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内微生物丘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黄擎宇 胡素云 +5 位作者 潘文庆 刘伟 池英柳 王坤 石书缘 刘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9,共9页
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前人针对该组地层台缘微生物礁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台内微生物丘的研究则较少。为此,在野外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物性... 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前人针对该组地层台缘微生物礁的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台内微生物丘的研究则较少。为此,在野外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物性测试的基础上,对该组地层台地内部微生物丘的沉积演化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台内微生物丘主要发育在开阔台地相区,宏观上呈明显的丘状正凸起,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凝块石云岩、残余颗粒粉—细晶云岩→叠层石云岩→泡沫绵层云岩→蓝细菌颗粒云岩,构成完整的丘基—丘核—丘盖沉积组合;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泡沫绵层体腔孔、凝块间孔、粒间孔、针状溶孔和顺层状溶蚀孔洞等,储层质量明显好于层状微生物建造;3沉积对微生物丘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结论认为:台内微生物丘储层作为肖尔布拉克组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油气勘探领域由台缘向台内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寒武世 肖尔布拉克期 微生物碳酸盐岩 沉积序列 台内 微生物丘 储集层 勘探区
下载PDF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威 魏国齐 +7 位作者 谢武仁 刘满仓 苏楠 金惠 武赛军 沈珏红 郝翠果 王小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 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该盆地克拉通期发育的4个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成因机制与特征,分析了主要层系台内规模储层的特征与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发育的4个古隆起对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其主要从沉积和成岩两个方面控制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与海平面变化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沉积规模和分布范围,控制台内丘滩体的层间岩溶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与后期构造运动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②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主要控制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主要控制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和中石炭统黄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泸州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主要控制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③盆地内发育6套规模台内储层,灯影组和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核部,其他4套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斜坡部位。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预测四川盆地台内规模丘滩体储层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台内 碳酸盐岩 丘滩体 规模储集层 成因机制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f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of Sichuan Basin,SW China
3
作者 HE Jiang LIAN Zhihua +5 位作者 LUO Wenjun ZHOU Hui XU Huilin HE Puwei Yang Yi LAN Xuem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69-80,共12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 the Gaoshiti–Moxi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SW China,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and the formation model of“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reservoir”was established.The Qixia Formation is a regressive cycle from bottom to top,in which the first member(Qi1 Member)develops low-energy open sea microfacies,and the second member(Qi2 Member)evolves into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inter-shoal sea with decreases in sea level.The intra-platform shoal is mainly distributed near the top of two secondary shallowing cycles of the Qi2 Member.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rock of the Qixia Formation is thin-layer fractured-vuggy dolomite,followed by vuggy dolomite.The semi-filled saddle dolomite is common in fracture-vug,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residual dissolution pores combined with fractures to form the effective pore-fracture network.Based on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and diagenesis characteristics,the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l of“pre-depositional micro-paleogeomorphology controlling shoal,sedimentary shoal controlling dolomite,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e benefiting preservation of pores,and late hydrothermal action effectively improving reservoir quality”wa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d.The“first-order high zone”micro-paleogeomorphology before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xia Formatio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rea of intra-platform shoals in Gaoshiti area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2 Member.Shoal faci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early dolomitiz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tra-platform shoal and dolomite reservoir is highly consistent.The grain limestone of shoal facies is transformed by two stages of dolomitization.The 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secondary dissolved pores.The burial hydrothermal fluid enters the early do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ermian Qixia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thin-layer dolomite paleogeomorphology diagenesis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基于地震纹理属性聚类分析的磨溪地区台内带灯四段储层预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志远 熊晓军 +3 位作者 肖尧 张敏知 唐松 熊高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7-1213,共7页
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已经在台缘带获得了重大油气勘探成果,但是灯四段台内滩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台缘带的储层预测方法不能有效地表征台内带灯四段的储层发育特征,即单一振幅属性或波阻抗反演难以准确地进行储层预测.本文从地震相... 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已经在台缘带获得了重大油气勘探成果,但是灯四段台内滩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台缘带的储层预测方法不能有效地表征台内带灯四段的储层发育特征,即单一振幅属性或波阻抗反演难以准确地进行储层预测.本文从地震相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常规的地震波形分类和基于地震纹理属性聚类分析的台内带灯四段的储层预测符合率,发现基于地震纹理属性聚类分析得到的地震相平面特征与研究区的完钻井储层发育情况符合率高,有效地表征了储层发育区与非储层发育区,有助于提高台内带灯四段的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台内带 地震相 纹理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 sequence framework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SW China
5
作者 WANG Dong LIU Hong +7 位作者 TANG Song BAI Jinhao ZHOU Gang LI Zhengyong LIANG Feng TAN Xiucheng GENG Chao YANG 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88-403,共16页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thin section,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sequences, clarified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thin section,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study carried ou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sequences, clarified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s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vestigate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shoal in each sequence, and thus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shoal body. The study results are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First, there are two complete third-order sequences(SQ1 and SQ2) i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SQ1 is generally thick in the north and thin in the south, and SQ2 shows a thickness differentiation trend of “two thicknesses and three thinnesses”. Second,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mainly develops intra-platform shoal, inter-shoal sea and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subfaci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mainly presents two typ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stable superposed and high-frequency interbedded. Third, the stable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developed in the shoal belt at the edge of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shoal-forming periods and located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HSTs) of SQ1 and SQ2. The high-frequency interbedded sedimentary sequence is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shoal belt of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shoal-forming periods and mainly located in the HST of SQ2. Fourth, during the SQ1 deposi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was mainly developed at the edge of the intra-platform depression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inter-shoal sea subfacies was mainly developed on the south side. During the SQ2 deposition, the intra-platform shoal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area, forming two nearly parallel intra-platform shoal belts. 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direction and ideas for exploratio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reservoirs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tra-platform shoal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yp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下载PDF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内带优质储层识别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明 戴晓峰 +3 位作者 庞春晓 江林 耿超 徐右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4-771,共8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内带储层物性差、厚度薄,按台缘带储层划分标准,在台内带钻遇的储层厚度与钻井产量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极大地限制了灯影组台内带的勘探与开发。因此,开展了川中地区台内带优质储层划分,录井、测井、地震响应...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内带储层物性差、厚度薄,按台缘带储层划分标准,在台内带钻遇的储层厚度与钻井产量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极大地限制了灯影组台内带的勘探与开发。因此,开展了川中地区台内带优质储层划分,录井、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以及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型储层是台内带控制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其录井响应表现为钻井过程中的井漏、放空等现象,测井响应特征为声波时差大于180μs/m、密度小于2.65 g/cm^(3)、成像图像上呈大面积暗色团块等。纵向上台内带洞穴型储层主要发育在灯影组顶部,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灯影组顶相对弱振幅、其下20 ms内多出现弱波峰。根据该认识,采用消除强反射屏蔽和属性融合技术,在GS19井区开展的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非常吻合,并依据该储层预测结果部署了多批开发井,为川中地区灯影组台内带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灯影组 台内带 优质储层 洞穴 地震响应
原文传递
Tectonic paleogeography of Late Sinian and its significanc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WANG Zecheng JIANG Hua +8 位作者 CHEN Zhiyong LIU Jingjiang MA Kui LI Wenzheng XIE Wuren JIANG Qingchun ZHAI Xiufen SHI Shuyuan LI Q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946-961,共16页
The paleotectonic pattern,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features,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 The paleotectonic pattern,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features,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s,drilling,log and seismic data.The study shows that,(1)Affected by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areas were in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Dengying Formation.The carbonate platform was structurally differentiated.Intra-platform depressions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developed,forming a tectonic-paleogeographic pattern of"three platforms with two depressions".(2)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rimmed platforms and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s developed in upper Yangtze area and isolated platform developed in middle Yangtze area,and there was the Xuanhan-Kaijiang ancient land block in eastern Sichuan.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ectonic-paleogeographic pattern,when a set of shallow water shelf sediment rich in mud was deposited due to transgress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oded terrain formed in EpisodeⅠof Tongwan Movement.The sedimen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herited the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s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general,but the Deyang-Anyue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 further expanded,and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evolved into two separated platforms.(3)Tectonic-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Sinian gave rise to two types of accumulation assemblages with wide distribution and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which are platform margin and intra-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paleogeography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intra-platform fault depression rimmed platform microbial mounds and shoals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the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60
8
作者 周进高 张建勇 +5 位作者 邓红婴 陈娅娜 郝毅 李文正 谷明峰 罗宪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 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形成,其最终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两隆"演化为台地,"四凹"演化成斜坡—盆地环境;②灯二期发育大陆边缘丘滩、裂陷边缘丘滩及台内丘滩等有利储集相带,裂陷边缘丘滩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③灯四期继承了灯二期的岩相古地理特点,但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裂陷边缘台缘带演化成东西2条,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④建立了灯影组"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 岩相古地理 沉积模式 台缘带 裂陷边缘台缘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45
9
作者 黎荣 胡明毅 +1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台缘滩 台内滩 沉积相模式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41
10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5 位作者 丁熊 吴晓庆 邹春 周素彦 黄先平 石学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6,共7页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基面影响深度最大可达20m,沉积物可容空间大,形成的单滩体厚度大,早期暴露几率小,较大的上覆地层静压易使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有利于滩体内部粒间孔保存,储集空间以(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而由于台缘环境的遮挡,台内环境的浪基面影响深度一般为2~3m,颗粒滩在局部微地貌高地发育,厚度较小,暴露几率大,早期大气淡水可影响单旋回台内滩中上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沉积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后期成岩演化与孔隙演化的关键,影响了颗粒滩储层最终的储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台内滩 台缘滩 碳酸盐岩 储层成因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台内滩组合特征 被引量:33
11
作者 丁熊 陈景山 +3 位作者 谭秀成 罗冰 吴家杰 杜本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1,共8页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 以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力产层雷11亚段海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台内滩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区雷11亚段台内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亮晶鲕粒灰岩、残余鲕粒云岩,亮晶砂屑灰岩、残余砂屑云岩和亮晶砂屑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残余生屑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等,它们分别是构成鲕滩、砂屑滩、生屑滩的主要岩石类型。台内滩垂向上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包括滩基、滩核和滩盖3个沉积单元;横向上具有明显的3分性,可分为滩核、滩缘、灰质滩间海3个微相。海平面升降变化引起的海水深度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控制滩体的发育特征与叠置样式;隆坳分异的古地貌决定台内滩体的差异分布和横向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滩 结构特征 主控因素 雷口坡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胡明毅 孙春燕 高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 为了查明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与演化规律,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古地貌特征,明确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局限-半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斜坡-盆地相,又可划分为多个亚相和微相,沉积相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分带性和继承性。基于横跨盆地的二维地震测线精细解释,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主要沉积相类型的地震相响应特征,识别出了6种地震相(Seismic Facies)类型,分别为台内(丘)滩(SF1)、台内洼地(SF2)、丘(滩)间海(SF3)、膏盐湖(SF4)、台地边缘(SF5)和斜坡-盆地(SF6),进而圈定了各相带的平面沉积相边界,揭示了各相带发育分布与古构造和古地貌的联系。根据肖尔布拉克组厚度分布,明确了盆地南部存在东西走向的古隆起区,东部和中部存在两个洼陷区;盆地西南部存在一级阶地,以宽缓的一级坡折向中部低洼区过渡;盆地中部存在窄陡的二级坡折,向东快速过渡为深洼区。再结合地震解释成果、野外露头、取心井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编制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相古地理图,为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古地理 地震相 台内洼地 台内(丘)滩 肖尔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3
作者 汪泽成 姜华 +8 位作者 陈志勇 刘静江 马奎 李文正 谢武仁 江青春 翟秀芬 石书缘 李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4-897,共14页
利用露头剖面、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受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影响,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碳酸盐台地... 利用露头剖面、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受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影响,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碳酸盐台地产生构造分异,发育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台内断陷,形成了"三台两凹"的构造-古地理格局。②灯影组灯一+灯二段沉积期,发育上扬子镶边台地、台内断陷及中扬子孤立台地,川东地区存在宣汉-开江古陆;灯三段沉积期为构造-古地理转换期,在桐湾运动Ⅰ幕形成的侵蚀古地貌背景上发生海侵作用,沉积了一套富含泥质的浅水陆棚沉积;灯四段沉积期总体继承灯一+灯二段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德阳-安岳台内断陷进一步发展扩大,中扬子台地演变成2个孤立台地。③震旦系碳酸盐台地的构造-沉积分异及其演化形成了台缘和台内两类成藏组合,有利区分布广,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构造分异 台内断陷 镶边台地 微生物丘滩体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沉积环境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25
14
作者 席胜利 熊鹰 +6 位作者 刘显阳 雷晶超 刘明洁 刘灵 刘耘 文汇博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3-790,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赋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顶部与风化壳相关的储集层。文中基于岩心、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碳酸盐岩-蒸发岩划分为10种岩石类型。根据各岩类的宏观、微...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赋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前人研究多集中于顶部与风化壳相关的储集层。文中基于岩心、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马五盐下碳酸盐岩-蒸发岩划分为10种岩石类型。根据各岩类的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它们在纵横向上的组合与分布特点,利用岩石类型组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局限-蒸发潟湖、台内滩、滩间海、微生物丘和台坪5种沉积环境。根据各亚段岩石类型发育的差异性及统计结果发现,研究区马五盐下具有蒸发岩与碳酸盐岩间互的旋回性沉积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特征,每个亚段都代表一次海侵或海退的旋回沉积。其中,马五6、马五8和马五10亚段为海退期沉积,以纹层状云质膏岩、泥晶云岩构成的局限-蒸发潟湖沉积为主,蒸发岩矿物含量高,反映沉积环境相对闭塞、能量较低且盐度较高;马五7和马五9亚段为海进期沉积,以相对高能的台内滩或微生物丘沉积为主,并与相邻的局限-蒸发潟湖和台坪沉积构成较完整的向上变浅米级沉积旋回,表明该阶段水体循环相对更好,整体沉积环境开阔且能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丘 台内滩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家沟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22
15
作者 付金华 刘新社 +4 位作者 魏柳斌 任军峰 古永红 王前平 师平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古构造、储层分布、烃源岩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盐下马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主要来自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生烃母质除常规干酪根外,还发育分散有机质、有机酸盐,生烃物质丰厚,具备规模生烃潜力;(2)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坳陷存在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和东部盐下低隆两大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控制了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3)盆地中东部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上覆厚层膏盐岩封盖,上倾方向致密石灰岩侧向遮挡,海相烃源岩供烃,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在新的地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部署的风险探井MT1井钻遇气层43.4m,采用水力加砂压裂新工艺,试气获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战略接替领域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台内滩 台内丘 乌审旗—靖边古隆起
下载PDF
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内裂陷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6
作者 沈安江 陈娅娜 +3 位作者 张建勇 倪新锋 周进高 吴兴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5,共11页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 台内碳酸盐岩是继台缘礁滩后值得关注的潜在勘探领域。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及单井、地震、测试分析等资料,解剖四川盆地德阳-安岳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台内裂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成因,类比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结果表明:罗迪尼亚泛大陆裂解为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发育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张性或走滑断裂、差异沉降作用是台内裂陷形成的关键;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经历了灯二段侵蚀发育期—灯四段裂陷发育期—麦地坪组-沧浪铺组裂陷鼎盛-充填期—龙王庙组缓坡台地发育期的演化过程,其控制了筇竹寺组、麦地坪组两套烃源岩和灯四段、龙王庙组两套储集层的发育;烃源岩和储集层的空间配置构成“侧生侧储”和“下生上储”两类成藏组合;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纪台内裂陷与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具相似的地质特征,勘探潜力值得期待。上述认识使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到台内,对中国古老小克拉通台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台内裂陷 震旦纪 寒武纪 长城纪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碳酸盐岩台内滩储层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以阿姆河盆地台内滩气田为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田雨 徐洪 +5 位作者 张兴阳 王红军 张良杰 张宏伟 郭同翠 尉晓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2-321,共10页
近年来,台内滩成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台内滩气田为例,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台内滩类型、沉积特征及储层... 近年来,台内滩成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台内滩气田为例,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台内滩类型、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影响台内滩储层发育及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台内滩主要包括生屑滩、内碎屑滩、球粒滩、藻粒滩和鲕粒滩等5种类型。(2)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的粒间、粒内溶孔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形成以孔隙型和孔洞型为主的两类台内滩储层。(3)储层发育及分布明显受古地貌、相对海平面变化及溶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1)古地貌是台内滩发育的重要基础,在基底古隆起发育的古地貌高部位滩体连片分布,形成规模型台内滩储集体;(2)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台内滩储层的发育层位及滩体类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台内滩储层主要发育于高位域准层序组中上部,由下至上呈现出厚度增大、物性变好等特征,海平面高频震荡导致台内滩垂向上多期叠置;(3)包括同生期淡水淋滤及埋藏期溶蚀等多期次、多类型溶蚀作用是台内滩储层形成的关键,次生溶蚀孔隙、孔洞成为台内滩重要的储集空间,最终形成优质的孔隙(洞)型台内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盆地 中上侏罗统 碳酸盐岩 台内滩储层 沉积特征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的特征与分布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成林 邬光辉 +4 位作者 崔文娟 唐子军 周波 屈泰来 高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8-1057,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 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晚期进入伸展转向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造成台缘带挠曲下沉与台内地貌起伏,有利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台内滩的发育。钻井资料表明鹰山组台内滩以中高能砂屑滩为主,台内滩主要分布在鹰山组上部,纵向上多旋回叠置,横向呈透镜状尖灭。通过井—震标定,鹰山组台内滩在地震响应上多具有平缓顶底面的丘状外部形态,内部多出现高频杂乱反射,有的出现多层斜交或前积反射,翼部围岩具有超覆与斜交反射,具有不同于围岩的强振幅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层厚度、地震属性等作图方法,可以进行台内滩的预测与识别。地震区域追踪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鹰山组台内滩发育,多呈团块状形态,大小不一,一般规模在100~300 km2,发育总面积达12 000 km2,集中分布区有塔北南缘、塔中北斜坡、和田河气田及其周缘等三大区块,并多沿古隆起斜坡分布。塔里木盆地台内滩类型多、分布广,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从台缘带向台内扩展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利探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内滩 鹰山组 地震响应 勘探
下载PDF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层序划分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泠杉 胡明毅 +3 位作者 高达 王頔 汪涛 邢梦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 四川盆地中部磨溪—高石梯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地层。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层序划分、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龙王庙组可划分2个层序,储层主要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层序2的储层类型和连通性相对较好、分布面积较大;龙王庙组为局限台地沉积,可划分为云坪、台内滩、滩间洼地、澙湖等4个亚相,储层主要发育于台内滩亚相;储层按物性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磨溪井区的台内滩发育区、西北部的剥蚀区边部,东部、南部主要为Ⅱ、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庙组 层序 储层 碳酸盐岩 台内滩
下载PDF
川东地区台内洼地二叠系生物礁、滩沉积格局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蒋裕强 周亚东 +5 位作者 陈智雍 谷一凡 付永红 易娟子 张洁伟 蒋增政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39-1550,共12页
川东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发育武胜-石柱台内洼地和重庆-綦江台内洼地,明确环台洼边缘分布的生物礁滩沉积格局及演化对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礁滩气藏勘探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川东地区卷洞、菊花坝、太运和冷水溪剖面长兴组的现场实... 川东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发育武胜-石柱台内洼地和重庆-綦江台内洼地,明确环台洼边缘分布的生物礁滩沉积格局及演化对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礁滩气藏勘探的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川东地区卷洞、菊花坝、太运和冷水溪剖面长兴组的现场实测和系统取样分析,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认为长兴组沉积早期,除开江-梁平海槽外,研究区内其余地区均处于缓坡沉积环境,以硅质结核灰岩和泥晶灰岩等较深水沉积为主;而随着长兴组沉积中-晚期海退,开始出现明显的沉积分异现象,由南向北呈"两洼"-"一台"-"一槽"的沉积格局,即重庆-綦江台内洼地亚相及其以北的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亚相("两洼")、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亚相与开江-梁平海槽之间的台坪亚相("一台")及开江-梁平海槽主体("一槽")。沿武胜-石柱台内洼地南、北两侧台洼边缘带,发育生物礁滩组合,生物礁滩组合在北侧主要发育在长二段-长三段下部,在南侧则发育在长三段上部,具有"北早-南晚"的沉积特征,认为长兴期沉积古地貌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研究区台内洼地沉积格局及生物礁滩演化规律的明确,为川东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新领域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胜-石柱 川东地区 礁滩 二叠系 台内洼地 台洼边缘 沉积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