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RNA促进小鼠肠腺辐射损伤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曾桂英 韩士臣 +2 位作者 刘爱平 谢学军 周元恺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3-238,共6页
BALB/c小鼠接受1040cGy60Coγ射线腹部照射后,采用不同来源的RNA、不同的注入剂量、途径、时间和次数等因素,研究外源RNA对空肠肠腺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的RNA均可明显提高受照小鼠的肠... BALB/c小鼠接受1040cGy60Coγ射线腹部照射后,采用不同来源的RNA、不同的注入剂量、途径、时间和次数等因素,研究外源RNA对空肠肠腺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的RNA均可明显提高受照小鼠的肠腺存活率。(2)酵母RNA的注入剂量与肠腺存活率之间呈一钟形曲线,局部肠腔注入的最适剂量为40~60μg/小鼠,腹腔和肌肉注入时均为80μg/小鼠。(3)采用从(静脉、腹腔、肌肉和皮下)不同途径注入酵母RNA,均可显著提高受照小鼠的肠腺存活率,其中静脉注入效果最佳。(4)照射后小鼠的肠腺存活率随注入酵母RNA时间的推迟而降低,两者在半对数坐标上呈线性关系。(5)小鼠于照射后6h内1次注入RNA,即可生效,多次注入并不增加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RNA 肠腺 辐射损伤 外源核酸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合并放射性肠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盛翔 朱瑞娟 李苏宜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态结构变化与宫颈癌放疗致放射性肠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分级为依据,将纳入研究34例宫颈癌放疗后病人肠道损伤分为0~4级,将入组病人分为放射性肠损伤组(RG)和无放射性肠损伤组即健康组(HG)。利...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态结构变化与宫颈癌放疗致放射性肠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分级为依据,将纳入研究34例宫颈癌放疗后病人肠道损伤分为0~4级,将入组病人分为放射性肠损伤组(RG)和无放射性肠损伤组即健康组(HG)。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粪便标本中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v4区序列进行测序,使用QIIME 2.0处理测序数据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并通过PICRUSt预测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特征。结果:两组在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菌群组成上,筛选出了5个与放射性肠损伤最为相关的菌属,分别为Acidaminococcus(氨基酸球菌属)、Pyramidobacter、Dialister(小杆菌属)、Megasphaera(巨球型菌属),f-Dethiosulfovibrionaceae uncl;在功能代谢上,发现RG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类型出现了适应厌氧环境代谢途径和致病菌相关代谢途径上调的现象。结论:盆腔放射治疗直接或间接引起肠道粘膜受损、修复功能减弱和肠道抑菌能力降低,继而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射性肠损伤 16S rRNA基因测序 肠道微生态 KEGG代谢通路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小鼠放射敏感组织稳态维持和再生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珍妮 欧静 +6 位作者 黄灵潇 雷旭丹 王锋超 王军平 粟永萍 王钰 刘登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978-1986,共9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对小鼠骨髓造血和肠上皮稳态维持及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6~8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2组:Abx组饮用抗生素(antibiotics, Abx)饮水清除GM;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测定实验后21 d小鼠体质量等基础状...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对小鼠骨髓造血和肠上皮稳态维持及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6~8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2组:Abx组饮用抗生素(antibiotics, Abx)饮水清除GM;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测定实验后21 d小鼠体质量等基础状况改变。检测外周血和骨髓HE染色评估清除GM对骨髓造血稳态维持的影响;HE染色、BrdU免疫组化、qPCR、类器官培养等方法评估清除GM对肠道干细胞稳态的影响。8 Gy全身照射小鼠后3、7 d,取材小肠,通过形态学和组织染色评估清除GM对小鼠全身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和肠道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清除GM后21 d,Abx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出现明显波动,小鼠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清除GM后21 d,Abx组小肠隐窝缩短,BrdU阳性隐窝细胞减少,Lgr5、Olfm4、Axin2等肠干细胞相关基因mRNA水平显著下降,肠隐窝形成类器官能力降低(P<0.05)。8 Gy放射损伤后,Abx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同时骨髓和小肠再生速度减缓。放射损伤后7 d,Abx组小肠绒毛中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多,隐窝中内分泌肠上皮细胞显著减少。结论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小鼠骨髓造血和肠道干细胞稳态,并促进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重建和肠道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道干细胞 造血 放射损伤 再生修复
下载PDF
γ射线诱导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在其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贾莉 那晓琳 +3 位作者 于佳 孙闯 王彦军 高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70,774,共4页
[目的]探索γ射线诱导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在其凋亡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凋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大鼠为研究对象,分离并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在室温下以0、1、6、12、18 Gy 60Coγ射线照射24 h,照射完毕继续培养,... [目的]探索γ射线诱导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在其凋亡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凋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大鼠为研究对象,分离并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在室温下以0、1、6、12、18 Gy 60Coγ射线照射24 h,照射完毕继续培养,收集后采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及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水平。[结果]6、12、18 Gy剂量组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03%,14.87%和27.95%,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6、12、18 Gy剂量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分别增加了38.13%,102.53%,215.08%,呈现升高的趋势;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分别下降了10.26%,55.77%,71.09%和18.32%,32.92%,60.99%,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6、12、18 Gy剂量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分别下降了20.18%,42.46%,59.04%,75.71%,呈现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含量分别下降了20.75%,48.19%,60.33%,71.15%,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射线照射可以启动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小肠上皮细胞抗氧化系统,导致活性氧堆积,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细胞受损,凋亡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活性氧 肠上皮细胞 凋亡 放射性损伤
原文传递
用mRNA差异显示法进行小鼠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相关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军平 胡川闽 +1 位作者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探讨肠型放射病分子层次发生机理,寻找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相关基因。方法 用mRNA 差异显示技术比较研究12 Gy γ射线辐射损伤前后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异同,分离并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斑点杂交验证其表达... 目的 探讨肠型放射病分子层次发生机理,寻找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相关基因。方法 用mRNA 差异显示技术比较研究12 Gy γ射线辐射损伤前后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异同,分离并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斑点杂交验证其表达特异性,对有意义的片段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成功地克隆到一条辐射损伤特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与大鼠粘蛋白有部分同源(EMBL,57-456 % )。结论 mRNA 差异显示技术能充分展示辐射损伤前后肠上皮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反复的筛选和功能鉴定有可能揭示辐射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差异显示 肠上皮细胞 辐射损伤 差异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