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没有脸孔的“人们”——海德格尔“同为主体性”的批判
1
作者
黄铭惇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137-155,共19页
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人们”是一个虚主词。一个人都是“人们”;包括我、你与他或我们、你们与他们。但是,“人们”没有真实的内容,所以,在意义的讨论上,“人们”是“无人”。在《存在与时间》的论述中,海德格尔并未对“同为主体性”...
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人们”是一个虚主词。一个人都是“人们”;包括我、你与他或我们、你们与他们。但是,“人们”没有真实的内容,所以,在意义的讨论上,“人们”是“无人”。在《存在与时间》的论述中,海德格尔并未对“同为主体性”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批判,可是,当我们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哲学问题与结构。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此在”与“先验主体”;2.“共同存在”与“同为主体性”。“人们”的现象同时包含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必须对“人们”的问题有根本性的认识,为什么“人们”是集体性的,同时,在这个现象中,“人们”是否将剥夺我们的“真实存在”?其次,“人们”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将“人们”的现象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这四个部分是:1.“人们”作为“公开场合”(die Öffentlichkeit),它是社会关系的事实。2.“平凡性”(die Durchschnittlich-keit)是“公开场合”的“存有者经验”。3.“人们”取代其他人的“本质内容”(das Wesensinhalt)。4.“此在”自己是“人们”。最后,我们将阐述“共同存在”(das Mitsein)与“同为主体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存在意义”上,海德格尔的批判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不同的哲学思想衍生不同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感同身受”(die Einfühlung)可以建构“同为主体性”的“存在意义”。但是,海德格尔认为,“感同身受”的理解是根本的错误;这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们
同为主体性
感同身受
设身处地
一同前行
原文传递
题名
没有脸孔的“人们”——海德格尔“同为主体性”的批判
1
作者
黄铭惇
机构
台湾元智大学国际语言文化中心
出处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137-155,共19页
文摘
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人们”是一个虚主词。一个人都是“人们”;包括我、你与他或我们、你们与他们。但是,“人们”没有真实的内容,所以,在意义的讨论上,“人们”是“无人”。在《存在与时间》的论述中,海德格尔并未对“同为主体性”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批判,可是,当我们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哲学问题与结构。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此在”与“先验主体”;2.“共同存在”与“同为主体性”。“人们”的现象同时包含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必须对“人们”的问题有根本性的认识,为什么“人们”是集体性的,同时,在这个现象中,“人们”是否将剥夺我们的“真实存在”?其次,“人们”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将“人们”的现象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这四个部分是:1.“人们”作为“公开场合”(die Öffentlichkeit),它是社会关系的事实。2.“平凡性”(die Durchschnittlich-keit)是“公开场合”的“存有者经验”。3.“人们”取代其他人的“本质内容”(das Wesensinhalt)。4.“此在”自己是“人们”。最后,我们将阐述“共同存在”(das Mitsein)与“同为主体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存在意义”上,海德格尔的批判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不同的哲学思想衍生不同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感同身受”(die Einfühlung)可以建构“同为主体性”的“存在意义”。但是,海德格尔认为,“感同身受”的理解是根本的错误;这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
人们
同为主体性
感同身受
设身处地
一同前行
Keywords
People
intersubjecitvity
Empathy
Redeploy sb.
Going together
分类号
B5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没有脸孔的“人们”——海德格尔“同为主体性”的批判
黄铭惇
《哲学门》
CSSCI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