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男性行为者亲密伴侣暴力经历与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霖 林玉玺 +2 位作者 李传玺 廖玫珍 马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6-871,共6页
目的:了解MSM中亲密伴侣暴力(IPV)经历情况并分析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7月在济南市、青岛市和济宁市招募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最近1年IPV经历和6个月高危性行为等信息。采用... 目的:了解MSM中亲密伴侣暴力(IPV)经历情况并分析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7月在济南市、青岛市和济宁市招募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最近1年IPV经历和6个月高危性行为等信息。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MSM 1122人,年龄(29.80±8.78)岁,未婚占68.1%(764/1?122)。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为9.8%(110/1122),来自济宁市和青岛市、本地居住时间>2年、寻找性伴场所为酒吧/浴室/公园、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吸毒行为、最近1年患过STD的MSM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较高(P<0.05)。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9.0%(550/1122)和20.9%(234/1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IPV经历者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风险高于无IPV经历者(a OR=1.82,95%CI:1.14~2.91;a OR=3.30,95%CI:2.10~5.20)。结论:MSM中存在IPV现象,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针对有IPV经历的MSM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亲密伴侣 暴力 高危性行为
原文传递
HIV Status Disclosure Rate to a Sexual Partner, Associated Factors and Outcomes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PMTCT Care in Two Large HIV Facilities in Abuja, Nigeria
2
作者 Prosper Okonkwo Oluseye Ajayi +1 位作者 Ojukwu Chinonso Nnenna Abiodun Isah 《World Journal of AIDS》 2023年第4期193-209,共17页
HIV status disclosure to partners is critical in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mother-infant dyad in the prevention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child (PMTCT) program.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HIV disclo... HIV status disclosure to partners is critical in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mother-infant dyad in the prevention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child (PMTCT) program.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HIV disclosure rate to intimate partners, associated factors, and outcomes among women in the PMTCT program in two large HIV clinics in Abuja, Nigeria. A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employed a multi-stage sampling technique in selecting 220 pregnant women enrolled in PMTCT care in two clinics. Outcomes measures include HIV status disclosure to intimate partner, women’s viral suppression status (suppressed < 1000 copies/mL, unsuppressed ≥ 1000 copies/mL), and previous MTCT experience. Exposure variables include the participant’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IV care history. Data were presented using frequency tables. Simpl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done to ascertain the predictors of HIV status disclosure and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IV disclosure, viral suppression, and MTCT experience at a p-value of less than 0.05. Only 205 (96.7%) entries were completed and analyzed A larger percentag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married women, 158 (77.1%), within the age group 26 - 35 years (53.3%). Women’s HIV status disclosure rate to intimate partners was 49.3% (101/205).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V disclosure rate to intimate partners at the univariate level were the participant’s age, Christian religion [COR: 1.80, 95%CI: 1.04 - 3.21, p = 0.04], full employment [COR: 1.92, 95%CI: 1.10 - 3.34, p = 0.02], HIV positivity prior to PMTCT enrollment [COR: 2.88, 95%CI: 1.26 - 6.59, p < 0.01], duration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OR: 1.07, 95%CI: 1.01 - 1.13, p = 0.03], and knowledge of partner’s HIV status [COR: 0.20, 95%CI: 0.08 - 0.51, p < 0.01]. Only HIV positivity prior to PMTCT enrollment [AOR: 3.27, 95%CI: 1.23 - 8.70, p < 0.01] and awareness of the partner’s HIV status, [AOR: 0.17, 95%CI: 0.06 - 0.49, p < 0.01]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HIV status disclosure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Status Disclosure intimate partner PMTCT Pregnant Women
下载PDF
亲密伴侣间故意杀人犯罪特征与发生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高月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亲密伴侣间故意杀人犯罪是指发生于持续中或结束一段时间内的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包括婚外情关系)中的故意杀人犯罪。从我国审结于2020年的案件可知,亲密伴侣间故意杀人犯罪数量约占故意杀人犯罪总数的1/3,呈现出性别差异性、隐蔽性、... 亲密伴侣间故意杀人犯罪是指发生于持续中或结束一段时间内的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包括婚外情关系)中的故意杀人犯罪。从我国审结于2020年的案件可知,亲密伴侣间故意杀人犯罪数量约占故意杀人犯罪总数的1/3,呈现出性别差异性、隐蔽性、表达性、互动性等特征。一般紧张理论为此类犯罪发生机制的阐释提供了理论视角,征表“亲密不足”的激发因素是犯罪行为人压力的来源,性嫉妒等负面情绪推动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环境的、个体的、关系的与情境的调节因素对犯罪动机向杀人行为的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 故意杀人 一般紧张理论
下载PDF
论亲密伴侣暴力事件的干预与监管
4
作者 克里斯托弗·麦克斯韦 塔米·沙利文 +2 位作者 贝瑟尼·贝克斯 乔伊·考夫曼 宋逸君(译)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据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约69.1万起亲密伴侣间的非致命暴力事件和千余起致命的暴力事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律师、法律学者和执法机构采取了大量应对措施来干预和监管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事件,不少执法机构也采用结构化风险评估方法来确... 据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约69.1万起亲密伴侣间的非致命暴力事件和千余起致命的暴力事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律师、法律学者和执法机构采取了大量应对措施来干预和监管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事件,不少执法机构也采用结构化风险评估方法来确定受害者未来是否有继续遭受暴力的危险。目前在美国被广泛采用的亲密伴侣暴力风险评估模型有以受害者为中心的模型和以犯罪者为中心的模型两类,前者包括致命性评估计划和家庭暴力高风险工作小组模型。对上述评估模型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的研究发现,干预措施对受害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体的结论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 暴力事件 致命性评估 风险预测
下载PDF
美国家庭司法中心研究
5
作者 李伟明(译) 《警学研究》 2020年第1期58-77,共20页
2015年1月1日,美国司法研究院(NIJ)在美国司法部暴力侵害妇女问题办公室(OVW)的支持下,与希望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合作,向Abt咨询公司提供了一笔基金。该基金被用来对美国目前的家庭司法中心(FJCs)进行外部环境研究,并将其作为... 2015年1月1日,美国司法研究院(NIJ)在美国司法部暴力侵害妇女问题办公室(OVW)的支持下,与希望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合作,向Abt咨询公司提供了一笔基金。该基金被用来对美国目前的家庭司法中心(FJCs)进行外部环境研究,并将其作为分阶段完善的正式评估计划的一部分,用以测量家庭司法中心及类似多重机构联合办公的合作效能。该项目的目标是厘清家庭司法中心全貌、家庭司法中心提供的服务、它们所服务的社区及其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司法中心 环境研究 家庭暴力 亲密伴侣 儿童保护中心
下载PDF
2575名在校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现况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苏普玉 郝加虎 +2 位作者 黄朝辉 肖利敏 陶芳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和亲密伴侣暴力行为情况,探讨亲密伴侣暴力与大学生其他部分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和芜湖市3所高校2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恋爱情况、遭受亲密伴侣暴力情况、... 目的了解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和亲密伴侣暴力行为情况,探讨亲密伴侣暴力与大学生其他部分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和芜湖市3所高校2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恋爱情况、遭受亲密伴侣暴力情况、抑郁症状、自尊、学校生活满意度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x^2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恋爱经历大学生心理行为状况的差异。结果2575名大学生中46.9%有过恋爱经历;男生高于女生,大二、三年级学生高于大一年级学生(岔值分别为44.13、161.84,P值均〈0.05)。目前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中21.1%报告与现在的恋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仅有21.8%(34/156)每次都使用安全套,11.5%(18/156)从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18.6%(29/156)与现在恋人(女友)发生性行为而怀孕,孕后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的比例仅占48.3%(14/29)。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中,遭受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总暴力的报告率分别为18.0%、33.6%、5.1%、37.1%;男生遭受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总暴力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遭受性暴力的比例高于男生(x^2值分别为70.21、13.25、14.04、5.77,P值均〈0.05)。在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的大学生中,有74.2%(345/446)经历过3次以上亲密伴侣暴力。经历过亲密伴侣暴力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得分最高,自尊和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最低(F值分别为4.00、16.39和8.76,P值均〈0.05),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最高(x^2值分别为13.80、9.72、8.52、11.96,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恋人间性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保护意识缺乏;大学生亲密伴侣暴力现象较常见,且与其他不良心理行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亲密伴侣 性行为 心理卫生 大学生
原文传递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衍玲 廖方新 +2 位作者 郑凯 黄俊锋 郭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1-209,共9页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是指在原生家庭中,夫妻间或亲子间的攻击行为传递到子代,并在子代成年后的新生家庭中表现出继续侵害或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家庭暴力代际传递存在不同类型。研究者从社会文化、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和依恋理论出发对此...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是指在原生家庭中,夫妻间或亲子间的攻击行为传递到子代,并在子代成年后的新生家庭中表现出继续侵害或者遭受侵害的现象。家庭暴力代际传递存在不同类型。研究者从社会文化、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和依恋理论出发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从人口统计、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等方面考察了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应扩展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内容,深化该效应的研究分类、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行跨文化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身体攻击 亲子间暴力 夫妻间暴力 代际传递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与亲密伴侣暴力关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邹韶红 张亚林 +3 位作者 张勇 黄国平 柳娜 刘婷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期不同形式虐待与其成人后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新婚夫妇婚前暴力调查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湖南省长沙市2个社区领取结婚证愿意接受婚前暴力调查研究的29...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期不同形式虐待与其成人后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新婚夫妇婚前暴力调查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湖南省长沙市2个社区领取结婚证愿意接受婚前暴力调查研究的291对新婚夫妇进行调查。结果受虐组的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及量表总分高于非受虐组;女性受虐组的躯体虐待因子分和性虐待因子分高于非受虐组;男性受虐组的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和情感忽视因子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前有无同居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3,P=0.034;χ2=15.525,P=0.008;χ2=8.843,P=0.003)。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有影响;女性儿童期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有影响;男性儿童期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无影响。亲密伴侣暴力(IPV)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前同居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儿童期虐待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广州市MSM伴侣中亲密关系暴力对无保护肛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何娟 范雄智 +7 位作者 程伟彬 古羽舟 韩志刚 徐慧芳 卢慧勤 陈燕 赖玲林 郝春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7-831,共5页
目的研究成对的MSM伴侣中无保护肛交行为(UAI)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亲密关系暴力(IPV)对MSM伴侣关系内及关系外UAI的影响。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广州市岭南伙伴现场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MSM伴侣,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成对数据分析方法(... 目的研究成对的MSM伴侣中无保护肛交行为(UAI)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亲密关系暴力(IPV)对MSM伴侣关系内及关系外UAI的影响。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广州市岭南伙伴现场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MSM伴侣,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成对数据分析方法(主-客体互依模型)分析问卷数据,通过主体效应和伴侣效应探究IPV对UAI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58.2%(228/392)的MSM存在关系内UAI,9.4%(37/392)的MSM存在关系外UAI,24.5%(96/392)的MSM存在语言、肢体、性暴力中的至少一种IPV(任意IPV)。多因素的主-客体互依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被插入方认为存在任意IPV时能通过主体效应和伴侣效应增加关系内UAI的发生(aOR=2.97,P=0.011),同时通过伴侣效应增加插入方发生关系外UAI的可能性(aOR=9.62,P=0.019)。结论MSM伴侣中IPV对UAI的影响在不同性角色的表现不同,关系内和关系外UAI都主要因为被插入方的IPV而有增加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亲密关系暴力 无保护肛交行为 主体效应 伴侣效应
原文传递
亲密关系中男性躯体施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麻超 毋嫘 洪炜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探讨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中男性躯体施暴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地区对900名18-65岁有过婚恋经历的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1匹配对照研究设计,以132名亲密关系中男... 目的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探讨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中男性躯体施暴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地区对900名18-65岁有过婚恋经历的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1匹配对照研究设计,以132名亲密关系中男性施暴者为研究组,132名非施暴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冲突策略量表(CTS2)、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X^2=13.67,P=0.03)、最近1年工作状况(X^2=10.70,P=0.01)、儿时目睹父亲打母亲(X^22=7.02,P=0.03)、儿时经历父亲忽视(X^2=9.34,P=0.01)、伴侣间相处方式(X^2=7.96,P:0.02)、婚外情(X^2=12.11,P=0.01)、个性因素(X^2=11.00,P=0.00)、社区对IPV的态度(X^2=10.79,P=0.01)、对伴侣实施行为控制(X^2=18.18,P=0.00)及经济控制(X^2=61.88,P=0.00)是亲密关系暴力(IPV)中男性躯体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结合专业解释,将个体对IPV的态度(X^2=7.45,P=0.06)与上述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固定工作(OR=7.51,95%CI=1.51~37.23)、儿时经历父亲忽视(OR=3.74,95%CI=1.59-8.79)、对亲密伴侣暴力持赞同态度(OR=5.7,95%CI=1.50~21.10)及对伴侣实施经济控制(OR=10.64,95%C1=4.02~28.14)为男性实施躯体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无固定工作、儿时经历父亲忽视、对暴力持赞同的态度、对伴侣有经济控制行为是男性实施躯体暴力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躯体暴力 生态模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婚姻暴力的干预:婚姻治疗是否有一席之地?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秀珠 杨连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41-647,共7页
婚姻暴力逐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女性主义观点的影响,美国对婚姻暴力采取施暴者与受暴者分开的双轨制干预模式,限制了婚姻治疗的使用。经过几十年来相关领域学者的努力,一些新数据报告使得我们有必要调整对婚姻暴力的认识与干... 婚姻暴力逐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女性主义观点的影响,美国对婚姻暴力采取施暴者与受暴者分开的双轨制干预模式,限制了婚姻治疗的使用。经过几十年来相关领域学者的努力,一些新数据报告使得我们有必要调整对婚姻暴力的认识与干预的方式。本文介绍了婚姻暴力的定义、施暴者的类型、婚姻暴力干预的现况、施暴者的标准治疗程序、婚姻暴力干预模式的效果,以及实施婚姻治疗的优势。作者建议尚未法定施暴者标准治疗程序的社会,应将婚姻治疗纳入更大的干预模式中,优先对有意愿共同生活、改善关系的轻型暴力夫妻施行婚姻治疗,积累实践经验并实验设计成效研究,以制定更合乎婚姻暴力受暴者及施暴者需求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暴力 亲密伴侣暴力 婚姻治疗 夫妻联合治疗 家庭暴力
下载PDF
女性不孕症患者亲密伴侣暴力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纯芳 张茂玲 +2 位作者 陈妙虹 阮景 吕启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5-1051,共7页
目的 了解女性不孕症患者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的发生情况,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IPV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社会支持,... 目的 了解女性不孕症患者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的发生情况,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IPV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社会支持,生育压力及IPV。结果 本次回收343份有效问卷,120例(35.0%)发生过亲密伴侣暴力,其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11例(32.4%),其次为身体暴力31例(9.0%),伤害暴力22例(6.4%),性暴力发生率最低12例(3.5%)。通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偶抽烟(P=0.004,OR=2.005)以及生育压力(P=0.013,OR=1.043)是女性不孕症患者IPV发生的危险因素,配偶年龄(P=0.022,OR=0.948)及社会支持(P <0.001,OR=0.940)是女性不孕症患者IPV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女性不孕症患者IPV发生率为35.0%,且受配偶抽烟、生育压力、配偶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不孕症患者 亲密伴侣暴力 影响因素 现状调查
下载PDF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玮 洪炜 +1 位作者 崔轶 苏英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9期96-99,共4页
目的:调查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率,比较暴力发生率的性别差异,分析影响亲密伴侣暴力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选取7个地区,运用自编人口学资料和中文修订版冲突策略量表简版(CTS-2s)量表,共调查2567名处于或曾... 目的:调查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率,比较暴力发生率的性别差异,分析影响亲密伴侣暴力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选取7个地区,运用自编人口学资料和中文修订版冲突策略量表简版(CTS-2s)量表,共调查2567名处于或曾经处于亲密伴侣中被试。结果:亲密伴侣暴力的总发生率为50.88%;男对女的暴力与女对男的暴力发生率相当,多数为互相施暴,但性强迫维度,男对女的暴力高于女对男。协商、年龄、婚姻满意度是亲密伴侣暴力的保护性因素;现居地、男性收入比重、儿子女儿数量、工作状况、家庭收入、经济压力、吸烟数量、男性精神疾病、男性父母暴力都与亲密伴侣发生有关。结论:亲密伴侣暴力的总发生率没有性别差异,且多数为互相施暴。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是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年龄、协商、婚姻满意度是家庭暴力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简版冲突策略量表 性别差异 躯体攻击
下载PDF
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干预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涛 徐振兴 冯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48-1456,共9页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控制行为。亲密伴侣暴力不仅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家庭中儿童的社会适应也有不利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与儿童外化行为、内化行为有紧密联系。作为保护因素,年龄、情绪...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控制行为。亲密伴侣暴力不仅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家庭中儿童的社会适应也有不利影响。亲密伴侣暴力与儿童外化行为、内化行为有紧密联系。作为保护因素,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支持等可以减少亲密伴侣暴力环境中儿童的适应问题。认知-背景理论、情绪安全理论、外溢理论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理论对亲密伴侣暴力影响儿童社会适应的机制进行了解释。为了促进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实践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干预方案。未来研究应在区分亲密伴侣暴力的不同评估、控制共生风险因素、重视神经生物学研究、改进干预研究等方面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社会适应 情绪安全 干预
下载PDF
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云龙 彭涛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2期153-155,共3页
亲密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亲密关系暴力越来越多的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外已经广泛开展了有关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预防和干预的深入探究,我国在相关领域的... 亲密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亲密关系暴力越来越多的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外已经广泛开展了有关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预防和干预的深入探究,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流行学调查研究,或过多关注对受害者的影响,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有关亲密关系暴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是对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旨意为进一步探讨针对性的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亲密关系暴力
下载PDF
承诺与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新春 陈伟 +3 位作者 赵琳 张乐乐 廖小伟 杨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的统计方法,探讨承诺和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投资模型量表中文版和冲突策略量表中文修订版对201对情侣进行施测,用SPSS16.0和Lisrel 8.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男生和女生的承诺不存在显著差异;2女生... 目的: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的统计方法,探讨承诺和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投资模型量表中文版和冲突策略量表中文修订版对201对情侣进行施测,用SPSS16.0和Lisrel 8.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男生和女生的承诺不存在显著差异;2女生的亲密伴侣暴力显著高于男生,具体为躯体攻击和心理攻击;3女生的承诺能负向预测自身的施暴行为,男生的承诺不能预测自身的施暴行为;4在控制了主体效应之后,女生的承诺能负向预测男生的施暴行为,男生的承诺能接近显著地正向预测女生的施暴行为。结论:恋爱中女生的承诺能显著降低与伴侣互动中的施暴行为(主体效应)和受虐行为(客体效应),男生的承诺对施暴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主体效应),对受虐行为的影响达到接近显著的水平(客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诺 亲密伴侣暴力 主-客体互倚模型
原文传递
亲密伴侣暴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双 胡爱萍 向明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3965-3970,共6页
亲密伴侣暴力(IPV)是指亲密伴侣之间发生的威胁或虐待行为,其具体形式包括身体、精神或性伤害。现有研究表明,IPV可给受害者带来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严重影响受害者的生活质量。准确评估IPV是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前提和基础。然... 亲密伴侣暴力(IPV)是指亲密伴侣之间发生的威胁或虐待行为,其具体形式包括身体、精神或性伤害。现有研究表明,IPV可给受害者带来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严重影响受害者的生活质量。准确评估IPV是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国内对IPV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IPV的评估工具缺乏。本文将国外常用的8种IPV评估工具分为研究工具和筛查工具,对各工具的主要内容、应用情况及特点进行综述,并对这8种评估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旨在为我国IPV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准确评估和识别IPV受害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评估工具 心理测量学 综述
下载PDF
亲密伴侣暴力的成因:社会学习和女性主义理论下基于态度的解释
18
作者 涂画 张春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8-1911,共14页
个体对于亲密伴侣暴力的态度可以显著预测其亲密伴侣暴力相关的行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上,也体现在第三方的干预意愿与反应上。通过引入态度变量,研究者得以将亲密伴侣暴力的成因问题转换为亲密伴侣暴力态度的成因问题... 个体对于亲密伴侣暴力的态度可以显著预测其亲密伴侣暴力相关的行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上,也体现在第三方的干预意愿与反应上。通过引入态度变量,研究者得以将亲密伴侣暴力的成因问题转换为亲密伴侣暴力态度的成因问题,突破原有的研究局限。从社会学习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亲密伴侣暴力态度串联起两条解释路径:相关社会学习经历/父权制意识形态-亲密伴侣暴力态度-亲密伴侣暴力。未来研究应将这两种理论的独特视角——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的成因过程与女性主义理论强调的缘起根源——结合起来,综合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从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建立起多元交互的亲密伴侣暴力态度解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下载PDF
香港亲密伴侣暴力危机评估与控制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玲 吴清禄 蔡兆欣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第6期19-27,共9页
通过介绍中国香港特区危机评估的概念、分类和实务,探讨了危机控制、专业跨界别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完善内地亲密伴侣暴力个案防治工作的建议。一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对亲密伴侣暴力事件的处置及介入程序;二是建立家庭暴力信息系统... 通过介绍中国香港特区危机评估的概念、分类和实务,探讨了危机控制、专业跨界别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完善内地亲密伴侣暴力个案防治工作的建议。一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对亲密伴侣暴力事件的处置及介入程序;二是建立家庭暴力信息系统;三是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危机评估和控制的专业能力;四是多部门协作推进对受暴者及其子女的支援和转介服务;五是对施暴者提供辅导服务,助其停止暴力行为;六是警务人员应制定出处理亲密伴侣暴力的标准程序;七是社会工作学术界对现行的防治家庭暴力程序及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危机评估 危机控制
下载PDF
孕期家庭暴力对出生结局的影响
20
作者 常雪凝 孙灵丽 +1 位作者 古海林 李瑞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3期224-228,241,共6页
目的 分析武汉市孕妇孕期家庭暴力的流行特征及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预防孕期家庭暴力及不良出生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武汉市同济医院、硚口区妇幼保健院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对前来进行孕期检查的806名孕妇进行... 目的 分析武汉市孕妇孕期家庭暴力的流行特征及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预防孕期家庭暴力及不良出生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武汉市同济医院、硚口区妇幼保健院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对前来进行孕期检查的806名孕妇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妇的一般特征、孕产史、家庭经济水平、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情况,并采用虐待评估筛选量表(AAS)调查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来评估抑郁症状。分娩后收集出生结局。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家庭暴力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结果 家庭暴力流行率为18.3%(146/797)。丈夫性格,妊娠并发症,抑郁症及家庭暴力均可增加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的风险(P<0.05),影响系数分别为0.107,0.084,0.095和0.099。结论 丈夫性格外向、降低孕期家庭暴力、抑郁症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家庭暴力 不良出生结局 路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