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红 钟微 +8 位作者 孙静 何秋明 王勇 李乐 余家康 王哲 叶志华 唐凯琳 夏慧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54-1159,共6页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h至20d,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DI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d,平均11(5~20)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d,平均21(5~68)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O%)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hop—Koop 肠吻合术 先天性小肠闭锁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完全腹腔镜下肠肠吻合技术在消化道畸形中的运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闫学强 李欢 +5 位作者 卞红强 杨俊 段栩飞 王海斌 匡后芳 朱真闯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9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肠肠吻合技术在消化道畸形治疗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肠吻合治疗8例消化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岁10个月~12岁8个月,平均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肠肠吻合技术在消化道畸形治疗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肠吻合治疗8例消化道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岁10个月~12岁8个月,平均5.4岁。患儿取仰卧位,气管插管。脐轮右上、左下分别置入3.5、5.0 mm Trocar。腹腔镜监视下,经病变于腹壁体表投影水平与左/右腹直肌外侧缘交界处置入5 mm Trocar。脐轮左上Trocar置入3 mm目镜,另2个5 mm Trocar置入操作器械。探查肠管,找到病变位置后,超声刀切除病变两端肠管,经腹壁进针(4-0带针丝线),浆肌层缝合两断端肠壁后牵引。5-0可吸收线连续全层缝合肠腔后壁(超过系膜侧肠壁),前壁连续浆肌层单层缝合。结果本组8例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时间1.5~2.5 h,平均1.9 h。术中均未出血,术后6~12 h下床活动,疼痛均可耐受。术后未见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及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病理检查报告肠重复畸形5例,梅克尔憩室3例。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肠肠吻合技术对于部分消化道畸形患儿是安全、有效的技术,但在病例选择上要严格把握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治疗 肠吻合 儿童
原文传递
Randomized trial 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 in intestinal anastomosis 被引量:7
3
作者 CHEN Shuang YANG Bin HE Jia-hui ZHANG Yu-chao LAI Dong-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5期1755-1758,共4页
Background The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 (BAR) is a simple alternative device to create intestinal anastomosis.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AR in intestinal anastomosis. Methods ... Background The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 (BAR) is a simple alternative device to create intestinal anastomosis. Our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AR in intestinal anastom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67 patients performed intestinal anastomosis from January 2002 to February 2006 were randomized to BAR group (n=82) and manual suture group (n=-85) as control. They were equally allocated to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sex, age, site of anastomosis, emergent or elective surgery and contaminant diseases. The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y were record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Eighty-seven intraperitoneal BAR anastomoses were completed in 82 patients. Two and one postoperative deaths were recorded in BAR and suture group, respectively, no death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anastomotic technique. In suture group, anastomotic leakage and early bleeding both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respectively, no anastomotic bleeding occurred in BAR group, one patient in BAR group developed enterocutaneous fistulae. Peri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similar in two groups (P 〉0.05). Time for return of bowel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BAR group than that in suture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BAR appears to be a standard, easy,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either in elective or emergent intraperitoneal intestinal anastomotic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rag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 intestinal anastomosis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促进化脓性腹膜炎肠吻合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黎介寿 任建安 王革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37-539,共3页
目的探索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条件下促进肠吻合或缝合口愈合的措施。方法于1998~2004年选择性地对47例外伤性肠损破或手术后吻合破裂伴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且延误处理48h以上的病人,在剖腹探查、引流的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或缝合术,辅以大... 目的探索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条件下促进肠吻合或缝合口愈合的措施。方法于1998~2004年选择性地对47例外伤性肠损破或手术后吻合破裂伴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且延误处理48h以上的病人,在剖腹探查、引流的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或缝合术,辅以大量等渗盐水冲洗腹腔,吻合或缝合口涂喷纤维蛋白胶,放置多根腹腔负压引流管。术后24~48h开始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与相应的术后处理。结果术后2例发生吻合口破裂,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另1例系胃癌术后胃肠吻合口破裂,再次手术后未应用生长激素,非手术治疗无效。全组病人术后除均继续表现有脓毒症外,并发肝功能损害23例(48.9%),肺部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6例(34.0%),肾功能障碍6例(12.8%),除1例死亡外,余均治愈。结论营养支持,感染控制措施的进步,纤维蛋白胶与生长激素的应用,加上术后细致的处理、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条件下肠切除吻合或缝合仍能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吻合 化脓性腹膜炎 纤维蛋白胶 重组人生长激素
原文传递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与手工缝合在肠吻合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伟 司中洲 李一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评估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道吻合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吻合环组9 2例,手工缝合组9 4例,共1 8 6例。术后分别记录与吻合口有关的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1 2 7例结肠肿瘤患者(吻合环组6 2例,... 目的评估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道吻合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吻合环组9 2例,手工缝合组9 4例,共1 8 6例。术后分别记录与吻合口有关的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1 2 7例结肠肿瘤患者(吻合环组6 2例,手工缝合组6 5例)术后随访时观察吻合口炎症发生的情况。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分布均衡。结果2例(2.1 7%)患者术中出现使用吻合环困难。两组各死亡1例,但均与手术操作无关。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吻合环组(6 1.4±8.6)h,手工缝合组(6 8.3±9.7)h,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 5)。吻合环组发生术后吻合瘘1例(1.1%),手工缝合组发生2例(2.1%)(P>0.05);吻合环组发生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2.2%),手工组缝合组发生1例(1.1%)(P>0.0 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梗阻;吻合环组发生吻合口炎症2例(3.2%),手工缝合组发生1 3例(2 0.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吻合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吻合术 缝合技术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
下载PDF
双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肠吻合的临床使用对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磊 费哲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1期89-90,93,共3页
目的 对双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肠吻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90例行肠吻合患者,分成39例圆形吻合器对照组与51例双直线切割缝合器治疗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吻合时间... 目的 对双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肠吻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90例行肠吻合患者,分成39例圆形吻合器对照组与51例双直线切割缝合器治疗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吻合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便、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吻合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2 d里排便次数、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0例与 3例,P = 0.236;吻合口狭窄0例与2例,P = 0.342;肠梗阻1例与4例,P = 0.018.结论 双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优于圆形吻合器肠吻合术,并且具有安全、经济的特点,与现代外科发展趋势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吻合 外科临床 吻合器技术
下载PDF
犬肠套叠的诊治 被引量:7
7
作者 胡晓苗 赵磊 李春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3989-3990,共2页
从临床症状、生理指标、腹部触诊以及X线透视等方面对犬肠套叠进行探讨。根据发病时程、便血情况、腹壁紧张状态、肠套叠部位等因素,决定是否采用手术疗法;根据肠管坏死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部分套叠肠管,行肠吻合术。研究表明,术后护理和... 从临床症状、生理指标、腹部触诊以及X线透视等方面对犬肠套叠进行探讨。根据发病时程、便血情况、腹壁紧张状态、肠套叠部位等因素,决定是否采用手术疗法;根据肠管坏死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部分套叠肠管,行肠吻合术。研究表明,术后护理和抗感染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肠吻合术 诊治
下载PDF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董英界 蔺英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136-113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诊治效果。方法总结65例左半结肠癌引起急性梗阻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均行CT检查。按手术方式分组:观察组:I期左半结肠切除术35例,对照组:分期手术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CT检查... 目的回顾性分析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外科诊治效果。方法总结65例左半结肠癌引起急性梗阻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均行CT检查。按手术方式分组:观察组:I期左半结肠切除术35例,对照组:分期手术3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CT检查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检出率较高,诊断符合率(93.84%,61/65),能够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高于B组的9.14%(P<0.05);A组的手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B组为97.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期左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并发梗阻应当根据病情慎重选择。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预后来看,I期左半结肠切除术较高,但是两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大、病情严重、病史较长者仍以分期手术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 结肠癌 肠切除术 肠吻合术
下载PDF
小肠浆肌层吻合与二层吻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从云 张小龙 +3 位作者 朱剑华 吴青松 赵家锋 李炳健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估浆肌层吻合在小肠吻合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胆管(或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浆肌层吻合组(n=20)和二层吻合组(n=20),浆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浆肌层吻合,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 目的评估浆肌层吻合在小肠吻合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胆管(或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浆肌层吻合组(n=20)和二层吻合组(n=20),浆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浆肌层吻合,二层吻合组行Roux-en-Y袢处空肠-空肠二层吻合。术后观察与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小肠吻合口漏、狭窄、梗阻和出血)发生情况、肠道恢复排气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与肠吻合相关的并发症;浆肌层吻合组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为(3.6±1.2)d,二层吻合组为(3.6±0.9)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浆肌层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吻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吻合 浆肌层吻合 二层吻合 ROUX-EN-Y吻合
下载PDF
大腹皮水煎剂对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焕兰 陈富 +1 位作者 罗福东 黄景春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大腹皮水煎剂对大鼠结肠吻合术后早期肠动力的恢复及肠吻合组织修复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早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除假手术组外,术后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大腹... 目的观察大腹皮水煎剂对大鼠结肠吻合术后早期肠动力的恢复及肠吻合组织修复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早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除假手术组外,术后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大腹皮水煎剂、西沙比利,每天一次,观察大鼠死亡率、第一次的排便时间、不同时段肠吻合口愈合率以及其组织病理情况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3 d、第6 d大腹皮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1),西沙比利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第一次排便时间明显提前(P<0.01);术后第3 d、第6 d大腹皮组肠吻合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大腹皮组、西沙比利组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病理显示粘膜层、粘膜下层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减少。结论大腹皮水煎液可通过改善肠吻合愈合率,提早恢复肠动力,减少炎症而促进结肠术后肠吻合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腹皮水煎剂 肠吻合 肠动力 组织修复
下载PDF
Changes of the colonic physiologic functions after colonic anastomosis with a degradable stent in a porcine model 被引量:2
11
作者 Feng Xu Liang Xiao +2 位作者 Wang Yifan He Shilin Cai Xiu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8期3249-3253,共5页
Background A new procedure of colonic anastomosis with a degradable stent has already been proven to be simple, feasible, and safe in our porcine model.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its impact on the colonic physiologi... Background A new procedure of colonic anastomosis with a degradable stent has already been proven to be simple, feasible, and safe in our porcine model.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its impact on the colonic physiologic func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20 pig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either a stent anastomosis group (SA, n=10) or a conventional anastomosis group (CA, n=10). Colonic anastomosis with a degradable st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SA group, and conventional hand-sewn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CA group. Body weight, fecal weight, total colonic transit time,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 plasma diamine oxidases (DAO) levels, and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of occludin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anastomosis. Results No obvious diarrhea or constipation was observed in all pig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weight between the groups was detected at any time. Yet, the fecal weight was less in the CA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A group on postoperative day (POD) 7. No observable colonic paralysis or retention occurred. For total colonic transit ti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ny time or among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same group. The 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of ICC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either POD 14 or 30. The plasma DAO levels were remarkably elevated after surgery, and began to decrease since POD 3.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two groups in plasma DAO levels at any time either. For both groups, the expression of occludi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ir pre-surgery level on either POD 14 or 30.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is procedure with a degradable stent was supposed to be the same as the conventional hand-sewn procedure in their impact on the colonic physiologic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ic anastomosis degradable stent physiologic function intestinal anastomosis
原文传递
局部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占武 王利 +4 位作者 李方毅 马素芳 刘金华 刘天卿 范明慧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在兔盲肠穿孔建立腹腔感染的动物模型,12h后行肠切除及肠吻合。动物分成4组(每组32只),各组吻合口表面所涂试剂不同:生理盐水组、生物蛋白胶组、V...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在兔盲肠穿孔建立腹腔感染的动物模型,12h后行肠切除及肠吻合。动物分成4组(每组32只),各组吻合口表面所涂试剂不同:生理盐水组、生物蛋白胶组、VEGF组及VEGF+生物蛋白胶组。于手术后第3、5、7及14天统计各组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测量未发生吻合口漏的动物的吻合口破裂压,检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表达情况。结果生物蛋白胶组及VEGF组的吻合口漏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生物蛋白胶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术后第14天,VEGF+生物蛋白胶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除VEGF组)均较其余3组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应用生物蛋白胶局部缓释VEGF能够促进肠吻合口愈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生物蛋白胶 肠吻合 吻合口漏
原文传递
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犬肠切除、肠吻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鹏飞 刘铜军 申震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19期2230-2231,共2页
目的:探讨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犬的肠切除、肠吻合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20只本地杂种犬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缝合组(对照组,n=10),应用可降解吻合环吻合组(实验组,n=10)。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肠道... 目的:探讨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犬的肠切除、肠吻合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20只本地杂种犬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缝合组(对照组,n=10),应用可降解吻合环吻合组(实验组,n=10)。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肠道内径的变化,记录缝合时间和总手术时间,观察术后1~10d肠瘘的发生率、支架降解情况,术后12周取吻合口处部分肠管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1/10)与对照组(0/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缝合时间(10.20±2.88)min多于实验组(2.02±1.03)min。术后第12周肠道吻合口病理学显示,实验组肠壁各层较好,炎性反应轻,无明显肉芽肿形成,浆膜层无纤维瘢痕,明显优于对照;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吻合口内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降解吻合环应用于肠切除、肠吻合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线缝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吻合环 肠吻合
下载PDF
基于射频能量的肠道组织焊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钟欣 宗乃馨 +3 位作者 宋成利 周宇 涂良勇 毛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0-796,共7页
目的在射频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新型压力可控电极对猪小肠(回肠部分)进行焊接,验证能量组织焊接技术对于肠道结构重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新鲜猪小肠按"黏膜-浆膜"嵌套在负电极上,通过施压圆锥体对正电极施加不同的压合压... 目的在射频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新型压力可控电极对猪小肠(回肠部分)进行焊接,验证能量组织焊接技术对于肠道结构重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新鲜猪小肠按"黏膜-浆膜"嵌套在负电极上,通过施压圆锥体对正电极施加不同的压合压强(497、796、995、1194、1492 k Pa),在射频能量作用下完成肠道组织的焊接,通过撕脱力和爆破压测试研究焊接吻合口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对组织热扩散和微观组织结构进行检查。结果在能量输出功率160 W,压合压强995 k Pa,焊接时间为13 s时,肠道吻合口呈现最优的生物力学特性,其撕脱力和爆破压分别达到(8.73±1.11)N和(8.29±0.41)k Pa,且组织微观结构较完整,并能观察到少量游离胶原蛋白。结论射频能量组织焊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能够实现肠道组织快速、稳定的连接,对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操作流程并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能量 组织焊接 新型电极 肠道吻合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小肠闭锁两种术式比较(附7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符策君 董琦 +1 位作者 林海 李权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9期3638-364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71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肠吻合组(30例)采用肠切... 目的对比分析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71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肠吻合组(30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治疗,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41例)采用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治愈率高于肠吻合组(100.00%vs 8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病死率显著低于肠吻合组(P<0.05);肠吻合加悬吊造口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优于肠吻合组(P<0.05)。结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畸形 肠吻合术
下载PDF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伴多发性肠息肉、肠套叠、肠坏死1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令济 冯银甫 +1 位作者 罗时艳 苏艳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8-259,共2页
患者男, 10岁,以肠梗阻收院。检查见唇部有针头、米粒大小不等,点状墨黑色色素沉着斑,境界清晰,有的相互融合成片,口腔粘膜有片状黑色斑可见。两手背、手指,两足背、趾端,有散在针头大小黑色色素斑。经剖腹探查,证实为空肠上... 患者男, 10岁,以肠梗阻收院。检查见唇部有针头、米粒大小不等,点状墨黑色色素沉着斑,境界清晰,有的相互融合成片,口腔粘膜有片状黑色斑可见。两手背、手指,两足背、趾端,有散在针头大小黑色色素斑。经剖腹探查,证实为空肠上段息肉,息肉系多发性,小如蚕豆,大如乒乓球。即行肠息肉、部分坏死肠段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其色素斑未作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肠息肉 肠套叠 肠坏死 肠吻合 并发症
下载PDF
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肠道吻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峻 陈凌武 +5 位作者 陈炜 丘少鹏 陈俊星 罗俊航 吴荣佩 林焕懿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肠道吻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中31例行传统手工肠道端端吻合,25例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肠道侧侧吻合。比较两组的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肠道吻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其中31例行传统手工肠道端端吻合,25例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行肠道侧侧吻合。比较两组的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手工吻合组相比,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组肠吻合时间短(10.2±1.6minvs28.1±5.3min,P<0.05),术后进食时间早(3.0±0.8dvs4.3±1.4d,P<0.05),总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梗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操作简便、可明显缩短肠吻合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腹腔镜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炎症性肠病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兰平 何晓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特殊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herapy,MDT)在IB...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特殊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multiple disciplinary therapy,MDT)在IBD的治疗中逐渐得到体现,使IBD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内科疾病,甚至部分学者提出IBD需要早期外科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切除 肠吻合
原文传递
全腹腔镜下肠吻合与辅助切口肠吻合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19
作者 刘海滨 张国超 +2 位作者 周雷 宋新 杨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腹腔镜下肠吻合与辅助切口肠吻合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拟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观察组(全腹腔镜下肠吻合)与对照组(... 目的:对比分析全腹腔镜下肠吻合与辅助切口肠吻合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拟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观察组(全腹腔镜下肠吻合)与对照组(辅助切口肠吻合)。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74例,对照组78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手术切口、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下床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辅助切口肠吻合术相比,全腹腔镜肠吻合的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检查 肠吻合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早期经口喂养在婴儿一期肠吻合术后的应用——真实世界研究
20
作者 路长贵 孙心禾 +4 位作者 潘诗文 陈焕 李薇 耿其明 唐维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喂养(early oral feeding,EOF)应用于婴儿一期肠吻合术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全国51家小儿外科中心555例行一期肠吻合婴儿的病历信息,根据初始经口喂养时间是否超过48 h,分为EOF组(116例,术后4... 目的探讨早期经口喂养(early oral feeding,EOF)应用于婴儿一期肠吻合术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全国51家小儿外科中心555例行一期肠吻合婴儿的病历信息,根据初始经口喂养时间是否超过48 h,分为EOF组(116例,术后48 h内经口喂养)和传统喂养(traditional oral feeding,TOF)组(439例,术后48 h后经口喂养),将两组患儿按疾病分布、吻合口部位、性别、是否微创手术、手术年龄及手术体重进行倾向性评分1∶2匹配,最终分别有109例EOF组和200例TOF组患儿成功配对,比较配对后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恢复指标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EOF组总体并发症及呕吐发生率高于TOF组(20.2%比11.0%,χ^(2)=4.87,P=0.027;9.2%比2.0%,χ^(2)=6.82,P=0.009),两组在腹胀、腹泻、血便、吻合口漏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并发症而导致的暂停喂养率在EOF组和TO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F组的完全静脉营养时间、静脉营养总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TOF组显著减少[2.0(1.0,2.5)d比5.0(3.0,6.0)d,Z=-10.17,P<0.001;6(5,8)d比9(6,13)d,Z=-5.05,P<0.001;10(7,14)d比14(10,17)d,Z=-5.62,P<0.001];两组患儿在体重变化、白蛋白变化及前白蛋白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婴儿一期肠吻合术后进行EOF虽增加总体及呕吐并发症发生,但不增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而且可减少静脉营养使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吻合 早期肠内营养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