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手术引流的正确置放和引流物判断 被引量:46
1
作者 朱维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68,共3页
腹腔引流虽广泛采用,但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不加选择地常规放置,其原因在于对腹腔引流的风险认识不足,腹腔引流不能替代完美的手术和对病灶的满意处理。对择期手术,应争取将手术做到完美,达到不需要放置引流的程度;... 腹腔引流虽广泛采用,但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不加选择地常规放置,其原因在于对腹腔引流的风险认识不足,腹腔引流不能替代完美的手术和对病灶的满意处理。对择期手术,应争取将手术做到完美,达到不需要放置引流的程度;对急诊手术或病灶处理不满意的手术,应有选择、有目的地放置引流。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滥放,不但达不到引流的目的,而且可能继发感染,并妨碍病人康复。预防性引流应以封闭式引流为主,治疗性引流可使用负压冲洗引流。引流物的量和性质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腹腔内的情况,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 腹腔感染 手术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菌所致腹腔感染的诊治策略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海燕 周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51-1355,共5页
腹腔感染大多是创伤、手术和胃肠道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良性危重疾病,需要外科医师高度关注。病原菌耐药性增加是临床常见问题,多重耐药菌所致的腹腔感染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见于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其中又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 腹腔感染大多是创伤、手术和胃肠道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良性危重疾病,需要外科医师高度关注。病原菌耐药性增加是临床常见问题,多重耐药菌所致的腹腔感染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见于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其中又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本文先根据文献总结多重耐药菌的常见类型、早期诊断和危险因素,后从抗感染药物治疗、感染源的控制、复苏与脏器支持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四个方面叙述多重耐药菌所致的腹腔感染的治疗策略。提出临床上应在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有效的感染源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止肠源性感染。同时,适当的脏器功能支持有助于提高多重耐药菌腹腔感染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腹腔感染 感染源控制 抗感染药物
原文传递
腹腔开放疗法在严重腹腔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任建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8-510,共3页
严重腹腔感染传统的治疗措施包括感染源控制措施、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近年发展为液体复苏与脏器功能支持和腹腔开放疗法.综合这些措施可将腹腔感染的总体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腹部创伤与感染时,腹腔内压升高、腹腔灌注压降低、腹部脏... 严重腹腔感染传统的治疗措施包括感染源控制措施、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近年发展为液体复苏与脏器功能支持和腹腔开放疗法.综合这些措施可将腹腔感染的总体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腹部创伤与感染时,腹腔内压升高、腹腔灌注压降低、腹部脏器灌流不足,外科医师主动将腹腔敞开,此即为腹腔开放疗法.腹腔开放可有效降低腹内压,改善腹腔灌注压,有助于感染源的清创与引流,及时发现处理出血和肠瘘等并发症.腹腔开放疗法的主要并发症是肠空气瘘.防治肠空气瘘的主要措施包括各种临时关腹措施以及早期封闭裸露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腹腔开放 肠瘘 腹腔间隙综合征
原文传递
血清PCT、SAA及IL-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素梅 景富春 +1 位作者 姜晓倩 杨晓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12期45-48,6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淀粉样蛋白A(SAA)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腹水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腹腔感染分为观察组(合并腹腔...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淀粉样蛋白A(SAA)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腹水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腹腔感染分为观察组(合并腹腔感染)40例和对照组(未合并腹腔感染)45例;并随访观察组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25例和恶化组15例。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SAA及IL-6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PCT、SAA、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好转组血清PCT、SAA、IL-6水平低于恶化组(P<0.05)。三者联合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高于血清PCT、SAA、IL-6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PCT、SAA及IL-6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较高,能够为临床判断病情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腹腔内感染 降钙素原 淀粉样蛋白A 白细胞介素-6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腹部术后腹腔感染5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黎丽芬 管向东 陈娟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和预后估计。[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从1993年1月至2001年6月底共收治的53例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进行预后估计。[结果]53例患者留取156份腹腔液...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和预后估计。[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从1993年1月至2001年6月底共收治的53例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进行预后估计。[结果]53例患者留取156份腹腔液标本培养,共分离出109株菌株,其中38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共55株,感染率71.7%(38/53),34例患者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共47株,感染率64.2O(34/53),7例患者检出酵母样真菌7株,感染率13.2%(7/53)。前5位病原菌依次是粪肠球菌22例(41.5%)、大肠埃希氏菌12例(22.6%)、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20.8%)、表皮葡萄球菌11例(20.8%)、嗜麦芽单胞菌属7例(13.2%)和屎肠球菌7例(13.2%)。将15项观察项目及相应的腹腔液病原菌种类分别做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感染性休克为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和受试者作业特征(ROC)曲线,其预测术后腹腔感染死亡率的准确度是88.2%。[结论]腹部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当合并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和高 APACHEⅡ评分时其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术 腹腔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预后 术后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及ET、MCP-1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延庆 钟清梅 +1 位作者 王雪梅 龙顺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43-234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内皮素(Endothelin,ET)、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onocyte chemokine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100例A...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内皮素(Endothelin,ET)、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onocyte chemokine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100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腹腔感染的纳入研究组(36例),将未发生腹腔感染的纳入对照组(6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ET、MCP-1水平资料,并分析AP患者发生腹腔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低氧血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脏器功能损伤、高水平ET和MCP-1、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2、Ranson评分≥3、CT严重指数(CT severity index,CTSI)评分≥4分是AP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生腹腔感染的AP患者ET、MCP-1水平均较高,了解AP患者并发腹腔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患者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腹腔感染 内皮素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in emergency colorectal surgery: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urrent practices 被引量:9
7
作者 Varut Lohsiriwat Romyen Jitmungng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9年第2期41-52,共12页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a multidisciplinary program designed to minimize stress response to surgery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organ function, has become a standard of perioperative care for elective c...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a multidisciplinary program designed to minimize stress response to surgery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organ function, has become a standard of perioperative care for elective colorectal surgery. In an elective setting, ERAS program has consistently been shown to decreas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educ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shorten convalescence, and lower healthcare cost. Recently, there is emerging evidence that ERAS program can be safely and effectively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olorectal conditions such as acute colonic obstruction an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covers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ERAS program for emergency colorectal surgery. The outcomes of ERAS program for this emergency surger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ERAS program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ate of overall complication and shorter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 without increased risks of readmission,reoperation and death after emergency colorectal surgery; and(2) Compliance with an ERAS program in emergency setting appear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in an elective basis. Moreover, scientific evidence of each ERAS item used in emergency colorectal operation is shown. Perspectives of ERAS pathway in emergency colorectal surgery are addressed. Finally, evidence-based ERAS protocol for emergency colorectal surgery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MERGENCY Colon RECTUM SURGERY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COLONIC obstruction DIVERTICULITIS Review Guideline
下载PDF
解剖性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田亚丽 陈莲 +5 位作者 孙青 崔昕龙 刘世腾 毛谅 仇毓东 李冰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2-765,共4页
目的分析解剖性肝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解剖性肝脏切除手术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晶体和胶体的使用量、出血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术后肝功能、炎症指标、腹腔感染... 目的分析解剖性肝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解剖性肝脏切除手术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晶体和胶体的使用量、出血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术后肝功能、炎症指标、腹腔感染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n=39)和未感染组(n=83)。单因素分析示腹腔感染和肝硬化、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手术时间、胆管切开引流或胆肠吻合、术中胶体量、晶体量、输液总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术后第1天直接胆红素量相关(P<O.05);多因素分析示腹腔感染与术中胶体使用量以及行胆管空肠吻合等手术操作相关(P<0.05)。结论术中胶体使用量以及行胆管空肠手术操作是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液体管理 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肠瘘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革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肠瘘是胃肠外科术后尚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后继可能引起腹腔感染、脓毒症、腹腔高压、腹腔大出血、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慢性危重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肠瘘并发的腹腔感染是高死亡危险的始动因素,导致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应基于... 肠瘘是胃肠外科术后尚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后继可能引起腹腔感染、脓毒症、腹腔高压、腹腔大出血、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慢性危重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肠瘘并发的腹腔感染是高死亡危险的始动因素,导致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应基于肠瘘发生早期的直接与间接征象,结合腹部症状、生命体征、细菌学与感染标记物检测以及小肠造影CT等检查及时精准诊断。遵循损伤控制理念,采取阶段性治疗策略,明确肠瘘所处阶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阶段性治疗方案与治疗目标。重点关注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可以采用递增式治疗方案。内镜下夹闭技术可以促进肠瘘愈合,对于不能自行愈合的肠瘘,在腹腔粘连松解、营养状况改善、器官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实施确定性手术。再发肠瘘是令人沮丧的并发症,但再发肠瘘的治疗策略与初发肠瘘相同,只要继续努力,再发肠瘘也可能得到治愈。肠空气瘘是特殊类型肠瘘,使用3D打印肠瘘支架进行肠腔隔绝可以控制瘘口肠液流出,从而可以充分实施肠内营养,为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进行消化道重建与腹壁缺损修复创造条件。如何早期精准诊断肠瘘及腹腔感染仍然是一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在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并发肠瘘的同时兼顾肿瘤的治疗以及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克罗恩病术后并发肠瘘及肠瘘复发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肠空气瘘 腹腔感染 内镜治疗 营养治疗
原文传递
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分析及诊治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雯雯 何蕾 +5 位作者 万涛 吕少诚 徐明月 刘同友 路辉 史宪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83-2885,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以期为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0年1月-2012年9月6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保守治疗,57例行手术治疗,均予预防性抗感染、保肝、营养等... 目的探讨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以期为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0年1月-2012年9月6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保守治疗,57例行手术治疗,均予预防性抗感染、保肝、营养等治疗方法。结果 64例患者中23例出现腹腔感染,感染率为35.9%,其中单纯性肝脏外伤患者无并发腹腔感染,合并胃肠道损伤的肝脏外伤患者中并发腹腔感染率为85.7%,AAST IV级患者中腹腔感染率为51.5%;共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株占36.6%、粪肠球菌10株占24.4%、屎肠球菌8株占19.5%;23例腹腔感染患者中,22例治愈,治愈率为95.65%。结论复杂肝脏外伤尤其是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患者较易并发腹腔感染,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微创手术、综合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和治疗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外伤 腹腔感染 细菌培养
原文传递
229例术后腹腔感染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延军 窦东伟 +4 位作者 薛寅凯 孙运秀 宋孟锜 陈立波 程平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术后腹腔感染发生规律,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13-01-2013-11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和细菌培养阳性的229病例资料。结果:1229例患者检出共267株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共180株(67.4%),革兰氏阳性菌共75... 目的:探讨术后腹腔感染发生规律,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13-01-2013-11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和细菌培养阳性的229病例资料。结果:1229例患者检出共267株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共180株(67.4%),革兰氏阳性菌共75株(28.1%),真菌共12株(4.5%);38例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2不同细菌感染原因:大肠埃希菌116株,以肝叶切除/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31.0%)、结直肠肿瘤切除术(20.7%)最常见;肠球菌共48株中以胰腺手术(33.3%)、肝叶切除/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31.3%)最常发生;肺炎克雷伯菌共25株中以肝叶切除/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28.0%)、肠切除/肠道造口还纳术(21.4%)发生最多。结论:腹部术后腹腔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最常见,不同手术后感染细菌谱存在差异,临床应根据手术方式、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性
原文传递
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功能和结构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昊 李家元 +1 位作者 黄琪裳 王炳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7-118,共2页
采用骨筋膜室综合征动物模型,在25条犬后肢观察前外侧骨筋膜室组织液压增高对腓深神经传导功能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室内液压为4kPa维持4~6小时,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光、电镜... 采用骨筋膜室综合征动物模型,在25条犬后肢观察前外侧骨筋膜室组织液压增高对腓深神经传导功能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室内液压为4kPa维持4~6小时,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光、电镜检查显示神经轴突肿胀,轴突内结构肿胀变性及脱髓鞘改变。室内液压在6.67kPa或以上即可导致完全性传导阻滞,且压力越高,完全阻滞所需时间越短,轴突变性及脱髓鞘越明显。实验结果有助于确定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的临界压(4kPa)及临界时间(4~6小时),尤其对合并意识丧失和脊髓损伤的病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神经功能 神经结构
原文传递
培元通腑冲剂对腹腔内感染患者术后肠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平 侯俊明 +1 位作者 王建华 魏海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31-32,共2页
目的研究培元通腑冲剂对腹腔内感染患者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 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 ,根据其是否服用中药分为中药组和非中药组 (对照组 ) ,对照组予以常用胃肠动力药。分别观察这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 目的研究培元通腑冲剂对腹腔内感染患者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 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 ,根据其是否服用中药分为中药组和非中药组 (对照组 ) ,对照组予以常用胃肠动力药。分别观察这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 48小时的腹腔引流量的改变。结果中药组患者无明显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腹腔内引流量较对照组均有减少 ,肠功能恢复时间较为对照组缩短。结论培元通腑冲剂能较好的促进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减轻的腹腔内炎症 ,增强和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元通腑冲剂 腹腔内感染 术后 肠功能 临床研究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降钙素原、CRP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威风 李洁 王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7期1110-1113,1117,共5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腹腔感染(I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行LCBDE患者146例,根据有无IAI分为IAI组(n=17)与未发生IAI组(n=129)。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前...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腹腔感染(I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行LCBDE患者146例,根据有无IAI分为IAI组(n=17)与未发生IAI组(n=129)。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前后血清PCT、CRP水平,分析IAI组术后血清PCT、CRP水平与感染可能性评分(IP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探讨LCBDE术后IAI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清PCT、CRP对LCBDE术后IAI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3、5、7 d血清PCT、CRP水平:IAI组>未发生IA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 d血清PCT、CRP水平与LCBDE术后IAI患者IPS、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术后3、5、7 d血清PCT、CRP是LCBDE术后IAI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术后3 d血清PCT+CRP诊断LCBDE术后IAI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术后5、7 d。结论 LCBDE术后IAI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异常高表达,并与患者感染程度存在良好线性关系,联合检测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对临床诊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腹腔感染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维铭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85-189,共5页
腹腔感染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感染来源于肠粘膜屏障受损所导致的细菌移位 ,但肠粘膜屏障受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合了肠粘膜屏障受损的可能原因 ,重点讨论了重症胰腺炎时细胞因子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和肠粘膜屏... 腹腔感染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感染来源于肠粘膜屏障受损所导致的细菌移位 ,但肠粘膜屏障受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合了肠粘膜屏障受损的可能原因 ,重点讨论了重症胰腺炎时细胞因子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和肠粘膜屏障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细菌移位 腹腔感染 病理 防治
下载PDF
中药厌氧灵对腹腔感染所致内毒素血症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奇 房洁 +2 位作者 葛智慧 崔乃强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观察厌氧灵对腹腔感染所致内毒素血症期患者的治疗价值。 方法 :2 0例腹部外科入院患者 ,分为两组 :( 1)西医综合治疗组 ,n =10 ;( 2 )厌氧灵 +西医综合治疗组 ,n =10。在治疗前 ( 0 ) ,治疗后 1、3、7d分别观测、记录患者一般体... 目的 :观察厌氧灵对腹腔感染所致内毒素血症期患者的治疗价值。 方法 :2 0例腹部外科入院患者 ,分为两组 :( 1)西医综合治疗组 ,n =10 ;( 2 )厌氧灵 +西医综合治疗组 ,n =10。在治疗前 ( 0 ) ,治疗后 1、3、7d分别观测、记录患者一般体征 ,清晨空腹采血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内毒素测定采用鲎三肽偶氮显色法。 结果 :厌氧灵治疗组体温、外周血WBC计数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 ,第 3d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 ,P <0 0 0 1;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 ,P <0 0 5 ;厌氧灵组可较快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结论 :厌氧灵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并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腹腔感染 厌氧灵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甘氨酸对腹腔感染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超 郭贵龙 姚榛祥 《山西临床医药》 2001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腹腔感染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 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假手术组 ;盲肠结扎穿孔急性肺损伤组 ;甘氨酸保护组 (1.0 g/ kg)。 2 4h后测定各组动物肺系数 ,血清 TNF浓度和肺组织中丙二醛 (MDA...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腹腔感染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 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假手术组 ;盲肠结扎穿孔急性肺损伤组 ;甘氨酸保护组 (1.0 g/ kg)。 2 4h后测定各组动物肺系数 ,血清 TNF浓度和肺组织中丙二醛 (MDA)、髓过氧化物酶 (MPO)及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水平 ,光镜观察肺病理改变。结果 :甘氨酸可显著抑制腹腔感染小鼠急性肺损伤时的 MDA、MPO、TNF升高 ,降低肺系数 ,减轻肺组织学病变 ,但对肺 GSH无提高作用。结论 :甘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有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急性肺损伤 腹腔感染 小鼠 脓毒症
下载PDF
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寒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550-556,共7页
目的探究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选择2015-01/2017-11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并行腹腔引流术的腹腔感染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分析不同菌群和耐药性的差异,并... 目的探究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选择2015-01/2017-11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并行腹腔引流术的腹腔感染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分析不同菌群和耐药性的差异,并应用Cox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培养出菌株145例,其中革兰氏阳性菌44株、革兰氏阴性菌97株和真菌4株;大肠埃希菌(31.72%),肺炎克雷伯杆菌(24.14%),金黄色葡萄球菌(15.86%),肠球菌属(11.72%),铜绿假单胞菌(7.59%)的构成比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的耐药率较高,但均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其中,肠球菌属对红霉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G-菌属均存在较高的耐药率,但均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抑制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超广谱ESBLs+的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O)、ESBLs+和发热至培养时间是腹腔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对常用抗菌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MDRO、ESBLs+和发热至培养时间是腹腔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腹腔引流 细菌培养 多重耐药菌
下载PDF
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前后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明 童静 +6 位作者 郭献阳 陈如杰 戴凌燕 金盛威 应斌宇 范小芳 龚永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4例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IN组),临床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IN 1组)及常规治疗+CRRT(IN 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h经肘静... 目的观察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4例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IN组),临床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IN 1组)及常规治疗+CRRT(IN 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h经肘静脉途径采血;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IN组血浆Apelin水平在A点有明显升高(P<0.01);在IN1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5);在IN2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与IN 1组比较,IN 2组血浆Apelin水平在B点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有下降趋势(P>0.05);IN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与脑钠肽(BNP)水平有相关性(r=0.466,P<0.05),与血白细胞计数有负相关性(r=-0.593,P<0.05)。结论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升高,经CRRT后能显著降低;血浆Apelin浓度与脑钠肽及血白细胞计数水平相关,提示血浆Apelin参与腹腔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评估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治疗腹腔感染1例报告
20
作者 章云涛 吴晓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0-581,共2页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