用常规超声及经腔道内超声造影观察引流管体及引... 目的探讨经腔道内超声造影在置管术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且临床认为引流不畅的患者52例纳入研究。采用常规超声及经腔道内超声造影观察引流管体及引流管头端位置,同时评价引流管的引流区域。超声造影剂为SonoVue,以1∶200比例稀释。采用t检验比较经腔道内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显示引流管时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方法显示引流管数目的差异。结果经腔道内超声造影显示引流管体及引流管头端的时间分别是(5.72±0.83)s及(13.4±1.12)s,明显短于常规超声显示时间:(69.94±7.06)s及(108.50±7.0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0.5、840.2,P均<0.001)。经腔道内超声造影显示的引流管体及引流管头端的比例分别是94.2%(49/52)及88.5%(46/52),优于常规超声的显示率:40.4%(21/52)及21.1%(1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47.55,P均<0.001)。经腔道内超声造影发现6例脓肿存在多脓腔改变,其中置管脓腔与其他脓腔不相交通者4例。结论经腔道内超声造影可提供准确的引流管位置及引流管头端信息,并可充分评估引流不畅的原因,从而指导临床调整引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 超声 超声造影 腔内应用 介入
原文传递
银杏叶片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春堂 刘曙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4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患者腔内介入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DLASO患者84例,随机分为银杏叶片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患者腔内介入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DLASO患者84例,随机分为银杏叶片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包括稳定血糖、血压,择期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在手术前3天及术后6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前3天及术后6个月加用银杏叶片2片/次,3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 h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糖尿病足Wagner分级及踝肱指数(ABI)和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再狭窄及截肢情况。结果腔内介入术后12 h,两组患者IL-6、TNF-α、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h均升高;治疗组的IL-6、TNF-α、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足ABI水平及临床症状与腔内介入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腔内介入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6.222,P=0.013);但两组间血管再狭窄及截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8和2.049,P=0.397和0.152)。结论银杏叶片对DLASO患者腔内介入再狭窄和截肢的预后改善作用并不明显,但能降低术后12 h炎症因子水平,能有效改善介入术后的炎症状态、Wagner分级、ABI和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糖尿病 银杏叶片 腔内介入/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腔内影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乔斌超 陈小平 +2 位作者 司妮璐 蔺新红 贾永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17-623,共7页
腔内影像技术较传统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可以更加准确评估冠脉内结构、明确斑块特征和病变类型,是指导及优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随着腔内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冠脉病变的介入诊治中。本文基于国内外临床研... 腔内影像技术较传统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可以更加准确评估冠脉内结构、明确斑块特征和病变类型,是指导及优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随着腔内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冠脉病变的介入诊治中。本文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和指南建议,就腔内影像技术在冠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影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功能性评估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饶毅峰 王玲艳 +5 位作者 何川鄂 杜京涛 刘念 李雪丹 宋志霞 吴健谊 《巴楚医学》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173例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根据内瘘血栓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173例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根据内瘘血栓性闭塞是否开通成功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瘘血栓性闭塞开通失败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各因素对内瘘血栓性闭塞开通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入组的173例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的成功率为77.46%(134/173)。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闭塞位置、闭塞长度、内瘘使用时长、闭塞位置是否钙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位于吻合口段(OR=6.322,95%CI:1.689,23.162)、闭塞长度≥3 cm(OR=3.087,95%CI:1.403,6.786)及闭塞位置钙化(OR=6.605,95%CI:1.159,38.304)是超声引导下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闭塞位于吻合口段(AUC=0.889)、闭塞长度≥3 cm(AUC=0.861)及闭塞位置钙化(AUC=0.738)对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结论:闭塞位于吻合口段、闭塞长度≥3 cm及闭塞位置钙化是超声引导下PTA开通内瘘血栓性闭塞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栓性闭塞 超声引导下腔内介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