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汤锋武 陈旭义 +3 位作者 蒋显锋 韩广 赵长宇 苗翠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63例)及椎板间入路(26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63例)及椎板间入路(26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分析比较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时间、卧床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跟踪分析各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内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下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85 min及66 min,平均卧床时间为8.6 h及8.5 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及3.9 d。椎间孔入路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8.9±1.8)分,术后3 w为(1.4±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5±0.1)分;椎板间入路组术前VAS评分为(8.7±2.4)分,术后3 w为(1.1±0.3)分、术后3个月为(0.9±0.2)分、术后6个月为(0.7±0.2)分。术后6个月,椎间孔入路组优良率89.6%,椎板间入路组92.0%。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均能获得满意疗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类型和部位,选择正确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椎间孔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彤童 任龙喜 +1 位作者 郭函 刘正 《中国病案》 201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某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3例、B组27例。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某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3例、B组27例。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腿抬高角度、下肢疼痛程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直腿抬高角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直腿抬高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天、3天及出院时两组患者下肢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下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96.3%vs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相似,均具有较高的、可行的治疗作用,而经椎板间入路能将病灶充分切除,并充分分离神经根,达到充分减压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椎板间入路 椎间孔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腰椎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子祥 申毅锋 +3 位作者 韩峰 朱新月 张卫光 李石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86-1789,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腰椎软组织的穿刺路径,为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和椎间孔外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未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人体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平均年龄为(73.42±16.11)岁,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腰椎软组织的穿刺路径,为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和椎间孔外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未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人体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平均年龄为(73.42±16.11)岁,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利用针刀松解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孔外口横突根上缘,测量并分析人体标本上针刀路径相关数据,进行解剖观察验证入路安全性。结果: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在L3~S1节段的进针深度(A)平均为(50.01±7.40)mm,进针点至相应节段棘突距离(B)平均为(51.06±6.23)mm,针刀与水平位夹角(D)在L3/L4、L4/L5节段间约为55°,在L5/S1节段约为60°。针刀松解L3/L4、L4/L5椎间孔外口横突根上缘,A平均为(57.86±7.04)mm、B平均为(56.92±5.39)mm、D平均为(59.02±5.98)°。该入路穿过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竖脊肌、多裂肌,到达关节突关节,肉眼观察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结论:临床解剖学证实针刀可以到达关节突关节和椎间孔外口横突根上缘,该入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关节突关节 椎间孔外口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入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内镜下行单、双侧减压修复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效性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秋安 袁峰 +4 位作者 吴继彬 孙玛骥 吴东迎 孟强 郭开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2期5133-5137,共5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椎间孔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对侧症状 单侧减压 双侧减压 脊柱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_5-S_1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况君 万小明 +6 位作者 余兆仲 万宣 刘峰 褚小刚 刘碧峰 吴连堤 罗自金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5-S1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6月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诊断为L5-S1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行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记录患者手术...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L5-S1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6月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诊断为L5-S1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行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记录患者手术大致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为评判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28. 5 min。术后短期小腿后方麻木加重2例,经脱水消肿治疗后1周症状缓解;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经营养神经治疗后2个月症状缓解;脱出髓核摘除不彻底1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6. 3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随访期内无复发。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向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疗的技术关键点在于使用三维结构镜准确判断髓核脱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向下脱垂 椎板间入路 椎间孔镜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钟红发 曾丽梅 +4 位作者 陈荣春 卢志军 钟鸣亮 刘宁 叶书熙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6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实验组予以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技术 椎板间入路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微创
下载PDF
椎板侧方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谢晓勇 丁自海 +3 位作者 李平生 郭文荣 陈玉辉 马中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651-165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峡部侧缘及横突基底部副突处距腰神经前支距离。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7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5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联合经椎管内手术入路治疗。[结果]L3~S1横突间韧带厚度为0.6~1.3mm;腰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内侧缘处有一恒定腰节段动脉分支穿出;腰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与矢状面夹角为18.9°~39.2°;副突及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6~8.0mm、1.7~3.6mm。12例病人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akal分级:优8例,良3例,总优良率91.67%。[结论]横突间韧带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于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应用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志朋 汪冬生 刘合振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LDH 140例,依据手术入路分为侧后入路组和后路入路组,每组70例。侧后入路组行侧后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后路入路组行后路入路椎间孔镜...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LDH 140例,依据手术入路分为侧后入路组和后路入路组,每组70例。侧后入路组行侧后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后路入路组行后路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结果侧后入路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后路入路组(P<0.05),侧后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路入路组(P<0.05)。术后1 d、3个月,两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后路入路比较,侧后入路椎间孔镜术治疗LDH的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高、康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术 侧后入路 后路入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两种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对比研究
9
作者 石志伟 吴建明 +1 位作者 牛亚辉 巩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7-813,共7页
目的 分析经皮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5/骶1椎(L_(5)/S_(1))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亳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_(5)/S_(1) LD... 目的 分析经皮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5/骶1椎(L_(5)/S_(1))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亳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_(5)/S_(1) LDH患者62例,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2例(TELD组),采用椎板间入路30例(IELD组)。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手术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ELD组有高髂嵴患者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内镜手术治疗L_(5)/S_(1)LDH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经椎间孔入路局部麻醉,住院费用少,伴有高髂嵴患者选择合适穿刺路径均可以顺利完成手术。经椎板间入路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较短,但是出现硬脊膜及神经损伤风险较高,对于新手来说需要小心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雷雨鸣 袁利杰 +2 位作者 邹俊 屈路强 顾晓岚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9-706,共8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 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2例作为椎间孔组,采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3例作为椎板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31.4±5.8)个月。椎板间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均少于椎间孔组(P均<0.05);两组患者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潜伏期均较术前缩短,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患者的复发时间较椎间孔组延后(P<0.05)。结论: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LDH在改善疼痛、腰椎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手术并发症风险接近。椎板间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更少,并可延后LDH复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纤维环缝合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效果观察
11
作者 高庆 凤晓翔 孙良业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2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病人13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内镜组70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下...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2年12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病人13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内镜组70例,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传统组62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指标、术后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内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6.1±7.5)分钟、手术出血量(30.5±8.4)ml、切口长度(0.88±0.12)cm、手术后引流量(24.5±4.4)ml、卧床时间(26.8±4.4)小时、住院时间(5.6±1.8)天,传统组分别为(88.0±9.3)分钟、(103.4±18.6)ml、(6.10±1.04)cm、(208.3±34.0)ml、(32.7±6.6)小时、(9.4±2.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JOA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椎功能优43例(61.43%)、良15例(21.43%),传统组分别为29例(46.77%)、17例(2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1.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下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和传统开放手术均可达到较好恢复效果,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其优势在于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经椎板间入路 腰椎间盘突 侧隐窝狭窄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对侧椎板下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的早期疗效
12
作者 舒涛 吴帝求 +5 位作者 滕飞 张一鸣 姚锋 张森焱 廖子龙 沈茂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4-879,共6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对侧椎板下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例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对侧椎板下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例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10例;年龄46~83岁,平均70.3岁。手术节段:L_(4)、512例,L_(5)、S_(1)3例。病程12~30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UBE对侧椎板下入路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部功能,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术后复查MRI和CT,观察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是否去除,测量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SC)、椎间孔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CSA-IVF)和小关节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facet joint,CSA-FJ)。结果手术时间55~200 min,平均127.5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7.3 mL;术后住院时间3~12 d,平均6.8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术后1 d及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JOA评分则呈逐渐增高趋势;上述指标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3%。影像学复查示侧隐窝及椎间孔所受压迫已明显解除,最大程度保留患侧关节突关节;术后3 d CSA-SC及CSA-IVF较术前增加、CSA-FJ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对侧椎板下入路能在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同时,对侧隐窝及同节段椎间孔进行充分减压,早期疗效较好,有望避免腰椎医源性不稳所致的融合手术,但中、远期疗效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 侧隐窝 椎间孔 对侧入路
原文传递
经皮全内镜下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想 贺海怿 +2 位作者 李鹏 张鹏飞 郭强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601-6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7例LDH临床资料,均利用可视化环锯进行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27例LDH临床资料,均利用可视化环锯进行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tomy,PEID),其中L_(4-5)节段8例,L_(5)-S_(1)节段19例。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ID手术,手术时间39~61 min,平均(48.2±7.5)min;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2.9±1.5)d;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水肿反应,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或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 d、3个月和1年的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精准有限椎板间开窗PEID手术治疗LDH,有效地扩大了脊柱内镜在后路椎管内的操作空间,可取得满意的减压效果,手术安全性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椎板间入路 可视化环锯 减压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
14
作者 许春晓 王海彬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39-1640,共2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相比,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更佳,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镜 椎板间入路 侧方入路 选择性减压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入路的X线、MRI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宝山 Yuvraj Hurday +3 位作者 杜立龙 郭林 曹毅 万业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6期483-487,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手术入路与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 MRI 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 X 线图像资料。选取 L2/3~ L5/ 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 MRI 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孔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 L4/5和 L5/ S1节段正侧位 X 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 MRI 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 Gs 均〉 Gi,其中 L4/5节段 Gi 最小[(2.72±1.40) mm],L2/3节段 Gs 最大[(5.16±1.53) 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 L2/3和 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 L4/5和 L5/ 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 Is 〈 Ii,其中 L4/5节段 Is 最近[(-2.55±4.94) mm], L5/ S1节段 Ii 最远[(-8.23±11.11) 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 L2/3和 L3/4节段 Js°〉 Ji°;L4/5和 L5/ S1节段Js°〈 Ji°。正侧位 X 线图像分析显示 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 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 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 L5/ S1)椎间孔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孔,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钝性分离黄韧带在脊柱内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秦壁松 李森 +3 位作者 吴显培 柯宝毅 杨思德 任天宇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黄韧带技术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5~S1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钝性分离黄韧带技术行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2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腰腿疼痛NRS评分...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黄韧带技术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5~S1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钝性分离黄韧带技术行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2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腰腿疼痛NRS评分及ODI评分评价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腰腿疼痛NR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22/24。结论钝性分离黄韧带技术应用于脊柱内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安全有效,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椎间盘摘除术 椎板间入路 钝性分离黄韧带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成洪 龙亨国 +4 位作者 沈万祥 黄伟 洪文跃 刘玖行 虞杰 《中医正骨》 2011年第1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根据骨折和椎间盘损伤程度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植骨融合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根据胸腰椎爆裂骨折Denis分型和椎间盘损伤Oner分型进行分型分组...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根据骨折和椎间盘损伤程度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植骨融合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根据胸腰椎爆裂骨折Denis分型和椎间盘损伤Oner分型进行分型分组并采用不同手术方式:A组28例,其中A/Ⅰ型2例、A/Ⅱ型5例、A/Ⅲ型3例、B/Ⅱ型3例、B/Ⅲ型2例、C/Ⅲ型9例、E/Ⅱ型3例、E/Ⅲ型1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术;B组26例,其中A/Ⅳ型3例、A/Ⅴ型4例、B/Ⅳ型5例、B/Ⅴ型3例、C/Ⅳ型4例、E/Ⅴ型4例,后路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加后路植骨融合术;C组14例,其中D/Ⅰ型2例、D/Ⅱ型7例、D/Ⅲ型5,采用后路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加后路植骨融合术;D组12例,其中D/Ⅳ型7例、D/Ⅴ型5例,采用后路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骨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通过观察伤椎高度,Cobbs角丢失,三维CT平扫评价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患者影像学复查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假关节形成及后凸畸形的发生,椎体的高度和曲度无明显丢失,三维CT显示术后3个月以上植骨界面完全融合。结论:术前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类型及椎间盘损伤情况的综合评估,制定有效的固定融合手术方法,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骨折 胸椎 腰椎 椎间盘 手术方式
下载PDF
Early efficacy of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and 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18
作者 Zong-Jun Yu Zhe-Hua Chong +4 位作者 Lei Liu Huan Sun Hua-Jie Li Qing-Wu Cong Wen-Bin Zh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16期34-39,共6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efficacy of two approach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under spinal endoscopy.Methods:45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divided into interlaminar approach(27 cases)and interver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efficacy of two approach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under spinal endoscopy.Methods:45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divided into interlaminar approach(27 cases)and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pproach(18 cases)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Postoperative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as used.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lumbar spine score(JOA)and modified Macnab criteri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Results:(1)VAS score.There is no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access mode and the time factor(F=0.620,P=0.603).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in VAS scores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ime points,that is,there was a time effect(F=2157.488,P=0.000).The overall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at is,there was no grouping effect(F=2.610,P=0.114).The VAS score of pain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with time,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surgery,at discharge,1 month after surgery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t=0.067,P=0.947;t=1.415,P=0.164;t=0.564,P=0.575;t=0.442,P=0.660);JOA score.There is no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access mode and the time factor(F=1.296,P=0.280).The difference of JOA score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time poi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at is,there was a time effect(F=1464.830,P=0.000).JO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ime,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surgery,at discharge,1 month after surgery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t=0.067,P=0.947;t=1.415,P=0.164;t=0.564,P=0.575;t=0.442,P=0.660);(2)The improved Macnab standar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In the interlaminar group,12 cases were excellent,13 cases were good and 2 cases were fair.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6%.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group,7 cases were excell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pinal endoscope DISCECTOMY of LUMBAR nucleus pulposus INTERLAMINAR approach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pproach
下载PDF
微创内窥镜下经不同入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0
19
作者 蒋毅 左如俊 +5 位作者 吴磊 黄承 石岩 宋华伟 王艺伟 李斌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微创内窥镜治疗的68例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3种不同入路完成手术。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4...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微创内窥镜治疗的68例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3种不同入路完成手术。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45例(A组),经椎板间隙入路15例(B组),经椎弓根入路8例(C组)。男43例,女25例;L2,3节段1例,L3,4节段12例,L4,5节段36例,L5S1节段19例;头端移位23例,尾端移位45例;年龄11~77岁,平均(42.29±15.92)岁。术前通过MRI证实诊断,术后复查MRI明确摘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腿痛视觉疼痛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应用Mac Nab评价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8.0±15.9)个月。术后7例(A组3例,B组3例,C组1例)患者出现患肢短暂性感觉异常(痛觉过敏或皮节支配区减退),予以对症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缓解,末次随访无残留症状。B组1例推挤管道时硬膜撕裂,未予处理,术后无头痛及皮肤窦道等并发症。A、B、C组术前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93±1.34,6.33±1.23,6.13±1.7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80±0.87,0.73±0.70,0.38±0.52;JOA评分术前分别为9.09±2.62,9.80±2.31,10.50±2.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82±1.53,25.93±1.58,26.50±1.51;3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3种手术入路在出血量、术后返回工作岗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较短。依据Mac Nab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21例,可5例。结论:微创内窥镜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种不同入路应依据术前患者解剖学特点选择,经椎弓根入路摘除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经椎间孔入路 经椎弓根入路 经椎板间入路 内窥镜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9
20
作者 楚磊 陈亮 +4 位作者 汪洋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邓忠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7节段6例。单节段22例,双节段1例。相应症状均表现为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在直径6.3 mm经皮内窥镜直视下,采用磨钻去除相应节段上下关节突内侧部分及部分椎板,呈"钥匙孔"样显露,去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减压神经根。记录术前及术后1 d、1周、1月、3月、6月、1年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末次随访Macnab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分别为(7.35±1.05)、(2.87±0.84)、(1.85±0.42)、(1.72±0.64)、(1.40±0.75)、(0.75±1.58)、(0.77±1.08)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可1例。结论: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髓核摘取术 颈椎病 后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