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被引量:3
1
作者 邱俏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9-72,共4页
在英汉语翻译中,要达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译者必须对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便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领略到原文作者的本意,为此,首先须在语际翻译中融入语内翻译这一过程,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过渡。
关键词 汉语 翻译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文化内涵 英语
下载PDF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工程汉英翻译之误译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天 吴弟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误译是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言误译情况。以重庆交通大学英语和翻译专业大三学生的工程翻译实践材料为基础建设双语平行语料库,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语言误译现象,结果显示语际误译比语内误译... 误译是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言误译情况。以重庆交通大学英语和翻译专业大三学生的工程翻译实践材料为基础建设双语平行语料库,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语言误译现象,结果显示语际误译比语内误译更为常见。语际误译中,主语不当的出现频率最高;语内误译中,语法错误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译 学习者语料库 语际错误 语内错误 翻译教学
下载PDF
翻译的默认值、参照点与体验性——论“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差异与共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吉荣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0,共6页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基于5个层面比较研究"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以期解析两种翻译方式的深层结构。这两种翻译方式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认知顺序上具有像似性。研究表明:一方面,同一个译者在进行同一部作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基于5个层面比较研究"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以期解析两种翻译方式的深层结构。这两种翻译方式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认知顺序上具有像似性。研究表明:一方面,同一个译者在进行同一部作品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时存在默认值差异、认知参照点差异和隐喻方式差异;另一方面,译者在两种翻译方式里也突显认知体验共性和翻译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认值 参照点 体验性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原文传递
论语内翻译中的译者阐释——兼评张爱玲《海上花列传》国语翻译
4
作者 陈吉荣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7-39,共3页
语内翻译不是简单的同一语言内部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在同一语境内部,在保持一定时空距离的条件下,译者对原作做出的新的解释,并且是在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是语内翻译中译者阐释的结果,具体体现为译文与原文的... 语内翻译不是简单的同一语言内部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在同一语境内部,在保持一定时空距离的条件下,译者对原作做出的新的解释,并且是在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是语内翻译中译者阐释的结果,具体体现为译文与原文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张爱玲《海上花列传》的国语翻译集中体现了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内翻译 同一性 差异性 张爱玲 《海上花列传》
下载PDF
翻译研究的东方视角——印度翻译研究的基本概况及启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尹锡南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共12页
虽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但印度古代并未孕育出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殖民时期,印度与西方的文化互动促进了印度的语际翻译和翻译研究。后殖民时期,特别是近30年来,印度的翻译研究更是成为机制化的学术活动。印度学者对印度翻译传统以及翻译... 虽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但印度古代并未孕育出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殖民时期,印度与西方的文化互动促进了印度的语际翻译和翻译研究。后殖民时期,特别是近30年来,印度的翻译研究更是成为机制化的学术活动。印度学者对印度翻译传统以及翻译的社会功能、翻译策略、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印度学者具有强烈后殖民色彩的文化翻译论、印度语言文学的内部互译研究、符际翻译研究等均有特色,有的还走在了世界前沿。印度学者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中国学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内部互译 符际翻译
原文传递
“三美论”在《夜雨寄北》英译中的再现
6
作者 唐臻娜 《科教文汇》 2015年第10期182-183,共2页
本文以唐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背景,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的分析,阐述了许渊冲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内涵,彰显了"三美论"对唐诗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三美 三化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下载PDF
文本误读和文化迁移——以《西游记》中“道”的翻译现象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80,共6页
文化眼光观照下的译学研究,"翻译"不仅指源宿语之间的符号转换操作,而且涵盖由此操作而带来的文化递嬗演变,以及宿语文本在不断被阐释、被言说中生成的新的意义权力关系,后者可被称为语内翻译。通过探讨《西游记》中"道&... 文化眼光观照下的译学研究,"翻译"不仅指源宿语之间的符号转换操作,而且涵盖由此操作而带来的文化递嬗演变,以及宿语文本在不断被阐释、被言说中生成的新的意义权力关系,后者可被称为语内翻译。通过探讨《西游记》中"道"这一概念的翻译现象,特别是其语内翻译现象,还原原始价值,厘清文本误读,以实例生动展示文化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误读 文化迁移 语内翻译 西游记
下载PDF
功能语境视域的《论语》歧义句语内翻译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邱靖娜 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1-35,共5页
语内翻译是典籍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其对典籍歧义句的处理直接影响最终的翻译质量。在功能语境理论框架内,采用宏观功能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论语·学而篇》第8章"学则不固"的"固"... 语内翻译是典籍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其对典籍歧义句的处理直接影响最终的翻译质量。在功能语境理论框架内,采用宏观功能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论语·学而篇》第8章"学则不固"的"固"字为例,对《论语》歧义句语内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可操作的翻译模式。研究发现在歧义句语内翻译过程中进行语境还原,有助消除词汇歧义;研究认为"学则不固"的"固"字应作"固陋"解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语境理论 《论语》 语内翻译 歧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